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女術士之友字數:2102更新時間:24/06/28 15:13:24
「農村包圍城市,是多數包圍少數。
以前我說,我們要團結可以團結的所有朋友,才能夠實現成功。
而現在,我們已經在技術研發領域,成爲了全球頂級,在成功之後應該做什麼?
不是繼續儘可能的交朋友,而是要整理好自己的隊伍,把那些不懷好意的朋友,或是勸告,恢復友誼。或是打開天窗說亮話,擺出技術和限制。
我相信,只要是願意進步,願意發展科技的企業,都會願意簽署關於6G的技術合作協議。
你說目前只有個別國家和地區,願意簽署合作協議,因爲我們的技術授權範圍,影響到了他們的國tu安全、信息安全。
這一點,我是相信的。
但是你們的做法,卻還有着不少瑕疵。」
這般說着,顧青打了個響指。
在他的響指聲音落下的瞬間,衆人的視野中,會議正中區域出現了一個太陽系的虛擬建模。
而顧青則是爲其他項目組成員講道:「頻率在0.1太赫茲到10太赫茲,波長大概在0.03毫米到3毫米之間的電磁波被稱作太赫茲波,比5G通訊工程的毫米波波長更短,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
因爲該電磁波的特性,所以6G網絡可以實現比5G網絡低10倍的網絡延遲,高10倍的網絡連接密度,頻譜效率也是5G的2倍。
在5G中,我們開始看到機器對機器通信的興起,像遠程醫療手術、遠程教育、遠程低延遲通信的實現。
而6G,在我們目前開發的產品當中,只要是接入了6G通信技術的,都有跨越式的新成果出現,比如可以提供味覺信號傳輸設備需求數據的新一代靈境登陸器,還有可以實現全息遠程呈現和立體3G虛擬建模視頻的個人通信終端,都能夠讓虛擬現實、混合現實和增強現實這三大技術,更進一步融入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場景當中。」
簡單的說了幾個項目之後,顧青卻是表情更爲嚴肅。
「我也不瞞着大家,因爲通信工程的技術進步,6G通訊工程網絡可以從技術層面,實現超越目前北斗、周天星斗工程的更超高準確度的定位和跟蹤能力。
無人駕駛技術、無人機飛行、藍星地面導航、海洋航線導航、地月通信等多方面使用場景都會有跨越式的進步。
比如無人機和機器人,除了可以遠程操控他們運送貨物、管理工廠設備,也能夠被同步應用到戰場、商業間諜等場景。
可以通過遠程醫療,改善用戶醫療保健需求,但是因爲設備可以進行遠程健康監測,所以掌握了設備和技術的企業機構,也能夠完全掌握一個人的生理信息,並且爲其定製專屬健康計劃,又或者預測該用戶的疾病爆發時間,利用常用藥、身體機能缺陷,達到許多違法目的。
並且從技術層面來說,違法企業和機構在做了這些事情之後,還可以消除數據,讓人無法輕易找到證據。
不過這都是比較壞的發展方向,除了壞,當然也有好的一面。
比如我們和蓉城市局合作的智慧城市方案,等我們的6G通信工程落地蓉城之後,我們就可以配合蓉城市局,着手構建一個和現實一比一的3D城市數據模型,蓉城市局可以通過操控這個3D城市模型,來同步操控現實城市的各項公共設施,也能夠通過這個3D城市模型反饋的各項數據,去處理城市裏面突發的各項事故。
比如車禍現場,可以第一時間通過虛擬與混合的操控,調集無人機,在短短幾分鐘,甚至如果距離近一點,幾十秒內,緊急無人機就可以趕到地點,進行消防滅火、爲傷員運送緊急治療物資,
還有醫療救護車,可以通過改變車道表現、紅綠
燈時間、爲其提供一條暢通的綠色通道。
這些美好的設想,也都是6G通訊工程落地的優勢。」
設想是美好的,但關聯的敏感權限,也的確是巨大的。
而聽到顧總前面說的這些話,饒是不怎麼會爲人處世的張天浩,也在心裏面隱隱有所猜測。
自家顧總,可能又「上頭」了。
「以我們我們的技術,只要願意,幾年時間就可以開發建設出一個基於靈境生態的虛擬藍星,加上這些可能的阻攔,服務器機房的升級和製造,最多十年到二十年時間也能夠完成這一步。
但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是統治嗎?
不。
我們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當初是爲了實現大夏科技進步而團結在一起的夥伴,是良師益友。
所以,6G通信工程,我個人認爲,只需要有部分合作伙伴參加就行,不需要去追求全球所有城市和地區都加入這個跨越式的科技工程當中。
就像我們的機甲訓練中心一樣,好與不好,他們這些合作城市的管理者內心都有一桿秤,我們不需要去左右他們的想法,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
至於說其他不加入的城市,以後眼饞這些福利和高科技待遇,那時候的准入門檻,也自然不會和現在一樣。」
顧青從來不是一個願意做虧本生意的。
特別是強拉人合作搞項目,這是他最不想做的事情。
哪怕是家資頗豐的沙特狗大戶,對於這種土豪的訂單,他也一向是有的做,就做,對方如果有顧忌,不想合作的項目,他也不會去搞什麼勸說遊說,而是會選擇關閉合作權限。
有顧忌,不想做?
那就不做項目,大家做回朋友就行。
6G通訊工程部門負責人團隊當中,贏數是主要技術開發者,但除了他之外,還有李存、王友、趙巍……等人,也有着極強的技術開發能力。
甚至以他們這些人如今的能力,只要可以公開成果,恐怕都能夠成爲諾貝爾獎獲得者。
區別只是在與誰先誰後罷了。
邊緣計算、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和網絡切片、神經網絡學習、材料學等領域,他們都有各自的建樹。
不然,6G通訊工程也不可能這麼快研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