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逼捐(5)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要離刺荊軻字數:4496更新時間:24/06/28 13:34:29
拿着簡報,趙煦坐下來,細細的閱讀。
當他看到簡報上說:胡人一賜樂業寺,義捐千貫、帛百匹的時候。
趙煦的眼睛就眯起來。
一賜樂業,以色列的音譯。
所以,這是一個猶太教寺廟。
而大宋,海納百川,對宗教幾乎沒有歧視。
你信佛也好,信道也罷。
也無論是大食教還是大秦教。不拘是祆教還是婆羅門教。
只要不反大宋,不搞淫祀。
大宋官府一般是懶得管的。
尤其是當這個教派,只關起門來,自己玩自己的時候,尤其如此。
在大宋官府眼中,這就是個隱世的修會,連關注的興趣也沒有了。
趙煦放下簡報,下意識的摩挲了一下雙手,然後回頭對石得一囑咐:“派人盯一下這個一賜樂業寺。”
“諾!”石得一躬身記了下來。
趙煦則是十指交叉,若有所思。
在現代的見聞與傳說,在他的腦子裏閃動着。
一個千年來,無論走到哪裏,都被嫌棄、排擠、歧視的流浪民族。
一個人嫌棄,討厭,可以是這個人的錯。
但個個都嫌棄討厭,那就只能說懂的都懂。
不過,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生物。
趙煦早就已經學會了去和那些讓他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在厭惡的人打交道。
所以啊……
“興許將來用得上!”趙煦想着。
民衆是需要一個發泄對象的。
改革到了陣痛的時候,也是需要一個祭旗的東西來安撫民心。
沒什麼比一個討厭的胡人羣體,更適合的。
同時,有很多髒事。
大宋是不好直接自己做的。
胡人做就很合適。
尤其是,這些胡人哪怕在胡人羣體裏,也屬於少數的時候。
此乃帶英的不傳之祕。
也暗合大宋祖制的智慧——大小相制,異論相攪。
……
下午的時候,皇城下了一場小雨。
雨後天晴之時,慶壽宮那邊,就派了人,請了趙煦過去賞菊。
今年春天的時候,慶壽宮的太皇太后,在慶壽宮後的花園命人種下了許多名貴的菊花品種。
如今,第一批菊花,已經開花。
雪白的菊花花蕾,在雨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嬌嫩。
趙煦到的時候,太皇太后正在孟卿卿的陪伴下,走在一片菊花叢中。
可能是因爲年紀大了吧,她很喜歡菊花。
元稹詩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
“太母,今年的菊花,開的可真好。”趙煦走上前去,看着菊花說道。
太皇太后伸手,讓孟卿卿托住,笑着說道:“今年的菊花,確實是開的極好。”
“老身正想着,讓人採些菊花,回頭釀成菊花酒,等重陽日的時候,賜給朝中命婦們。”
趙煦笑了笑,來到太皇太后身邊,和孟卿卿一左一右,攙扶着她,道:“說起重陽節,母后的生辰也快了。”
“母后雖不想操辦,但孫臣想着,還是該當延請兩位皇叔、宗室近支、兩家國親,一家人一起好好熱鬧熱鬧。”
“官家說的是。”太皇太后點點頭,她很喜歡熱鬧。
特別是上次壽宴過後,就愛上了那種感覺。
走到花園的涼亭,她坐了下來,然後就問道:“對了,官家,老身聽人說,中太一宮、西太一宮、集禧觀還有五嶽觀的道長們,都已經上表乞往淮南,爲淮南百姓打蘸祈福?”
