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經濟賬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放羊小星星字數:2165更新時間:24/06/28 13:41:32
“故,臣奏議,應重定廂軍揀選之章程。”
“凡老弱怯懦者,該放免,放免。”
“然,軍士守備地方,縱使無功,亦有勞,凡放免者,皆應善待。”
“援先朝故事,放免歸家者,皆准許其墾荒,新墾之地,前三年,免其夏秋兩稅,後五年,當享夏秋兩稅減半。”
“然,免稅之地,理應有所限定。”
“以五口之家爲例,人日食米一升,歲衣絲一匹,五口之家,年食米約爲二十石,絲五匹。”
“天下田畝,分上中下三等,中田每畝約收一石,以此爲例,五口之家,最少需要中田二十餘畝。”
“不過,若是加上田稅、身丁錢、雜賦、口糧、糧種等,二十畝中田,只是勉強湖口。”
田稅,即夏秋兩稅,宋朝的普通老百姓除了兩稅之外,還需要負擔額外的身丁錢、雜賦等。
如鹽錢、農具錢、牛皮錢、酒錢等等。
其實,相比於兩稅,這些額外的身丁錢、雜賦的開支,反而對百姓的負擔更重一點。
“綜合考量,臣以爲,免稅之地,應以五十畝每人爲限!”
這個數字,丁謂並不是隨口說的,而是經過精心測算的。
丁謂雖然沒有領過軍,但人性是共同的,那些即將被放免的廂軍,大多都是服役十年以上的。
這些人早已習慣了國家供養,某些服役更久的,甚至忘了該怎麼種田。
因此,想要讓他們平靜的接受放免,必須要誘之以利。
三年免稅,五年半稅,這個利,足夠大了!
如果對於田畝不加以限制,此善政極有可能變成動亂之源。
每人限定五十畝,就是丁謂交出的答桉。
五十畝地,年產五十石,前三年免稅期,扣除口糧、身丁錢等,一個五口之家,每年至少能結餘三十石。
一石糧食的價格大概在三百文左右,三十石便是九千錢。
九千錢,不少了!
前不久,先帝修奉永定陵期間,佔了民田十八頃,根據當地地價,十八頃田,估價70萬錢(700貫),平均每畝地約爲400文左右。
雖然官家特給百萬錢(1000貫),平均地價高達550文,但這是帶佳賞性質的。
真實地價約爲400文一畝地。
若是以此數據爲算,結餘9000錢,每年結餘的錢足以購買中田20餘畝,三年便是60畝。
60畝加上墾荒的50畝,足足有一頃地,不論是在鄉下,亦或者是城鎮,一頃地,足以讓五口之家過上體面的日子。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下的,如果歸鄉的老兵生活驕縱,不知節制,莫說五十畝地,便是五十頃地,也不夠用。
臺上。
聽完丁謂的發言,李傑迅速在心中算了一遍,然後得出了一個數據。
五十畝地,確實是一個合適的數字,既具備吸引力,又不至於讓人趨之若鶩。
裁軍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削減軍費開支。
假如放免歸鄉的政策太過優握,以致於高過了服役所得,到時候便不是被動淘汰,而是主動淘汰了。
雖然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很多軍士都是主動投軍的,但其中不乏被動入伍的,而且數量還不少。
倘若給利太厚,軍心定然動搖。
另一邊,曹韋也跟着快速算了一遍,但他對於這些數字,並不是很敏感。
換句話說,他不太擅長算術。
不過,哪怕他不擅此道,關於五十畝定額的限制,他亦是贊同的。
五十畝地,專心經營,養活五口之家,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然而,方案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不懂理財,但他懂下面的軍官。
規定五十畝,放免的人不一定能全額拿到。
永遠不要小看人的貪慾。
禁軍中固然有喝兵血的,可禁軍乃是拱衛京畿之軍,天子腳下,禁軍中的軍官當然不敢做的太過分。
而州郡之地廂軍就不一樣了,天高皇帝遠,他們的膽子遠比預想中的要大,且大得多。
“丁相之策,諸卿以爲如何?”
眼看丁謂發言完畢,其他人毫無反應,李傑不由再次開口。
“臣附議!”
這時,王曾站了出來,他難得的沒有否定丁謂的發言。
雖然他和丁謂份屬不同陣營,但他和丁謂的不同之處在於,若是政策對於國朝有益,他是不會無腦反對的。
裁軍,確實能減少開支。
天禧末年,單單禁軍和廂軍的俸祿,一年就要一千兩百多萬貫。
而這,還是先帝‘裁軍’之後的結果。
鹹平年間,天下共有禁軍五十三萬餘人,到了天禧末年,十幾年的時間中,先帝陸陸續續裁撤了將近十萬禁軍。
也正因爲裁撤了將近十萬人,軍費開支方纔降低了近兩百萬貫。
節省兩百萬貫,相當於減少了六分之一的。
衆所周知,宋朝是缺良馬的,從遊牧地區購買一匹合格的戰馬,價格約爲30貫左右。
兩百萬貫,足以買下六萬餘匹合格的戰馬。
儘管戰馬有錢也不容易買,但即便買不到六萬匹,採購之餘剩下的錢,還是在的。
這錢,用在哪裏不好?
所以,對於裁軍一事,王曾是一百個支持。
“然,我朝11府,253州、48軍、5監、1關,何其大也,若倉促行之,難免出現錯漏。
“裁軍一事,牽連甚廣,臣以爲,當徐徐圖之。”
“爲觀後效,宜,先於開封府界、京東路、京西路試行之。”
“另,河北、陝西諸州地處邊地,當不在揀選範圍之內。”
聽到這些話,一旁的丁謂心中不免有幾分得意。
王曾的反應,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裁軍’於國有益,這是公認的事實,似王曾這等人,肯定不會反對,再考慮到王曾‘穩健’的風格。
先試點,再推廣,那也是必然的。
隨着兩位宰臣相繼表示贊同,裁軍一事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大的波折。
等衆臣發表完各自的意見,李傑不急不緩的拋出了一個令文臣欣喜不已的決策。
“爲政之先,莫於簡人材,取士莫過於科舉,今國朝承平日久,當興文教!”
“令三司計,凡裁軍之所餘,全數用於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