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62章 這份蛋糕忒誘人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填海的精靈字數:2248更新時間:24/06/28 14:34:13
清掃鬼樊樓的行動仍在持續,各城門封鎖,嚴查可疑人員。
與此同時,與鬼樊樓有關係的地上惡勢力也被逐個消滅。
這一連串的動作,無疑成爲百姓最爲關注的話題,汴梁城大街小巷,熱議如潮,歡快而激昂。
“賣報咯,賣報咯,最新的《大宋日報》······”
自從報紙發行後,各茶館的生意也愈發興隆,人們在閒暇時,更樂意坐在茶館,邊品香茗,邊吹牛打屁。
當然,最有面子的還是買一份報紙,暢談報紙上刊登的內容。
“快,給我來一份。”
“給某也來一份。”
殺豬巷深處的王記茶館內擠滿了人,報童一來,報紙頃刻間就售出十幾份。
買到報紙的茶客搖頭晃腦讀起來,不識字的茶客立刻湊上去側耳聆聽:“朝廷一舉搗毀鬼樊樓,抓獲賊犯八千餘,救出被擄走的女子、孩童一萬多······”
“哎呀,我的個乖乖,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地下居然有這麼多賊人?這要是任其發展,黑夜中摸出來,不把汴梁城折騰個底朝天才怪。”
“還是要感謝官家,滅掉鬼樊樓肅清寰宇,這是爲咱們汴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從此,我們再也不會擔心娘子被擄走,孩子被拐賣了。”
“要我說趙官家能死而復生,就是上天派來拯救我們的天命之子。鬼樊樓禍害汴梁多年,只有這位官家雷厲風行剷除,可見他心繫百姓······”
“官家爲民着想的事多着呢,那些放印子錢的富戶被整慘了,尤其慈寧寺的和尚,被一鍋端了,快哉!快哉!”
“······”
茶館內的氣氛隨着議論愈發熱烈,人們爲有這樣一位有作爲的官家倍感自豪和慶幸。
茶香嫋嫋,感激涓涓,敬仰深深。
······
趙煦拿起一份奏疏,緩緩道:“諸卿都看看吧!”
章惇立刻疾步上前,雙手恭敬地接過奏疏,迅速退回原位。
打開奏疏,幾位宰臣湊過來一起掃視,僅掃幾眼,衆人心頭便猛然一震。
這是皇城司調查京城各寺廟的耕地明細報告。
涉及到宗教的事最讓人頭疼。
就白蓮教這種雜牌宗教,都能蠱惑百姓深信,還能鼓動十數萬人造反。
更何況傳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其影響力之大,信徒之衆,處理不當很容易出亂子,尤其那些信徒會做出過激之事。
再頭疼的問題,既然皇帝鄭重其事地擺在宰臣面前,顯然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達,而是一件關乎國家命運、社會穩定的重大議題。
得有解決方案。
宰臣們屏住呼吸,慢慢瀏覽奏疏上記載的明細。
“相國寺耕地兩萬四千畝,開寶寺一萬九千三百畝,天清寺耕地一萬八千六百畝,報國寺耕地九千五百畝,白馬寺耕地七千六百畝,普濟寺耕地六千五百畝······”
每一組數據都如重錘,敲擊在衆人心頭,宰臣們臉色愈發凝重。
看到最後,衆人眼中怒意上涌。
尤其章惇,殺氣畢露。
這些數據表明土地資源被嚴重爭奪,寺廟過度膨脹,已嚴重威脅到了國家根基和民衆生計。
單個兒看這些寺廟的耕地,數量比那些富商士紳只多不少,可若是看整體統計數據,就發現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汴梁境內共有大小寺廟一百四十餘,寺廟共同佔據的耕地面積之大,讓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曾布率先打破沉默,提出質疑。
“臣記得朝廷有明文規定,每寺歲除徵糧及百畝以下者,其餘田地分與百姓領種,而且還曾清丈田地······多餘的耕地應該收爲官有了,這麼多耕地是從哪裏來的?”
蔡卞道:“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富商士紳,只要是虔誠的信徒,就會捐納。你們不知道,信徒的那份慷慨,讓人咋舌······”
“捐獻?寺廟的觸角遠不止於此。”
趙煦聞言微微搖頭道,“捐獻自然有,但這只是少數,大部分則是通過其他途徑流入寺廟。”
“比如掛靠。富戶士紳鑽律法的漏洞,把耕地掛靠在寺廟名下,藉此來逃避稅賦,而寺廟也能得到不菲的回報。雙方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爲呢?”
“再比如霸佔。寺廟放高利貸,揹負高額債務的百姓無法償還,只能用耕地抵債。”
“再比如大小畝、瞞報等都能避開丈量。只要利益達成,誰會去管這些,尤其涉及到宗教,麻煩很多,沒有官員願意直面,惹上一身騷······”
皇城司調查的比較細,耕地數據只是其中之一。
趙煦將寺廟耕地多的原因略作闡述,又拿出一本奏疏道:“諸卿再看看這本!”
這是吳居厚暗中調查的結果。
其中大多是百姓舉報寺廟放印子錢,然後藉機吞併田產,甚至有欺男霸女,逼死人的個例。
借據都被吳居厚一一收集,只不過這些案例涉及有些廣,吳居厚並未輕舉妄動。
只是呈上證據,靜待聖裁。
“混賬!”
衆宰臣怒喝。
拿奏疏的手都在顫抖着。
和尚吃齋念佛,嘴裏喊着慈悲爲懷,救苦救難。
背地裏卻幹着如此齷齪的勾當,這與鬼樊樓賊人有什麼區別?
簡直是對信仰的褻瀆!
“諸卿再看看這本。”
這又是一份皇城司送來的奏疏,上面記載了汴京範圍內寺院僧侶人數,以及人數龐大的原因。
汴京有一百四十餘座寺院,僧侶總和達到四萬三千有餘。
由此推算,整個大宋至少有四五十萬僧尼。
之所以大量人選擇遁入空門,踏入青燈古佛之地,是因爲這份蛋糕特別誘人,且吃起來十分舒適。
朝廷分給寺田,僧侶們不用交賦稅、服徭役,還享受着百姓的香火,日子過得比誰都舒服。
其中有些大寺,由於僧人衆多,結交了不少士紳、富商、官宦,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鏈就出現了。
俗世的宵小便趁勢涉足這片淨土,與寺院的收入掛鉤,以寺院爲中心,榨取更多的錢財。
正因爲如此,那些流民、逃犯都剃度爲僧,以此來逃避朝廷的追捕。
寺廟收留罪犯、霸佔良田、掛靠耕地、放高利貸、奴役百姓······試問:這是在修行佛法?不!這是公然與朝廷作對。
長此以往,整個國家還怎麼發展。
所以說,看似超脫世俗的宗教,實則與國家的興衰、百姓的福祉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