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三月
類別:
都市言情
作者:
一桶布丁字數:4464更新時間:24/06/28 13:10:10
2月末學期伊始,校園再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
一個學期接着一個學期,暑假之後接着寒假,校園裏高聳的教學樓見證着校園裏經歷的一個個從安靜到熱鬧的輪迴。
這段時間西林數研所也終於變得安靜了些。
去年喬澤跟許昌樹各自發表了一篇在學界影響極大的論文後,便也一直沒了什麼動靜。
並不是沒什麼成績不能發。
通過純數學推導出的加速器理論,不管是放到數學界,還是物理學界,都是一件極爲炸裂的事情。
如果換了曾經的喬澤,這麼長時間,已經又能寫出好幾篇有資格在頂刊上亂殺的論文了。
事實上,愛德華·威騰也問過喬澤,是否要發表幾篇論文,甚至只是在《科學》或者《自然》這種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letter也行,給全世界的高能物理學者們來一針強心針。
但被喬澤直接否決了。
原話就是,他對於在這種娛樂學術雜誌上發表篇letter不感興趣。
至於發article喬澤又覺得沒有暫時沒有太多必要。倒也不是說怕這種加速器的原理曝光之後,會有其他國家率先研究出小型粒子加速器。
事實上沒有超強的執行力,強人工智能配合,近乎全品類的工業能力,以及一個天資卓越的領軍人物,只憑藉通過數學理論推導出的幾個公式,就想將粒子加速器小型化變成現實,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就好像核裂變的原理早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但這個世界擁有這類武器的國家滿打滿算也就那麼多是一個道理。
說的更極端,有些地區幾十年前能做到的科技奇蹟,現在卻無法復現的情況都有。更別提依靠全新的理論推導出的技術了。
沒錯,說的就是登月。
單純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說,五十年前依靠那些近乎原始的控制設備,就能連人帶車一起送上月球;五十年後光是載人登月都成了難題,足以說明理論跟現實之間那巨大的鴻溝。
所以不發論文單純就是因爲懶得發。
畢竟喬澤已經過了需要靠發論文來證明自己或者獲取獎勵的那段歲月。
最重要的還是喬澤認爲目前三人在一起研究最重要的任務,還是針對大統一理論的研究。在這塊做出成績之前,喬澤也沒什麼發論文的心情。
這個觀點得到了彼得·舒爾茨的認同,畢竟這位在德國有着美好前程的數學家,近乎放棄了一切來西林,是爲了做大統一研究而來的。
大家之間追求的區別無非是,彼得·舒爾茨不止是想做物理學層面的大統一,還希望能在兩位頂級數學家幫助下,解決數學層面大統一的問題。
比如在證明四種基本力統一的過程中,順手建立和證明所有預測的自守表示和伽羅瓦表示之間的對應關係。
好吧,雖然說物理的大統一理論跟朗蘭茲綱領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畢竟雙方追求的都是統一。理論上,兩個領域看似無關,但數學工具和理論物理之間本就有着長期且複雜的互動歷史。
數學工具在物理學中的應用,能爲物理學家打開一扇新的大門;理論物理導向下,數學也可能做出創新。這些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前者諸如羣論在粒子物理跟場論中扮演核心角色;後者代表有廣義相對論的形成推動黎曼幾何的應用,量子力學的發展促進算子理論的進步,等等……
從彼得·舒爾茨的視角看來,如果喬澤跟愛德華·舒爾茨真能在物理大統一理論方面做出顛覆性成功,必然會發現新的數學結構或者對已知數學結構給出新的理解。
這些最新理論就能反哺他徹底解決朗蘭茲綱領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所以彼得·舒爾茨不介意在研究過程中,順手幫愛德華·威騰解決一些算法設計問題,但如果專門爲了這些小道去整理一系列論文,浪費精力,他是反對的。
