第二百三十章:十八子,主神器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字數:4075更新時間:24/07/02 02:29:11
    秋收時節的夕陽總是特別豔麗,紅彤彤地斜掛在西邊天際,落在平原盡頭的樹梢上,更顯得比往日稍大一些,彷彿一個碩大無比的紅蘋果般,舉手可摘。

    此間的許多地方上,那稀稀落落的莊稼地也都還沒有收完,有些莊稼更長勢愁人,許多都已經乾枯在田地裏,無人問津。

    近一段時日裏,不斷有各方消息傳揚。

    有說大批官軍要經過此間,前往豫北去剿賊,他們聽聞後都十分害怕,畢竟“賊過如梳,兵過如篦”,他們是既怕流賊,也更怕官軍。

    總之,他們最清楚不過的一點是,一旦真的打起仗來,最後苦的還是他們這些平頭老百姓,所以許多人都離開村莊,躲開了大路,田地裏的莊稼也就因此而耽誤了。

    豫南一帶的百姓同豫西那邊相比,還是有很大不同,他們雖然也聽說過“闖王”的名號,但對其印象卻並不好,仍是將他們視爲無惡不作的“流寇”。

    雖然,對官軍的印象也並不友好,但在這些貧苦百姓看來,至少官軍還有朝廷的管束,還有地方官員的制衡和約束。

    而所謂的“流寇”,還不是跟個吃人的魔鬼一般,他們一路劫掠,走到哪裏就搶到哪裏,據說流寇和蝗禍也差不多少,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此刻,闖王李自成在攻克洛陽後,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等等收攏人心的事蹟,還遠未傳頌到這裏。

    就算偶爾有人提及,百姓們也大多當做是飯後笑談,並無多少人相信。

    多少年來,他們所聽到的都是說“流寇”如何殘暴,每破一城,除了將城中糧秣金銀洗劫一空,更會連城牆都給剷平,還美其名曰“鏟城”。

    而且,流寇更會在鏟城之後,將城中百姓盡數裹挾,充爲隨軍腳伕與雜役,以此來擴充自己人馬隊伍,當然那些無用的老弱就會被遺棄掉,任其自生自滅。

    然而,老百姓卻是既怕賊寇,也怕官軍。

    大明的許多官軍中更是兵疲衆多,玉龍混雜,他們圍剿流寇不行,可滋擾地方,劫掠百姓,卻是絲毫也不比流寇差。

    所以,此間的人們是也怕闖王的人馬南下,又怕官軍的人馬西來,尤其這一兩天風聲更緊,沿着這條通往新蔡的大路周邊,許多村莊裏的人都早早逃空了。

    …………

    這一日黃昏,一羣外出逃荒的饑民,正艱難地行走在汝寧往上蔡的大道上,他們在夕陽的餘輝中踏着一路煙塵,在漸漸濃起來的暮色中,自南奔北而去。

    突然,迎面馳來一大隊騎兵,逃荒的饑民們不及躲藏,只得慌慌張張地在大道旁跪成一片。

    他們害怕自己胡亂瞎跑,反而會激怒迎面奔來的那一隊騎兵,不管他們是官軍,又或者是賊寇,發起怒來對他們都是一樣的打殺,因此個個心驚肉跳不已。

    此刻天時已是黃昏,娃兒們腹中空空,早就餓得不行,正小聲啼哭不止,旁邊的大人忙探手上前,捂緊了他們的嘴巴,生怕驚擾過路的大軍,惹來殺身災禍。

    一些鬍鬚花白的老人也跪伏在道旁,深秋的晚風吹拂下,他們本就衣衫單薄的身軀不住顫抖,聲聲痛苦的呻吟也不時傳出。

    這羣饑民的頭都貼到了地上,他們不是不想瞅一下過路的大軍,但又不敢正面去看,只得將額頭緊貼着地面,用眼角的餘光悄悄窺望着行過的騎兵馬隊,眼神中滿是畏懼之色。

    之所以畏懼,是因爲他們這些貧苦百姓,永遠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不論遇到官軍,還是對上賊寇,都註定是被劫掠一空的命運,稍有反抗便會身首異處。

    其實,若真的對上了賊寇,可能還會好一些,他們大多只是劫掠,並不會大肆屠戮他們這種貧苦百姓,可官軍卻不一樣,他們劫掠之後,甚至會將百姓殺光,再砍下頭顱以冒充賊首去邀功。

    這些窮苦百姓中也有一些略識文字之人,他們遠遠望着行過去的大軍,猶自心魂未定,但一杆大旗卻格外醒目。

    只見上面用正楷書寫着一個大大的“闖”字,頓時恍然大悟:“這是‘闖賊’的人馬!”

