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好大喜功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來點豬頭肉字數:4116更新時間:24/06/28 13:14:28
    湯和病重,這也自然會引起不少勳貴的關注,主要就是現在位高權重的開國功勳越來越少了,尤其是湯和哪怕看似遠離了朝堂,可是也不能忽視他的一些影響力。

    所以在這個時候,通往鳳陽的道路上多了一些達官顯貴的親族。這些在朝中有着官職的不好過去,可是讓府中子弟過去探視,這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了。

    朱允熥也不打算多說什麼,這些事情在他看來也是人之常情,這可不是什麼拍馬溜須。

    對朱允熥來說,好像現在也就是順其自然也就行了,因爲他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關注。

    湯和早就中風了,一些人也都是有着心理準備。

    朱允熥出宮了,這一次去的地方是應天府西北方向的龍江船廠。這是屬於工部的衙門,以以篷廠、細木、油漆、鐵、索、纜等六個作坊爲主,工匠也都是來自沿江沿海地區。

    不誇張的來說,這個可以製造戰船或者運輸船的船廠,已經是非常標準化的。

    這座船廠的歷史悠久,在南宋時期就被稱爲‘都船廠’。在蒙元時期也被沿用,大明是在舊船廠的基礎上擴建。

    在這裏甚至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生產標準以確保產品質量,其所制定的用料、價格、工藝、驗收等諸標準,也是在不斷的唄推行。

    不過在龍江船廠之外,應天府還有一個寶船廠。

    這也就算的上是朱允熥的一些小動作了,這裏製造的船更大,基本上都是專用船廠,製造大型寶船。

    簡單來說就是寶船廠製造的是大型海船,可以製造出大約兩千噸到三千噸級的寶船。而龍江船廠的船類型就比較多了,除了軍用船隻之外,商船乃至漁船都造。

    朱允熥心情不錯,自然是因爲這麼一副熱火朝天的樣子值得讓他開心。對於組建一個龐大的船隊,他的內心一直都是在期待這些事情。

    看向嚴震直,朱允熥問道,“現在這些造船的工匠還夠不夠?”

    嚴震直立刻回答說道,“回殿下,已經徵召各地善造大船的工匠入京了,如今龍江船廠自不用說,工匠、學徒夠了。寶船廠那邊也不俗,多是福建船匠。”

    寶船也是有歷史,這可是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進的船型,在宋朝時就有‘平如衡,下側如刀,貴其可以破浪而行’的單龍骨尖底船,這基本上也就是福船了。

    這種船型甚至一直會使用,到了清朝事情還有個‘耆英號’,從香江出發,經好望角及美國東岸到達英國。不過這條船船是福船,但是船主等人是英國人。

    宋元時期海洋貿易比較發達,自然也是因爲有着一系列比較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隻。

    造船的事情朱允熥不需要擔心,現在的大明只是沒有更多的海洋意識。穿越太平洋可能有些難度,畢竟發現新大陸、發現澳洲之類的事情,暫時沒人做過,不知道洋流、航道等。

    但是下南洋等等,這沒有太大的問題。官方不組織,民間還有很多人去了東南亞。

    甚至在三年前,老朱還特意允准了藩屬國琉球中山王的請求,特意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工匠去幫助琉球,造船對大明沒有難度。

    朱允熥扭頭看向陳瑄,說道,“你以後總兵漕運,船的事情也要留意。大運河能用多大的船,你該心裏有數才行。”

    陳瑄立刻回答着說道,“回殿下,臣謹記。”

    朱允熥繼續說道,“若是朝着北邊運糧,只怕是漕運還不夠,估計也是要海運才行。”

    藍玉就立刻開口說道,“殿下,臣以爲若是向遼東、漠北用兵,糧草需先運至北平等地。”

    北平地理位置特殊,這也確實是一個非常緊要的位置,算得上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樞紐了。

    朱允熥立刻想到了一個城市的名字,天津,也就是天津衛。

    天津因因漕運而興起,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這裏是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史稱三會海口。

