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將軍魚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字數:4260更新時間:24/06/28 15:19:41
    張誠麾下的宣府軍馬,之所以擁有強悍的戰鬥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常有肉吃,吃得好力氣就足,自然個個悍勇。

    在如今的大明,若是單論軍士待遇之厚,宣府軍當居大明各軍之首,即便是各地總兵大將們的麾下家丁,也很難與宣府軍士們的伙食相比。

    畢竟張誠軍中各項制度都很完備,就行軍、駐營、樵採等等都是有明確規矩,尤其是諸軍士們的餐食,更是制度完備,每三日就要有葷腥肉食。

    不過,如今他們千里迢迢的趕來遼東參戰,後勤輜重的運輸壓力,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最上等的燻肉,如此大熱的天氣之下,也就只能存放上七、八天左右時間,至多也超不過十日。

    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運送鮮活的豬羊前來遼東前線,但如今的大明內地飽經流寇肆虐之苦,又在韃虜入寇劫掠的傷痛中,還沒有完全緩過氣來。

    更何況,如今河南、山東、畿南等處人口凋敝,天災不斷下,更是又發生瘟疫橫行的大災,又哪裏去尋那許多豬羊,運送來前線?

    再有一個就是宣北雲州工坊研製的新產品——肉瓷罐頭!

    這肉瓷罐,其實就是燒製出來的一個個瓷罈子,內裏裝上保鮮的肉食,每一個肉瓷罐大約可裝入五斤左右的鮮肉,密封好後可以保存許久時日。

    在這個時代早就有了罐頭,並不是什麼高科技。

    《齊民要術》上就有記載:“將家畜肉切成塊,加入鹽與麥面拌勻,和訖,內瓷中密泥封頭。”

    這其實就是古時的罐頭,同樣可以保存食物良久,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技術門檻,主要是市場銷售的問題。

    肉瓷罐價格昂貴,非是一般家庭能夠消費得起,而那些大富之家,卻又鮮有購買肉瓷罐的,他們想要吃肉,大可自行宰殺豬羊就是了,還能吃個新鮮。

    而普通百姓們,卻是寧願在家裏存些鹹肉,或是醃肉,同樣也可保存許久,又相對便宜了很多。

    所以,雖然有製作肉瓷罐頭的技術,但是因爲市場銷售上的問題,卻鮮有工坊製作銷售。

    而張誠也是在援剿河南歸來後,才得知雲州工坊已經開始試製肉瓷罐頭,按照這邊製作出來的幾個批次試驗品來看,最長的已經存放達三個月,仍未有變質的情況,就是稍微鹹了一點。

    因馬上要進軍遼東,張誠也不等最終的試驗結論出來,他直接要求雲州的軍糧製備工坊那邊,立即按照原先計劃最長保存時間的肉罐頭配方,緊急開工生產,以備遼東戰事所需。

    雖然說緊急開工之下,可以加班加點的趕工,生產出一批肉瓷罐頭來,但畢竟沒有儲備,全靠臨時生產數量總是有限。

    張誠在率軍離開宣府的時候,也就只有三千餘個肉瓷罐頭,隨着大軍輜重一同運來遼東。

    而前幾日,宣北商幫的同仁們又組織了一次長途運輸,除了一些藥材、火藥、鉛子外,又有新生產出來的肉瓷罐頭四千八百餘個也運來遼東。

    相比於此前張誠軍中的一些肉乾、肉鬆來說,這些肉瓷罐可是更受歡迎,但因爲數量不足,並未開放供應。

    每月僅有初一、十五才有一些肉瓷罐頭開封,給將士們改善伙食,而平時仍是以此前儲備的肉乾和醃肉之類的作爲肉食。

    如此都已經算是體恤部下了,畢竟遼東的其他各軍連肉食都不得保證,就是他們麾下家丁精銳,也是自己想方設法出銀子去外面弄些肉食。

    就說張誠這邊的肉瓷罐出現之後,君不見許多別軍的那些家丁們私下湊了銀子,再懇求各自的上官出面,來宣府軍中求人,私買些肉瓷罐回去暗自改善的嚒!

