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趙煦:攻仵李憲,就是打我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要離刺荊軻字數:2595更新時間:24/06/28 13:34:29
    “殿下……殿下……”馮景看着失神的郡王,小心翼翼的呼喚着。

    “哦……”趙煦回過神來,看向馮景,假作不經意的問道:“知道是哪位御史提的彈劾嗎?”

    現在,御史臺的御史中丞是黃履。

    黃履是老臣,是趙煦父皇信任的心腹,也是趙煦信得過的輔弼大臣。

    上上輩子,趙煦就曾拜黃履爲尚書右丞,爲兩府三省的宰臣。

    但,御史臺,從來就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一言堂。

    再加上元豐改制,罷諫院之名,使得過去的諫官系統和御史系統合併。

    這讓御史臺中的情況更加複雜。

    此外,大宋官家們奉行大小相制,異論相攪的權術手腕,也在御史臺裏摻沙子,這使得御史臺內部的御史們派系越發繁雜。

    有些人,不到關鍵時刻,難以知曉其真正態度,更難以知道其真正立場。

    馮景楞了愣神,然後搖搖頭:“此非臣所能知之事!”

    趙煦點點頭:“我知道了!”

    他走到書案前,拿起高太后賜給他的經書,假作讀書,心思卻飄到了遠方。

    李憲案是個什麼情況?趙煦心裏面明明白白。

    因爲,上上輩子,章惇翻案的時候,順手將前因後果給弄清楚了。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裏,少不得用些春秋筆法,牽強附會到司馬光、呂公著頭上。

    不過,大體脈絡是捋清楚了的。

    假若趙煦的記憶沒有出錯的話,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在去年第五次蘭州之戰前,趙煦的父皇下詔,命李憲派人出使青唐董氈、阿里骨父子,命其父子出兵襲擾西夏側翼,以策應蘭州大戰,並要求董氈父子入京覲見。

    李憲於是選了一個叫皇甫旦的軍官,擔任出使的職責。

    但這個皇甫旦是個膽小怕事的,他出使後,到了青唐境內,遇到了西賊大將青宜結鬼章的阻攔,就不敢前進了——他自己說的,沒有旁證。

    但,他回頭就欺騙李憲,說已經見過了董氈,並向董氈曉瑜了朝廷旨意,還說董氈同意了出兵。

    李憲據此上報,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憲發現,這個皇甫旦說謊,於是再次上報了事情。

    就這麼一個芝麻大的事情,落到了御史耳中,一下子羣情激憤,紛紛彈劾李憲奏報不實,有欺君之嫌疑。

    彼時,正值蘭州會戰進入到關鍵時刻。

    朝廷一度和蘭州失去了聯繫。

    趙煦的父皇,迫於羣臣壓力,只能同意御史們討論此事。

    但沒多久,蘭州捷報來傳。

    大破西賊數十萬,殺傷十數萬,斬首五萬有奇,李憲蘭州城下築京觀。

    這個事情自然就此打住。

    御史們全當沒有這個事情了。

    可誰知道,到了趙煦即位,這個事情又被翻出來炒作。

    而彼時的趙煦,只是一個坐在御座上,懵懵懂懂的少年而已。

    李憲是誰?熙河蘭會路又在那裏?他一概不知。

    甚至都沒有人來跟他解釋這些東西。

    垂簾聽政的太母,才是掌握一切權力,擁有最高決斷權的人。

    而已經升級爲太皇太后的高氏很快就做出了她的決斷。

    李憲罷去入內內侍省副都知、武信軍留後,但保留熙河蘭會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的差遣,許其戴罪立功。

    李憲之下的人,就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跟着李憲十幾年,一直辛辛苦苦的負責熙河路後勤的幕僚們,統統被罷官,甚至被編管。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

    隨着司馬光入京,太皇太后派人慰問,司馬光趁機上書言事,論及李憲案。

    太皇太后從善如流,命下御史,事態終於不可抑制!

    這也是,章惇能把責任塞給司馬光的緣故。

    看!

    就是這個奸臣,害我國家大將!

    但其實,司馬光做了什麼?

    人家只是在太皇太后的使者面前,談了一點,他對國事的看法,順帶提了一嘴李憲案。

    若是換一個人,可能也就一笑置之,畢竟李憲已經被處置了。

    可問題是,司馬光遇到的是大宋的‘女中堯舜’。

    女中堯舜,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從善如流’。

    趙煦的這位太母,對於司馬光、文彥博、富弼、呂公著等人的信任,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她一聽報告,司馬光也在關心李憲案嗎?

    這種君子人物,都關心的事情,還能是小事?

    徹查!必須徹查!

    在大宋,誰能經得起查?

    別說李憲了,除了司馬光、王安石等少數人以外,沒有一個經得起查的。

    當初,慶曆新政之所以失敗。

    就是因爲,王拱辰抓住了支持范仲淹新政的宰相杜衍女婿蘇舜欽的一個小毛病——這位宰相女婿,在進奏院裏,把進奏院裏的廢紙拿出去賣錢,賣了錢後,請人吃花酒狎妓。

    本來,這也只是一個小事。

    但問題是,這些人吃花酒狎妓,喝醉了就喜歡寫詩。

    在腦子不清楚的情況下,難免有人志得意滿,寫一些平時不敢寫的東西。

    譬如,有一個叫王益柔的與會者,寫了一首《傲歌》,詩中說: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爲奴!

    這詩被人送到了王拱辰手裏,王拱辰如獲至寶,將這詩上奏仁廟,要求處斬這些監守自盜,貪贓枉法,還侮辱、褻瀆聖人的狂妄之徒!

    王拱辰的請求,嚇壞了范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等人。

    這些人立刻開始爲蘇舜欽等人辯解。

    王拱辰等的就是他們的辯解!

    立刻轉而彈劾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結黨,而且證據確鑿!

    於是,在羣情激憤下,范仲淹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宰相杜衍被罷。

    沒了杜衍支持,范仲淹在朝中無能爲力,只能自請出外。

    慶曆新政就此失敗!

    王拱辰得意洋洋,公開說:吾一舉網盡之!

    這就是成語一網打盡的由來。

    此事之後,大宋朝廷就吸取了教訓。

    遇到彈劾宰輔、大將的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會謹慎,以免給第二個王拱辰鑽空子。

    可是,當時的太皇太后,根本沒有執政經驗,也不懂這些朝廷傳統。

    她只知道一件事情——司馬光是君子,君子都關心的事情,肯定有問題。

    然後她一查——確實有問題!

    李憲這個大宋拓邊的功臣,這個先帝最信任的內臣大將,這個震懾西北十幾年的名帥,這個能讓青唐吐蕃俯首的人物,就這樣被扳倒了。

    元豐八年六月十六,李憲坐冒功、奏報不實、失期、坐視永樂城被圍、貪污等重罪十餘條,責貶永興軍副都總管、提舉崇福宮。

    在朝堂上,在彼時依然是新黨爲主的都堂上的宰執們,談的全是李憲的罪。

    他的功,一條也沒有人提起!

    也是,李憲效忠的君主,已經駕崩。

    他的少主,雖然登基了,可卻只是個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懂,甚至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內臣存在。

    他已經失去了靠山。

    沒有靠山依憑的內臣,地位再高,功勞再多,也只能任人宰割。

    回憶着這些事情,趙煦開始構思,如何爲李憲解困。

    因爲,在現在的趙煦心中,他已經認定。

    現在,對李憲的進攻,就是在向他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