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聯盟篇)
類別:
玄幻奇幻
作者:
尹紫電字數:9097更新時間:24/06/28 15:16:01
[塞納斯聯盟]
歷史概述:
塞納斯的故事開始於兩千年前。
當上古時代的遠航者終於戰勝湍急洶涌的洋流,首次駛入這片水域時,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幅無異於神蹟的景象:
珍珠項鍊似的羣島阻隔住外海的波濤,內海的海面平靜如湖水,在陽光下倒映着翡翠的光澤;
難以逾越的、延綿不絕的海岸山脈突兀消失,彷彿被某種不可想象的偉力在頃刻間夷平,留下一扇通往內陸的大門,以及近似完美橢圓的海岸線。
欣喜若狂的遠航者首領皮忒亞斯立刻爲這片土地選定了最適合她的名字:
“塞納斯”——意指三面環陸、擁有優雅弧線輪廓的海灣。
從此,塞納斯成爲這片海洋與陸地的正式名稱,並陪伴着她走過“英雄時代”、“征服時代”、“動盪時代”、“黑暗時代”以及“再征服時代”。
直至四十年前,又有人提筆在歷史的書頁寫下新的篇章:
一羣不願再忍受帝國壓迫的勇士揭竿而起,反抗之火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將兩山之間的海洋與陸地全部捲入其中。
當硝煙散盡,傷痕累累的勝利者還未來得及舔舐傷口,便發現新的挑戰接踵而來:
他們擊敗了統治者,卻不知道該如何統治;他們消滅了一個國家,卻不知道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失去了一致的目標,原本親密無間的夥伴,開始變得面目可憎;失去了共同的敵人,曾經生死與共的袍澤,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反目成仇。
最終,以“塞納斯”之名,一個前所未有的聯盟在晨曦中降生。
她跨越草原和大海,北至巍峨的遮蔭山脈,南抵覆蓋着萬年雪的金頂山脈。駿馬在她的土地上自由馳騁,雄鷹在她的天空展翅翱翔,堅韌的勇士在羣山中守衛她的邊界,壯觀的船隊高懸她的旗幟駛向未知的遠方。
可是她真的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嗎?
時間會給出答案。
————————————————————————
諸共和國檔案
————————————————————————
[十七省聯合共和國/聯省]
*[偉大屬於塞納斯!光榮屬於十七省!萬歲!聯省共和國!]
————————————
歷史概述:
山前地的歷史和塞納斯一樣悠久,上古時代移民的第一個定居點就是在這裏建立。
但山前地的開發歷史卻很短暫,直到四百年前,她還是一片極度荒涼的土地。
因爲很簡單——她的地勢太低,到處都是無法開墾的灘塗、溼地、沼澤和湖泊,甚至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每天要被海水淹沒兩次。
無法發展農業就無法發展文明,雖然上古時代的移民在山前地建立了第一個“卡胡蘭”——修有神廟的大型殖民地,但他們終究還是轉向地勢更高、更適合居住與耕作的海灣南岸,也就是今天的維內塔。
最後,只有飛禽走獸、漁民獵人以及分散在零星小塊可耕作土地上的農民在山前地生存。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農田排水技術的發展爲山前地的命運帶來轉機。
