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八章 蘇軾在登州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要離刺荊軻字數:4381更新時間:24/06/28 13:34:29
司馬康的小報,在第二天一早便正式刊行。
不過,首刊量很少,不到三千份,基本都是送到了汴京城的官衙和有司手中。
趙煦很快也拿到了這份司馬康主持的《汴京義報》。
“不錯!”趙煦看完後,將手中的《汴京義報》放下來,問道:“士大夫們會很喜歡吧?!”
“聽說是這樣的……”石得一在旁邊介紹着:“據說,有不少文人、官員,看了此報後,都命人將自己的詩作送去了司馬康處,連潤筆費也不要,只求能刊載……”
趙煦聽着笑了起來。
我大宋的士大夫們,不要看一個個清高的不得了。
可是,若叫他們寫文章或者幫着題寫墓誌銘啊、行狀啊什麼的。
假如不是摯愛親朋,那麼就要收一筆很高的潤筆費。
甚至在過去,熙寧之前。
學士院的翰林學士以及中書的中書舍人,寫大拜除制詞/除授文字,按照慣例,無論是被拜授的宰執、大將還是一般文武大臣,也都是要給潤筆費的。
一般,翰林學士的制詞是要兩百貫潤筆,而中書舍人的文字,也是五十貫到百貫不等。
熙寧變法,才明文禁止了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的潤筆慣例。
從這裏,你就可以知道,在過去,宰執大臣給翰林學士,一般大臣給中書舍人交潤筆錢,都不是什麼潛規則而是公開的規則。
所以,在大宋文人的文字,都是有價的。
地位越高,文字越貴。
現在,這麼多人願意給司馬康的汴京義報供稿,看上去起碼短時間內,這汴京義報的熱度不會低。
最起碼在士林之中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童貫的汴京新報,要面臨挑戰了。
趙煦在這個事情上,很清醒。
士大夫文人們,或許無法清醒的意識到汴京新報對他們控制的輿論的威脅。
可他們的本能,卻會讓他們主動團結起來。
從而對汴京新報進行排擠,最後將汴京新報趕出他們的圈子!
類似的事情,趙煦在現代見過了太多太多。
在那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傳統的文人們,尚且會自己圈一個圈子,自吹自擂。
更不要說是在大宋,這個文人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了。
“童貫那邊,準備的如何了?”趙煦問道。
石得一答道:“大家的指揮,童內侍自然不敢怠慢,已經聘請了,各大瓦子之中,最擅長說三國的說書人……”
“善!”趙煦點點頭:“告訴童貫,馬上開始,以三國志爲基礎,結合民間傳說、瓦子說書人的說法,以三國故事爲背景,寫一部長篇的、可以在汴京新報連載刊登的!”
,古已有之。
正如班固所言: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西漢既有長篇《虞初周說》,九百餘篇流傳,可惜如今已經亡昳。
但這個流派的生命力極其旺盛。
歷朝歷代都有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有《搜神記》,隋唐有《酉陽雜俎》,大宋也有《太平廣記》。
都是經久不衰,廣爲流傳的故事、傳說。
“三國?”石得一不太明白。
趙煦解釋道:“就是用歷史的辦法來講故事……以演義、傳奇爲主,述忠恕仁義!”
“所以……”趙煦看着石得一道:“此故事,當遵劉爲主!”
遵劉在大宋民間,已經形成了風潮。
那瓦子裏的說書人講三國,也早已經清一色尊劉了。
每每講到關羽戰敗,昭烈帝託孤,諸葛亮壯志難酬。
說書人都會情緒激動,而聽衆也跟着被感染。
只是,這些故事都是類似現代的段子一樣。
每個說書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段子,也基本只將其中一段。
自然,石得一對此很清楚,他聽完就低下頭去:“臣明白了!”
“我給這三國,題一首詞吧!”