    但張誠軍中肉瓷罐也是不能充足供應,所以放入市場的數量就更是稀少,因爲張誠還要孝敬洪承疇、張若麒、邱民仰這些上官,雖然無所求,但私下處處關係總不是壞事。

    …………

    而就算有宣北商幫的各位同仁們,大力調動他們在各地的力量,參與輜重的運送工作,雖然他們也可以藉此將自家的商業網絡在京畿、遼東鋪設開來。

    但畢竟是千里迢迢,他們也是三、五個月才能組織一次如此的長途運輸,根本無法滿足數量龐大的宣府軍將士需求。

    所以,張誠就將主意打到了這邊的海魚身上啦!

    海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寶庫,只不過在這個時代,人們對於海洋的利用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就拿此時的海魚來說,不論沿海的漁民們打出多少海魚,因爲沒有後世那種保鮮技術和手段。

    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經常出海一兩天後就會發臭壞掉,根本無法用來交易和販賣,也不能儲備起來當食物吃。

    所以沿海的漁民們大多都十分貧窮,真可謂是守着金山而要飯吃啊!

    而在內陸地帶,鮮魚又都是很貴重的,如此一貴一賤,確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是有鑑於此,張誠才忽然靈機一動,憶起了在後世偶然看過的一些關於魚乾資料,提出了一種製做方法。

    那便是將鮮魚處理掉內臟後,用大鍋煮爛,再曬乾,這樣處理後的魚幹,很易於保存,就算在炎炎夏日,最少也可以保存一、二個月之久。

    這很有點類似後世罐頭,或此時肉瓷罐的處理方法,只是就地取材,又在製作上簡單方便許多。

    此法一出,立時就在河口這一帶,引起很大的轟動。

    要知道,此時沿海地帶雖也有一些魚乾生產,但那也都是將捕撈上來的鮮魚,直接放在漁船上曬乾,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曬魚場所,以及固定的產量。

    而且這樣的魚幹製作出來後,在炎熱的夏日同樣保存不了多久,還有就是其色澤也不佳,還有容易生蟲等毛病。

    魚幹要想保存長久,就需要大量的使用到鹽。

    而在這個時代,鹽巴又都是很昂貴,那些窮困潦倒的漁民們又哪裏捨得大規模使用?

    就算某些商人有這個財力,然有鹽的魚幹,等若購買的百姓,吃肉的同時還能吃到鹽,不但與官府的鹽政相衝突,還觸犯了龐大的鹽商利益集團。

    真若有人敢做,恐怕到頭來,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這幾千年下來,沿海漁民們雖守着寶山,卻一直在貧窮邊緣苦苦掙扎,龐大又豐富的海洋資源總是得不到充分利用。

    現在張誠提出來的方法,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其中也有同樣的風險,只不過他將總督、總監軍、遼東巡撫,以及身處遼東的各鎮總兵大將都圈攏了進來。

    如此,以洪承疇、張若麒、邱民仰等官,再有吳三桂、王樸、陳九皋等各總兵的勢力保護,他們即使觸動了一些利益集團,他們也要思量思量。

    畢竟現在雲集遼東的十大總兵,那可是大明最後,也是最強的武力存在,什麼樣的利益集團又敢在這時對他們出手?

    …………

    試想一下,張誠所提出的魚幹製作之法,若能夠大力推廣開來。

    非但使得大規模的沿海水產品得以進入內陸,這裏無數漁民得到生計而能飽食,還可以活民無數,至少沿海的百姓,再遇到災荒之年時,吃魚總比吃樹皮草根要好吧?

    當然,這種巨大偉大的歷史意義,此時很多人想不到。

    其實,最早的時候,張誠只是想藉此來緩解自己軍中對於肉食葷腥的需求,可沒有想到宣北商人們的嗅覺竟然如此靈敏,立時窺到這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

    在大明朝,養豬養羊養雞養鴨養牛什麼的都很難,畢竟受技術的限制,對於牲畜和家禽的疫病根本無能爲力。

    現在除了張誠在宣北推行集體農莊的方式,大規模集中餵養之外,其餘各地還都是農戶們各自散養,數量很是有限。

    不過,這個時代的海魚資源,卻可謂是無窮無盡,雖也有魚季之說,不過龐大豐富的魚類資源,顯而易見是不會缺乏的。

    想一想,每年龐大的魚幹製作出來,這其中利潤是多少?

