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正經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來點豬頭肉字數:4134更新時間:24/06/28 13:14:28
    大婚也好、徐妙錦有了身孕也罷,這些確實都對朱允熥有一定的影響,會牽扯他的一些精力。

    可是不管怎麼說,作爲大明的皇太孫,尤其是這兩年手裏的權力越來越大,那都意味着朱允熥也應該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治理江山社稷上。

    傅友德和藍玉先後接到了安排,一個去北平一個去太原,這兩大國公就要去準備襄助晉王和燕王出兵了。

    跟隨他們一起出動的自然會有一些勳貴,大明朝用兵就是如此,肯定是勳貴要跟着一起出動。

    包括徐輝祖和李景隆,這兩位也都跟着一起出征了。現在留在應天府的國公,猛然看了一圈後就發現只剩下一個常升了。

    道衍整理好文書遞給朱允熥,“殿下,臣以爲此次用兵,怕是難有太大戰果。”

    朱允熥就嚴肅問道,“大和尚,你爲何是這樣的論斷?”

    道衍也不藏着掖着,說道,“殿下,此前寧王殿下於草原發現韃子衣甲。只是並無找到太多馬蹄印記,想來只是小隊遊哨之流。”

    去年朱權就發現了一些蒙古騎兵的衣甲,今年又發現了幾件,這都證明了有一些蒙古韃子在不斷的靠近漠南,似乎是有着一些蠢蠢欲動的跡象。

    可是很多人也看的明白,這也就是小股的騎兵而已,甚至會有人覺得這麼一點動靜實在是不值得大明興師動衆。

    但是在老朱的眼裏,包括在朱權以及一些勳貴的眼裏,這些跡象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可能就是蒙古韃子要開始犯邊的一些跡象了。

    納哈出被降服、北元小朝廷覆滅,有些蒙古部族歸降等等,再加上現在的一些蒙古部族的內部爭鬥等等。

    這一切的跡象都說明蒙古內部現在分裂的利害,他們的實力也被削弱的厲害。躲着大明都來不及呢,現在跑到了漠南只能說明他們別無選擇。

    朱允熥仔細想了想,說道,“大和尚說的有些道理,只是這一次不管如何,朝廷勢必是要出兵。這些韃子就是如此,得寸進尺的貨色無需客氣。”

    道衍自然也認同這一點,不過還是擔心說道,“殿下,臣以爲降服韃子之後,收復人心才是最爲要緊。”

    這話也沒什麼不對的地方,一些歸降的蒙古部族也是朝秦暮楚之輩,這些年也偶爾會出現歸降的蒙古部族降而復叛的事情。

    即使是一些羈縻衛所,也算是半臣服的狀態,很有可能演變成聽調不聽宣,甚至直接叛逃。

    夏原吉冷哼一聲說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廷待他們恩寬,這些人實在不識擡舉!”

    對於夏原吉的話,朱允熥也只是一笑置之,不過有些夏原吉說的那些話還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只可惜現在的大明即使是國力強盛,也沒辦法真正的做到將所有的土地都牢牢的掌控在手裏,不管是漠南還是遼東,想要長期駐兵、築城,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現在的遼東等地還不是北大倉,那裏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也就是現在還沒有叫出來寧古塔的說法而已。

    而漠南的一些地方是草原,大量的駐紮兵馬等等也沒辦法保證足夠的物資供給等等。現在的士兵都需要學習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種植水稻、小麥。

    不是朱允熥不想去做一些事情,實在是生產力水平跟不上,想要瘋狂的開發等等有些得不償失,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道衍就看着夏原吉,說道,“夏大人,那些韃子是朝廷心腹之患,想來大家都明白。只是夏大人,朝廷兵餉、糧草不足,如何出兵?”

    夏原吉也只能頹然嘆氣,不過還是說道,“現在那些韃子算不得心腹之患,只是秋後螞蚱罷了。等到過幾年,朝廷必然興王師伐之!”