趙煦頷首,道:“確有此事,孫臣也已經批了。”
“諸位道長,重陽日前就會南下。”
“此外,開寶寺的西天三藏法師,也說要南下,爲淮南百姓,念一番‘穢跡金剛’以祈福去災。”
太皇太后聽着,點頭道:“佛道兩家,能夠精誠團結,共赴國難,這都是官家德行感召的結果。”
她看向自己身邊服侍着的這個孫子,忍不住在心中感慨了一聲。
英廟和先帝,都是實誠人,做事直來直去的,脾氣也都犟的很。
英廟能爲了濮議,不惜得罪慈聖光獻,甚至與朝臣們鬧脾氣,到死都還在和人慪氣。
先帝就更犟了。
一個變法鬧得天下紛紛。
而如今的這個官家,卻不知怎的,竟生了一顆七竅玲瓏心。
居然能讓外戚、勳貴、商賈,這大宋三個最大的鐵公雞,心甘情願的往外掏錢。
而且,掏的還不少。
曹家、劉家、王家、楊家,多的五萬貫,少的也掏了一兩萬貫。
高家和向家,則一起湊了五萬貫。
宰執元老待制大臣們,則和商量好的一樣,元老八千貫,宰相五千貫,執政三千貫,待制一千貫。
商賈掏的就更多了。
以至於,她在宮裏面甚至聽樑從政說起了一個外面的趣事,說是現在汴京城裏,有一個謠言,傳說當今官家,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遍汴京義捐一千貫以上的名單。
所以,汴京城裏的奢遮人家沒有人敢不捐的。
因爲在那個謠言裏傳說,官家每天晚上看義捐名單。
捐了的,他可能不會記住。
但沒捐的,他肯定會記得。
於是,汴京各大行會、正店還有就是撲買了堆垛場的商賈,沒有一個敢不出錢的。
就這些人就湊出了超過二十萬貫的銅錢,還有價值數萬貫的布料。
此事,讓這位太皇太后久久無語。
趙氏六代官家,從未有人能如此嫺熟且熟練的將人心玩弄於鼓掌。
想着這些事情,太皇太后就柔聲問道:“大相國寺的事情,官家打算怎麼處置?”
趙煦答道:“太母,聖人之教:受大者不當取小,肉食者不可與下民爭利。”
這才是與民爭利這個儒家思想的正確說法。
只不過千百年來,皇帝和官員,都無視了這一點。
正如白居易的詩寫的一樣:一車炭,千餘錢,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大宋建立後,官府的吃相,稍微好看了一點。
但並不多,科配與和買,依然是破家滅門的大殺器。
直到王安石變法,廢除科配和買之制,取代以免行法,讓商賈出錢,免除被科配、和買支配的恐懼。
老實說,哪怕如此,其實也是在阻礙商品經濟自由流通、發展。
但,目下的社會,這已經是最先進的最優解了。
作爲皇帝,趙煦知道,應該怎麼掌握節拍器。
太皇太后聽着,點點頭,道:“官家尊奉聖人之教,自是極好。”
“只是大相國寺,終究是皇室供奉寺廟,總該留些體面。”
“孫臣曉得的。”趙煦道:“我已和御史臺、大理寺、祠部都內降了旨意,叫他們就此停手,不要再議。”
“當然,大相國寺的質庫,如何處置,也還是要請宰執元老們好好議一議,拿出個條貫來。”
“出家人,四大皆空,本就不該糾纏俗世財帛。”趙煦看向太皇太后,道:“何況還是皇家供奉的寺廟?太母覺得呢?”
太皇太后點點頭:“官家說得對。”
她也很討厭大和尚們的吃相和做派。
要不是,大相國寺關乎天家臉面,她也不會特意找趙煦說這個。
至於其他寺廟,目前遇到的困境?
不好意思,這位太皇太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無論是探事司的石得一,還是宰執大臣,或者入宮的命婦,現在都牢牢閉着嘴巴,不談京中現在在發生的事情。
所有的利益集團,都已經聯起手來。
所有人都在磨刀霍霍,就等着大和尚們認輸投子,然後大家一起分食質庫這塊肥肉。
在這一點上,哪怕是素來以清正、無私和嚴明的御史中丞傅堯俞,現在也和相關利益集團站在了一個立場——傅堯俞雖然看不起,也很不喜歡,勳貴外戚商賈們的嘴臉。
但,大和尚們的嘴臉,更讓他討厭。
這個事情,在傅堯俞眼中,屬於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而且,傅堯俞感覺,質庫這個東西,從大和尚們手裏,轉到權貴、外戚們手裏後。
御史臺以後就好監督了,不會束手束腳了。
……
第二天。
八月乙未(初十)。
趙煦再次出宮,來到開封府。
這次出宮後,御駕過了州橋,趙煦就看到了,賈種民的街道司的人,正在沿着整條東向御街,指揮着大批人手,在道路上巡查着,似乎在勘探着什麼。
趙煦掀開車簾,看了過去。
他發現,人羣中還有穿着專一製造軍器局的公服的工匠、官員。
趙煦看着,就對着一直在御車旁騎着馬的燕援吩咐了一聲:“燕指揮,去把賈種民喚來。”
“諾!”
