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兵權的威懾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清雨字數:2123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衆人難以置信兵部竟有此等野心,企圖染指樑青雲掌控下的南山城。

    李安聞此,臉色鐵青,心中怒火中燒,幾乎要噴出一口鬱結之氣。

    爾等小覷於我,南山千戶所豈是爾等隨意可碰之物?

    他暗自咬牙。

    那三千精兵,是我們嘔心瀝血,歷經艱辛方纔錘鍊而成;而那坐擁五萬百姓的南山城,肩負樑青雲無數籌謀與願景,任誰也休想分毫侵佔!

    高居龍椅之上的樑青雲,自然明了譚玄言下之意。南山千戶所,乃是她與李安攜手創建之心血結晶,絕非輕易可舍。故而,她巧妙地將球拋回,聲音清冷而威嚴:

    "衆卿有何高見?"

    此問一出,宛若向虎口索食,滿朝文武,無一人敢輕舉妄動。

    “陛下,微臣以爲此計可行,縱然南山千戶所初建時,有言在先,不涉朝廷徵兵之事。”

    “然則,昔年驅逐胡虜,確保大梁安寧,三千精銳得以享戶部軍餉之惠。”

    “軍餉源於稅賦,稅賦出自民間,終歸亦當回饋於民。是以,於南山城招募壯士,未嘗不可。”

    李安輕輕搖頭,心中暗道,趙丞相之謀略,確是環環相扣。

    “微臣竊以爲,此舉不妥。”

    李安一發言,立刻引來樑青雲的關注,示意其詳述。

    “咦,李愛卿可有更高明之見?”

    見李安異議,趙丞相心生悔意。若昨日便將此事呈報,除了李安,或許只有劉老將軍會反對。

    但國丈之位,怎敵兩位王爺之力?

    對此,趙丞相胸有成竹,六王爺定會與他並肩作戰。

    畢竟,手握巖山大營兩萬兵馬的六王爺,無時無刻不想削弱樑青雲的軍事力量。

    李安沉默片刻,緩緩言道:

    “南山千戶所初立,旨在安頓流民,穩人心,五年內免其稅役兵役,以期民得復甦。”

    “而今期限未滿,政策反覆,恐傷民衆之心。”

    李安之言,字字珠璣,卻已惹趙丞相不悅。

    “話雖如此,朝廷未曾因千戶所不納稅而斷其援。李大人莫非忘了,至今三千精兵仍受皇糧滋養?”

    “吾大梁數百萬子民,血脈相連。當前舉國備戰,南山千戶所亦爲大梁版圖之一,抗胡保土,自當共赴時艱,響應徵兵之令。”

    趙丞相言辭懇切,激情澎湃,就連一側的六王爺亦爲之動容。

    趙丞相屢屢提及錢糧之事,唯恐李安遺忘,實乃用心良苦。

    日前,趙丞相接到十三王爺密函,欲從南山千戶所挑選歷戰精兵,此事愈發緊急。

    因爲他們手握當代尖端的軍事科技,假使能讓這批精英遠赴邊陲,僅憑十三王爺的財力誘導,便足以讓其中有人吐露製造新式武器的祕密。

    屆時,十三王爺在新式戰力的輔助下,不僅推翻樑青雲的龍座易如反掌,就連收復遙遠的胡人西域,亦不過朝夕之間。

    李安自然通透趙丞相的盤算,但對南山城,他寸土不讓。

    “丞相言之有理,但丞相可否知曉,南山城下那三千精銳爲何能贏得朝廷的資助?”正當衆人預期李安會頌揚那支英勇的三千精銳,以及他們對大梁的豐功偉績時,他話音一轉。

    “南山城的三千壯士之所以受到軍餉,是基於他們實打實的付出。在踏上戰場之前,未耗國家一文錢。”

    “試問當今樑土,誰能及此?”

    武將們聞之面色黯然,而李安接下來的話語,更讓他們自慚形穢。

    “我大梁疆域內,有巖山大營、左右武衛,遠至玉門關外的十萬雄師,總計近二十萬兵力,諸位不妨考量,他們在俸祿與榮耀上的收穫,與南山城相較,是盈是虧?不明者,大可查閱戶部賬簿。”

    衆人交換眼神,答案不言而喻。

    雖名曰資助三千精銳,戶部實則屢思削減。

    趙丞相面露尷尬,若真查究,恐戶部主管之位不保。

    ‘疏忽大意,若早知你這閹人不在,本王必擇時而言,以免戶部險遭不測。’

    見趙丞相受挫,李安心頭暢快,卻未忘藉此機緣,向六王爺略施小計。

    樑青雲滿意頷首,有夫君撐腰,李安三兩句便令趙丞相啞口無聲。

    “李卿言之有理,列位卿家意下如何?”

    樑青雲心中的得意又增幾分,那三千精銳實爲其增添光彩。

    羣臣搖頭,樑國內部軍力格局已穩固,除非大勢劇變,否則不易動搖立場。

    “陛下,微臣以爲趙丞相之言亦非無稽之談。天下一家,舉國徵兵,南山千戶自當參與。”

    “國之不存,家將焉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若南山需徵五千士卒,巖山大營亦應分擔五千。”

    六王爺聞言,按捺不住。

    “李大人,汝意欲何爲?巖山兵力僅兩萬,若分其半,何以護陛下周全,何以保皇城安寧?”

    哼,竟打起我的算盤。

    小侄啊,這是我保命的根本,勿想染指。

    六王爺怒氣沖天,此舉在情理之中,任何人面臨此景,亦會如此反應。

    李安卻不溫不火,緩緩道來。

    “六王爺莫急,巖山大營承襲先帝以來最嚴苛、最規範之軍紀,此乃衆人共識。”

    “此亦歸功於王爺教誨有方,練兵有術。”

    李安的誇讚令六王爺頗爲受用,先前的怒意減退不少。

    然李安接下來說的話,卻意蘊深長……

    朝廷此番欲徵募五萬壯士,若循地方之規訓之,恐歷經半年亦難成戰陣之士。”

    "欲速其效,提升新軍素養,吾提議暫借巖山大營五千精銳,以助五萬新兵礪劍。"

    "如斯,則新軍可速成大器,進而援手我大梁玉門關,令北胡不敢覬覦我疆土半分。"

    樑青雲聞之,神往心悅,竟興奮得起身拍案。

    "李愛卿言之有理,大梁當同心協力,驅胡虜於千里之外。"

    老將軍劉亦挺身而出,高聲道:"李將軍所議正中要害,欲速援玉門,非巖山大營親身督練不可,方能事半功倍。"

    衆目睽睽之下,焦點皆匯聚於六王爺一身。

    六王爺豈非愚鈍,此刻情勢,己身猶如魚肉,任人刀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