    朱允熥就笑着打趣了,“夏原吉,你倒是讓我意外。本以爲朝廷要出兵,朝中必然會有人會來勸諫,要說些窮兵黷武、教化蠻夷之類的話語。”

    夏原吉也不好爭辯,因爲每次出兵的時候,朝中確實都會有類似這樣的聲音,而大多數也都是來自文臣。

    而現在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反對的聲音,不是那些文官的一系列觀點和認知有了多大的改變。

    實際上也就是單純的因爲皇帝和太孫太強勢,對於這一次出兵是根本不容置疑的,那自然也就只能在這個時候選擇堅持了。

    在沒有出兵的時候可以以各種條件勸阻皇帝出兵,可是一旦出兵了再去提及這些事情,那就是動搖軍心了,到時候就少不了要吃苦受罪,那也是咎由自取。

    要說夏原吉,他本身就不算是什麼比較熱衷於戰爭的人,甚至是比較牴觸戰爭,覺得那樣勞民傷財,對朝廷的負擔也極重。

    可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顯然也是沒辦法反對一些事情。

    對於現在各個衙門的人來說,全力配合朝廷出兵,這才是最爲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他們的一些本職工作了,絕對不能有任何的耽擱、懈怠。

    朱允熥看向夏原吉,認真說道,“寶鈔的事情現在如何了?”

    夏原吉立刻回答說道,“回殿下,臣等已經悉數記下所制寶鈔、所收寶鈔,如今在令各州府縣衙門需收、兌寶鈔。”

    朱允熥滿意的點頭,“確實該如此,前些年寶鈔不爲百姓所用、百姓心中多有疑慮,實在是因爲寶鈔沒了信譽。寶鈔的信譽,乃朝廷的信譽!這事得盯着,令吏部也需將寶鈔兌換等事務納入考評。”

    這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動作了,不過這一切也算的上是有一些循序漸進的過程。

    兩年前朱允熥就直接向老朱提起了如今寶鈔的隱患,可是前期挖下的坑實在太大,也沒辦法直接扭轉頹勢,只能一步步的改善。

    而現在總算是看到了一些好的趨勢了,現在可以在國庫稍微有些盈餘、糧倉有些餘糧的情況下將寶鈔回收,可以讓寶鈔作爲法定貨幣具備更多的信譽。

    道衍這時候也勸說說道,“殿下,臣以爲此事還是不能操之過急,寶鈔前期所發實在太多。若是今年兩稅全都是可用寶鈔抵兌,國庫裏糧食怕是要少很多。”

    朱允熥就笑着問道,“若是朝廷敞開了收寶鈔,再以寶鈔收糧呢?”

    道衍則直接說道,“真要是如此,怕是那些糧商就要大發橫財了,一些官吏也能得不少好處。真到那時,還是朝廷和百姓蒙受損失最多。”

    朱允熥也點了點頭,“確實是這個道理,所以今年兩稅還是只能寶鈔折抵一些,有些東西也確實是該用實物納稅。”

    不是朱允熥缺少魄力,而是有些時候確實沒辦法一刀切,還是需要循序漸進才好。

    慢慢來,步子邁大了不是什麼好事情。

    夏原吉這時候也說着其他情況,“殿下,船廠那邊是造了些新船,只是調撥福建,怕是有些缺口。”

    龍江造船廠這些地方也都是負責造船,軍船、民船自然都是需要造的,而這些船隻的用途實際上早就是定下來的,有工部、戶部等衙門調撥銀錢和船工等等。

    朱允熥明白夏原吉的意思,笑着說道,“是想說造的都是海船,全都讓我給調去福建,船廠那邊怕是要無以爲繼了?”

