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指點江山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清雨字數:1935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李安卻是背手而立,聲如冰霜,淡漠中帶着權威:“孫鐵生,難道朕的江山,便由你口中定奪?否則,朕的龍椅何不搬至你府上,讓你高坐?國之重事,微至塵埃,都交由你裁斷可好?”

    孫鐵生之言,動搖了李安心湖的平靜,作爲錦衣衛之首領,豈能聽之任之,目睹錦衣衛的消散?孫鐵生心中戰慄,急切間跪地,額頭觸地,聲聲叩首:“微臣不敢有異,心如止水,唯忠於皇上,家族性命,皆可爲證。”

    “哼。”李安輕揮衣袖,面露不悅:“朕早有定斷,錦衣衛之去留,朕心裏自有明鏡。孫愛卿若無他事,可退下了。”

    孫鐵生顫然不起,跪地久久。李安對其向來無好感,然亦不欲關係過於僵硬,淡淡開口:“朕明白你的忠誠,繼續說來,是想爲王遠陽追加何等官職,亦或是提升王家門楣之尊榮麼?”

    “非是如此,微臣願冒昧請皇上親臨王遠陽的七日葬禮,一則爲王遠陽洗雪冤屈,二則讓天下士子心安,平息流言,三則給孫家遺孀孤兒以尊容,免受後人欺凌。”孫鐵生一字一頓,正氣凜然。

    李安仰首大笑,如同春雷裂空:“孫鐵生,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提議朕出席王遠陽之葬禮?王遠陽難道是朝中棟樑之才?朕若去,豈不是笑柄?”笑聲未落,面色驟寒:“你究竟藏着何種用心?是要朕自降顏面於世人之前麼?”

    “微臣不敢!”孫鐵生低聲堅稱,意在皇上出席以平士氣,“王遠陽雖敗,亦曾是先皇欽定的狀元,其名望不可小覷。今遭奸人所害,天下士林騷然,若不撫慰,將失人心。”

    “朕豈有誤國之舉?”李安凜然問道。

    孫鐵生毫不畏縮:“皇上縱容奸臣,致使朝綱不振,忠良受害。”目光一轉,直視衛錚:“微臣恐錦衣衛將染指朝政,願皇上深思。”

    “你是在指責朕無分忠奸,昏庸失職?”李安緩緩坐下,慢悠悠品茶:“朕不欲與你論辯。孫鐵生,你雖讓朕不快,卻未曾大錯。你雖年邁,但忠於大梁。朕不取你性命,讓你好生觀朕治國。”命人起草旨意。

    侍立太監迅速前來,筆墨紙硯備齊。

    “鑑於孫鐵生三代忠勤,豐功偉績,今歲已高,封賜爲壽國公,賞金一萬兩。”

    “追封王遠陽爲翰林院侍講,喪葬費用,國庫全贍。”

    “封王遠陽遺孀王氏爲五品誥命,賞金一萬兩。”

    李安封賞既畢,揮手示意:“聖旨他日送至府上,孫愛卿及誥命夫人,可先行退去。”命人送客。

    衛錚,一直默然的,忽然跪伏於地,羞愧滿面:“皇上,微臣招致是非,令陛下受累,微臣內心痛楚。不若以微臣之命,交付彼老臣處置。”

    “罷了,此事朕心已有決。”李安淡淡地揮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尚年輕,前路悠長。”

    淚光閃爍,衛錚涕泣哽咽,情感激盪如海潮。他聲如裂帛,哭訴着:“微臣身無所長,怎堪承受陛下如此深沉的恩澤,此生無物可報,唯有銘記於心,誓以忠誠服務。若微臣心生異志,就讓天雷直擊,成爲蟻羣之餐,魂歸不得安寧之地。微臣願爲陛下之忠犬,倘若有人敢對陛下不敬,定將其肢解,碎屍萬段。”

    李安內心對他的忠誠大爲欣慰,卻又不免覺得這番話過於激昂:“你這是何必言過其實。”他揮了揮手,語帶寵溺:“速去天牢,選出一替死鬼,以安人心。”

    衛錚心中對皇恩浩蕩感激難盡,屈膝再拜,滿含謝意,這才悄然退下。

    樑青雲,面若秋霜,步伐沉重地從內室走了出來。朝堂之上,她的怒容如雷霆間的閃電,直擊衆臣心脈:“吾問汝,卿家便是如此爲朕分憂?”

    李安,面色一變,跪地之際,身軀微顫。他擡眼望向樑青雲,語帶戰慄:“陛下,微臣所爲,皆爲天下着想,爲陛下分憂。那老臣桀驁不馴,牽連甚廣,若縱之繼續,恐怕禍患無窮。”

    樑青雲眉頭緊鎖,聲音冷若冰霜:“朕現下困頓重重,汝還言輕鬆?”

    李安躬身更低,聲如細絲:“這些不過是臨時的浮雲,遮不住陛下的皓月。那些老臣雖桀驁,終究不敢長期逆風行事。天下爲陛下所統攝,豈容他們妄自尊大?”

    樑青雲沉吟片刻,緩緩地坐回御座,聲色稍緩:“卿可知,朕對逆旅之言,從未有過半分畏懼。但朕更欲清朝綱,除弊務,非一日之功。汝之所行,朕自會評說。起來吧,朕猶有事問。”

    李安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膝下的青石板彷彿是救命的木筏,他虔誠地叩首:“謝陛下寬恕。”

    實則李安內心深處只有竊喜。

    這些老一派的傢伙總是想要找機會撤去他的錦衣衛。

    若真的按照孫鐵生的說法,自己的錦衣衛將不復存在了!

    李安怎能讓他如意!

    這可是李安的鐵飯碗。

    ……

    六月之初,天穹漸漸明媚,萬物正茂。

    大梁的麥田裏,金黃色的波浪翻滾着收割的喜悅,稷下的子民臉上也開始綻放着些許久違的笑意。

    雖然山東、河南、遼東三省因戰火連綿而麥收慘淡,但他方大地因順天時而碩果累累,這份豐收讓樑青雲的心湖泛起一絲輕柔的漣漪。

    尚未完全統計的糧食產量,以及李安所倡之地主階層的減租政策,雖未見成效之反哺,但朝廷所施的減稅令,則如同及時雨,爲農戶們解了不少燃眉之急,民心因此得以稍慰。

    多月征戰的樑瑤,終於凱旋而歸。

    然其歸來,不帶壯闊戰列,僅率極少騎兵提前歸京。

    前線塵囂雖遠,內宅流言卻如影隨形,王遠陽之死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樑瑤心如懸鏡,憂慮皇上是否會迷失在流言蜚語之中。

    然一紙密旨,如清泉灌溉乾涸的心田,樑瑤感受到了皇上的深厚信任,那是知己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