一刻鍾後,賈種民就騎着馬,來到了趙煦的御駕前,下了馬後,就跟在燕援身後,來到了趙煦的車旁,躬身四拜。
“承議郎、御賜借緋、銀魚袋、知汴京街道司事臣種民,奉詔而來,恭祝陛下聖躬萬福。”
趙煦坐在御車上,沒有去看賈種民,只是問道:“賈卿,是在勘探軌道路線?”
“聖明無過陛下!”賈種民在車外答道。
“線路可已勘定?”
“奏知陛下,還未勘定,還需數日之功,方能確定一條入城的道路。”
“哦!”趙煦點點頭,道:“此事,卿要和沈卿加強溝通。”
“技術上的事情,要以沈卿的態度爲主,也要多多聽取工匠們的意見,不可一意孤行,更不得因一己之好惡,就輕易決定。”
“相關進度,要奏報於朕前。”
早在去年十月,趙煦就讓沈括開始研究軌道運輸技術。
並聯繫了那幾個在城外燒磚、燒瓷以及在城中經營着堆垛場的商賈,讓這些人出錢,資助專一製造軍器局在這方面的研究——誰叫這些傢伙,有這方面的需求呢?
到今年年初,沈括就拿出了一條實驗性質的木製運輸軌道,並將之鋪設在了城外的瓊林苑。
作爲瓊林苑內部運輸垃圾和土方的工具,試用了一段時間後,吸取了經驗,改進了技術。
隨後,開始將這種軌道,鋪設在了汴河、蔡河的堆垛場內。
於是廣受好評,也鍛鍊出了一支熟練的工匠隊伍和維修隊伍。
到得上個月,隨着靖安坊的拆除工作進入尾聲。
大量的建築垃圾,需要運出城外。
同時,大量的建材,也需要從城外運進汴京。
於是,趙煦就讓沈括帶頭,研究建設一條從靖安坊到城外磚窯、瓦廠以及其他作坊的運輸軌道。
至於建設費用?
一半從汴京學府的項目收入中支出,一半從開封府拿。
當然了,因爲是第一次建設長度達到數十裏的木製運輸軌道。
建設進度和落地後的效果,都有待觀察。
“諾!”賈種民卻是沒有想到,趙煦對這條木製軌道,有着這麼高的關注度。
不過,這也讓他興奮了起來。
官家如此關注,只要做好了,功勞大大的有!
當即,他便拍着胸膛保證:“願請陛下放心。”
“臣願立軍令狀,必不叫陛下失望。”
“善!”趙煦頷首。
賈種民,雖然是恩蔭官出身的三代。
但他是個卷王,而且他還是個懂技術,也尊重技術的卷王——其在趙煦的上上輩子,曾主持重修了州橋。
爲了修好州橋,這位當時已經升到待制級別的重臣,可是以弟子姿態,請教了很多人。
其中包括宋用臣。
一個文臣士大夫,請教一個內臣。
這在大宋是很罕見的事情。
所以,他來負責監督施工,趙煦是放心的,之所以特意將賈種民叫過來囑託一番,不過是想給他打一點雞血,讓他工作更積極一些。
反正也不要錢,對吧!
打發走興奮不已的賈種民,御駕繼續上路,在御龍直的簇擁下,很快就來到了開封府。
蔡京,自是照例帶着人在開封府府衙前恭迎。
同時出現在人羣的,還有金總持的身影。
趙煦隔着簾子,老遠就看到了人羣裏的金總持的身影。
“這大和尚倒是個知趣的。”他輕聲評價着:“不愧是能越萬里而來的高僧。”
如今這個時代,佛教在天竺已經式微。
婆羅門教與在北天竺地區高速擴張的大食教,對着佛教混合雙打。
所以,金總持算是最後一位,走出天竺,來到大宋傳法、弘法的高僧。
在他之後,天竺就再也出現過,世界性的高僧。
所以,趙煦其實對金總持,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
正是在這種心態下,趙煦才對他用上了趙官家們對武臣們用的手段——PUA。
以此來確定他的立場和態度。
現在看來,金總持是過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