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實驗數據異常(4K)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女術士之友字數:4278更新時間:24/07/02 02:14:23
縝密的方案,讓觀察室的這些教授、院士紛紛點頭。
他們之所以今天會齊聚在此,就是對核動力實驗的重視,特別這個實驗的控制方是九州科技。
如果實驗成功,新的時代已然即將到來。
不得不說,哪怕顧青努力壓制了技術發展迭代的時間,但架不住他培養的這羣工程師,那旺盛的求知慾,簡直就像是無窮無盡。
儘管還是核裂變,但以目前九州科技的體量和技術研發能力,在可見對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在場這些位教授、院士捫心自問,也不清楚。
他們只知道一件事,對九州科技再如何高看,也不爲過。
月球上有大量氦三,能夠採集這些材料的時候,才是可控聚變迅猛發展的時期。
核裂變反應在裝置內部持續發生着,在坐這些教授、院士們自然無法通過肉眼觀測核裂變反應,他們只能通過觀察室牆壁顯示屏幕上的實時數據變化,來評估核裂變進程。
裂變反應需要精確控制反應堆中的裂變鏈式反應,以維持恰當的裂變速率和功率輸出。
而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劉香君等人開發的控制系統正按照系統的設定進行穩定運轉。
核裂變控制棒、中子源、控制材料閥都在有條不紊的參與反應,時刻控制和調整着裂變反應的強度。
核反應堆在裂變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能,需要通過冷卻系統來控制溫度並將熱能帶走,以防止反應堆過熱。
而劉香君等人開發的控制系統一個分支——冷卻系統,則是鈦坦星部門的工程師和一部分曾經九州科技在霓虹組建的核項目工程師共同開發的。
沒有其他原因,就單純這部分工程師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
冷卻劑、冷卻循環系統、傳熱設備按照既定功率運轉。
因爲核裂變過程會產生放射性輻射,所以需要足夠堅實、隔離輻射,用特製材料構建的屏蔽牆壁、隔離模塊。
至於其他安全防護設備、安全控制措施,其實不需要顧青對這些院士講,劉香君等人都盡了最大努力去開發。
核裂變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其中一個重原子核被撞擊而變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反應發生時,會產生高溫。
同時,也只有極高溫才能使重核的原子核發生裂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不同的核裂變反應對應着不同的核裂變溫度,鈾-235的核裂變溫度約爲2億攝氏度,而鈈-239的核裂變溫度約爲3億攝氏度。
顯示屏上的溫度一直在飆升。
一百攝氏度,眨眼而過。
十萬攝氏度,更是如同白駒過隙。
一百萬攝氏度,已然來到了極爲可怕的地獄之境。
自然界的普通自然水,在標準氣壓下的沸點是一百攝氏度。
金屬鐵的熔點是1535攝氏度,沸點也就在3000攝氏度。哪怕是貴金屬“金”,它的熔點也就在1064攝氏度左右,沸點雖然要高點,但也就2856攝氏度。
而此時此刻核裂變反應裝置的核心處溫度,已經在千萬攝氏度級別的溫度狂飆。
一柄鎢鋼做的手術刀,如果在此時的裝置最核心處,恐怕剛剛出現,就會瞬間燃沸,然後被熔鍊消失無蹤。
不論是人類製造的各種材料,還是藍星大自然界存在的物質,目前都無法輕鬆抵擋這種高溫。
但此時此刻,最樸素簡單的“初中知識”,成爲了這套裝置能夠成功進行下去的重要依據。
蒸汽機需要一個使水沸騰產生高壓蒸汽的鍋爐,這個鍋爐可以使用木頭、煤、石油或天然氣甚至可燃垃圾作爲熱源,隨後蒸汽膨脹推動活塞做功。
而在這其中,如果不是“水”作爲冷卻劑的存在,高壓蒸汽鍋爐早就會被燒壞。
