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各自的立場 (三更求訂閱!)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來點豬頭肉字數:3133更新時間:24/06/28 13:14:28
    大明賢王朱允炆心情複雜,本來他以爲自己會成爲這座皇城的主人,可是現在他只能身穿朝服,早早的就來上朝。

    這是按照朝廷的程序來,不要說離京的藩王了,就算是離京的一些官員都有機會覲見皇帝。

    “孫臣啓奏!”朱允炆高舉奏章跪下,一臉嚴肅的說道,“唐時,親王歲祿古百石、宋兩千四百石。唐時郡王得歲祿七百石、田六十頃,宋時領觀察使,歲該粟一千二百石,錢二千四百貫。”

    朱允炆的話讓不少朝臣莫名其妙,可是還要繼續耐心的聽着。

    朱允炆繼續奏報說道,“孫臣以爲,皇明待宗室之厚亙古未有!孫臣不才,也知皇祖父創業之艱、民生之艱。還望皇祖父恩重,請降孫臣歲祿至兩千石。”

    朱允炆的話讓滿朝文武側目,也忍不住低聲議論。

    大明朝的官員俸祿是歷朝歷代中最低,而且其俸祿結構和發放方式也更爲複雜。

    大明如今的官制分爲九品十八級,在經歷了一次‘漲薪’之後,也讓不少文武官員感覺到不滿,還是覺得少了。

    正從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階遞減百石,皆給俸鈔三百貫。正五品二百二十石,從減五十石,鈔皆一百五十貫。

    正六品一百二十石,從減十石,鈔皆九十貫。正從七品九十石,鈔六十貫。正八品七十五石,從減五石,鈔四十五貫。正從九品七十石,鈔三十貫。

    就算是還有一些其他的補助,但是也少的可憐,文武官員早就對俸祿低怨聲載道了。

    老朱是對自家人好的無以復加,不過對臣子小氣的厲害。

    老朱沉默片刻後,緩緩開口說道,“武林王忠君體國,實在是宗室表率。朕準你所奏,歲祿自六千石降爲兩千石!”

    朱允炆愣住了,不是說就算是現在奏報,皇祖父也不會批准嗎?

    怎麼就直接批准了,我還沒有就藩,歲祿就降了?

    朱允炆呆愣片刻,隨即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咽,“孫臣領旨!”

    自家兄長要去就藩,朱允熥這個皇太孫自然也要來到朝堂。他一直都是面無表情的站在班首,似乎沒有存在感。

    可是在聽到朱允炆如此深明大義的奏請,還是忍不住的感動、欽佩,要不是在朝堂上都要握着自家二哥的手感動到落淚了。

    不過同樣在朝堂上的一位宗室就急眼了,還沒有就藩的藩王晉王朱棡恨不得宰了朱允炆。

    你武林王要討好皇帝、討好皇太孫,那是你的事情。伱爲什麼非要在這樣的場合奏請自降歲祿,這讓咱幾個拿着五萬歲祿的親王處在什麼立場?

    裝傻,朱棡迅速的做出了決定,就當做是沒聽到。

    歲祿五萬石、寶鈔等其他供用不少,但是朱棡還時常覺得不夠用,要是再降低的話,肯定更加捉襟見肘。

    看到自家三叔有閉目養神的準備,朱允熥也只能裝作沒有看到,這一幕也不算出乎意料。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忠君體國,漂亮話喊一喊沒問題,可是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時就不行了。

    降低宗室供用的事情也不急在這一時,最重要的是不用朱允熥強出頭。

    現在這樣就很好,朱允炆出頭了,最後的決定是老朱來做,朱允熥依然是宗室裏的好人,這件事情怪不了他。

    老朱下令朱允熥送朱允炆出城,新一代的武林王就要啓程去杭州了,甚至都不用去向呂氏道別。

    這也是常規,官員等如果得到了老朱的召見就直接出宮。沒有得到召見,在午門外磕頭後就離京。

    朱允熥和朱允炆也是一路沉默,兄弟兩個心裏早有隔閡。

    出了城,朱允熥才開口,“去了杭州,要是有事記得知會我一聲。”

    朱允炆點頭說道,“多謝殿下掛念,臣自當恪守本分。”

    朱允熥繼續說道,“記得不要和文官多往來,當地士紳也不要和他們多接觸。你也是朱家人,浙東文官在朝堂上還是有些勢力。你要是捲入其中不好,皇家臉面不好看。”

    朱允炆愣了一下,浙東文官集團以前是以宋濂、劉伯溫等人爲首,但是他一直覺得在胡惟庸案之後,浙東文官集團已經幾乎被根除。

    朱允熥繼續說道,“你一向喜歡讀書,多留意些北方士子的文章。我也知道你肯定要說北方士子文章文理不佳、文采不夠,只是我看來南北士子各有所長,南方的擅文詞,可以寫的更漂亮,北方士子作文樸實厚重,更擅長經義方面的內容。”

