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君能臣賢安南國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引火松果字數:4034更新時間:24/06/28 12:27:04
黎季犛態度謙卑,且非常“忠誠”的扮演着安南國王的傳聲筒,張口“國主吩咐”,閉口“上國殿下”,一副老實人的模樣。但對於早已知曉安南的朱肅,卻不可避免的想到了一句古話。
王莽謙恭未篡時。
故而,在與黎季犛對答之時,朱肅仍是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儒士模樣,畢竟安南,乃是這只老狐狸的地界,還是需要稍加小心幾分的。
不過黎季犛倒也沒有在言語上藏什麼機鋒,他向朱肅獻上了許多箱籠,並對朱肅道:“還請上國殿下萬勿推卻。”
“上國在我安南建設租界,我安南忝爲地主,本便該相幫一二。”
“這些物什,皆是國主吩咐,要贈予大明租界中所用的。另外,國主還吩咐,要小臣務必延請殿下,前往升龍城與國主一敘,國主欲爲殿下接風洗塵。”
“國主厚意,銘感於心。”朱肅道。“倒是勞煩黎丞相了。”
“丞相不敢當。不過是安南一尋常朝臣。”黎季犛忙擺手道,一副不敢的模樣。隨後呵呵笑道:“也不知怎麼,一見殿下,下臣心中,便升起一股由衷的親切之意。”
“殿下或許不知,下臣之祖先,其實亦是華夏之民。或許正是因爲此故,故而覺得殿下分外親切罷。”
“竟有此事?”朱肅故作驚訝道。
黎季犛之先祖本姓胡,乃華夏浙江人氏,其流落安南之後,後人做了黎氏的義子。後來黎季犛篡位後,爲了騙過宗主國大明的耳目,又是改回本姓胡姓,又是連名字一併改了……這一系列的事朱肅自是知道。
不過,黎季犛想要用祖宗來歷來拉近關係,朱肅便也順其自然的表露出親近。黎季犛見這位大明殿下果然對自己另眼相看,不由暗喜。
安南百官便在租界外安營,陪着剛剛登岸的朱肅歇息了一夜。次日,黎季犛又再次極爲恭順的,邀請朱肅前往升龍城。
既然來到了安南地界,自然沒有不去見對方國主的道理。於是,朱肅便登上了黎季犛等人爲自己準備的馬車,在一羣安南官員的陪同下,直往升龍城而去。
升龍城距離這一處還未命名的大明租界並不遙遠,一路上蒙受安南諸官府沿途招待,倒也並不辛苦。第三日傍晚,朱肅便看到了升龍城的城牆。
“殿下見笑了。”黎季犛見朱肅正端詳升龍城的城牆,便笑着搭話道:“下國小城,與上國自不能相比。”
“不必妄自菲薄。”朱肅道。“如此城池,已勝過許多中原大埠。”
這升龍城確實能算得上堅城,雖高度約莫只有應天府城牆的一半多高,但要知道,老朱親自督建的應天府城牆,只怕能算是此時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雄城,沒有什麼可比性。
而且,朱肅還在城牆的城磚上,發現了許多刀劈斧鑿的痕跡。據說安南與佔城長年開戰,這些該都是雙方激戰時候所遺留。
升龍城的城牆,確實能算作堅城。
不過升龍城內的景象,就讓朱肅有些嫌棄了。雖然很明顯,爲了迎接自己這位大明王爺,安南朝廷十分用心的清理了升龍城內。
但是,朱肅還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之中,窺探到了城內的端倪:
城門口跪在道路兩旁的貧民們面色麻木,身材大多黑瘦矮小,卻還仍衣不蔽體;屋舍很顯然稍微經過了翻新,但還是顯得十分雜亂且殘破;道路該是才灑掃過,但依舊十分泥濘,隱隱約約還能聞到臭氣。
但靠近城中央的宅院,卻大都整潔有序,道路大都鋪以青石,越過院牆,偶爾還能看到院裏養的花樹,個個爭奇鬥豔,與先前的街景產生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朱肅心中暗暗瞭然。安南陳朝治國百年,連都城都是這副景象,更遑論其他地方了。
面上他倒是不動聲色,只是仍舊與黎季犛談笑風生。這位雞毛哥(犛字,讀mao)倒是當真有些儒學功底,與先前派來大明當使節的黎季柏不同。
其人極擅交際,即便是談論儒道,他亦能明裏暗裏,無時不刻,引經據典的對朱肅表達出尊崇之意。若非朱肅對他早存戒備,恐怕早已有了飄飄然之感。
“這雞毛哥,無怪能成就一番事業……自古成功篡位奪權的,果然沒一個好相與的貨色。”朱肅暗想。
只是不知道,這陳朝而今的國主,又是何等樣人。
很快,朱肅就在升龍城的皇宮裏,見到了而今安南國的國主陳順宗。
對於安南歷史,朱肅也只知曉永樂帝征伐安南的前因後果,對於陳朝的末代皇帝,朱肅確實一無所知。只見這陳順宗是個面容削瘦、身材矮小的年輕人,看年紀,似乎只十來歲,行動拘謹,一臉的謹小慎微,絲毫沒有一國之主所該有的大氣豪邁模樣。
讓朱肅驚訝的是,陳朝居然還有一位“太上皇”,這位太上皇,倒是長得頗爲儒雅,見了朱肅,一臉笑意盈盈的迎上來道:“上國殿下駕臨,小國實在是蓬蓽生輝。”
“焜兒,還愣着做什麼?速來拜見上國周王殿下!”
