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三章 提醒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放羊小星星字數:2226更新時間:24/07/01 19:06:24
    作爲真宗朝的舊臣,官家的身世,王欽若當然是知曉的。

    李淑儀,不,李賢妃便是官家的生母。

    母憑子貴,如果官家的身世曝光,大宋怕是又要多上一位太后。

    太后到底是怎麼想的?

    王欽若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忽然想到一件事。

    官家大婚在即,太后難道是想藉着這個機會正式退居幕後?

    既然退居幕後了,兩宮並立什麼的,也就不存在了。

    另一邊,眼見王欽若露出恍然之色,丁謂呵呵一笑,轉而起身離開了座位,向着門外走去。

    該下職咯。

    太后之事,與他何干?

    官家遲早是要掌權的,太后提前將李賢妃召回京師,多半是爲了給自己找條後路。

    畢竟,官家一旦正式親政,接見外臣的次數明顯會比現在更多。

    到了那時,保不齊哪個外臣便將此事密奏給官家。

    與其被動應付,不如主動出擊,屆時,即便官家的身世暴露了,太后也有解釋的理由。

    ……

    ……

    ……

    應天書院。

    “使君,沒曾想,你我二人竟然會在應天相逢。”

    小院內,范仲淹春光滿面,臉上洋溢着故友重逢的喜色。

    張綸來此,確實是他沒想到的。

    “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張綸哈哈一笑,舉起茶杯輕抿了一口。

    這一次,他來應天府倒不是特地過來的,而是順路。

    蘇州修堤一事結束了,他也功行圓滿,得益於修堤之功,他升官了。

    此次,他是前往河北路赴任,差遣則是轉運副使,更具體一點,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治理滑州的水患。

    滑州位於黃河中下游流域,自大宋立國起,水患頻頻,三年一小決,五年一大決,完全是常態。

    其實,滑州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

    滑州水患嚴重,歷史還得追朔到唐朝,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統治基礎受到了嚴重的動搖。

    黃河流域雖然尚在帝國的版圖之內,但這片區域,已經成爲了事實上的藩鎮割據。

    藩鎮勢力,注重的多是短期利益,似修河這等投入高、見效慢的工程,幾乎沒人去做。

    畢竟,等到修好了河道,那時自身勢力還在不在都是一個問題。

    沒人想成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中的前人,大家都想做後人。

    再之後,唐末年、五代十國,更是軍閥割據的動亂期,更加沒人注重修治河道。

    如果換做是別的河道,問題或許還不會那麼嚴重。

    但黃河本就是一條‘桀驁不馴’的大河,尤其是中下游地區,因爲上游水土的破壞,降水量稍微大一點,就會鬧災。

    最後,後梁末年,後唐和後樑於滑州地區交戰,後樑國主爲了取得勝利,無所不用其極。

    爲了勝利,連決堤這等事都做得出來。

    破壞容易,治理難,滑州本就是災害頻發的地段,五代期間,河防工程又數次遭到破壞。

    以致於,即使入宋後,滑州地區修了一次又一次,但具體效果嘛,卻不是很理想。

    宋朝立國以來,滑州地區先後發生近20次水患。

    今年,滑州倒是難得沒有發生水患。

    滑州最後一次水患是發生在天禧五年(1021),彼時,陳堯左恰好知滑州。

    他在滑州城西北修了一個大堤,勉強抵禦住了水災。

    因爲這事,陳堯左還受到了嘉獎。

    不過,距離天禧五年已經過去了三年,算算時間,滑州那片地界怕是又不太平了。

    所以,政事堂便提出建議,讓張綸提前趕到滑州,先巡視河道,如果遇到問題的話,可以及時解決。

    其次,河北路即將爆發大戰,戰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糧草通暢!

    一般而言,遇到戰時,宋廷爲了確保糧草輸送,會多任命一到兩位轉運副使。

    張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調往了河北路。

    得知張綸即將前往河北路赴任,范仲淹感到由衷的開心。

    雖然河北路即將變成前線,但張綸是轉運副使,只需要保證糧草供應即可,完全不需要上戰場。

    安全問題,無需擔心。

    至於,張綸能否勝任這一職責,范仲淹更加不擔心。

    他在張綸手下工作多年,對於這位昔日的上司,他很是瞭解。

    輸送糧草什麼的,絕不是問題。

    老友重逢,酒自然是避不掉的,沒過多久,兩人便轉移了戰場,從茶室移到了外間的小院。

    春夏之交,最是合適露天飲酒。

    不知不覺間,月亮緩緩爬上天幕,張綸和范仲淹也到了喝醉的邊緣。

    “希文。”

    張綸不着痕跡的看了一眼內間,發現李氏不在,他這才開口。

    “有一件舊事,我得仔細說與你聽。”

    “使君,請!”

    范仲淹擡了擡衣袖,先是將杯中之酒飲酒,然後便做出一副仔細聆聽狀。

    “昔日,先帝登基之時,宮內曾發生一件密事。”

    “入內都知王繼恩,曾暗中勾連參政樂善公(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意圖擁立楚王元左。”

    “最終,此事敗露,樂善公貶爲忠武軍節度行軍司馬,王繼恩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潯州。”

    王繼恩等人密謀擁立一事,雖然算不得絕密,但若不是親生親歷者,大概率也不會知情。

    畢竟,不論是國史,亦或者是實錄,都沒有記載這段祕聞。

    而張綸之所以知道,完全是因爲他的父親曾經是參與者之一,彼時,他的父親恰好是親歷者之一。

    故此,他才知道這段祕聞。

    另一邊,聽完張綸的話,范仲淹頓時神色一怔。

    原來樂善公(李昌齡)被貶官,竟然是因爲這個?

    這確實是他不知道的。

    畢竟,樂善公早在大中祥符年間便離世了,岳丈一家,於情於理,都不該和他說起這段往事。

    (ps:這段歷史,正史中確實沒有記載。

    畢竟,得遵循爲尊者諱的原則,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來自續資治通鑑長編,史料來源是呂誨的記載,呂誨是呂端的孫子,而呂端恰好是那時的宰相。

    所以,對於當時的人而言,這段歷史的確是祕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