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暴斂天物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風清雨字數:2082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六王爺之言,使樑青雲察覺原都水監或有隱情,遂問:"朕正疑惑,晨時二尺十三,緣何未錄?竟是從未測量?玩忽職守,罪上加罪!"
真相敗露,原都水監掩面痛哭,乞求寬恕。樑青雲素厭玩忽職守、弄虛作假,當下命杖責二百,送交大理寺。
六王爺雖脫身,對李安心中仍有歉疚。原都水監被帶走後,殿內一時靜默。洪水漸退,李安洞若觀火,趙丞相連連讚歎,欲藉此表忠心。
"李大人,真乃神機妙算,本王五體投地。"
李安淡然一笑,迴應:"洪水既退,後續聽憑聖裁。"心中默唸:‘吾妻可知,我已如你願,饒過六王爺?速派我去救災,工部不可虛度。'
而樑青雲並未如李安所願行事,反轉向六王爺,宣佈:"洪水肆虐,京城重建重責,朕欲託付六皇叔。"
衆人愕然,皆以李安爲最佳人選。難道李安失寵?
六王爺剛逃過一劫,樑青雲即委以此重任,令其驚訝不已。'莫非,此乃因禍得福?'
李安亦感意外,不解樑青雲此舉意指。畢竟,治水、改河道皆工部重任,關係重大。
"我的皇后,此番作爲何故?萬萬不可,工部事務,我絕不容許六王爺插足。"
"不對,皇后陛下,您是否因身懷龍裔,以致思考欠周?此事我必須鄭重提醒您!"念及於此,李安上前一步,朗聲道。
"啓稟聖上,災後重建之責,實屬工部職分。自臣接掌工部尚書以來,尚未有功於朝,懇請陛下恩准,使工部得以參與此番重建,以表忠誠。"
聆聽了李安之言,樑青雲內心怒火中燒。
"你這輕薄之徒,怎如此急躁,難道不能稍待朕安排完畢?哼,反倒是你,思維欠清晰,朕乃天子,你膽敢腹誹君上,回宮便教你領教跪地之罰!"
言畢,樑青雲清嗓,緩緩宣佈。
"李愛卿無需焦躁,城內災民事宜及重建工程,將由六皇叔擔綱。六皇叔自先皇時代起,多次主持災後重建,經驗豐富,此番亦當不辱使命。至於城外河堤、水壩修復,則交由工部主理,朕深信李大人能不負所望,成就一番偉業。"
得了樑青雲的定心丸,李安面上綻放滿意之色。而同樣愉悅非常者,六王爺自然也不例外。
樑青雲再次提及先皇,不僅彰顯了六王爺的勞苦功高,更暗示了撫卹災民、重建家園的重任,將是一份極富利益的差使。
此乃一塊誘人至極的肥肉,歷來僅六王爺專享,令宰相趙某豔羨不已。
待李安與六王爺各有安排,趙宰相臉色卻頗顯難看。災後重建需巨資,用的是戶部的錢袋子,卻讓李安與六王爺風光無限,這讓他覺得甚是憋屈。
不出所料,樑青雲隨即命戶部全力支持重建工作,而趙宰相則開始哭窮。
"回聖上,國庫儲備已頗爲緊張,大部分已用於支撐軍備與軍餉,此番洪水突襲,恐餘糧不足以應付重建所需。"
樑青雲聞言,心生不滿。自家國庫的銀兩幾何,豈能不明?
顯然,趙宰相亦想藉此災難尋機撈取好處。
"愛卿有何高見?"
察覺樑青雲似有妥協之意,趙宰相適時獻策。
"微臣以爲,應開源節流並行,既可充實國庫,又能讓民衆迅速迴歸正常生活。"
經樑青雲示意,趙宰相提出由六王爺的巖山大營負責城內重建,李安的南山軍則承擔城外河壩水利工程,以最小代價完成重建。
此言一出,六王爺幾欲上前與趙宰相理論,這精細算計的主意直指自身。
'老四,我手中僅剩的一萬五千巖山軍你也不肯放過,看來我們的聯盟要走到盡頭了!'
李安心中透亮,趙宰相無非是想省錢自肥。
'呵,你這狡猾的老狐狸,借朝廷招募之名,已收入二十萬兩賄賂。'
'呵,這次還想全身而退?看我如何讓你連本帶利吐出來。'
樑青雲心領神會李安之意,驚覺愛卿短期內竟貪墨如斯。
'呵,國庫空虛,原來是有原因的。'
於是,樑青雲向李安遞去意味深長的一瞥,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
得益於二人間的心照不宣,李安瞬時領悟了樑青雲的暗示,在六王爺尚未發言之前,果斷應允。
“丞相大人言之有理,面對滔滔洪患,開源節流實乃當務之急。我南山軍蒙受皇恩,理應擔此重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此言不虛。”
言至此,若六王爺仍執意反對,恐怕愧對大梁王室之名。
多麼擲地有聲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有李安爲盾,樑青雲頓覺龍椅之重似乎減輕了幾分。
六王爺狠狠剜了趙丞相一眼,不情願地吐露:“既然李大人之南山軍願做表率,我巖山大營亦不甘落後。”
目睹朝野罕見的團結景象,樑青雲心中涌動起一陣暖意。
即便兩位王爺各有盤算,只要利於災後復興,便無大礙。
然而,提及節流已有方略,開源之道卻仍是迷霧重重。
乘着羣臣情緒高昂,樑青雲適時發問:
“諸位愛卿,國庫告急,有何開源妙計,但說無妨,朕必重賞。”
若僅求金銀滿倉,樑青雲只需與李安默契配合,輕而易舉可榨幹朝中權貴的私囊。
然此計非長久之策,江山的穩固與強盛,還需依賴羣臣的鼎力支持。
時至今日,需羣策羣力之際,衆人竟皆沉默,紛紛將希冀的目光投向李安。
畢竟,李安商業上的天賦無人不曉,朝中官員鮮有能在其商行空手而歸者。
即使官員們能自持,其家中眷屬也往往難逃李安商賈之網。
感知到衆人期盼的眼神,李安不負衆望,胸有成竹道:
“民殷則國富,臣以爲,唯有提高百姓收入,朝廷稅收方能水漲船高。”
樑青雲點頭贊同,但如何提升民生,早已成爲縈繞心頭的難題。
自即位以來,忙於鞏固皇權、收攏人心,及防禦外患,樑青雲少有餘力顧及其他。
而李安既言及增民之財,必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