趙煦說着,就提筆蘸墨,開始在紙上寫起來。
石得一站在旁邊,看着這位大家提筆揮毫。
“滾滾長江東逝水……”
僅僅是這一句話,英雄氣概,就已經撲面而來。
這讓石得一詫異不已。
趙煦卻是一氣呵成,將這首他在現代最喜歡的詞默寫完成。
然後,在這首詞的最後,鄭重的寫上署名:楊慎。
“大家這詞是?”石得一忍不住好奇的問道。
“我無意中在大內祕藏看到過的一首詞!”趙煦自然不需要去搶佔別人的名頭。
他是皇帝。
根本不需要靠文章揚名。
哪怕他的詩詞文字,和後世乾隆一樣。
文人士大夫,也只有吹捧和讚美的份。
石得一看着這詞,讚道:“這首《臨江仙》,真乃氣勢磅礴,詞人定是隱世的詩人!”
“呵呵……”趙煦笑了笑:“詩詞文章,不過小道而已!”
“不能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者,詩詞文章再好,也不過爾爾!”
石得一頓時低下頭去,他知道,大家指的是那位晏幾道。
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典型。
連大家在知道他天天在好友家裏和歌女們嬉鬧後,也曾嘆息了一聲,評價了此人:“我大宋的大臉寶呀!”
雖然不知道大臉寶是誰?
但石得一知道,從那以後,大家就再也不提他的名字了。
“說起詩詞,蘇軾在登州爲官官聲如何?”趙煦想起了那位真正的大文豪,在現代被無數學生視爲大魔王的蘇軾,於是問了一句。
“邏卒們根據入京的登州商賈、士人們的傳說……”石得一答道:“蘇軾在登州爲官以來,已經做了不少好事……”
“他還命登州百姓,多造漁船,出海捕魚……”
“爲了讓登州人吃海魚,他還親自下廚,做了許多美味,送給登州州衙上下的官吏食用,還將相關做法,貼在了州衙的布告欄中……”
趙煦聽着,毫不意外。
蘇軾就是這樣的。
他是個大嘴巴,也是個心直口快的人,更是一個心繫百姓的人。
同時還是個大吃貨!
所以……
他在登州恐怕要在當地留下佳話了。
可能幾百年後,東坡魚將要和東坡肉一樣,成爲名菜。
搞不好,將來又要多一個爭搶‘蘇東坡故居’的地方了。
想了想,趙煦就問道:“蘇軾如今的寄祿官是朝奉郎吧?”
石得一點點頭。
趙煦道:“他就任才數月,不好直接提升他的寄祿官……這樣,加個館閣校勘吧!”
說着,他就繼續提筆,然後寫了一道除授指揮,交給石得一:“送去中書,叫中書舍人刑恕草制除授文字!”
“唯!”
……
登州。
蘇軾拿着筷子,品嚐着自己剛剛做好的一道蒸魚。
蒸魚用的是秋天捕獲後曬乾的大海魚。
曬乾的海魚,用清水清洗乾淨,然後泡發,就可以上蒸鍋。
放上茱萸、醬油、豬肉還有蘇軾在黃州時學到的一種特製的農家醬料後,味道鮮美至極,一點腥味都沒有!
不止是大人們很喜歡,就是蘇軾的幾個孩子也很愛。
吃着美味的海魚幹,蘇軾就有些詩興大發。
正準備醞釀醞釀,就提筆寫下此時的感慨,門外卻傳來了他的下屬,權知蓬萊縣李格非的聲音:“明府……明府……”
“文叔?”蘇軾站起身來,命人將李格非迎進來,問道:“何事?”
李格非本來是京官,還是國子監的官員,本該前途遠大,奈何他的亡妻是已故宰相王珪的女兒,他還曾親臨王珪葬禮。
所以,就犯了一些人的忌諱被發落到了登州。
剛好碰到了蘇軾履任登州,這兩人一碰面,就頗有些相遇太晚的感覺。
李格非對蘇軾的尊重和尊敬,更是不能用語言形容。
幾乎是如同弟子門生一般,侍奉蘇軾。
“明府,今天早上,又有一羣從河北來的淘金客,到了蓬萊縣……”李格非一進門就開始訴苦:“這天寒地凍的,也不知道他們來登州作甚?”
“海上都快凍結了,連漁船都不能出海,他們還跑來淘金……”
“還請明府快快上書官家,禁了登萊的金礦礦脈吧!”
蘇軾聽着,微笑起來:“文叔勿憂,人來不怕,人來不怕!”