    周圍的人羣聽說是“闖賊”大軍,不由就議論了起來。

    有的猜測着難道這是去攻打汝寧府城?

    也有人猜測着,很可能是南下去迎戰官軍!

    一個年在五十多歲的老者,起身後說道:“汝寧,可是劉洪起大爺的地盤,就算‘闖賊’破了洛陽又如何?終歸還是強龍難壓地頭蛇!”

    他身周幾人聽了這話,都是頻頻點頭,似乎十分認同。

    這時,那些在豫西早已流傳開來的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夠有闖王”等口號,在豫南還是十分的鮮見。

    而豫南的老百姓對“闖王”的概念,也仍然停留在幾年前,仍然還把他當作那些普通流寇一般看待。

    人羣中有些老婦,本來還在爲自家的媳婦、閨女們擔心不已,但直到這隊騎兵都已過去後,才發現竟沒有一人停下來調戲騷擾,頓覺放下心來,她們不由念起了“阿彌陀佛”。

    就在衆人議論紛紛之時,一名小頭目策騎奔回,他到了這些災民面前,便勒住了胯下的戰馬,又從馬上扔下一大包糧谷來。

    只聽他大聲說道:“各位父老,大家不要害怕。俺們是李闖王的人馬,前來汝寧地界爲的是剿兵安民。

    俺們李闖王一心爲民,向來恤老憐貧,每到一處地方,總是先開倉放賑,救濟饑民。

    如今,俺們爲大軍前驅,往汝寧打探官軍動靜,途經此地,未想會與各位父老相遇,所帶糧谷也是不多。

    適才俺家將爺見你們都是貧苦百姓,心生憐憫,特命俺策騎回來,將這一包糧谷留給你等,希望可解一時飢餓。

    你等中可有鄉老做頭之人,快把糧谷分一分,大家都分點,先救救急。”

    他丟下那一包糧谷後,就撥轉了馬頭,又回身道:“等俺們打敗了官軍,佔領這周邊一帶地方,就會有更多的糧食接濟你們。

    你等也不要害怕,先把糧谷分一分,帶着上路,從此往北,經郾城再往西,只要到了伏牛山,俺家李闖王自會收留你們。

    天快黑啦,大家快些趕路吧!”

    說完這些話後,這個闖軍小頭目就揚鞭催馬,準備離去。

    這時一個老翁從災民羣中走了出來,他看上去似乎就是那個帶頭的鄉老,只見他跪在地上,先是向着策騎馬上的闖軍小頭目磕了個頭,才又謝道:“多謝闖王,他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

    他接着又試探問道,“那前邊騎馬行在‘闖’字旗下的,可是闖王本人嘛?”

    “不是。那是俺們將軍,他是李闖王的侄兒,喚作‘一隻虎’!”那闖軍小頭目說完便策騎奔去。

    …………

    原來,李自成得到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領軍離陝的訊息後,十分重視,接着又探得傅宗龍想要與保定總督楊文嶽在新蔡會師的信息。

    他也不敢怠慢,忙召集自己的軍師、大將,以及“曹操”羅汝才在一起商議。

    他們認爲傅宗龍與楊文嶽會師後,不外乎兩個方向,其一是據守汝寧,因爲汝寧是一個府城,又是明朝的宗室崇王分封所在。

    所以,傅宗龍和楊文嶽二人固守汝寧,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其二則是大家也擔心,官軍如若害怕一旦被圍便是死路一條,所以他們如果不專守汝寧,而是自新蔡北趨項城,這樣既可使項城與汝寧互爲犄角,互相聲援。

