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財神爺爺下凡了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要離刺荊軻字數:4672更新時間:24/06/28 13:34:29
趙煦睜開眼睛,看到了在榻前,拿着毛巾服侍他的文薰娘。
「官家醒了?」文薰娘看到趙煦醒來,眼睛立刻就亮了起來。
今天發生的事情,對於文薰娘這樣的小姑娘,衝擊力實在太大。
皇帝爲了受災百姓而傷心、哭泣、自責。
這種只在傳奇、演義裏才出現的事情,發生在了現實。
於是,文薰娘心中,就剩下了孺慕、崇拜。
趙煦坦然迎着文薰娘的眼睛,點點頭:「嗯。」
「太母和母后呢?」他問道。
「在殿中與宰執、元老們說話。」文薰娘低着頭:「臣妾這就去知會兩位娘娘。」
趙煦哦了一聲,依然躺在牀榻上,心中慢慢開始重新醞釀情緒。
在現代,最優秀的演員,永遠在政壇。
趙煦在現代,也親眼見證了無數優秀演員的演技。
而他又長期和體制打交道,耳聞目濡之下,自身演技也在飛速成長。
雖不敢說,可與馬科長比肩,但也已經能做到,隨時隨地丟掉自己的節操,張口就把全國、人民、歷史掛在嘴邊。
如今,用在這個時代,自是無往不利。
甚至,趙煦還得收着點。
免得自己把自己架起來,最後下不來臺。
故而,他也只是稍稍醞釀了一下情緒,讓自己的眼眶微微泛紅。
……
殿中。
宰執、元老們,坐在椅子上,他們互相傳遞着,一本本奏疏。
有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副使蔡卞的,也有權發遣淮南路轉運副使趙偁的,還有都大提點淮南救災大使宋用臣的。
更有着淮南路各州的知州、通判,以及從皇宮派出去,安插在地方上的走馬承受公事的。
時間跨度,則從今年的三月到現在。
總之,各方報告,都在其中,使得大家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以及不同時間點,窺見淮南大旱的影響。
同時,天子或者兩宮的批示,也都在其上。
使得羣臣,可以通過這些事情,窺見到宮中對淮南各方的態度。
文彥博就看着,自己手中拿着的宋用臣的在六月份的一封實封狀,若有所思。
在這封只送給福寧殿的實封狀上,宋用臣報告了,淮南路的泗州等地大旱,莊稼無水可用,雖已鑿井百餘口,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請求官家御裁。
顯然,宋用臣的潛臺詞就是,請求從大運河中取水,灌溉農田。
這在大宋,屬於絕對的政治不正確。
以文彥博數十年的仕宦經驗來看,歷代官家,都是寧肯淮南不長草,也要保證汴京的漕糧運輸。
然而,在這封實封狀上,當朝的官家,卻御筆親批:書雲:民唯邦本,本固邦寧,朕豈因錢帛而害吾民,其令宋用臣,可在泗水、汴河、運河兩岸,架設水車,引水灌田,以濟吾民。
這就讓文彥博看着,久久的陷入沉默。
「官家真可謂仁聖矣!」
能在大旱期間,允許淮南當地從大運河取水來灌溉農田。
這是自隋開大運河以來的第一例吧。
只是如此一來,運河水位下降,導致漕船難行。
且不是汴京的反應了。
江淮六路發運使司就幹看着?
文彥博可是很瞭解,大宋的官場的。
在大宋迭屋架牀的制度下,一個事情,很可能有好幾個衙門有權管。
就拿運河來說吧。
沿途的地方州郡,自然有責任,本路轉運使司也有權責,而在上面還盤着一個專門管漕運的都大江淮六路發運使司。
這個衙門,就是只管漕運,不計其他的。
漕運是他們唯一的目標,上上下下的人,也都靠着大運河維生。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可能有些過了。
但二三十萬漕工趴在上面是有的。
爲了自身的利益這個衙門可是連都堂都敢頂嘴的。
那怎麼,蔡卞就沒有發聲?
啞巴了?
他就不怕,自身的漕運數量受到影響?
就算蔡卞自己啞巴了,他下面的漕司官員,總不會啞巴了吧?
什麼情況?
爲什麼沒有人反對?
不可思議!