    “殿下言重了,雖說調往福建等地的船隻不少,只是遼東等地船隻也不缺。”夏原吉趕緊說道,“只是長江、黃河以及諸多大湖,缺些船。”

    撥款大部分都給朱允熥拿去造大船了,除了高大巍峨的福船,還有船隊配套的其他船隻等等,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朱允熥當上皇太孫開始,他就在不斷的攢家底,不斷的在組建着船隊,是爲了能夠出海的船隊。

    這肯定沒辦法都是朱允熥拿出來的錢了,很多都是從其他水師的船艦上抽過來的。

    朱允熥仔細想了想,說道,“若是缺的不大,就從東宮府庫裏調出來一些填補,應該是不至於有太大的缺口。”

    夏原吉就鬆了口氣說道,“殿下見諒,實在是有些船造了,賬目不好對。再者船廠上下也怕擔着干係,他們也不易。”

    朱允熥自然也能夠明白這些事情,他這個皇太孫的一道旨意自然是可以讓船廠的造船方向有不小的變化,很多人會盡心竭力的完成他的一些要求。

    可是有些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也需要多朝廷、對各衙門稍微有些交代,要不然實在是說不過去。

    道衍就看向朱允熥,問道,“殿下造了這麼多的船,怕是要對琉球用兵了。”

    “琉球?”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來,打趣說道,“你這大和尚就是會看人,我就是那麼好武的人?琉球,值得我大明水師遠征嗎?”

    現在琉球三國接受大明的冊封成爲藩屬國,和大明的往來也算得上是比較密切的。對於這些地方,朱允熥暫時可沒有太大的興趣。

    既然不是準備對琉球用兵,那麼道衍自然也就想到了另外的一種可能性,包括夏原吉也都認爲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倭寇,這些年實際上倭寇一直或多或少的都是有些危害,遼東以及福建等地算得上是倭寇出沒最爲頻繁的地方了,朝廷對於打倭寇也是從來都不手軟。

    現在組建了這麼大的一支船隊,而且基本上也都是軍艦的樣式,這明擺着就是要出海,而且是出遠海去打仗了。

    仔細想想看的話,四周值得這麼做的,那也就是倭寇了,大家似乎也都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

    朱允熥對此就是笑了笑,暫時也沒打算解釋什麼,還是稍微的再等一等,時機成熟了自然也就可以直接考慮提上日程了。

    想想看自己的前期準備可是做了不少,除了船隻這些直接的工具之外,軟實力方面也是準備了不少,朱允熥考慮的還是比較全面的。

    在福建、廣州等地招募一些船員和水手,讓常森等人將一些海商給緝拿,包括索取以前從事海貿的商賈世家的出海航路、心得等等,這都是軟實力。

    不將這些事情給搞定,朱允熥也不敢輕易讓人出海,要不然就是太不負責任了。

    哪怕他知道出海遠航是有着一定的風險性,但是也不該是拿着成千上萬將士的性命去賭,風險也是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尤其是現在的大明有條件做好一些事情,那麼稍微的花點時間、花點金錢,將風險儘可能的去降低,這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或許只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大明的龐大船隊就可以揚帆起航,就可以直接下南洋了。

    到時候就不只是打海盜了,不只是說單純的宣揚大明的國威。雖然這些事情也非常有意義,可是朱允熥更希望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只是有些事情現在沒必要提起,倒不是說多了也是錯,而是朱允熥懶得和一些人多解釋,還是等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再去宣佈,這更加有意義。

    處理完一天的政事了,朱允熥覺得自己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可以回東宮稍微的歇一歇了。

    不過有些事情顯然沒有那麼順利,張福生匆匆來報,“殿下,禮部尚書不日就將返京,已有都察院御史彈劾。”

    朱允熥對此一點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好意外的,主要就是因爲這件事情此前已經傳出來了風聲,任亨泰在安南買蠻人爲僕,在朝野上也引起不小的震動。

    對於不少文官來說,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了。堂堂禮部尚書出使安南,本來是宣揚國威、宣揚教化,可是這禮部尚書做出如此事情。

    朱允熥沒好氣說道,“彈劾的奏摺就放在案頭,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這禮部尚書做的好事,還真的是漂亮啊!”

    道衍和夏原吉對視一眼,他們也能猜得到任亨泰回京後肯定會被罰。

    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哪怕任亨泰是所謂的東宮心腹,也不是說這件事情就能夠輕易的敷衍過去。

    貶官這是肯定的事情,至於皇帝和太孫會不會重罰,那就要看任亨泰的運氣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