核反應開始後也是一樣,核反應生成的高速中子就必須被減速成爲慢中子,從而維持核反應的穩定運行
前北極熊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採用的是石墨堆技術,霓虹島國的許多核電站採用了沸水堆技術,而劉香君等人開發設計的核電站採用的卻是壓水堆技術。
這就是後發者的優勢。
因爲切爾諾貝利事件爆發,才暴露出石墨堆存在空泡效應爲正的巨大隱患,一旦反應失控後,核反應速度越來越快,極容易導致爆炸。所以這項技術在求穩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被項目組成員放棄。
在利用中子慢化劑得到了慢中子並成功維持核反應後,下一步是把反應堆中的熱能提取出來驅動汽輪機。
九州科技此次使用的核裂變壓水堆技術,其中的“壓”就來自於他封閉的第一迴路。
這個直接被反應堆加熱的迴路是高度密封的,因此在這個情況下,水不會像在自然環境下在100攝氏度的沸點氣化,而是會升溫到290攝氏度到350度左右,然後被泵抽到二迴路加熱另一個迴路的水。
這樣一來,第二個迴路等於是“水浴加熱鍋爐”,以一回路高溫水作爲熱源加熱這個“鍋爐”的水,形成高溫高壓水蒸氣從而推動汽輪機。
也因爲有着裝置設備的隔離,所以第一迴路的加壓高溫水,不會滲透到二迴路,也就不會導致汽輪機被核污染。
同時,由於第一個迴路被特殊材料緊密封閉,也就不會讓其中的中子慢化劑流失,重水不至於流失,也就減少了很多工作。
這是個被“前輩”們趟過無數次的優勢路線。
但也因爲“安全”,所以汽輪機功率限制頗大,產生的電能不如其他兩種核反應裝置來的那麼“猛烈”。
最大問題在於,由於第一迴路採用高壓熱水作爲工質,因此第二迴路的熱源溫度就被一回路的水溫決定了,這導致第二迴路無法像直接以化石燃料加熱的傳統鍋爐一樣達到更高的溫度,進而無法產生威力更強大的蒸汽。
所以,這就是安全的代價。
可是夏科院這羣教授和院士們,在看到九州科技這個核反應裝置的第二迴路溫度數據時,卻感到十分驚訝。
第二迴路的水溫度比他們曾經設計過的第一迴路水溫度都高!
“第一迴路的溫度,居然已經破七百攝氏度了!”
“第二迴路溫度比我們當初設計的都要高,難道九州科技用了特殊材料?”
“截止到目前爲止,這個壓水反應堆都還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裝置啓動時,該裝置核心溫度的提升效率非常快!”
“不愧是九州科技,聽說當初他們爲了開拓海外市場,並且爲了不將可能存在的核污染留在我們大夏境內,主動選擇去找其他國家的核能人才,這也是他們的第一次核裂變實驗,不僅一次成功,而且看來使用了很多我們都沒有的技術。”
“之前九州科技的技術進展都沒有發生在我專注的領域,現在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幸運,如果九州科技一開始就進入核能研究領域,恐怕我們現在的核聚變已經可以商業化了。”
大夏官方的核裂變技術,不僅是走在時代前列,而且極爲安全。並且大夏官方的核聚變技術,也是每隔一段,就有大突破。
在場這些位教授、院士當中,也有人曾經參與過核裂變與核聚變工程,也是後續跟不上工程進度,才會轉到教育戰線,以求爲大夏,爲人類培養更多核人才。
也正是因爲如此,他們眼中的訝然神色一直沒有消退,甚至因爲核試驗的進程越來越快,他們就越發感覺驚訝、震驚,甚至是他們自己還未曾察覺的恐懼。
他們曾經“摸着石頭過河”,都有實驗失敗的時候,但是九州科技第一次摸着石頭過河,就走得十分穩當。
如果九州科技一直保持這種研發進度和效率的話……
“核裂變裝置發電,只要控制技術成熟,就能夠使用核裂變爆炸產生的力量,推動火箭飛行。
你們僅僅是看到核裂變發電的實驗,就如此驚訝,那也未免太大驚小怪了吧。
不過核裂變的前景還是不夠,等到了月球建立基地的時候,沒人監管,就可以主動參與核聚變工程了。
等到核聚變成功,在太陽系內,也就算是有了一定的能源保證了。不知道系統後續還會不會給出反物質引擎,或者躍遷引擎技術?”