依靠複雜精細的水利工程,山前地人抽乾了沼澤和溼地,佔領了灘塗和淺海,將本不能耕作的土地開墾成萬頃良田。
修築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要的統籌規劃能力,也使得山前地積累下更具向心力和執行力的政治傳統。
與此同時,這片大陸的每一塊角落都在進行看起來永遠都不會結束的戰爭:領主們因爲野心而互相征伐、公教徒與異教徒以神之名掀起聖戰、商業城邦開始嘗試使用武力扼殺競爭對手、遊牧蠻族的蹄聲在文明邊疆迴盪……
山前地反而因爲過於荒涼和貧瘠,得以享受難得的和平與安定。於是來自各地的人們蜂擁逃入這片亟待開發的土地,以求得在亂世中生存。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山前地得以在數百年間飛速發展,從瘴氣橫行的不毛之地,一躍成爲整片大陸人口最稠密、手工業最發達、城鎮化程度最高的膏腴之地。
但是財富的積累意味着覬覦者的增加,當山前地擺脫落後與貧窮以後,她就不可能再獨善其身。
帝國開始向山前地索取越來越多的賦稅,給山前地套上越來越多的枷鎖;
同時,市民階層的擴大使得新思想和新信仰快速傳播,讓山前地與帝國愈發離心離德。
不斷加深的矛盾最終引爆了一場戰爭。
而在戰爭中誕生的,便是光榮的十七省聯合共和國。
——————
地理概況:高度城鎮化;河流交錯、水網密佈的內陸;大量低於海平面的圩田
*[聯省是聯盟中國土面積最小的共和國,只有10.46萬平方公裏,相當於維內塔的三分之一。但她同時也是聯盟中城鎮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共和國,將近二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設防城鎮之中。市民的組成包括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市民權]
——————
政治架構:正在從“代議制民主”倒向“軍人政治”
*[所謂代議制民主,實際是“有公民權的人的代議制民主”。絕大多數聯省人都是沒有公民權的“人民”,議會的一個席位往往只對應十幾個乃至幾個選民]
*[一直以來,掌握議會的聯省政府都在與掌握軍隊的軍官團進行着一場危險的博弈遊戲。]
*[軍官團悍然掀桌,藉助政府內部合作者,成功發起政變(截至季風之卷結束)]
——————
集權程度:較高
*[山前地的政治傳統+不受控制的軍隊]
——————
經濟政策:重商主義/工商結合
*[高關稅是重商主義的特色,不可不品嚐]
*[聯省的商人既是生產者,也是銷售者,這使得他們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和生產能力]
——————
軍事編制:滿編常備軍團+常備的後備軍團+內海第二海軍
軍事特色:大量高度訓練的方陣步兵;較爲孱弱的騎兵;規模最龐大的炮兵;服務於陸軍的海軍
*[按照聯盟憲章,諸共和國只能且必須維持兩支常備軍團。之所以要在憲章加入這樣一條款項,爲的是使聯盟既不陷入軍備競賽,又不至於荒廢武備。
然而規章制度總有漏洞。聯省共和國背靠大海,與鄰國三面接壤且無險可守,這使得聯省軍隊內部一直存在嚴重的不安全感。通過設立“常備的後備軍團”,聯省實際維持了四支滿編常備軍團,無論是訓練程度還是兵員數量都位居諸共和國之首。同時,依託勝利兵工廠的產能,聯省的炮兵規模同樣位居諸共和國之首]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當聯省決定動用他強大的軍隊時,看起來一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在內海,聯省海軍的實力僅次於維內塔內海海軍。但聯省海軍是一支服務於陸軍的海軍,在軍隊內部處於被動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觀能動性]
