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七章 聞風而動的商人;凱恩斯之戰告終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字數:4389更新時間:24/07/01 19:03:29
    2月20日上午,駐防塔拉瓦的最後一支成建制的美軍部隊投降,宣告塔拉瓦環礁之戰正式了結。

    駐防此地的美軍總人數雖有一千七百多人,但其中的戰鬥人員卻不過八百之衆。

    在整場戰鬥中,美軍陣亡196人、負傷和被俘總共1513人;陸戰二旅陣亡78人、負傷277人、失蹤4人。

    另外比較倒黴的是海軍艦艇部隊,廣寧號驅逐艦被兩發75㎜榴彈擊中,亡2人、傷9人;另有一艘水文測量艇不慎觸發了一顆遺漏的未排除水雷,艇上7名官兵身亡。

    平定塔拉瓦以後,北邊的馬金環礁自然就是下一個目標,那兒的美軍防禦力量更爲薄弱。

    彙總蒐集到的文件和電報紙再結合俘虜供詞,可以確定那兒只有幾百人,嚴辰武估計只需要半天工夫就能將之消滅。

    周長風已經沒了興趣——環礁地形缺乏縱深,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都玩不出什麼花活來,顯得頗爲呆板和教條。

    2月23日,在機場修復完成以後,空軍第三魚雷機支隊第二隊的29架三七式甲型雙發魚雷轟炸機轉場進駐於此。

    第二天,周某人便乘坐其中一架離開了偏遠的天涯海角之地,飛越茫茫西南太平洋。

    他在半途中莫名聯想到了歷史上的七乘八海軍大將,不由得有一絲發怵。但他認爲自己暫時還稱不上是美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很快就把這事拋之腦後。

    歷時八個小時的航程讓人筋疲力盡,但總算順利來到了新不列顛島的首府港城拉包爾——如今已經成爲主要海空基地之一。

    喇波波機場是五座機場之一,周圍的露天停機坪上停放着數十架各型飛機,一門門高炮斜指向天空,還有許多臺探照燈,守衛相當森嚴。

    城區的街道上也隨處可見巡邏的明軍憲兵,時不時就有騎着摩托車、坐着卡車的士兵經過。

    【配圖】

    “哈哈哈哈,飛這麼久可累人了,歡迎周待詔到來喇包爾,好酒好菜都給備好了。”

    大都督府派駐拉包爾的總兵官是空軍准將王文質,他親率一衆總兵處人員前來接機。

    與名字截然相反的是,王文質是大明空軍將領中的異類,說難聽些是不修邊幅、不注重儀表,說好聽些就成了很接地氣。

    他一路上很熱情地向周長風介紹拉包爾的情況,大事小事樁樁件件,說的滔滔不絕。

    在攻佔拉包爾的時候因爲交戰激烈,城區受到了不小的破壞,佔領以後就開始大舉修繕,並新建了大量輔助設施。

    修醫院、建倉庫、架設電話線、挖掘防空洞、構築高射炮陣地等等,幾個月來一直沒有停歇,每天都是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

    “這兩個月敵機不怎麼來了,都顧着去炸凱恩斯和莫城了。”王文質伸手朝天上指了指,“我去年秋天剛來這邊接任的時候,特娘的,三天兩頭就來炸一回,攪的人不得安生。”

    部署在澳洲的美國陸軍航空隊之前對拉包爾組織過二十多次規模不一的空襲,投彈一千餘噸。

    明軍一共擊落了41架B-18中型轟炸機和8架B-17重型轟炸機,損失之慘重導致麥大帥被迫下令停止對拉包爾的空襲。

    現在,美澳聯軍也沒工夫去打拉包爾的主意了,全部的力量都在集中支援凱恩斯方向。

    凱恩斯攻防戰的持續時間之長超乎想象,從1月6日迄今已經足足進行了48天,也總算快要落幕了。

    禁衛二師早已因爲損失過多而被迫退居二線,接着由趕來增援的第十一步兵師接替進攻任務。

    澳軍第4步兵師也同樣傷亡巨大,不得不將主要防線移交給第2師。

    在這個階段,明軍地面部隊共陣亡1301人、負傷5520人、失蹤95人,損失技術兵器包含身管火炮31門、坦克77輛、卡車213輛、飛機124架,另有龍泉號驅逐艦被空襲炸沉。