    唐朝中葉以後成爲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設直沽寨,爲天津最早的建置;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在永樂時期,這裏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朱允熥想都不想的回答說道,“這樣吧,在海津鎮築城設衛,改稱天津衛。”

    一瞬間隨行的文武官員表情古怪,就算是藍玉這一刻也都有了一些心驚膽戰的意思了。

    改名本來是小事,但是‘天津衛’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不知道的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這裏是天子曾經乘船的碼頭,而且還是因爲極其重要的事情才乘船,所以才會賜與這樣極其特殊的名字。

    皇太孫肯定沒有去過海津鎮,但是這麼直白的稱呼爲‘天津衛’,那幾乎就是不掩飾自己的心思和想法。

    可是另一方面藍玉、徐輝祖乃至李景隆等人也都是眼前一亮,他們都知道這位皇太孫自負武藝高強,據稱善騎射、槍法超羣。

    不過他們也同樣清楚,這位皇儲實際上根本不會帶兵打仗。

    而現在在海津鎮築城設衛,這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事情。

    尤其是很多勳貴都知道朱允熥對漠北一直都是充滿着提防,也有一些勳貴知道朝廷說不定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就要朝着高麗用兵。

    現在在海津鎮築城設衛,很明顯這就是在爲以後的一系列大戰做準備。再多想一點,在海津鎮設衛,那也是對燕王、齊王、遼王等人的一種震懾。

    原因非常簡單,海津鎮一旦成爲了天津衛,那必然是軍事重鎮。

    手底下的這些人到底在想些什麼,朱允熥不在乎,他也不怕起了這麼個名字就被彈劾等等。

    實在不行,把鍋扔給老朱就行,朱允熥就是個傳聲筒。

    很多的事情現在就要開始做好準備,不是爲了削藩,而是爲了自己以後的一系列規劃。

    朱允熥對於一些事情也是早就做了準備,不管是船廠或者是培養船匠,或者是讓常森等人在福建、廣東募集大量的有着出海經驗的船工等等。

    這一切也都是在爲以後的出航做準備,拓展海洋文明,這可是朱允熥計劃當中的重要一環,甚至是遠超對高麗、安南等地的垂涎三尺。

    視察完船廠之後,朱允熥就準備回宮了。

    常升鬼鬼祟祟的湊上前,小聲問道,“殿下,在船廠里人多眼雜,有些事怕是瞞不住。”

    朱允熥大概明白常升的擔心,笑着說道,“不用擔心這些事情,就是我不提,祖父也會提。有那些心思瞎琢磨,還不如想想怎麼給三大營練好,怎麼給我找出來合適的水師總兵官。”

    京軍可能在神機營之外還要再增加兩個特殊的營,現在也有一些勳貴知道了這些消息,據說是皇太孫授意涼國公藍玉來準備,以三大營爲骨幹保持京軍的戰鬥力。

    至於說水師的事情,皇太孫這兩三年一直都是在尋找着優秀的船工,在培養合適的水師統領,很多人也知道這個事情。

    以前開國勳貴當中也有擅長水戰的,俞通源、廖永忠等人就是精通水戰,但是這些人更擅長的是在大江大湖當中水戰,而不是擅長海戰。

    回到了皇宮,朱允熥還沒有來得及多想什麼,老朱就讓人來召。

    看到了朱允熥,老朱就調侃說道,“天津衛,咱孫兒就是好志向,怪不得能成太孫。”

    “我就是順嘴說了,能有什麼壞心思呢。”朱允熥就裝無辜的說道,“不過築城設衛的事情還是要做,這對北邊用兵、開發都極其重要。”

    老朱肯定不反對這些說法,“是該如此,若是漕運,那天津衛就該用。只是這裏到底位置不同,以後在那邊的諸將都該是你心腹才行,不能讓你四叔幾個伸手。”

    這就是老朱,雖然他總是一味的護短、溺愛子孫,可是該有的一些防備也有。大明朝的藩王們想要手握實權,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朝廷有太多政策的限制。

    朱允熥也明白這個道理,說道,“我一會兒還要修書一封,一來是不能讓四叔多想,二來就是築城設衛的事情也要四叔幫忙督造。”

    在天津築城設衛,朱棣肯定是會忍不住有些想法,比如說擔心這是什麼對他的提防等等。

    老朱就笑着說道,“他是臣子,你用不着事無巨細的都要向他解釋。築城設衛這麼大的事情,他這個燕王若是心裏不高興,你就不做了?”

