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一章 自給自足、屯墾戍守;決勝兵器計劃!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字數:4520更新時間:24/06/28 13:37:42
“周僉事恕我直言,您所說的恐怕不對,雖然瓦胡島中部有大片原野,但不適合種糧食作物。”
“瓦胡島屬熱帶海洋氣候,終年溫暖,年均氣溫二十四攝氏度,年降水量六百公釐有餘。”
“因東西兩側有山嶺阻隔,攜水汽海風難以吹入,故而島嶼南部較幹,東北部溼潤,年降水量可達兩千。”
一位經略待詔向朱泠婧簡述了瓦胡島的耕作條件。
後者稍作思索,沉吟道:“麥子是不指望了,但稻子、土豆、紅薯卻是可以的。”
“是,陛下。”經略待詔列舉道:“島東北溼潤,可以種稻;土豆喜涼怕熱,可在東西丘陵山區海拔高些的地方種植;紅薯倒是無所謂,哪兒都行。”
【配圖】
“瓦胡島上本來就盛產甘蔗,還有糖廠,屯墾戍守,如此甚好。”朱泠婧輕輕點頭。
一旁的周長風說道:“有糧有糖,還有菠蘿補充維生素,食物是不用擔心了。”
白糖體積小熱量高,100克白糖就含有400大卡的熱量,接近同等質量的米飯的四倍,這就決定了它必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
“嗯,你上回說的經營辦法,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是這樣的,既然我們追求讓(瓦胡島)儘可能的自給自足,現在吃飯問題有着落了,接下來就是…用的東西。”
朱泠婧回想了一下,“當地工廠雖不多,但按工部清點統計來看,造些百姓日常物件卻是夠的。”
周長風點點頭,“還不夠,我們要在上邊建設簡單的小兵工廠,自產一些基礎的消耗品,往長遠來看這是有必要的。”
聞言,那位經略待詔覺得周某人有些想當然,他忍不住說:“那恐怕有些雞肋啊周僉事,修械所倒是可以,但自產兵器彈藥?這可不好搞。”
他組織了一下語言,列舉道:“造槍不難,有幾部機牀便能車削出零部件來。至於彈藥,就拿子彈來說,彈殼、彈頭倒也能用少量機器設備拼出可用的生產線,但火藥卻麻煩了,要對精製脫脂棉進行硝化,這原料可就不好弄了,然後……炸藥,那就更困難了。”
即使是威力最小的硝酸銨,也需要對氨水進行硝化處理,而工業制氨水和工業制硝酸都需要一整套龐大的機器設備。
顯然,不可能在戰爭期間萬里迢迢給瓦胡島從無到有建設化工體系,大明本土都還有許多待建的。
這可不比在當地種糧食那麼容易,工業就是如此緊密,一環套一環。
有閒工夫去瓦胡島建設兵工廠,還不如直接多囤積些彈藥,本土製造好的彈藥一艘船就能運過去幾千噸!
“你是做客觀、理性的分析,也沒錯,一艘船運的物資就夠那種小廠造幾年。”周長風平靜道:“但不要忘了主觀因素,對於守島將士來說,孤立無援、完全依賴別人是很挫士氣的,如果島上能自己造些彈藥那就截然不同了。”
經略待詔驚訝道:“您這是假設瓦胡島孤軍奮戰、困守孤島?”
“當然,未雨綢繆。”周長風頷首道:“畢竟,一切順利也就沒什麼擔心的必要了,我這個人喜歡做最壞的打算。”
朱泠婧在假模假樣翻閱着奏章,聞言就有些想笑。
喜歡做最壞的打算?這不胡扯麼,要是每次都懷抱殉職之心出征,哪會像現在這樣連個兒子都沒有?
“明白了,前輩深謀遠慮,考慮周全,鄙人不如也。”經略待詔思索道:“這樣的話,或許可以運一些基礎的機牀、鼓風機之類的設備,可以搭建簡單的兵工工坊,用鐵水熔鑄最容易的迫擊炮彈外殼和地雷外殼,就像您當時在考愛島之戰時做的那樣。”
“炸藥來源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周長風不死心的追問。
“沒有了,任何正規炸藥都不能脫離體系單獨造。不過要是膽子大,也可以把甘油給硝化,然後將之鈍感化。還有就是撿破爛,敵人投下的炸彈肯定有啞彈,從中也能拆出炸藥來。”
“這個辦法在考愛島時用過,收穫還不小。”
一枚AN-M57型250磅航彈內有59㎏炸藥,足夠用來填充幾十發迫擊炮彈了。
朱泠婧覺得周某人總能提出些奇奇怪怪的點子,十分有趣,或許也正是如此具有創造性的應變思維才造就了一位當朝名將。
“言之有理,此事要確切落實,讓瓦胡島兵馬有自造少量簡單彈藥的能力,以鎮軍心。”她如是說道。
作爲決定戰爭勝負的戰略要地,佔據瓦胡島就意味着立於不敗之地,再怎麼重視也不爲過。
兵部和朝廷給出的防守力量要求十分誇張——哪怕己方海軍無力協防保衛,瓦胡島守軍也要能夠憑自身抵擋二十萬之敵一年半時間。
己方海軍無力協防?那不就等於說決戰失利了嗎?居然要做如此糟糕的假設?