——————
重要城市:圭土城
————————————————————————
————————————————————————
[尊貴的維內塔共和國]
*[陸地與海洋,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但不屬於其中任何一個,我們只屬於我們自己]
————————————
歷史概述:
在塞納斯灣,維內塔的歷史僅次於山前地,她是上古時代移民建立的第二個殖民地,而她繁榮興旺的歷史則要遠比“表親”悠久。
不過,今天的維內塔共和國的首都——海藍,並不是最先興起的城市。
維內塔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亞德裏亞,其次是阿奎利亞。海藍、弗若拉、百花城等等並不在其中。
海藍坐落在潮汐三角洲的潟湖中央,建立在深陷爛泥的橡木樁構成的地基之上,四面環水。海藍人最初只不過是漁民、曬鹽工人和駁船船伕,除了鹽和魚,她什麼都不能生產。然而,動盪時代和黑暗時代的到來給了海藍崛起的機會。
位於海岸平原的亞德裏亞最先淪陷,坐落在奔流河衝擊三角洲的阿奎利亞緊接着被蠻族夷爲平地。
憑藉易守難攻的地形,海藍倖存下來。同時,她庇護了大批古帝國的遺民,這些逃難者也將人力、財富、技術和思想帶給海藍。
從此,海藍給自己加上了“最尊貴”的頭銜,向着海洋更深處進發。
除了漁獲和食鹽,海藍幾乎什麼都不能生產,她沒有農產品、沒有畜牧業,她僅有的技能便是航海和運輸貨物,因此貿易就對海藍人而言至關重要。
這使得海藍人的行爲表現出兩極化:一方面,海藍人在進行商業活動時從不考慮道德因素,他們自認能與任何人做交易,哪怕是異教徒和野蠻人;
另一方面,背井離鄉的艱苦生活和飽受歧視的海藍商人身份使得海藍人因爲共同的情感而精誠團結。這種團結催生出純粹的愛國主義——海藍從來不缺少愛國者。這種團結也催生出自律和公平,就像一艘船上的全體船員不分貴賤都要面對大海的危險。
在黑暗年代,海藍迅速成爲泛維內塔地區最大的商業城邦,並在近千年的時間中保持着優勢。
哪怕是在“再征服”時代,面對艾萊克修斯大帝的兵鋒,海藍也不曾放棄自身的獨立地位,最終迫使大帝接受“稱臣不納貢”的名義效忠。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舊的王朝衰敗、新的王朝崛起。泛維內塔地區逐漸孕育出新的商業城邦,例如百花城、弗若拉。
新王和舊王之間總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新興城邦和海藍也是如此。商業競爭最終演變爲軍事競爭,泛維內塔地區隨即進入曠日持久的“城邦戰爭時代”。
而作爲諸城邦名義上的共主,帝國默許了城邦戰爭的發生。因爲低烈度的城邦戰爭不僅可以削弱維內塔地區不聽話的自治城市,最終還會拱手將神聖的量裁權交給皇帝。
皇帝的預感是對的,海藍能夠打敗其他城邦,卻無法消滅他們。熱斯裏亞和百花城的軍隊也曾一度兵臨海藍城下,但最終未能攻破潟湖。
泛維內塔地區的城邦戰爭打打停停,諸城邦結盟又毀約,一切都朝着帝國的預想發展,直到“山前地大起義”的爆發。