文彥博正詫異着,在他身邊坐着的馮京,就悄悄的將兩封實封狀送到了他面前,低聲道:「太師,還請看看這兩封實封狀。」
文彥博接過來,放在眼前一看,頓時頭皮發麻。
第一封,是兩浙路轉運使、知明州陳睦的密報。
時間是六月中旬,陳睦在密報上說,已得旨意,奉聖旨,宣慰明州羣盜,今已招安數千,得善操海船者三千餘人,盡編爲一軍,乞陛下御賜軍名云云,同時,陳睦還說,已經奉旨意正在懸賞願運漕糧沿海路北上的勇士,不日就可以發船。
以千料海船,每艘可運漕糧數百石爲算。
預計六月底,便可自明州發漕船兩百艘,運數萬石漕糧至海州、密州靠港。
第二封,則是來自京東都路轉運使熊本,時間是在七月中旬。
熊本報告,明州的海船在海州、密州靠港,已得漕糧數萬石。
同時,熊本還言,六月已奉聖旨,將京東都路本地的常平糧,自徐州沿汴河北上,輸往汴京。
如今,總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十萬石。
所以,熊本乞官家催促明州,儘快將漕糧通過海路運到海州、密州。
他好將之前從京東路各州常平倉裏調出來的糧食還回去。
這看的文彥博,是真的傻掉了。
明州的陳睦,通過海路,從產糧地的兩浙路,直接跳過淮南路運河,直接送到海州、密州。
而京東路的熊本,則把京東路的糧食,從徐州起運,運來汴京。
換而言之,這就是兩浙路和京東路,完成了聯盟。
他們甩開了都大江淮六路發運使司,通過海路完成了漕糧的運輸。
難怪,即使淮南路六月大旱嚴重,有些地方漕船完全走不動了。
但汴京城每天都有漕船進來。
感情這些漕船,根本不是從江浙來的,而是從京東路的徐州來的。
更要命的是……
文彥博很容易就能想到一個問題。
既然明州的海船,能運到海州、密州。
那能不能運到河北的濱州、滄州呢?
肯定可以的對吧!
無非就是多走一段海路!
這樣一來,河北的軍糧,就有了保證了!
這樣想着,文彥博就看向馮京。
他到現在都還不知道,都大江淮六路發運使司,是個怎麼情況?
他們怎麼就啞巴了?
難道,他們一夜之間,都變成了公忠體國,能爲國隱忍的義士?
怎麼可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哪怕在汴京城中天子腳下,尚且有三班吃香,羣牧吃糞的說法。
遠在江淮的漕司情
弊,遠勝京城!
文彥博可是聽說過,一個管水閘的小官,一年下來,也能撈到上千貫的利市。
這兩浙路和京東路,都快把鋤頭揮到人家牆角跟下了。
漕司還能安靜如雞?
這不正常,太不正常了!
文彥博正在冥思苦想,不知道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司在搞什麼的時候。
坐在他身前的韓絳,似乎是聽到了文彥博和馮京的議論。
他扭過頭來,低聲道:「太師不知可關注過汴京近來的物價。」
「嗯?」
「近來汴京的豆類價格大漲,鹽價雖然沒怎麼變,但百姓買的鹽的質量卻越來越好了……」
「太師若是有空,去市集看看,粗鹽、劣鹽,已越來越少,白鹽、好鹽越來越多。」
文彥博聽的莫名其妙,他看向韓絳。
韓絳低聲道:「汴京新報,從六月甲辰開始,就連續刊載了,沈存中的幾篇格物致知的文章。「
「在這些文章中,沈存中言,其已通過格物,格出一個道理來。」
文彥博想了起來,他有些印象,於是問道:「以豆漿點粗鹽,析出精鹽之法?」
韓絳頷首,道:「正是此法。」
「如今,此法已傳至整個開封府,甚至在河南、京西、京東等地廣爲人知。」
「因爲此法,汴京的石炭用量,在六月之後不斷增長。」
「如今,天下人皆在用豆漿點粗鹽,以制精鹽。」
韓絳說到這裏,就不再說話了。
文彥博聽着,喃喃自語:「六月甲辰?」
這不就是當今天子欲恢復蠶鹽法,命都堂商議定下條例的日子嗎?
而正好在這個時候,汴京新報,連續數日,刊載沈括格物致知的文章,正好沈括格出來了一個用豆漿點滷,讓粗鹽變成精鹽的法子。
而這個法子,用在什麼東西上最合適、最恰當呢?
顯而易見,必須是雜質更多,價錢更低的海鹽!
閉環了!