    守方的損失同樣沉重,澳軍第2師和第4師以及民兵部隊總計陣亡1733人、負傷5018人、被俘242人,其餘各種技術裝備無可計數。

    因爲戰場寬度有限無法投入大量兵力,雙方在一線都沒有兵力優勢可言,所以難以輕易達成突破。

    損失較大的單位也可以暫時後撤並得到人員補充,休整幾天以後再次參戰。

    這樣的添油戰術導致戰事不斷延長,誰也無法奈何誰,於是不可避免的演化爲了慘烈的拉鋸戰,風景秀美的凱恩斯變成了新一代的血肉磨坊。

    來自英國的戰地記者甚至將之評價爲“澳大利亞的凡爾登”。

    龐令啓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敵後突擊上陸,從而一舉打破僵局。

    2月10日,明軍在凱恩斯以南70㎞的約翰斯通地區實施登陸,將陸軍第四〇步兵師的一個團送上了岸。

    如此一來,在北邊凱恩斯激戰的澳軍後路便被切斷,陣腳大亂。

    這種情況下留給澳大利亞人的選擇不多,排除投降這個選擇的話,要麼丟棄重武器,向西翻越大分水嶺輕裝撤退;要麼向南突破,殺出一條撤退之路。

    直到這時候,麥大帥才同意將他視若珍寶的美軍師投入戰鬥。

    實際上美軍第8和第41步兵師早就已經整裝待發,第41師留在悉尼作爲戰略預備隊,第8師則在布里斯班待命,只需幾天時間就能增援凱恩斯一線。

    不過很明顯,麥大帥不是什麼慈悲慷慨的人——流血犧牲什麼的先讓澳洲人去,這歸根究底是他們的土地。

    第8師師長約瑟夫-史迪威准將多次請求參戰都被駁回,直到明軍突然在約翰斯通地區登陸切斷了澳軍的後路。

    隨後,明軍第四〇師大部上岸,鞏固了登陸場,並開始向縱深發展佈置防線。

    在此過程中,澳軍自北向南打、美軍自南向北打,四〇師要同時應對兩個方向,所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因爲約翰斯通地區沒有現成的大型碼頭,所以難以運送重武器上岸。

    明軍不得不把火炮分解爲零部件運送上岸,爭分奪秒的組裝起來以後就立刻拖拽到二線陣地參戰。

    這期間美澳聯軍的空襲也沒有中斷,極大的干擾了灘頭卸貨作業。

    第四〇步兵師的師屬炮兵部隊僅有一個112㎜榴彈炮營參戰,其餘炮兵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在海上乾瞪眼。

    連番血戰從2月12日持續到2月21日,四〇師在堅守陣地的同時也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直面澳軍的一一九團更是拼光了大部分步兵,歸心似箭的澳軍打得極爲瘋狂,九天裏有八天發生了血腥的白刃戰,雙方步兵往往都是整班整排的報銷。

    一二〇團則主要在抵擋美軍的進攻,猛烈的炮火摧毀了大部分臨時構築的土木工事,許多時候都是挖了炸、炸了挖,明軍的傷亡幾乎全都來源於炮擊與空襲。

    苦戰近十日,無力支撐的第四〇步兵師趁夜撤退,收攏部隊防守登陸場。

    澳大利亞的撤退之路這才得以暢通,自2月23日起,澳軍第4步兵師開始經由遍佈彈坑、肢體臟腑、坦克殘骸、裝備碎片的通路向南撤退。

    但是第2師卻沒這麼幸運,從凱恩斯那兒一路尾隨追擊的明軍第十一步兵師十分冒險的選擇分出兩個營分散包抄,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切割了第2師半數部隊。

    如今澳軍第2步兵師師部、第9野戰炮兵團(營)、第14野戰炮兵團(營)、第5步兵旅(團)共計五千餘人已經深陷重圍。

    約瑟夫-史迪威不想見死不救,他指揮美軍第8師試圖解圍,但再一次被明軍第四〇師阻擋下了去路。

    直到這時候,四〇師的師屬炮兵部隊總算上岸集結完成,損失最少的一一八團經過補充後再次投入戰鬥。

    “美國人也是強弩之末了,衝不過去的。六支隊連着炸了四天湯斯維爾的鐵路調車場,還炸飛了不少卡車。”王文質如是說道。

    空軍第六輕轟炸支隊連續執行了多次空襲鐵路和公路的任務,對美澳聯軍的後勤供給造成了嚴重打擊,大量軍需物資滯留在湯斯維爾無法運往前線。

    美軍組織了四百多輛卡車不分晝夜的向北運送物資,但坑坑窪窪的公路、未排除的定時航彈、被炸燬的卡車殘骸阻礙了交通,一天下來只有六個小時是暢通的,遠遠無法滿足前線需求。