根據愛德華·威騰母國的民主投票原則,3個人的研究小組,2比1的投票結果,愛德華·威騰輸了。
這方面老人還是很豁達的。
真要說起來,三個人都不需要短時間內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
尤其是愛德華·威騰還是諾獎跟菲爾茲獎雙獎得主,至於彼得·舒爾茨,幾乎已經拿到了數學界所有的獎項。至於喬澤,新鮮出爐的同年兩個諾獎得主,只是沒去領獎而已。
結果便是在去年12月舉辦的諾獎頒獎典禮顯得頗爲尷尬,最最重量級的當年物理學獎跟化學獎得主,沒有一個人參與晚宴。不過其實也沒多大影響,無非是往年都會直播的頒獎典禮,去年乾脆停了直播。
甚至到現在都沒有直播畫面流傳出來而已。
不過西林數研所雖然安靜,但學術界在這個三月卻因爲西林數研所頗爲熱鬧。
原因無他,喬澤自然科學獎首屆評獎通道已經正式開啓。
各個獎項十位候選人也已經都在官網上公示,各自的科研評分全網可查。每個方向研究的專家們也都收到了邀請函。
當然整個評選過程還是有許多小插曲的。
比如邀請一些國外該方向的大佬進入評審團,但被無情的公開拒絕,豆豆的後臺收到許多質疑郵件等等。
但藉助強大的人工智能能力,最後事情都得到完美的解決。
比如那位公開無情拒絕豆豆邀請,進入評審團的大佬沒到一天就改了口風,主動申請加入評審團,質疑郵件跟豆豆回覆的解釋性郵件,都直接被公開到了喬澤自然科學獎官網的特定區域,所有人都能查閱。
說起來,這些小插曲的發生,還真起到吸睛的效果。
往年十月,諾貝爾獎公佈之時,全世界的目光都會向斯德哥爾摩聚集。
顯然今年的西林數研所也成功做到這一點,隨着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喬澤自然科學獎官網的訪問量也開始節節攀升。在一出出喜聞樂見的鬧劇之後,更是開始井噴。
日均訪問量從之前的幾百,幾千,幾天功夫便激增到上百萬。而且大半還是外網ip,選擇的也是網站專門開發的其他語言版本。從訪問量的激增就能看出,喬澤自然科學獎的確有着成爲世界第一階梯科學類大獎的潛質。
這還是豆豆並沒有利用他在華夏網紅身份,大肆宣傳的情況下。
不過西林所內部還挺平靜的。
畢竟喬澤也並沒有寄希望於這個自然科學家第一年才開始評獎就能直接取代諾獎在世界學術界的地位。他也並不着急。
一個科學類的獎項,不止是需要公信力,同時還需要許多硬實力的支撐。如果把地球簡單分成兩半,在學術總體層面來說,東半球還是要比西半球稍微落後些的。
所以喬澤其實也並不着急。
預估再等兩年,新的數學物理普及之後,這種情況自然會開始改觀。
說白了,慕強本就是人類的基本天性之一,而且還是那種藏在潛意識裏的天性。能夠剋制慕強心態的人終究只是少數。所以喬澤一直覺得沒有着急的必要。
他甚至都懶得管豆豆到底是用了什麼手段讓對面那位學界大佬滑跪的那麼快,那麼徹底。
不過想來跟他家豆豆無關,主要還是西豆那邊的決策。
這就跟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是一個道理。同一樣東西,生長環境不同,給人的觀感似乎是成爲了兩種東西,自然界內的例子比比皆是。
自然界的生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通過遺傳和表型可塑性的機制,來調整自身的特徵以適應各種環境壓力。人工智能的培養也是同一道理。
對於喬澤來說,西豆只要內核可控就足夠了。
反正最後肯定會跟豆豆完全合併,無非就是將一些冗餘的數據庫文件給刪除掉,不影響豆豆主體思維模式。在自然界這很麻煩,需要各種通過連續性試驗不停地選種育種,但在計算機領域卻很簡單。
起碼就目前來說,喬澤並不打算改變什麼。
畢竟,好用。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大概率不會出現第一屆喬澤自然科學獎得主,拿了獎但卻選擇不來領獎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許昌樹在數學獎這塊的貢獻度分數遙遙領先,不出意外的話,今年首屆喬澤數學獎大概率就屬於這位許教授了。主要是許昌樹那篇論文利用喬代數幾何簡化泰勒公式推導的影響力的確太大了。
不止是在數學領域,在工程學領域應用更是極爲廣泛,尤其是搭配計算機使用,能極大的節省算力跟時間,提高計算效率。受益者遍及全球。