    朱允熥也笑了起來,“那倒是不至於,四叔樂意也好、不樂意也罷,我肯定是要修築天津衛。只是話說清楚一些,自家人不傷和氣肯定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聽到朱允熥這麼說,老朱自然更加開心,他的這個孫兒絕對能成爲一個好的當家人。

    不只是因爲能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時候對自家人也非常的關心。

    至於偶爾想着削減供用,以及一系列的壓制等等,老朱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說起來關心那是出於對家人的在乎,提防等等則是一個皇儲應該考慮的社稷大事,這不衝突。

    老朱頗爲認可的說道,“確實是如此,天津衛的事情用不着你四叔說什麼,他只要辦好差事就行。真要是他說三道四了,那咱就要讓他回老家去種地了。”

    “別啊!”朱允熥就連忙說道,“以後要對漠北用兵,三叔和四叔可是我的大將軍。我都想好了,一個是徵虜大將軍,一個是徵北大將軍。”

    大明朝自然不會像漢時那樣設立重號將軍,不存在驃騎、車騎、衛、四徵將軍、四鎮將軍,更多的時候就是用兵的時候按照戰爭的需要直接讓大將佩大將軍印就行。

    老朱就開玩笑說道,“你三叔和四叔一起出征,勢必是要爭功。你記好了,這兩人以後只能用一個。”

    朱允熥仔細想了想,說道,“我記得了,三叔和四叔只能是一個人出征。”

    “真要是歷練,今年秋獵讓你四叔帶兵。”老朱嚴肅起來,說道,“咱知道你的心思,你不把北邊給蕩平就不會安心。”

    朱允熥肯定不否認這個說法,也說着自己的心思,“現在那些韃子勢弱,我自然是想着痛打落水狗,一口氣給他們徹底打殘、打廢,這樣我大明就能安寧數十年、上百年。我們這兩代人打出來了幾十年的太平,那就值了。”

    老朱更加認可這些說法,要不是這些年精力不濟,老朱早就不斷的進行一系列大動作了。實際上大明開國這麼多年,戰爭也從來都沒有停下來。

    趁着現在武力強盛,那自然也就要打出來一個更加太平的環境。起碼在大明境內不能有戰亂,對外用兵才是大明現在的軍事策略。

    朱允熥就看着老朱,“我最怕的事情就是窮兵黷武,只是我也知道有些仗不打不行。”

    老朱明白朱允熥的擔心,連忙說道,“這兩年你時常表露出用兵的志向,看着也不像是小打小鬧,咱也不多說什麼,就是因爲咱知道你心裏有分寸,不是好大喜功之人。”

    朱允熥就不無吐槽的說道,“這可說不準,以後說不定史書上就要記下我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這麼一筆了。”

    “你打贏了,自然好說。”老朱更直白的說道,“不過也是要注意些分寸,養一段時間讓百姓休整再去用兵,自然也就不算窮兵黷武了。”

    這麼說也絕對沒有什麼問題,只要不是窮兵黷武,那自然一切都非常好說了。

    就在老朱和朱允熥還在商量着一些事情的時候,張福生臉色大變匆匆而來。

    “啓奏陛下、啓奏殿下,雲南都司急報,龍州、奉議、南丹等州土官或抗拒朝命、叛逆。”

    朱允熥一下子站了起來,這邊還在和老朱商討着一些戰爭的事情呢。可是現在倒好,西南那邊又亂了起來。

    只是他好像也沒有特別的大驚小怪,因爲這麼些年大大小小的叛亂也不少,很多的時候就是在西南,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