    不說別的,單單在遼東,如今駐紮的這數十萬明軍,需要的魚幹數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保安衛順隆昌牛馬行的東家楊萬金,獨石口四海車行的徐清逸二人此時正在松山,他們二人是代表宣北商幫運送輜重前來錦州前線。

    此時,他們二人便親自登門拜訪張誠,代表宣北商幫提出了自己的意願,他們願意與張誠合作開展魚乾生意。

    除優先供應宣府軍,以及駐紮在鬆錦一帶的大明各軍的魚幹外,他們還打算將這種魚乾販運到大明內地各處銷售。

    而且他們連這魚幹的名字都預先想好了。

    “將軍魚”,他們就打算這麼稱呼用張誠所提方法來製作的魚幹,這其中自然有。

    不只是宣北商人,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身在遼東的諸多官將都是蠢蠢欲動起來。

    張誠又並非是不會做人,何況他宣北各處工坊中更有大批商品,在大明各地都是十分的搶手,並不缺少賺錢的門路。

    於是,他便主動找上了薊遼總督洪承疇、總監軍張若麒、遼東巡撫邱民仰等人,言說願意與他們共同合作魚乾生意。

    當然,大頭還是要留在張誠這邊,而且還要由宣北商幫主導商業上的運營事宜才行。

    此次大戰,除了明朝官方組織的運輸隊外,還有大量的商人爲大軍運送或提供糧草,可謂是晉商、京商、浙商、徽商齊出,他們也跟隨大軍在刀尖上賺錢。

    而洪承疇等遼東大員們,則更爲看重魚乾可以代替一部分糧食的意義,尤其是可以爲將士們補充葷腥。

    眼下大明供應前線的糧草極爲緊迫,若是真的在當地捕魚,製作大量的魚幹,不但可以補充肉食所缺,還可以節省下很多的糧草。

    畢竟就在遼東當地打漁,比從上千里之外運輸糧谷,成本上可是低太多太多了,以往是鮮魚保存不易,現在有了此等良方新法,又豈有不用之理?

    此刻,雲集寧遠、松山一帶的各路商賈人人皆是眼熱內中利潤。

    試想一下,如若張誠這時仍舊還是宣府鎮中的一個騎兵千總,身懷此等賺錢良方,他們便會勾結各官各總兵,還不是想山寨就山寨,說竊取就竊取了。

    張誠位卑權低,又能將他們如何?

    然,此時張誠一成爲宣府鎮總兵官,麾下更是擁有數萬悍勇強軍,又有何人會不識深淺,還敢強奪硬取!

    宣府鎮的軍勢早已威震天下,張誠在崇禎十一年時,就被當今聖上金口御封“勇冠三軍”。

    其自出鎮宣北後,誅除薛良清等逆賊,連副總兵張國威都不明不白的死於賊寇之手,舉家被屠盡。

    現在若是得罪了張誠,他一怒之下,讓你路遇韃賊,那可怎麼辦?

    各家商賈雖也是各有背景深厚的後臺,其中許多人更是與總督洪承疇、總監軍張若麒、巡撫邱民仰等大員關係密切。

    然亦不見得,他們的後臺會冒頭出來,爲了他們的些許利益,而拼着與張誠鬧翻的危險,來維護他們。

    所以,選擇與張誠進行合作,大家賺取一部分利潤分成,就成爲了必然的選擇。

    而大明各鎮總兵的背後,則同樣都站着密密麻麻的各路商賈,他們是轄地內諸多商賈勢力的保護傘,或者合夥人,各自境內的許多產業,內裏大多都有他們的乾股參與其間。

    便若大同鎮的歷代總兵,其實便是晉商的代言人之一,比如現任大同總兵王樸,他便是晉商的勢力在背後推選上來的。

    如今,大明各處邊鎮駐軍大都私通塞外,此乃歷來己久之事。

    在滿洲尚未崛起前,蒙古北虜勢力強大,那時各邊鎮的將官們,就己經暗裏走私運輸商貨,販賣各類緊俏違禁物資,也由此發了大財。

    可如此違禁之事,他們當然不方面親自出馬,拋頭露面的幹這些,所以各邊鎮地方上的大小商人,就成爲了他們的合作對象,成爲了他們在外間的代言人。

    這些總兵鎮帥,當然要爲他們背後的商人說話,順便自己也可以跟着發點小財,一時間,言說拜訪張誠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