最初,包括海藍在內的維內塔諸城邦並未站在起義軍一方,僅持觀望態度中立,並通過向戰爭雙方同時出售物資、提供服務賺取利潤。
直至“屠夫”阿爾良公爵兵敗身死,第一次討逆戰爭失敗,海藍才正式決定把籌碼壓在山前地人身上——大部分維內塔城邦則選擇繼續觀望。
在海藍的全力支持下,塞納斯聯軍最終擊敗御駕親征的瘋皇理查,獲得完全的勝利。
而當建立一個統一的維內塔共和國已經迫在眉睫的時候,藉助聯軍的壓倒性的力量,海藍輕而易舉便說服了所有不願俯首的城邦。
從一城到一國,尊貴的維內塔共和國就此啓航
——————
地理概況:沖積平原、海岸平原、丘陵
*[維內塔實際由兩部分構成:沿海的商業城邦和內陸的農業地區。但是二者的區分並不明顯,城市中也有農夫居住,內陸的農村也有城邦的地產。許多維內塔商人既是商賈,也是地主]
*[維內塔的自然稟賦遠比聯省優異,海岸平原和沖積平原適合種植小麥,內陸的丘陵地帶則遍佈着葡萄園和橄欖園。水網雖然不如聯省密集,但是仍舊很發達,足夠滿足農業灌溉所需]
——————
政治架構:以海藍爲主導的城邦聯合共和國+寡頭金權政治+督政府
*[海藍代表維內塔,但維內塔並不只有海藍。在其他城邦的市民眼中,傲慢的海藍人並不比北面的鄰居更討人喜歡。不過,商人的妥協傾向使得一切都可以談。維內塔議會的席位分配很公平,所以其他城市雖有不滿,仍舊選擇合作]
*[由於民主制度高昂的成本,一切政治活動都需要金錢作支撐。維內塔議會的席位總數遠比聯省議會的席位總數少,許多議員席位名義是推選,實則爲世襲。來自各城邦的寡頭家族們牢牢掌握着維內塔議院]
*[作爲平衡寡頭議院的砝碼,維內塔督政府奉行精英主義。從最低級的文員到最高級的督政官,督政府的成員皆是層層選拔而來,不問出身也不問貴賤]
*[與聯省相似,維內塔同樣存在府院矛盾;又與聯省不同,維內塔的府院矛盾尚在可控範圍內]
*[維內塔的農民階層幾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作爲“補償”,他們需要繳納的賦稅在諸共和國也最少]
——————
集權程度:中等
*[寡頭議會和精英政府維持着政治的平衡]
——————
經濟政策:重商主義/壟斷主義
*[我們沒有土地,所以沒有封建制度;我們的貴族是鉅富商賈,他們指揮着船帆蔽日的艦隊,卻同時計算利潤精確到每枚銀角子]
*[維內塔的經濟政策由海藍主導,而海藍的骨髓裏深深烙着重商主義。通常來說,海藍商人每到一處新的貿易節點,總是竭盡全力尋求壟斷經營的特權,哪怕需要掏出大把的賄金也在所不惜。一旦取得壟斷權,海藍商人將會立刻將競爭者排擠出行業,直至徹底佔據行業主導地位。而後,他們才會開始通過議價權賺取成倍的利潤]
*[維內塔原本更樂意作爲中間商和運輸商,而非生產商。但當聯省商人強勢崛起之後,維內塔商人開始模仿他們的競爭者,嘗試掌握生產環節]
——————
軍事編制:兩個半編的常備軍團+內海第一海軍
軍事特色:裝備精良的方陣步兵;聊勝於無的騎兵;優秀的炮兵;實力雄厚的海軍
*[相比於維持四個滿編軍團的聯省,維內塔陸軍堪稱吝嗇,能省則省。爲了省錢,甚至非戰時狀態常備軍團只維持在半編的狀態。不過,在諸共和國之中,維內塔陸軍的裝備最爲精良,炮兵也很優秀]
*[維內塔海軍擁有與陸軍平起平坐的地位(或者說更高的地位)。因爲有大量海外利益需要保護,維內塔海軍分爲內海艦隊和遠海艦隊兩部分。其中,單是內海艦隊的實力就已經足夠穩坐內海第一]
——————
重要城市:海藍、百花城、弗若拉
————————————————————————
————————————————————————
[帕拉圖共和國]
*[向前!向前!帕拉圖人永不屈服!Uukhai!!!]