文彥博於是,又想起了另外一個事情。
他好像大概看過,汴京新報不斷報道的登州魚乾。
他在好奇之下,命家人買回來,吃過幾次。
如今,已經迷上了魚幹,特別是登州那邊用大海魚的魚鰾,曬乾後製成的所謂‘魚膠"。
那軟糯的口感和很容易消化的特徵,讓他一吃就喜歡上了。
如今,每天晚上,都要吃上一盅熬煮的魚膠粥。
所以,韓絳的意思是?
海鹽、魚乾、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司、蠶鹽法……
這些線索,被串在一起。
文彥博猛然瞪大了眼睛,看向韓絳。
「左揆,如今市面上,尋常魚乾一斤多少錢?鹽價幾何?」文彥博低聲問道。
韓絳捋了捋鬍子,眯着眼睛道:「老夫的僕人昨日,曾和老夫說過,他在市面上,見到的一般魚乾,小的六十來錢一斤,大一點的七十來錢一斤,最便宜的小雜魚幹,甚至只要三十餘錢!其言,今汴京百姓,中人之下,皆喜以魚幹熬粥。」
「如此四口之家,一日菜食之費,不過三五十錢!」
「既能飽腹,更能抗餓,京中青壯皆愛。」
「至於鹽價,粗鹽、劣鹽,今已鮮少能見,市面上多是精鹽。」
「其言如今京中牲畜,都能吃上鹽滷了。」
文彥博聽着,咽了咽口水。
他總算知道了,爲什麼都大江淮六路發運使司的人會安靜如雞了!
原來,這些傢伙在挖官家的牆角!
一個個恐怕都在忙着賣魚幹和海鹽呢!
想想也是,比起苦哈哈的守着漕運,靠夾帶和索要賄賂、敲詐商賈賺的這點小小的利益。
那裏有賣魚幹和海鹽來的舒服?
一艘從徐州起運的漕船北上一次,他們能帶多少海鹽和魚幹入京?
尤其是,現在朝廷已經開始在京畿、京西等地恢復蠶鹽法。
只要他們可以搞定地方官和皇室派出去的監當官,讓那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他們要面對的唯一對手,就只有私鹽販子了。
私鹽販子,那裏打得過有組織的漕司!?
所以,一切疑問都有了答案。
漕司現在怎能可能和京東路、兩浙路打嘴炮官司?
人家現在是甲方了!
巴結都來不及!
而漕司爲什麼在整個過程,安靜如雞?
因爲他們在做的事情就不能高調,免得讓人眼紅招來朝廷鐵拳。
於是……
文彥博忍不住想問自己一個問題,他低聲呢喃着:「官家知道嗎?」
漕司可是在挖他的牆角!
榷鹽收入,在大宋歲入中的比重非常高!
文彥博記得的,僅僅是解鹽一歲就能向朝廷提供超過三百萬貫的收入。
便是過去不受重視的海鹽,在吳居厚擔任京東都路轉運使時,其在京東路榷鹽,一歲貢獻百萬貫。
當今官家即位後,撥亂反正,廢黜京東路榷鹽、榷鐵和保馬。
對趙官家們來說,這就已經是大出血了。
現在更是直接讓海鹽,涌入開封府、京西路等市場。
在文彥博的理解中,這簡直是拿着刀子,隔開自己的大動脈在往外放血。
正常來算,若海鹽和豆漿點滷法,全面推廣後,佔領整個開封府、京西、京東、河南等地的食鹽市場。
那麼,朝廷一年在鹽課上的損失,將在三百萬貫以上。
等於直接將一個解鹽的歲入,拱手送給了天下人。
難怪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司的人,這麼安靜。
也難怪兩浙路和京東路這麼配合了。
對這些人來說,當今官家,這哪裏是什麼聖主?
分明就是財神爺爺下凡了!
文彥博感覺,自己要是京東路和兩浙路的人,高低都得給當今官家塑個金身,早晚拜一拜。
只是……
這是趙官家做的出來的事情嗎?
文彥博不懂了。
還有,缺了這麼大一塊的鹽課收入,朝廷去那個地方補呢?
文彥博想到這裏,眉頭皺的更緊。
因爲他數十年的仕宦經驗告訴他,這個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而他對趙官家們的理解來看,讓趙官家們主動讓出這麼大一塊肥肉。
只能是,他們有了更好吃,也更容易吃下嘴的東西。
(本章完)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