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彈劾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清雨字數:1979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而樑青雲見狀,便收斂了鋒芒,不再繼續深究,畢竟身爲一國之君,過分糾纏於此細節,實在有失君王的大度。

    在對兩位王爺進行了適當的表揚之後,樑青雲的聲音再次響徹朝堂:“諸位愛卿,望以二皇叔爲榜樣,有事則奏,無事便可退朝。”這番話未待旁側的太監宣佈,樑青雲便親自說出,他的目光掃視着底下的一衆官員,尤其是那些言官御史。

    按照李安的分析,這些言官今日必有所動作。

    果不其然,言音剛落,便見一位御史大夫給了旁邊的御史一個眼色。

    那御史會意,立刻邁步向前,走到殿前,深深一禮:“臣,監察御史顧學武,參見陛下。”

    隨着他的出列,四周的文武百官紛紛投去關注的目光,包括樑青雲在內。

    李安見狀,心中早已猜到了這御史的來意。

    李安心中早已明了,此人步前一來,必是有意對己發難。在這皇權雲集之地,他雖不敢直接上前質疑皇上,卻顯然將矛頭指向了代皇發言的自己。或許,在他們看來,藉此機會將自己驅逐出朝堂,方能一解心頭之恨。畢竟,在近期之內,自己所作所爲實在太過顯眼,樑青雲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亦是自己一手促成。現自己成了趙丞相與六王爺眼中的釘,心中的刺,唯有將我剷除,他們方能安心。

    李安暗自琢磨,若真自己落了下風,以樑青雲目前之勢力與手腕,想要在他們手中爭得一席之地,實在是困難重重。更進一步想,樑青雲一旦被他們架空,大梁國的皇位恐怕也將易主。這般念頭讓李安眉頭緊蹙,心中卻冷笑,想要對付自己?定要看看自己的手段答不答應。雖然手未握刀,卻也有千萬種將敵置於死地之法。

    正如所料,此人上前一步,向皇上行了一禮,隨後樑青雲的目光冷冽地掃過他,顯然對其來意了然於胸。至於皇上對此的態度,對於他們這些言官來說,自然是不在乎的。難道因爲皇上不喜,就不發言了嗎?那豈不是大錯特錯。越是皇上不願意聽的,我們言官越要大聲疾呼,這正是我們剛直不阿的證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名垂千古。若是順着皇上的意,反而會被後人唾棄。

    果然,當衆人的目光匯聚在他身上時,他嘴角輕輕勾起一抹幾不可察的笑意,旋即又迅速收斂,面色轉爲凝重,直視樑青雲,聲音中沒有絲毫的波動:“陛下,臣有一本要奏,針對羽林衛參將,工部、禮部代理尚書,李安之事。其人濫用職權,與民爭利,此乃爲官之大忌,乃陛下治下之瑕疵。臣懇請陛下洞察,將其革職查究,以正風紀。”言罷,他從袖中抽出一卷奏摺,高擎於衆人前,顯然這正是他一夜之間精心準備的罪證,上面詳列了李安所犯之罪。

    樑青雲目睹這一幕,輕輕揮手,一名小太監立刻從側廊快步走來,將卷軸恭敬地呈遞到皇上面前。樑青雲伸手接過,僅僅是匆匆一瞥,便已大致瞭解了內容。隨即,他將視線轉向李安,在所有矚目的目光下,輕輕一笑,將卷軸投向李安,輕聲詢問:“小李子,這顧學武所奏之事,是否屬實?對此,你有何辯解?”

    李安接過卷軸,眼中閃過一絲戲謔。仔細閱讀之下,更是忍俊不禁。顧學武的文筆,竟有幾分功力,若置於後世,定能成爲一名不錯的作家。儘管不至於富貴榮華,但保持溫飽綽綽有餘。文中不僅條條框框列出了自己的所謂罪狀,還添油加醋,編織了許多罪名。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與民爭利”,並且引用了衆多聖賢之言以加重其罪。雖然言下之意並未直接攻擊樑青雲,但細讀之下,難免讓人感覺到是在指責樑青雲的不作爲,甚至暗示皇上的失職。

    李安讀罷,淡然一笑,將卷軸捲起,正色向樑青雲行禮道:“陛下,關於顧大人所奏之事,臣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底下的文武百官皆不意外。

    誰人不知,面對如此指控,李安豈能輕易認罪?

    若真如此,不僅自身名聲盡毀,連帶樑青雲也將聲譽掃地。所有人心中暗思,顧學武不過是試探之棋,真正的風浪尚在後頭。

    衆多言官御史,乃至御史大夫,皆已準備好奏章和言辭,只待時機一到,便會羣起而攻之。

    然而,李安的回答似乎並未使顧學武感到意外,反倒使其更加挺直了腰板,彷彿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準備好了接下來的辯駁。

    在這場言辭的較量中,雙方都在暗中較勁,一場關於權力、智慧與策略的較量正式展開。

    樑青雲的態度,衆人的反應,以及李安的迴應,都在這一刻凝聚成了朝堂上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顧學武心中暗自篤定,李安的迴應正如他所預期,未曾出乎其意料之外。雖然他不是此次政治風波中的決定性力量,但作爲一名御史,他對自己的辯才極爲自信。在他眼裏,李安不過是個僥倖攀登至高位的小人物,怎能與自己這般出身世家的才子相比?他心中早已謀劃,如何在接下來的交鋒中佔據上風,同時預演了李安可能的辯解,準備以更鋒利的言辭反擊。

    而樑青雲,在聽到李安的回答後,目光如炬般鎖定在他身上,淡淡開口:“顧學武已將你的所作所爲條條框框羅列於此,據稱頗爲詳盡。對於這些指控,你還有何反駁?若有不同意見,儘管直言,朕倒要聽聽你將如何辯解。”

    樑青雲觀察到李安對自己輕輕一眨眼,內心便稍感安寧。對於李安的機敏與應對,樑青雲頗爲瞭解,知道他必有妥善的應對之策。

    此時的李安,面對着皇上的直接質詢,卻顯得泰然自若。他心知,這場辯論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與樑青雲默契的考驗。顧學武雖自視甚高,但李安早已在心中對各種可能的攻擊做好了準備,準備以他那敏銳的智慧和巧妙的言辭,化解危機,甚至反制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