————————————
歷史概述:
帕拉圖人一般被認爲是戰敗之後轉爲過定居生活的赫德人的後裔,實際情況已經難以考證。
在古帝國人到來之前,塞納斯海灣已經有人類生活。經歷英雄時代和征服時代之後,原住民與外來者的血脈融爲一體。除了少數極端重視血統的高門家族,無人會再去刻意區分。
不管怎麼樣,有史料記載的近兩百年間,帕拉圖一直作爲西部屏障,爲山前地和維內塔抵擋赫德蠻族的鐵蹄。
羊毛貿易的豐厚利潤爲帕拉圖貴族積累起財富,讓他們能夠招募軍隊、修築城堡,長年與赫德進行戰爭。
然而理查四世繼承帕拉圖公爵領之後,將羊毛貿易的利潤據爲己有,每年都從帕拉圖抽走超過二十五萬杜卡特的稅金。
帕拉圖邊防從此衰敗,再也無力抵禦赫德諸部年復一年地劫掠。
所以,當山前地爆發叛亂的消息傳到帕拉圖之後,許多年輕的帕拉圖貴族改名換姓,投奔山前地“叛軍”,只爲能與皇帝作戰。
屠夫阿爾良兵敗身死之後,前往山前地的年輕貴族們又在內德·史密斯的帶領返回到帕拉圖。
彼時的帕拉圖已經陷入三方混戰:佔據城市的共和派、控制鄉村的保皇派以及闕葉汗麾下虎視眈眈的赫德諸部。
最終,共和派在內德·史密斯的帶領下贏得一切,帕拉圖共和國宣告成立。
——————
政治架構:僞裝成代議制民主的貴族共和制(原)
*[主權戰爭結束之後,追隨內德元帥的帕拉圖貴族們沒有遭遇類似聯省的大規模清洗。他們順利融入新生的共和國,形成了一個兼具世襲性質和協商性質的新階層,即藍血派]
——————
地理概況:被季節性河流分割的大片平原+兩山山麓
*[越靠近奔流河/燼流江,土地就越平坦,越適合耕種;越靠近金頂山脈/遮蔭山脈,土地就越起伏,越適合放牧;越往西,海拔越高]
——————
集權程度:較低
*[地方政府普遍擁有較高的自治度]
——————
經濟政策:出口原材料/進口製成品
*[羊毛貿易仍舊是帕拉圖財富的源頭,只要聯省和維內塔的織機還在吱吱作響,帕拉圖的羊毛就永遠不愁買家]
——————
軍事編制:兩個滿編的常備軍團+五十個輕重常備騎兵中隊+規模龐大的預備役杜薩克(原)
軍事特色: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方陣步兵;冠絕諸共和國的優質騎兵;不被重視的炮兵;薪酬豐厚
*[帕拉圖盛產良馬,自然也生產騎兵,但這並不意味帕拉圖的步兵不優秀——只是步兵在帕拉圖相對不受重視。帕拉圖的步兵裝備一般,但是實戰經驗最豐富,而且在戰術上往往採用頗具特色的小型方陣,機動能力優異]
*[沒有比遼闊的帕拉圖原野更適合騎兵縱橫突擊的地方,帕拉圖騎兵就是諸共和國最強,沒有之一]
——————
重要城市:諸王堡、虹川、楓石城、熱沃丹
————————————————————————
————————————————————————
[蒙塔共和國]
*[——赫爾維蒂衆子!]
*[——準備!準備!!!]
————————————
歷史概述:
雖然外國人習慣將生活在聯盟與帝國邊境的山民稱爲“蒙塔人”,但蒙塔人卻不會這樣自稱,他們更喜歡的稱呼是“赫爾維蒂人”。
皇家文史學院的歷史學者認爲,赫爾維蒂人的歷史同樣可以追溯到古帝國時期。
距今約一千七百年前,一支名爲赫爾維蒂的蠻族爲躲避戰亂,主動向古帝國請求庇護。
當時的奧古斯都接受了他們的效忠,將他們安置在帝國南境的羣山之中。作爲交換,赫爾維蒂人必須世世代代爲帝國戍守遮蔭山脈,阻擋山南赫德蠻族的入侵。
古帝國的統治者或許沒安什麼好心——說不清到底是戰亂可怕,還是貧瘠的羣山更可怕。