    朱允炆心裏怎麼想的不知道,但是面子上很恭順,“臣知道。”

    “你那個黃師,讀書大約是沒問題,別指望他出謀劃策,他不是張子房、諸葛武侯。”朱允熥再次說道,“但凡有人在你跟前聒噪,即刻將人拿下、報到京師。”

    朱允炆立刻嚴肅起來,“臣明白。”

    當然得明白才行,身邊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朱允熥這個太孫安排的。

    朱允熥也有些意興闌珊,說道,“行了,該說的都說了。咱們兄弟兩個就這樣吧,你當好你的賢王,我當好大明的皇儲,這就行了。”

    朱允炆恭敬行禮,忽然說道,“我沒想害你。”

    朱允熥就笑了起來,說道,“我也沒想害你,只是不爭不行。現在說這些也沒用,我不至於對付老四、老五,他們到底也是我弟弟。”

    說完這些,朱允熥嚴肅的對周圍人說道,“伺候武林王當盡心竭力,但凡聽到有人不恭不敬,本宮定斬不饒!”

    看着一衆護衛跪下,朱允熥嚴肅的看着郭鎮,“你親自護送武林王就藩,到達後不需急着回京復旨。一是督促王府修建,二是留心杭州士紳,三來記得演練杭州衛所。防備倭寇、整肅水師,可明白了?”

    郭鎮立刻跪下領旨,“臣謹遵教令。”

    朱允炆帶着一隊人馬就這麼離開了應天府,如果不出意外,他以後最多每年回來一次朝覲。

    而朱允熥也沒什麼心情去惆悵,送走了朱允炆之後馬不停蹄的趕回皇宮,他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要做。

    學習、接觸更多的政事,瞭解一些關鍵的信息和數字,這是他這段時間的工作重點。

    在朱允熥放下手裏的奏章時,張福生上前說道,“殿下,先西平侯靈柩十日後能回京。”

    這也是大事,沐英的靈柩經歷了兩個多月的跋涉,也要回京了。

    他的葬禮、追封等等,也都要定下來才行。

    朱允熥開口說道,“令禮部官員擬好喪儀規制,以王禮定製。”

    張福生低眉順目的,可是心裏有些意外。本來覺得西平侯應該是追封爲國公,可是太孫的意思是以王禮下葬,那就是和中山王、開平王一個級別了。

    沐英的靈柩送回來了,葬禮、追封等等,自然是老朱來安排,朱允熥甚至都沒有太大的建議權。

    不過考慮到沐英的身份和功績,朱允熥也確實需要祭奠。他也沒打算派個人過去,還是自己親自過去才好。

    “哎,免不了又是一場傷心。”朱允熥也忍不住擔心起來,“明明就是他壽辰了。”

    老朱的生日是農曆九月十八日,在沐英靈柩送回來前後,那就是老朱的壽誕了。

    本來按照規矩肯定是要大辦壽宴,可是現在沒有人敢提這件事情,老朱也根本沒有心思去大辦壽宴。不是因爲節儉,主要是沒心情。

    朱允熥還沒有更多的去想些事情,張福生再次過來稟報,“殿下,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求見。”

    “宣。”

    都習以爲常了,雖然只是一個還不需要觀政的皇太孫,雖然現在還處在學習階段,可是朱允熥已經感受到了政事的繁忙。

    內閣也好、軍機處也罷,朱允熥現在肯定是不會提起。

    原因也非常的簡單,老朱肯定不會允許。

    他廢黜相權、皇權高度集中,好不容易才將大權攬在手裏。要是朱允熥這時候提起分權,肯定要被好好收拾一頓。

    看來以後要做的事情又增加了,朱允熥不打算安於享樂,後世有些經驗也可以借鑑。但是他更明白有些制度、政策,不能直接挪到現在的大明。

    那些在後世得到了證明的政策,真的不一定符合現在大明的國情。

    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朱允熥默默記下。

    蔣瓛入殿後行禮,“臣錦衣衛指揮所蔣瓛,參見皇太孫殿下,殿下千秋。”

    朱允熥也不廢話,直接問道,“你有何事?”

    蔣瓛回答說道,“殿下此前命臣收集、調查宗室及百官不法之事,臣查得一些證據,特來覆命。”

    看到朱允熥點頭,張福生立刻上前接過蔣瓛高高舉起的奏章。

    朱允熥打開奏章看了幾眼,忍不住說道,“宗室勳貴不法,比我想象中還要嚴重,看來是要殺人了啊。”

    跪着的蔣瓛身子微微一抖,隨即振奮起來,錦衣衛有機會再現緹騎四出、天下震動的情形了。

    而張福生低頭不敢流露半點表情,他在這爲太孫殿下跟前服侍一段時間了,他知道這位殿下從來都不是心慈手軟的人,殺伐果斷着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