爲達成這個要求,大都督府參謀處預計最低應當在瓦胡島部署4個陸軍步兵師、1個陸軍野戰重炮旅(新編制)、1個陸軍工程旅、7個空軍高射炮營、3個野戰補充營,總兵力約9萬人,並且至少囤積可供連續戰鬥半年的物資,大約51萬噸。
不過這是同時囊括彈藥與糧輜的,考慮到屯田能解決大部分糧食,實際需求量會更少些。
因爲明軍從去年至昌四十年開始正式將144㎜榴彈炮直接併入步兵師序列,因而舊編制野戰重炮旅除個別情況外已經改頭換面,它下轄的兩個144㎜榴彈炮營被直接分離了出去。
在新編制下,剩餘兩個112㎜加農炮營(36門)依然存在,接着新組建兩個144㎜加農炮營(24門),這種重達15噸的加農炮射程可達25㎞,承擔軍級遠程壓制射擊任務。
唯一的舊編制單位僅存在於第一登陸軍,是爲陸軍第十六野戰重炮旅。
明軍很自信的認爲,這樣一支九萬人的重兵集團足夠保衛瓦胡島,若是物資充足,別說二十萬來犯之敵了,就是三十萬也不見得能打下來。
周長風表示認同,這個規模不多不少剛剛好,如果數量再多些,那麼消耗物資的速度就有點快了。
在一月中旬的最後幾天,大都督府情報處彙總評估了從各個渠道蒐羅來的信息,給出了美軍在批量建造的航母的大致參數。
「長:約二百六十公尺,寬:四十五公尺,排水量:三萬公噸,極速:三十一節,載機:九十架,飛行甲板材質:鋼木,機庫甲板:七十五公釐……」
這些數據存在不少偏差,高估了埃塞克斯級的排水量和裝甲厚度。
埃塞克斯級也被暱稱爲餃子級,形容其數量之多,歷史上美軍一共訂購了32艘、最終完工了24艘,如今美軍只陸續訂購了27艘。
訂購數量減少是因爲受到了明軍大型裝甲航母的刺激,美軍也開始投入更多資源來裝備下一代更大更堅固的航母。
美國人很清楚埃塞克斯級稱不上盡善盡美,在生存能力和攻擊能力二者間美國人選擇了後者,這是一種暫時的妥協,因此下一代航母也將採用裝甲飛行甲板。
埃塞克斯級的機庫甲板裝甲爲100lb,以STS鋼折算爲62.6㎜厚度,其實比大都督府情報處彙總分析的結果要更薄弱一些。
就像後世千禧年前後時全國上下琢磨如何打航母一樣,而今大明亦是這番景象。
形形色色的構想被提了出來,有海軍軍官的靠譜經驗之談、有技術官員的專業設計、有民衆的奇思妙想……
周長風在其中還看到了非常逆天但又不那麼逆天的構想。
此人的想法爲:現今炸彈的精度有限,比較準的俯衝轟炸機又無法攜帶重磅炸彈,因此有必要裝備一種有人駕駛的大型滑翔炸彈,搭配上正在研發的彈射座椅,高速迫近,駕駛員對準目標以後彈射脫離,可以做到一彈擊沉一艘敵艦,英美洋夷彈指間灰飛煙滅!