不過直到古帝國已經煙消雲散的今天,赫爾維蒂人仍舊生活在羣山之中,仍舊自稱是赫爾維蒂人,並將他們生活的土地稱爲赫爾維蒂亞——但外人都稱他們爲“蒙塔”。
蒙塔人對故土有很強烈的眷戀,然而稀少的耕地、匱乏的食物迫使蒙塔人必須背井離鄉。
因爲他們什麼都沒有,唯一擁有的資源就是人——窮山惡水磨礪出的堅韌血性的男子漢。
所以共和時代之前,大部分踏出羣山的蒙塔人都以“士兵”作爲職業。
他們會離家數月、數年甚至十數年,或是作爲僱傭兵前往維內塔諸城邦,或是被皇帝的募兵官帶走。
有人帶着豐厚的戰利品回到羣山,娶妻生子;有人帶着殘缺的身軀回到羣山,死於病痛;還有人再也沒有回來。
一代代蒙塔人就這樣忍耐着命運強加給他們的痛苦,沉默地出生、成長、撫育後代、死去。
直至改變一切的主權戰爭。
主權戰爭的殘酷令過往的所有戰爭都黯然失色,新時代的城防工事如同旋轉着的巨型絞肉機,將投身其中的每一名士兵都碾成肉泥。
一批又一批的蒙塔男人被皇帝徵召、武裝、送往山前地,徵召的規模是如此之大,甚至讓蒙塔公爵領開始出現人力短缺。
大部分被募兵官帶走的人就此杳無音信,應當下發的撫恤金卻從未下發。羣山中爆發了大規模饑荒,許多失去丈夫和父親的女人、孩子被餓死。
堅韌的蒙塔人也無法繼續忍受下去,蒙塔各自治州接連爆發民變,民變又旋即被鎮壓。
就在山崩即將爆發的時候,渡鴉送來消息:戰爭結束了。
一座嶄新的要塞在黑巖隘口破土動工,要塞被命名爲斷北要塞,它將赫爾維蒂亞一刀斬斷,粗暴地將赫爾維蒂人分爲兩部分。
黑巖隘口以北的自治州留在帝國,隘口以南的自治州被劃入聯盟版圖。
聯盟的代管官員來到蒙塔,爲羣山之國帶來了新的稱呼、新的身份和新的統治者。
蒙塔人默默接受了這一切。
今天,仍舊有許多蒙塔人不得不離開眷戀的故鄉,只不過不再是作爲士兵,而是作爲工人與農夫;
今天,赫爾維蒂衆子仍舊戍守着羣山邊境,只不過不再是抵禦南方的蠻族,而是防衛北方的帝國。
他們被動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沉默地忍受一切不公和痛苦,就像他們的先祖。
但是,當有一天蒙塔人可以選擇的時候,羣山會作何決定?
我們還在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
——————
地理概況:缺少適宜耕種的大片平原,宜居的土地被羣山分割成一個個單獨的定居點
*[大部分城鎮坐落在山谷中,緊鄰水源——例如湖泊和河流。許多蒙塔城鎮甚至沿着山腳將整座湖泊包圍起來]
——————
政治架構:高度自治的地方自治州+被聯省操縱的國家議會+獨立於議會的常備軍團
*[蒙塔共和國破碎的地形導致統治成本十分高昂,所以蒙塔各地方傳統上都處於高度自治的狀態。每個自治州都如同一個小型國家,法律、稅收、外事部門一應俱全。
即使是深耕蒙塔共和國二十餘年的聯省,對於各自治州內政也無能爲力,只能從聯邦政府的層面間接插手各州事務]
——————
集權程度:弱
*[完全散裝]
——————
經濟政策:貿易主義/自由貿易
*[作爲礦石和鐵器的產出地、糧食的進口地,蒙塔共和國不希望其他國家對本國生產的鐵器徵收高額關稅,作爲交換,蒙塔共和國可以將糧食的進口關稅下調至零]
——————
軍事編制:兩個滿編的常備軍團+各自治州民兵
軍事特色:精銳善戰的山地步兵;隨時可以提供大量優質兵員的軍事傳統
——————
重要城市:號角堡、鋼堡、盧塞恩、斷北要塞
————————————————————————
