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手法奇特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清雨字數:2213更新時間:24/06/28 14:34:36
    絳雪軒內。

    雖然沒有人在,但是卻經常會有侍女前來打掃。

    所以還是比較乾淨的。

    此時的李安第一次看到如此動人的樑瑤早已心動不已。

    他壓在樑瑤身上,雙手按住她的手,讓她根本使不上什麼勁。

    更可惡的是,李安居然輕輕咬住了她的耳垂。

    柔軟的耳垂,是她身上最敏感的地方。

    只覺得耳垂被柔軟包住,一股暖流油然而生,宛如觸電一般,刺激得她渾身發軟。

    更過分的是,李安雙手從腋下穿過……

    一股超強力道傳來,那種擠壓,讓她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盈。

    “啊……”

    樑瑤嘴裏發出了暢快的聲音。

    李安得寸進尺,黑暗中,更加肆意妄爲。

    一陣陣快樂浪潮襲來,將怡樑瑤的理智完全淹沒。

    “嘿嘿嘿……看你能忍到幾時?”

    李安加大了力度。

    樑瑤雙腿繃直,再緩緩酥軟,緊接着再次緊繃,又再次舒緩……

    “這個該死的假太監,你是想要挖死本公主啊!”

    “不過,這個手法還真是不錯!舒服死了!”

    樑瑤愛恨交織。

    李安的舌尖,宛如千萬只螞蟻在背上爬來爬去。

    “啊……啊……”

    文殊公主終於發出了噬魂入骨的叫聲。

    李安把心一橫,更加賣力。

    很快,樑瑤舒心暢快地發出了歡快的叫聲。

    好在絳雪軒此時沒有人來,又是在黑暗之中,要不然,樑瑤肯定尷尬死了。

    樑瑤心滿意足坐起來,整理着凌亂的睡裙。

    那種偷情似的快樂,的確不是平時能享受到的。

    這一刻,她覺得很滿足,很舒服,很快樂。

    李安看去,現在的樑瑤面色緋紅,臉上洋溢着滿足之後的嬌羞。

    很顯然,她對李安的手藝很滿意。

    ……

    自那夜以降,絳雪軒便不脛而走了些離奇的閒話,都說軒中鬧鬼,原因是深夜有宮人步履匆匆,欲往廁所而途經此地,耳畔飄來女子細膩如燕語的輕吟,綿延不絕,似是穿梭在月光之下,持續了數時辰之久。

    然而,樑瑤對這些悄然生起的傳言卻渾然不覺,若是她知曉了這般耳語,只怕要羞愧至極,恨不得化作一縷青煙,逃入地縫之中,再不見天日。

    此時的樑瑤身着鐵衣,已踏馬而去,向着戰線的烽火急馳。

    她並非孤行,丞相趙青如與工部侍郎郭有志,皆伴其左右。

    郭有志者,名傳支援樑瑤,保其部隊火銃安全無虞,實則深藏銳意,受命監視趙青如,以防其暗通匈奴,背叛朝廷。

    李安不僅派郭有志隨行,更有錦衣衛如影隨形,暗藏於趙青如之後。

    他們如夜梟般潛伏,以捕風捉影之術,隨時傳遞趙青如一舉一動的情報。

    李安此舉,實是巧思深謀,爲擒拿這位老狐狸,不惜鋪下重重棋局,心中的懸弦,一刻未得以放鬆。

    趙青如雖被疑,卻仍不知曉身後錦衣衛的暗影,他的心思深不可測,或許內有慼慼,或許另有盤算。

    而郭有志,其面上雖繪忠心,心底卻是戰戰兢兢,生恐自己的真實使命被趙青如識破。

    於是,這一行英傑,各懷心事,跨馬而行,翻山越嶺,向着那戰爭蔓延之處,進發。

    天邊烽煙起,人心思亂,此番江山社稷之事,誰能料得清?

    ……

    衆旅鼓角齊鳴,壯士出征,而李安於深宮之中,亦磨礪着屬於自己的鋒芒,計劃着波瀾壯闊的圖謀。

    趙青如遠赴邊陲,其影響力隨風而散,李安心知,是時候着手整頓國子監,使科舉大業得以順遂進行。

    自古以來,世卿世祿之制、察舉之法、九品官人之法,雖各有其利於選拔賢才之處,卻亦滋生門閥,權臣如林,朝綱日雜。

    隋文帝開皇之際,劃時代地啓用分科考試,篩選賢能,隋煬帝繼位後,更是大膽創新,設科舉,一舉打破舊有的世家壁壘,確立了一種選拔官員的新制度。

    “科”,即考試之細分;“舉”,即人才之提拔。

    合而爲之,便是科舉,一制度之名,篇章新史。

    此法不僅符合時代之需,更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見證。

    它根除了郡縣官長私脈相承的舊痼,官員生旋死轉,悉數歸於朝廷主宰,令真才實學者得以顯聖。

    李安於內心深處,爲這將來光明的文治武功而暗自欣喜,他期待着那一天,天下翹首以盼的士子們,能夠依據真才實學,官拜青雲,共圖盛世。

    在這科舉風起雲涌之際,李安肩負着樑青雲厚寄的重望,擔任監察之責,誓要清風明月般地照耀國子監。

    今日,乃是選士之始,李安懷着一腔熱血,提筆直入新設之國子監。

    此監,乃是李安傾心奏請樑青雲特別設立,意在斬斷世族貴胄之手,防其暗中插足,蓄謀不軌。

    他深知,此舉非同小可,關乎朝廷根基,關乎百年大計。

    李安在心底深深期冀,此次科舉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使那些默默無聞的寒士也能得到一展才華之機。

    清晨的朝陽透過屋檐,斑駁的光影灑在李安堅毅的臉龐。

    他踏進國子監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莊嚴與使命感,志在必行地開創一片新天地,讓天下英才不再受到出身的束縛,讓真才實學在這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光芒。

    國子監之冠以祭酒爲首,而此職之擔任者,乃是王金臺這位髀肉復生的大儒。

    王金臺,人稱先帝遺德,樑青雲之師,年已古稀,本在不久前,已息影還鄉,欲享天倫之樂。

    然而,李安三顧之誠,執意於茅廬之外,懇請王金臺復出江湖。

    李安之言沛然誠摯,道出天下之需,剛正不阿的王金臺,方能匡扶法紀,確保一片朗朗乾坤。

    王金臺聞此高義,心中泛起波瀾,他雖韶華已逝,但仁心未冷,懷着重振儒風之志,決然拂衣而起,重返朝堂。

    王金臺深知,此番再出,乃是肩負着匡正學風、輔導後學的重大使命。

    在他的嚴監之下,必然杜絕一切私舞弊行,保國子監清風峻節,使得學子們各憑真才實學,公正角逐。

    他心中暗自許諾,爲了天下學子的明天,爲了樑青雲朝廷的未來,此生定當竭盡所能,不負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