    然若戰事不利,更可自項城北上,走陳州、杞縣,直趨開封。

    經過商議,他們遂決定派李過率領三萬人馬,步兵騎兵都有,儘速趕往新蔡以北地方,以求截住明軍北上之路,力求一舉將其擊潰在豫南。

    當時,太子少保、平賊將軍、總兵左良玉還駐軍信陽與羅山之間,他手下兵馬很多。

    而丁啓睿也正駐軍在光山一帶,頓兵不前,他此時任大明的兵部尚書銜督師,總督湖廣、河南、四川及長江南北諸軍,勠力剿賊。

    然而,他知闖賊正如日中天,卻不敢往伏牛山方向進剿,就奏表朝廷說“獻賊”在固始活動猖獗,急需進剿,可他又是頓兵光山,猶豫不前。

    然而,在李自成和曹操等人看來,卻變成了丁啓睿的意圖不明。

    最後爲了安全起見,在李過的三萬人馬起行之後,闖王李自成與羅汝才也率領大軍進兵西平、遂平之間,以觀動靜。

    同時,派出一股股賊兵,向周邊各州縣催索軍糧,徵集騾馬。

    …………

    “一隻虎”李過率着三萬闖軍一路急行,他因害怕傅宗龍、楊文嶽的明軍逃脫,自己親率八千騎兵爲前驅,晝夜疾馳,往汝寧與項城之間奔去,而其餘大隊人馬則在後跟隨。

    他這八千闖軍輕騎中,不只是闖王李自成營中騎兵,更有曹營部將楊承祖的兩千輕騎在內。

    楊承祖可是“曹操”羅汝才的愛將,李過與他本就是老相識,近來闖、曹合營之後,他兩人相見的機會自然更多,感情也越發融洽起來。

    正是因爲知道他們二人平日裏就比較合得來,所以,這一次闖王李自成讓曹操出一部分人馬,協同作戰,曹操當場就把楊承祖派了出來。

    這天晚上,李過與楊承祖駐兵在射橋附近,他下令闖軍兵馬不得騷擾普通貧苦百姓的家宅,只有那些大戶人家的宅子,才可以駐紮。

    然大戶人家的宅子畢竟有限,因此在無人的空地上,又搭起了許多的軍帳,大部分闖軍都駐紮在了寨外的曠野間。

    而且,爲了防止走漏闖軍大舉進兵的消息,無論是寨內,還是寨外,都一律嚴禁火光。

    李過的老營就駐紮在一座略顯殘破的廟裏,他才一住下,便派人召集當地的鄉老,當時就來了十多人。

    李過首先向他們宣揚了闖王軍隊的宗旨是奉天倡義,弔民伐罪。

    特別強調的是現今到汝寧這一帶來,主要目的是剿兵安民,將那些殺良冒功、殘害百姓的官軍們,斬盡殺絕,更要將那些平素裏,踩在老百姓頭上的鄉宦土豪徹底誅除。

    他的話說完以後,被召集來的鄉老們,也都是半信半疑,畢竟都是第一次和闖軍打交道,多少還是有些放不下心來。

    有一位衣着略顯破爛,但面相卻很斯文的鄉老,卻很識趣的上前說道:“我等也是久聞李闖王大名,知道他的人馬盡是些仁義之。

    李闖王在豫西是如何行事,對咱平頭百姓是如何好的,小老兒等也是到處焚香禱告,巴不得李闖王早日前來解救小老兒等人的苦難。

    今天雖未能親見闖王,但得見將軍親率騎兵來到此地,果然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真是前所未見之事。

    李將軍但有吩咐,小老兒怎敢不盡力!”

    李過笑笑,又說道:“上天已然厭棄了朱家,如今上是朝廷腐敗,下是官貪吏滑。這就表示他大明的氣數已盡,如今是非亡不可。

    我們李闖王之名,已在圖讖‘十八子,主神器’上啓示衆人,何況還有‘李代朱’的那些民諺,圖讖上都已經說得清清楚楚,可見天意早就歸於我們闖王這一邊啦。

    如今,我大軍到了河南之地,百姓處處響應,個個焚香來迎,這更說俺家李闖王真是順天應人,估摸着要不了三年五載,我大軍就會攻進京師去,重整乾坤,建立新朝之江山。”

    一衆鄉老們都聽得入神,不敢做聲,只有不住的輕輕點頭。

    其實,在如今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明,《推背圖》之一說,早已徹底流傳開來。

    然大多數人,卻對此並不十分相信,他們根本不相信朱家的大明會很快滅亡,也更不相信救民於水火的真命天子,此刻已經出世!

    一個被請來的鄉老,就在心裏說道:“人人都想當真命天子,連未曾讀過書的闖賊都動起了這歪心思。

    難道大明,就真的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