當然能斷崖式在第一位置,也是因爲豆豆很貼心的在正式評獎這個月份,把喬澤從榜單上暫時移除了。
獎項是喬澤跟蘇沐橙創建的,總不好自己去拿個獎。雖然喬澤並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但這種自己給自己頒獎的戲碼,太過抽象,而且沒有必要。更別提這本就是早就已經決定的事情。
反正喬澤對於獲獎這件事的態度已經很佛系。
之前想要拿諾獎,拿菲爾茲獎,是爲了帶着李建高一起成爲院士。但現在喬澤覺得院士也就是那麼回事兒了。比如現在學校就有一位大佬級的數學院士,沒事兒就喜歡來西林數研所轉一圈,還總喜歡拉着所裏的年輕人聊些有的沒的……
大概只能歸咎爲距離才能產生美,隔得太近美感就消失了。
大佬級的數學院士平和起來也就跟普通的小老頭沒啥區別。
當然對於西林數研所內部來說,最激動人心的還是,第一批表現優秀的助理研究員已經拿到了副研究員的職稱。
在給職稱這塊西林研究所可比國內諸多大學爽快的多。只要貢獻度達到了豆豆定下的標準,就能申請參加內部考試,通過了考試就能拿到職稱。
總之整個三月對於西林數研所來說,大概就是安靜而熱鬧。
安靜是外界的看法,內部大家的積極性都還是極高的。
對於八樓三人研究小組來說,收穫還是頗多的。
比如基本完成了對於新加速器理論的數學構型,完成了數學模型的建設,並在理論上近乎完美的證明了其可行性。
這大概也是愛德華·威騰哀怨不能發論文的原因。
畢竟這絕對又是一個諾獎級成果。即便諾獎現在的地位尷尬,但明年拿一個喬澤物理學獎肯定也足夠了。
但這只是細枝末節,在喬澤看來,目前數研所最大的進步大概在於正式確定了q理論的研究方向。
q理論這個名字同樣也是愛德華·威騰建議下的命名,不用問自然是取自喬澤的姓氏。q理論的研究方向,就是通過確定q空間這種結合了流形概念跟喬代數這種高維代數結構,確定空間中幾何對象比如點、線、面這些跟物理實體的對應。
在q空間中的操作,除了傳統的加法、乘法之外,以及喬代數幾何中的扭曲等計算法則外,還加入了絞合、擴張這些新的運算法則。
當然絞合、擴張這些定義,已經不止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運算符號,而是一個能捕捉跟描述複雜物理現象的工具。比如光是絞合運算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證明過程。
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兩個物理實體,它們在q空間中分別由向量 u和 v表示。絞合的運算過程分成了輸入跟輸出兩種態。
輸入代表着兩個向量u和 v,輸出則是絞合後產生的新向量w。
其對應關係就是w=uv=(f1(u1,v1),f2(u2,v2),…,fn(un,vn))
其中,每個fi(ui,vi)是對應元素ui和vi的函數,具體形式又需要一系列定義。
按照喬澤最新整理出的論文,可以用一張簡單的例圖表示:
是的,數研所八樓的三間辦公室裏,大家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五樓、六樓辦公室裏許多聽力好的教授們,甚至還經常能聽到一些關於學術的爭吵聲。
不過一般都是愛德華·威騰跟彼得·舒爾茨大聲的討論。這種情況一般喬澤是不參與的,只是在旁邊默默的傾聽,然後等待着兩人爭不出結果,找到他來點評。
情況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不過三月還有件事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在豆豆不懈的教導下,喬澤手底下那五位博士生似乎真的開始開啓了。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五個人都在國內數學頂刊投了論文。
其中有三個人期刊編輯已經給出了修改意見,基本上只需要稍加修改就能上線了。
另外兩個人雖然還沒消息,但想來應該不會等太久也會有結果。
這的確是個極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