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四章 發報人羣面向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農家一鍋出字數:2186更新時間:24/06/28 14:42:40
    電報的出現,讓很多人再次忙碌起來,留在應天府的軍隊開始挑選人,跟着學習電報收發。

    這個難度可比電話大多了,電話難的是人工交換的位置,電報則是準確發送信號。

    好在沒有人能夠弄出來同樣的電報機,學習的時候只有明碼,不需要加密。

    但一邊讀電碼,一邊寫下數字,還是挺考驗人的,需要聽節奏,倒是不需要把所有的文字全背下來。

    大臣們知道後,在吃驚之餘,得把大明各州府進行編碼,到時候每個縣要有電報機,地方或者朝廷有什麼事情的話,通過電報傳遞消息。

    徐達、湯和、藍玉等將領考慮的則是軍事方面,拿電報來指揮調度軍隊,敵人就等着進一個個包圍圈吧!

    即便是武器都一樣,雙方斥候一遇到,敵人的斥候往回跑彙報消息,自己一方的就地發報。

    等敵人的將領得到斥候的消息時,己方的陣形都展開了。

    大家忙着電報機的安排,加上人手學習,文官們希望地方州府縣的電報員由吏員來當,不然都是軍隊的人手參與進去。

    軍隊的自然就是軍隊選人,另外百貨商店也要有自己的電報機,一般要準備兩個,一個使用,一個備用。

    到時候就不能一村一個了,只能一縣一個,或者劃分出來片區,幾個村子的百貨商店一個。

    要看村子大小,大的自然就安排個百貨商店,太小的找不到那麼多的人手,東西放在商店裏沒有人買。

    “咱想到個事情,這電報機拿出來,是不是百姓也能用?像過來幹活的人,他們家中有急事,就在那邊發報,這邊接到後把內容傳遞給他,他再回電。”

    還是那個箭樓,朱元璋又帶着馬皇後坐在這裏透過玻璃窗看下面的集市,順便吃烤肉串。

    他想到了電報的用途,讓百姓互相傳遞消息。

    陪同的里長接過話:“陛下,想來商人使用得更多,某個地方只要商人留下人手,某種東西的需求多了,或者產量高價格低了,就可以發電報提前知道,然後立即組織貨源賣過去,要麼從那邊低價購買。

    咱們應該會最先知道,只要有負責百貨商店的人關注地方的物價即可。

    加上一些不是很大的水災、地震、乾旱等災情,朝廷都能快速反應,有人煽動造反更不用說。

    凡是需要消息傳遞的地方,電報皆能用上,而且非常好用,可以收費。”

    里長最後強調下賺錢,按照字數算錢,如何定價還不清楚。

    要看百姓用得多不多,一般得是直系親屬在外地,才會發電報說事情,否則受路引影響,基本上都出不了百里。

    許多人家一生都沒有人出過縣,他們自然不需要找誰發電報玩。

    “一個字多少錢合適?”朱元璋同樣考慮這個,他喜歡賺錢。

    馬皇後與他一樣:“最好把商人發報和尋常百姓發報的錢分開算,低了商人佔的便宜大,高了百姓遇到急事錢不夠。”

    “標兒怎麼說?”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好大兒。

    “父皇,孩兒認爲百姓很少發報,商人通過電報獲得利潤,故此電報價格定高。

    百姓真有距離遠的需要電報,看什麼事情。

    家中有人病重、去世、成親等,可給予補貼。

    通過電報的內容就能知曉,然後先發報,再覈查,確實如此的話,幾個字一文錢,甚至不要錢。

    若是說謊了,就要求對方補二倍的價錢,沒錢抓起來幹活抵。”

    朱標想到了一個辦法,百姓使用情況少,地方官員都不可能總發報,若事事都要向上彙報,天天彙報,就應該撤職了。

    商人也是百姓,要一視同仁,商人遇到同樣的事情,也給補貼,如此才能一碗水端平。

    老二秦王朱樉跟着說:“父皇,孩兒覺得可以給銀行用,商人帶着大額寶鈔路上怕被搶,那麼就開匯票。

    等着人拿着匯票到外面的哪個分行取錢或轉給別人,發個電報覈對下,就能確認了。

    如此匯票丟了也不怕,別人拿着取不出來,商人帶着走,有歹人搶的話,什麼都搶不到。”

    朱樉覺得要用在銀行這個重要地方,匯票是收費服務。

    等以後有了異地存取的時候,也要收費,基本上能用的百姓少,百姓只在一個地方生活,縣城的銀行就夠他們存取錢了。

    故此異地存取不急着上馬,匯票爲商人服務,按照時間的不同來收取不一樣的手續費。

    包括最高的比例,還有最低的收費多少。

    朱元璋頷首:“不錯,即便商人會把這個錢轉嫁到購買的人身上,咱也不能賠錢,想來一個字十文錢很便宜。

    比如浙江府的麥子貴了,一石要四百文,咱南京的則是三百文,由於有運河,運費則不高。

    發電報可以寫:麥四百,缺五萬。

    意味着需要五萬石,誰先得到消息誰就先組織麥子往那邊送。

    一石一百文的差價,五萬石就是五千貫,僅僅需要六十文的,再加雙方的稱呼啥的,想是二百文夠用。

    若是浙江府麥子賣六百文呢?那麼……是不可能的。

    跟南京差一倍,他是慢慢漲上去的,咱早看出來情況不對,那邊彙報後就調動麥子過去平價了。”

    朱元璋舉的例子基本不可能,用不着商人先動手,又不是其他的商品,糧食價格差那麼多,必然要平抑。

    只要包含了運費之後還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價格差都不行,必須給壓住,順便賺錢,常平倉一個調度就行了。

    浙江府看種不種麥子,不種就運,種就用常平倉。

    若是絲綢的價格漲起來了,那個不用管,商人處理。

    而鹽價太高還是要朝廷出手,涉及到的是生存,兩文錢一斤的鹽價出現四文的情況,那還了得?

    可不是貴兩文的問題,屬於翻一倍了,不吃還不行。

    “父皇,那樣一百文一個字都沒問題的。商人買賣一次,必然賺至少幾十貫,拿出來一兩貫發電報還不成?咱是給了他們額外的賺錢機會。”

    老五朱橚眼珠子轉轉,他給漲了十倍的價錢。

    在他看沒有電報商人就無法快速得到消息,電報屬於用錢來還更多的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