    周長風隨口說道:“六支隊主官我認識,可惜這次不順路,不然見了面還能好好聊聊。”

    “遲早的事,總歸能見着的。”

    “嗯。”

    王文質將款待周某人的地方選在了一家名叫“喜平遠”的大飯店,一行人乘車從機場駛入了城區,幾輛滿載士兵的摩托車和卡車護衛前後。

    這兩個月以來,拉包爾的城區新開業了許多華人華僑創辦的店鋪,隔三差五就能聽到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那意味着又有新店開業。

    “這些人都挺有魄力的。”周長風扭頭看着車窗外一家生意興隆的酒肆。

    “商賈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做生意沒點膽略怎麼能行?”王文質不以爲意地回道。

    冒着隨時可能被空襲炸燬、血本無歸的風險也要創辦,可見這兒的利潤有多大。

    商人往往是最敏銳的,大明王師進軍南洋之後又和美國開了片,這仗怕是要打上個三年五載的,軍隊自然會在重要的節點長期屯駐。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物質上的、精神上的、生理上的。

    嗅到了商機的商人聞風而動,不遠萬里攜款而來,在選定的地方投資建起了一家又一家店鋪。

    雜貨店、汽修店、理髮店、醫館、影院、酒肆、青樓等等無所不有。

    數量最多的是投資門檻較低的餐飲業,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飯店餐館林林總總有六十多家。

    因爲急於回京,周某人沒有在拉包爾多作逗留,一宿之後天剛亮就又登上了飛機。

    一路上起起落落,漫長的航程讓人又無聊又勞頓。

    2月26日中午時分,載着他的三五式運輸機徐徐降落,安然停在了高橋機場三號跑道的後半段。

    也正是在這一天,凱恩斯之戰和衍生的約翰斯通之戰終於畫上了句號。

    澳軍第4師因之前多日強攻而使一線單位傷亡殆盡,幾近崩潰,在撤退之路打開以後雖然勉強逃出生天,但損失了全部的重武器。

    後邊的第2師就沒這麼幸運了,兩個步兵旅(團)成建制的僥倖撤退,然而總人數加起來還不到一千人;師部和其餘部隊陷入重圍,最後被盡數殲滅,師長都在突圍時被重機槍射殺。

    二者均被重創,按照估算,第4步兵師至少要補員休整三個月才能恢復。

    遭到殲滅性打擊的第2步兵師更爲悽慘,殘餘官兵十不存二,連師部都被幹掉了,還不如直接解散重組。

    登陸澳洲的戰事無疑是極其殘酷的,無比接近大都督府所預想的最差情況。

    禁衛二師、步兵十一師、步兵四〇師都減員甚多,技術裝備損失也較大,而且持續在春節前後的鏖戰滋生了厭戰情緒,恐怕也要幾個月工夫才能緩過來了。

    這場戰役的軍事需求並不大,更多的是爲了政治而進行的,因此大都督府參謀處和兵部廣泛存在不滿情緒。

    與軍部的怨聲載道截然相反,大明朝廷倒是一派歡天喜地的氛圍。

    在澳洲東北部站穩了腳跟,這是里程碑似的重大進展!

    戰爭代價的殘酷被刻意減少宣傳,各家報社都爭先恐後的登載着捷報號外,報紙上充斥着敵人橫屍遍野、明軍旌旗飄揚、官兵合影留念的照片。

    而且這都不算什麼,因爲大明舉國上下仍然沉浸在前幾天的塔拉瓦海戰勝利的喜悅中。

    與塔拉瓦海戰大敗美軍主力艦隊的輝煌相比,在澳洲東北部一座小城市取得的勝利就顯得黯然失色。

    不過周長風卻很重視,尤其是第四〇步兵師和美軍第8步兵師的戰鬥,他要求儘快彙總戰鬥經過和報告。

    這是明軍首次和“正統”的美軍交鋒,之前的殖民地軍隊魚龍混雜、狀況不佳,沒法代表美軍的實際戰力。

    美軍部隊的作戰風格在四〇師軍官們看來非常鮮明,特點和英軍與澳軍都有差別。

    一,進攻前的偵察往往規模較大而明顯,小組對縱深進行滲透偵察很罕見。

    二,步兵行動呆板而教條,進攻時較爲消極,遇到阻礙就停滯不前等待炮火支援。

    三,炮兵表現較突出,火力組織靈活,反應速度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