登州的人口,如今將將兩萬三千戶上下,不過十一萬的總人口。
主戶佔了八成,剩下的客戶才兩成,這就使得登州的各種僱役工人的工錢居高不下。
汴京城外挖壕溝的民夫,每天才百二十錢。
在這裏,僱人修路、挖渠,一天就要百錢了。
蘇軾本來想修水利,結果一算賬,發現根本吃不住,所以蘇軾才會鼓勵漁業——他得有錢,才能開工。
在發展的漁業的時候,登萊金礦大發的消息傳開,淘金客源源不斷而來,這就給登州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
雖然說宋用臣清淤的時候,以高價招走了大半。
可也有不少人選擇留下來。
這些留下來的人,只要有個溫飽,就肯給官府幹活。
而且還有着源源不斷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登州、萊州。
這些人都是打着提前搶佔淘金有利位置的主意,所以在冬天還不斷涌入登萊。
但這卻讓登州的官員,都焦頭爛額了起來。
大量外鄉人的涌入,讓治安開始變得嚴峻。
監獄很快就關滿了犯人。
但蘇軾很喜歡,因爲監獄的犯人,不就是寫着‘免費’兩個字的勞動力嗎?
於是,全部送去修水利、道路和橋樑。
李格非當然知道蘇軾的算盤。
所以他也只是來訴苦的。
“明府啊,再這樣下去,府衙和縣衙的官吏、差役,就都要累壞了……”
蘇軾不以爲意,他輕聲道:“文叔不必憂心,且回去告訴府衙和州衙上下,本府會記得他們的辛苦!”
“等到這個冬天過去,開春之後,渠道、道路都已經完工,本府不會忘記上下有功之人!”
“一定會上稟朝堂,爲諸君請功!”
李格非聽着,道:“這些事情,下官已經說了很多次了……”
“奈何,光靠許諾,恐怕難以激發上下了……”
蘇軾入冬後,就一直在畫餅,都說開春後就請功。
一開始確實效果很好,可現在,隨着壓力越來越大,人心自然難免出現動搖。
畢竟,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升官!
“這樣啊……”蘇軾聽完,想了想,就對李格非道:“文叔回去,告訴上下官吏……”
“本府這裏,今年、明年加起來還有五張薦書的名額!”
“此外,離京時,呂執政和韓相公都許諾,給登州十張吏員因勞出官的空頭劄子!”
李格非聽着,不可思議的看向蘇軾。
在大宋,選人改京官是無比艱難的。
因爲有一個必要的程序,需要集齊五位京官、朝官舉主,且其中必須有一位轉運使司/提刑/常平或者經略使舉主。
此事自然無比艱難,大多數選人一輩子也湊不齊五位舉主,更不要說其中必須要有一位本路經略、轉運、常平、提刑舉主了。
所以,官場上將這種集齊五位舉主的努力,稱爲‘合尖’。
寓意此事猶如造塔上之頂一般,非一般人所能成功。
因爲,一般官員是絕不肯給那些沒有干係的人寫保舉薦書的——若其出了差錯,舉主可是會連坐的!
至於胥吏因勞出官,則是朝廷給與地方官的特權。
也是給胥吏們的一個希望。
只要好好幹,到了年限或者得到賞識,是可以脫離胥吏的身份的。
不過,一般而言,胥吏出官,都是靠着熬年限。
熬滿二十年,自動授官。
原因和官員的薦書一樣,地方官舉薦的胥吏出官後,若是犯錯,舉主同樣連坐!
如今,蘇軾卻肯一口氣放出五個薦書名額和十張胥吏出官名額。
這在官場上不可想象!
蘇軾當然知道李格非的心思,他哈哈大笑一聲,道:“本府都已經被流放、編管過一次了!”
“豈會怕再擔責任?”
在黃州的那幾年,讓他得以真正的接觸到百姓的真實生活,也真正的和百姓一樣,扛起鋤頭去種菜。
他的東坡居士的自號,就是在黃州的那塊面東的山坡上開荒時,自嘲而起的。
既曾跌落谷底,所以,也就不怕再次跌落。
這就是蘇軾。
無所顧忌,豪放自然的蘇子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