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龍槍衛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清雨字數:2069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無敵,非朕所願。”李安笑而擺手:“然裝備新式火銃後之龍槍衛,誠可成吾之利刃,肅清天下。”

    “皇上,臣,臣能否一觀此火銃?”湯鎮邦激動地問。

    “機關司尚在勤研中,已有雛形,信不日便有成品。”李安淡然應允:“爲使龍槍衛先得試之,並提出改善之策,朕命汝等三日後赴機關司,一則親護司中,二則爲新火銃獻策,使之成爲戰場上最可靠之伴。”

    “臣受命!”

    湯鎮邦激動地叩首,今日,對他而言,乃是命運之大轉折,不僅被皇上欽點爲親軍,且有機會提升龍槍衛之戰鬥力。

    若得新式火銃,龍槍衛定能成爲皇上手中最鋒利之兵。

    李安料定,隨着火銃射程之大幅提升,昔日三段連射的戰術已成往事。一心向湯鎮邦吩咐,將三段連射化爲同步齊發之新法。此法,乃是前排士卒伏地,中排蹲踞,後排屹立,以口令爲號,三排銃手傾瀉鉛雨。齊聲震天響,銃火如織,即使鐵甲重騎,面對此勢,亦難望龍槍衛之陣前犯。新式火銃彈匣尚未耗盡之前,堪稱戰場之神兵。命中率雖非關鍵,三排齊發,百米開外之敵,無需瞄準,盡在彈雨之下。

    李安心知,若再有堅固防禦,龍槍衛可謂無敵於天下。然,此無敵亦僅限於國內與鄰國之間。歐洲列強已裝備漣火銃,其科技之力,加之多年火器之研究,只需創新之一躍,即可追上大梁之火銃技術。

    然而,李安自信,憑藉其超越當世數百年的智慧與理念,以及從信息風暴中脫穎而出的見識,定能走在歐洲列國之前。他在心中默默展望,大梁的裝備競賽中,必將領先一步。

    再者,李安提醒自己,即便火銃兵在遠戰中佔盡優勢,仍須強化軍隊體能及近戰技巧。戰場變幻莫測,若敵人猝然逼近,豈能束手待斃?

    當夜幕低垂,李安自龍槍衛駐地返回紫禁之內,心中的激情猶如烈火熊熊,不曾有絲毫減退。他預見,或許僅需一年,自己便能擁有一支力大無窮的火銃軍。

    然而,此軍想要廣泛推行,非一日之功。

    他早已從郭有志處瞭解,無論是火銃或火炮,皆是以磨具製造,非精細之物,需衆工匠精心打磨拼裝。

    幸而郭有志已察覺此問題,不僅不斷提升冶煉品質,亦制訂了一套工匠公用標準。

    此標準要求,每位工匠在製作時都必須嚴格遵守,而負責組裝的匠人,則需對每一零件進行重新的質量與尺寸鑑定,並對每支火銃進行嚴格測試,確保合格之後,方可刻上己名及銃號。

    對郭有志此番舉動,李安讚賞有加,以爲其有創見之舉。

    然郭有志卻淡然一笑,道此爲秦國戰國時期既有之量產標準化、責任化之法,非她獨創。

    她又言,戰國之機關術,技藝之精湛,遠超今日。

    惜乎,秦始皇焚書坑儒,加之歷代帝王對機關術的忽視與壓制,使得這門技藝未能發揚光大,反受限制。

    置身於宏圖霸業之巔,李安身爲時空穿梭之人,尚能窺破秦皇行事之端倪。昔日焚書坑儒,秦始皇之舉,出於畏懼機巧之術所生之變故,欲以此手段鞏固江山社稷。李安雖處異世,心中暗思,若身處秦皇之位,或許亦會效其所爲。

    然而,時移世易,今之年代已非古之時矣。

    若因畏懼技藝之威,而拒絕創新,則終將被科技之浪潮所吞噬,成爲歷史之塵埃。

    如清昔年,自視甚高,待他國強勢來犯,方知技術之重要,卻爲時已晚。

    大梁若重蹈覆轍,任由西洋列強之船炮興起,必將遭受前朝之辱。

    李安身負穿越之祕,怎容歷史之恥辱再度上演?

    即或時光之輪迴,他定要將其逆轉,令歷史翻篇。

    至於武藝,更是不容忽視。

    李安觀那些極強戰力的特種兵,心知武者之於戰,尤如虎添翼。宗師與庶卒,同執火器,結局已不言而喻。武道修行,不僅鍛鍊身體,更可提升素質,無論是身體強度還是反應速度,均勝過凡夫俗子。

    在李安昔日之世,縱使冷兵器不再主宰戰場,軍中猶重武力。

    一民族,不建硬朗之體,縱有銳器,亦難成大器。

    心中暗下決心,李安知必須在這技術與武道並重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方能開創大梁新紀元。

    ……

    李安步入宮牆,心中似掀起了千層浪。他行至養心殿,心懷着對樑青雲的牽掛與愧疚。樑青雲,這位深宮中孕育新生的女帝,正是其最深的念想。

    推門而入,李安目光一瞬不瞬地注視着樑青雲。

    她靜若處子,安詳地坐在雕花椅上,手上輕撫着將要爲這個帝國帶來繼承人的肚子。她的容顏似乎因爲孕期而更顯溫婉,宛苦霧中的蓮花,儘管未開口,卻已是沉香滿院。

    李安俯身行了一禮,神情間滿是討好之色:“拜見陛下。”

    樑青雲斜了他一眼,聲音冷淡如冰雪初融:“我以爲現在你才是天子呢!”

    李安的心房猛地一顫,他急忙將誠惶誠恐的表情掛在臉上:“那怎麼會呢!我是爲了陛下啊!”他連忙將最近的國事一五一十地彙報,期望能夠博得欣悅。

    但樑青雲眉宇之間的不悅更甚,她冷聲追問:“只有這些嗎?”

    李安內心一緊,似乎有所預感,但仍然嘗試着掩飾,躊躇滿志地回答:“是啊,我都交代了!”

    “那郭彩蓮是怎麼回事!”樑青雲的聲音如同冬日裏劃過寂靜湖面的冰凌,尖銳而冰冷。

    一提及郭彩蓮,李安頓感如坐鍼氈,面頰一時之間染上了桃之夭夭的紅暈,支支吾吾,語塞難續。

    他的眼神遊離不定,顯然是心虛難言。

    在樑青雲的逼視下,李安最終低下了頭,聲如蚊吶:“彩蓮妹妹之事…臣…臣實不該隱瞞。”

    樑青雲眼神中閃過一絲莫名的光,卻不再追究,只是輕輕地嘆了口氣,轉過臉去,不再看他。

    李安知道,這場風波暫時平息,但他的心,卻如秋後的落葉,散落一地,不知如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