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督臣出炮,撫臣出力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字數:2207更新時間:24/06/28 15:19:41
    薊遼總督洪承疇深思之後,對於張誠這番佈置,也是極爲讚賞,他更問道:“忠忱將軍佈置之法,可是效仿當年玄扈先生徐文定公的銃城之舉?”

    張誠卻回道:“本職當年隨盧督臣麾下,鉅鹿與韃賊鏖戰,  便用此法佈置,壕溝矮牆,確使韃賊難於施展騎兵優勢,固守頗爲得利。

    本職卻不知曉,玄扈先生徐文定公也曾用過此法!”

    其實,洪承疇所言之銃城,乃是萬曆年間徐光啓與陪臣利瑪竇,  曾提議修建的一種三角三層空心式敵臺。

    不過,徐光啓所提議的銃城確是極難修建,需用大石疊砌爲基,城牆也要修得極堅極厚,其內共分爲三層,下層安置極大銃炮,中層、上層逐次漸小,也算做是棱堡的其中之一種。

    而張誠的設計,雖然也使用了幾何學方面的防守方法,不過卻頗爲簡陋,基本是就地取材,挖壕溝取出的土方,正好用於修築矮牆,無非其中再加些大木加固便是。

    外人不知內情,他們多以爲張誠所部是依靠這些如犬牙交錯的壕溝矮牆,才有抵禦韃賊三五日攻擊的信心。

    但張誠卻自知,自己最大的依靠其實是麾下敢戰悍勇的將士,其實還有自制的精良雲州二式燧發銃,最後才是這些看上去錯綜複雜的壕溝矮牆防禦體系。

    若是沒有自己麾下軍兵的悍勇敢戰,  就算自己設計出來的守禦之法再強大,  防護再得力,銃炮再多、再犀利,軍無戰心,也全是白搭。

    而且,他提出的這種幾何式防禦體系,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只是挖壕積牆而已,甚至於都有些不起眼。

    但其涉及複雜的土木工程,各條壕溝、矮牆之間的距離,都要提前測算好,儘量使自家得利,而韃賊卻只有不便。

    尤其是穿插於壕溝矮牆之間的那些空處和通道,不但要測算精準,修好之後,各隊軍兵還要提前熟悉,以使戰時能快速出擊,再快速撤回,來去如風,才能做到出其不意,  減小己方的傷亡。

    張若麒等一干文官深思後對張誠的設計也是極力贊同,  衆人一致認爲,依張誠的設計,花費少,效用大,不需大修土木,構建堅固結實的寨牆、

    只需讓衆將士出力挖掘即可,甚至於可以讓那些隨軍的民夫來幹,畢竟各鎮都有徵用民夫隨軍,平日裏幹些苦力,燒火做飯之用,這挖土、築牆之事,正是他們的本職。

    而且,他們在這裏做過,若是效果真的很好,也便於各鎮各將軍中推廣開來。

    中協分練總兵左光先在一旁也是極爲心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他奉命坐鎮杏山方面的防守諸事,領麾下兵馬駐守五道嶺,這時就在想着,自己在五道嶺上似乎也可以如此佈置,同樣以壕溝、矮牆他們決定等長嶺山工事完結後,回去依樣畫葫蘆。

    不過,現在長嶺山宣北軍防線上,需要很多的火炮來配合防禦,張誠將車營輜車左部留給陳錚使用,這邊一百乘輜重大車上每車都裝備了一門五號小佛郎機炮,以及十枚子銃。

    而且,陳錚獨石營中的戰車總,還有二十門四號佛朗機炮,十組火箭匣,和其他虎蹲炮、臼炮數十門,再有就是二十門飛礞炮。

    但是,張誠聽說遼東總兵劉肇基在杏山與韃賊的遭遇戰中,他軍中的百子銃可是大顯身手,殺敵頗多。

    而他的軍中卻並未裝備此種殺器,他暗思:看來大明的科技,還是有許多值得挖掘之處啊,很多武器,自己的大軍中都還沒有裝備。

    所以,張誠特別請求洪督臣支援給他一些百子銃和火箭匣,還有火藥和炮子,以佈置在長嶺山防線上,洪承疇很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此時的大明各地軍中,紅夷大炮雖說不多,不過類似於虎蹲炮、臼炮、百子銃之類的小炮,在邊鎮要地還是有很多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依歷史上的鬆山之戰後相關記載,兵科都給事中張縉彥關於鬆錦被圍所提出的十個疑問中,曾提到鬆山之役時,明軍先後動用的戰車兩千多輛,火炮也有兩千多門,而且是各樣輕車重車都有,大炮小炮齊備。

    而且,在歷史上直到松山城被襲破時,清軍從城內擄獲的大將軍炮就有一百五十餘門,大將軍炮所使用的大炮子四千餘顆,火藥更是多達十餘房。

    清軍攻破杏山、塔山諸堡時,又擄獲大、小將軍炮四百餘門,火藥、炮子也有數萬斤之多。

    可見,遼東明軍其實是不缺各類小炮的,洪承疇當場就答應支援張誠所部百子銃五十門、火箭匣一百具,火藥、炮子也各支援許多。

    薊遼總督洪承疇還答應,將視以後杏山方向戰情而定,或許還會爲其增加各小炮、火藥諸般援助。

    畢竟,這長嶺山防線扼守着鬆杏要道,未來大軍駐在松山,所需糧草大部分要經過這裏運送,現在的洪承疇等諸位官將,也已是極爲重視!

    遼東巡撫邱民仰負責爲大軍轉運糧秣之事,因此衆多的隨軍青壯,以及遼東當地的民夫,也都歸其來統一管理。

    張誠經過與邱民仰協調商議,他答應爲其調派一些民夫,來協助陳錚修築長嶺山防線上的壕溝和矮牆,只不過,糧秣轉運也是急務,卻是不能調派太多的民夫,但七八千人還是能夠保證的。

    而張誠爲了充分調動這些民夫的積極性和熱情,更是立刻安排人放出話去,但凡是來幫着挖壕堆牆的民夫,宣北軍這邊除了每日管吃飽之外,還給每人發銀二分。

    這消息一經傳開,便有各地民夫蜂擁而至,其人數大大超過了巡撫邱民仰所答應的七八千人。

    可民夫們貪圖飽食和銀錢,紛紛前來助軍,他也不好阻止,只得吩咐下面的官員諸將好生看護,待這裏壕溝矮牆事畢,立刻組織民夫回去運送糧秣。

    臨近黃昏時候,陳錚這裏就已募集了足足有過萬的民夫,他們汰去一些老弱,只留青壯之人,而後續還有許多人正往招募地飛奔而來。

    這些民夫,多是遼東本地之人,也有一些是從畿北隨軍前來的軍壯,他們大多同鄉同村之人聚成一堆,口音繁雜,更是沒有一個識字之人。

    這也是當時大明的國情,陳錚也是見慣不怪,對此完全不以爲意,視他們同鄉同村人數多寡,以五十人或一百人編爲一隊,總共編成了一百多隊民夫軍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