————————————————————————
[瓦恩共和國]
*[帝王終究逝去,長劍終究腐朽,偉業終究被遺忘,唯有瓦恩的血脈長存]
———————————
歷史概述:
瓦恩的歷史要晚於山前地和維內塔。
雖然從地圖觀察,瓦恩距離上古帝國的發源地更近。但是對於古人乘船航行遠比翻越巍峨的羣山更加輕鬆。
至於今天連通帝國和瓦恩的羣山商路,實際是在瓦恩殖民地建立以後,才被殖民者開拓出來。
然而羣山商路的打通並未給瓦恩帶來什麼好結果。因爲只要穿過羣山商路,瓦恩便無險可守。
歷史上,瓦恩在動亂時代和黑暗時代經歷過的幾次毀滅性戰亂,都是由來自北方的征服者挑起。每一次瓦恩統治權的易手,對於普通的瓦恩人而言,都無異於一場浩劫。
直至烈陽家族登上皇位,徹底終結帝國境內的大小私戰,瓦恩人才終於得以享受寶貴的和平時光。
然而戰火終究再次燃起,只是這次敵人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主權戰爭期間,瓦恩公爵領作爲糧食產地,爲屠夫公爵和皇帝的軍隊提供了大量的補給。
聯盟軍隊則派出亞諾什將軍的帕拉圖驃騎。亞諾什溯流而上,在瓦恩境內橫衝直撞,一路焚燬農田和村莊,最終從瓦恩西南邊境殺出,留下滿目瘡痍的瓦恩公爵領。
瓦恩領從此元氣大傷,皇帝的補給也被切斷,最終在圭土城下,瘋皇理查選擇結束戰爭。
雖然兩次討逆之戰都以失利告終,但如果沒有瓦恩人的全力供養,帝國的兩次討逆戰爭只會敗得更快、更慘。
戰後,瓦恩公爵領被劃入聯盟版圖,瓦恩共和國成立。
——————
地理概況:
大片的白堊土壤丘陵,適宜種植葡萄;
從遮蔭山脈山峯上冰雪融水匯聚成了一條條大小河流,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因此瓦恩自古以來就是最著名的葡萄酒產地;
雖然有海岸線,但是大部分海岸線被海岸山脈阻絕;
缺乏險要的、可供防守的地勢,一旦入侵者攻破北方山脈或是從南方進攻,瓦恩將束手無策。
——————
政治架構:傀儡化的統治階級和熟練掌握被統治的藝術的被統治階級
*[作爲糧食產地,瓦恩共和國對於蒙塔共和國至關重要,因爲蒙塔共和國的糧食缺口全賴從瓦恩進攻填補。所以,對於想要遙控蒙塔的聯省而言,瓦恩對於聯省也至關重要]
——————
集權程度:中等
[與蒙塔相似,瓦恩共和國的議院同樣分爲上下兩院。下議院成員由各城鎮推舉,上議院成員同樣由各城鎮推舉——但聯省保有一票否決權。這使得瓦恩共和國的議會無力干涉政府運作,而瓦恩共和國的政府恰好是另一個深受聯省共和國影響的機構]
——————
經濟政策:主要依賴農業;進出口政策被聯省掌握
*[瓦恩出口酒水和糧食,進口手工品,這使得他的經濟與聯省高度互補、高度綁定。在聯省設計的體系中,瓦恩共和國只需要充當好糧食產地和商品市場的角色便足矣]
——————
軍事編制:兩個滿編的常備軍團(主要負責聖林要塞的守備)
軍事特色:將將及格的方陣步兵;貧弱的騎兵;聊勝於無的炮兵;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內河艦隊;伙食很好
*[中肯地說,聯省雖然將瓦恩的利益放在聯省的利益之後,但他們對於瓦恩軍隊戰鬥力的提升還是有正面作用的]
——————
重要城市:香檳城、聖林要塞
————
[地理志·聯盟篇,完]
()
1秒記住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