顧青在心中思索着。
對於這些位已經退居教育二線的教授、院士們的驚訝,他心理一直都是理解的,而理解的背後,則是不以爲意。
只要控制好進度,不讓這羣人覺得自己“其才可誅”,就行了。
顧青在操作間,目錄思索。
劉香君、張天浩等人,卻是眼睛緊盯着面前屏幕,只要有任何一個版塊的數據與虛擬實驗採集的數據不符合,他們第一時間就會採取人工幹預進行控制。
而在君方的觀察室裏,賀知否雖然不是核能領域的專家,但在來之前,他就做了不少功課,所以也能理解自己看到的數據,多麼不現實。
而他們這堆人當中,還有“隱姓埋名”的核專家。
“溫度增加的速度太快了,第一迴路、第二迴路甚至是後續輪機裝置的表現,都比同類裝置的數據提升了有百分之三十,甚至有個別數據是翻倍增長。
這簡直不可思議,這套控制系統如果應用在核武器上面,恐怕核武器效率還會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提升。
【釛】元素,he也是核?
九州科技,果然是這個時代精英薈萃之下,最妖孽的公司。而且核危機處理措施並沒有那幾項,在這套程序流程中,有個別被屏蔽的環節,應該就是核危機處理設備的關鍵節點,一旦出現問題,九州科技的工程師會迅速解決。
不可思議,太不可思議了。”
有着兩套“真實身份”的這位君方核物理專家,一直在心中低呼着“不可思議”。
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將報告交上去之後,上面的人會不會相信這份報告。
當這個小型核裂變裝置的反應堆核心溫度飆升到六千萬的時候,這些觀察室裏的專家、教授、院士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個裝置了。
一個小型模塊化裝置,在可控核裂變的情況下,居然能夠穩穩當當的將溫度提升到六千萬攝氏度的高溫。
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給九州科技這羣核工程人才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他們能夠把這個可控溫度幹到一億攝氏度去?
要知道,這個溫度已經是研究核聚變的極高溫了。
發電在繼續。
三分鐘……
十分鐘……
二十分鍾。
等到三十分鍾的時候,所有觀察室的顯示屏上都彈出了這麼一段提示文字。
【第一階段實驗結束,反應裝置將會在十秒後開始降溫,七、六、五、四……】
結束了。
夏科院、大夏君方這些部門的專家、教授、高層就好像突然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臟在跳動一樣。
砰砰砰的聲音,讓他們突兀的回過神來。
“呼……成功了。”
“這要恭喜九州科技了,穩定、安全的核能源,他們掌握了。”
“諸位,這次實驗的報告,我想大家應該沒有其他疑問了吧?”
在完美的核試驗面前,他們能有什麼疑問?
“稍後我們要和這套裝置的開發團隊溝通交流,第一迴路和第二迴路的數據明顯有問題,但不知道九州科技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九州科技可以復刻至少三次,那我願意給九州科技的申請方案給予通過。”
“我還是有太多疑問,這個成熟技術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奇怪的數據出現。”
按理說,實驗成功了,考察實驗的專家團隊不去歡呼,這是正常的。
但是顧青沒有歡呼,實驗操作室的衆人也都沒有歡呼。
試驗負責人之一的劉香君,更是在語音頻道裏面,語氣平靜道:“第一次試驗運行半小時,請各小組,確保所有數據都採集完畢。”
接着,他又換了一個交流頻道,打出了一段特殊加密字符。
這是九州科技內部極少數人能夠掌握的加密語言,通過這套語言,劉香君可以向許多特殊設備、智能機器人下達命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