這個……姑且當作他在推銷自家公司的彈射座椅吧。
除了個別歪門邪道以外,周長風十分仔細的甄別、遴選他認爲有意義的構想,然後予以特別關照,加大撥款。
這是作爲穿越者的獨特優勢,減少了試錯成本,否則一些有潛力的計劃很容易被埋沒,直到初露鋒芒以後,人們才急忙集中資源加大力度。
最正統的發展路線就是俯衝轟炸機,它具備高突防率和高命中率,即使今後美軍防空體系更爲完善,也不可能阻止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只是飛機損失會變多,不像大戰初期那麼輕鬆了。
大明海軍同步開展了兩種下一代俯衝轟炸機的研發工作,一保守一激進。
保守項目其實就是現今三七式艦轟的大幅度升級版,採用正在研發的1475匹馬力星形發動機,可以在掛載500㎏航彈時從標準起飛位置滑跑升空。
激進項目就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上行、安騰、昌揚三家公司參與了競標,現都已拿出設計方案,預計今年夏季各自以原型機進行對比測試。
上行公司的設計很傳統,沒有亮點;安騰公司採用了類似海盜、斯圖卡那樣的倒海鷗翼設計;昌揚公司最爲獨特,使用別具一格的雙尾撐、前拉後推設計。
這個設計很有吸引力,因爲兩臺發動機一前一後共同出力,昌揚公司聲稱起飛重量可達7000㎏,能掛載750㎏重磅炸彈從航母上起飛,還具有充足的作戰半徑。
“這個勁大,一千五百斤,捱上一發就算美國人有神仙損管也一樣廢了。”周長風嘖嘖稱奇。
海軍航空兵如此,大明空軍亦在進行着自己的兵器研發計劃。
其一,無線電制導和有線制導的1000㎏滑翔炸彈,射程6㎞,加掛一級固體火箭助推器後可達8.5㎞、二級後可達10.5㎞之遙,威力巨大,精度很高。
其二,高低搭配之中的“高”,高性能液冷發動機戰鬥機項目,計劃使用寶馬117或西斯帕諾-絮扎12Y引擎,採用力所能及的高新技術,從而更好的對抗英軍的噴火戰鬥機。
其三,昌揚公司的Cy-72噴氣式技術驗證機項目,試製二號渦輪噴氣引擎爲離心式構型,設計推力400㎏,實際穩定推力360㎏,搭載該引擎的Cy-72驗證機達到了平飛670㎞/h的速度,不過隨後墜毀。
周長風自然是大力支持的。
這是大勢所趨,不用擔心花冤枉錢和浪費資源,早期噴氣機再怎麼糟糕再怎麼拉胯,至少飛得更快些。沒什麼可說的,多多砸錢就對了!
他在大都督府的一次講話中首次使用了“決勝兵器計劃”來描述海軍和空軍的這些技術項目。
很快這個叫法便流傳開了。
至於大明陸軍,就先苦一苦吧。
何況也遠稱不上苦日子,要知道那幾個展望辦法師也是金貴的半摩托化半機械化精銳部隊,而且也有許多研發計劃,只是撥款力度比較小罷了,其中甚至包括超重型坦克。
總之,不要不識好歹!
當明人開啓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計劃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沒閒着。
1月21日,莫洛凱島。
天高雲闊、風日正和,冬季的夏威夷羣島仍然溫暖如春。
一架C-46運輸機降落在西部的機場跑道上,二十幾名來自華盛頓的軍官和記者順着舷梯緩緩走下來,攜帶着大量攝影器材。
爲首的不是別人,正是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
切斯特-尼米茲也從大島來到了這兒,二人會面於機場。
他看到那些人正在從飛機上把一件件攝影器材和膠捲搬下來,扭頭問道:“華盛頓已經確定要開闢新航線了嗎?”
“對的,考察船隊已經從墨西哥啓程。”喬治-馬歇爾叉着腰望着熱火朝天的景象。
“東南太平洋很危險,那裏有咆哮的西風帶。”
“但我們要爭取勝利。”
來自本土的這支隊伍主要是來拍攝紀錄片,以紀念開戰以來首次徹底勝利——至少美國人是這麼認爲的。
同時,參謀長要親自爲莫島戰役中的英雄們頒發勳章。
在這場戰役中,美軍野戰炮兵以每天28000發炮彈(不含迫擊炮)的強度向明軍陣地傾瀉火力,每門75㎜榴彈炮日均300發、105㎜榴彈炮250發、155㎜榴彈炮日均200發。
平均發射強度甚至稍高於歷史上的範弗裏特彈藥量。
喬治-馬歇爾爲隸屬於第25步兵師B8補給站的第6獨立彈藥排頒發了總統嘉獎令,爲每個人都授予了銀星勳章,並給一名一等兵授予了優異服役勳章。
“一等兵理查德-約翰遜,他在11月28日的戰鬥中被敵人的飛機炸傷,但堅持崗位繼續卸載作業9個小時直到休克,據統計他獨自搬運了17噸炮彈,總司令部同意表彰他驚人的勇敢事蹟,授予他優異服役勳章……”
在戰役初期交戰最激烈的前七天,第6獨立彈藥排從碼頭開來的卡車上卸下了7340噸炮彈,日均1048噸,是標準速度的兩倍多。
隨後,在本土的海報和報紙上這樣描述授予勳章的合影照片:「我們用鋼鐵和炸藥投射的冰雹粉碎了中國軍隊的進攻!」
美國人自認爲他們探尋到了勝利的可行途徑,這場戰爭無疑將繼續進行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