“下國小王陳日焜,拜見上國周王殿下!”被自己的父親一提醒,這位名爲陳日焜的安南國主,這才後知後覺的上前兩步,就要對朱肅大禮參拜。
還好他身邊的黎季犛暗中攙了他一下,不然,這位安南國主就要在衆目睽睽之下,對朱肅行跪拜禮,敗盡安南國體了。
“窩囊國主,奸臣,太上皇……”朱肅有些惡意的,想到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高俅、蔡京、童貫的組合。
這陳朝,還真是湊齊了各種亡國之像。
隨後,便是在安南宮廷之內的宴飲。朱肅注意到,那安南“太上皇”陳藝宗,似乎非常信任黎季犛,君臣之間的關係極爲親密,宴席之上,數次與黎季犛頑笑。
而黎季犛則表現的,十分符合一名謙恭之臣所該有的形象,面對陳藝宗之時卑躬屈膝,即便是面對看上去十分無能的陳順宗,亦保持着一個人臣所該當有的本分,態度上極爲尊重恭順。
只是,其他參與宴飲的安南百官,在面對黎季犛時,明顯比面對陳順宗更爲恭謹……還是稍微暴露了這個看似謙恭的傢伙,實則乃是安南權臣的事實。
宴飲完畢之後,朱肅拒絕了陳藝宗在宮中留宿朱肅的邀請,來到了安南館驛安歇……開玩笑,自己到安南來,是要借用自己的名望,爲日後大明攻伐安南鋪路的。
哪能留宿在人家的皇宮裏?萬一傳出什麼風言風語來。
由此亦是可見,這安南陳氏,着實已經到了沒有綱常的地步。
安南的館驛不算寬敞,館驛的大小官吏,全都暫時挪了出去,這才堪堪住下了朱肅和朱肅帶來的百人親衛。
待親衛們在館驛裏佈設好防禦,朱肅這才進入了館驛之中。他略略查看了一番館驛的情況,旋即便喚來了狗兒和三保。
“狗兒,去把守住館驛後門。等三更天時,便在後門處懸上一盞燈籠。”朱肅道。“隨後若有人敲門,便暗中帶他所攜帶之物,來見我。”
“是。”狗兒應命而去。
“三保。”朱肅又囑咐道。“你可記得,我們入宮城時的那道城門。”
“城門外的大街上,有一家賣鏡子的鋪子……”
“殿下說的,可是那‘何記鏡坊’?”三保道。
朱肅一怔,驚異於三保竟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旋即點點頭道:“是。正是何記鏡坊。”
“你到那何記鏡坊去,尋到那何掌櫃,買一面最爲明亮,能明照萬里的好鏡。掌櫃的若說價錢太貴,要三兩黃金、三兩白銀,你便答他,五兩黃金、五兩白銀賣不賣。”
“是。”三保亦領命而去。
待他二人走後,朱肅方呼出一口氣。來安南前,自己確實並沒有怎麼蒐集關於安南的情報。乃至於連安南有個太上皇都不知道。
父皇和大哥,該也是默認了自己這個穿越者也會對安南瞭若指掌,故而也沒有主動告知自己這些事情。
不過,朱肅並不是絲毫不重視情報,而是認爲,應天所能得知的情報實在太過空泛,最爲準確且具有實效性的情報,應該在安南當地獲取。
等朱肅在館驛中沐浴更衣以畢之後,狗兒和三保,已經完成了各自的任務,將朱肅想要的東西送到了朱肅的案前:後門處懸掛燈籠得來的東西,乃是錦衣衛留在此處的暗線所蒐集到的情報,而那賣鏡的掌櫃,則是來自朱肅周王府旗下的商賈。
與朱肅有干係的商賈,如今已遍佈各國。而對於這些商賈,朱肅通常會吩咐他們,“順便”在所處的國度之中,蒐集該國當地的情報。
大明的商品,即便是一盞瓷杯、一匹棉布,在他國,皆十分緊俏。屬於上流人士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因此,只要是來自大明的商人,總能十分輕易的接觸到他國的上流社會。
偏偏在這個年代,各國各邦,對於情報的警覺性大都十分低下,故而遍佈各處的商人們,便是在異國搜集情報的最佳人選。
兩份情報,幾乎可以涵蓋這升龍城所有達官貴人的消息、街頭巷尾的傳聞。朱肅點亮了油燈,抖擻起精神,開始查看起這兩份情報來。
他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安南國如今的政局,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才能夠因時因地制宜的,決定下一步該如何去做。
他此來所要達成的目的,其實十分繁雜。既要讓黎季犛得償所願,增加黎氏謀朝篡位的砝碼,使得大明能夠成功“黃雀在後”。
又不能當真爲黎氏增長聲望,若是可以,最好能爲後續大明收復安南的行動造勢;
同時,這種造勢,還不能引起黎季犛,以及安南國內的警覺。
其中操作,十分艱難。
若是兩眼一抹黑的按照明面上的計劃“講學”,只怕難逃淪爲黎季犛手中槍的下場。
而在這兩份情報中,朱肅發現,如今安南的朝局,正分爲兩派勢力。
其中強勢的,自然是黎季犛一派。藉助與佔城戰爭的軍功,以及上皇陳藝宗的信任,黎季犛攥取了安南朝中大部分的實權,在朝廷裏有着數量極多的爪牙。
他既是上皇陳藝宗的外戚,又是國主陳順宗的岳父,在朝中,還有着極大的勢力,是毋庸置疑的權臣。
但此時,他還並非是真正的一手遮天,安南朝中,仍舊有一部分受到華夏儒家影響,堅守忠君愛國思想的儒臣。
這些朝臣大都洞悉了黎季犛的狼子野心,對黎季犛極度厭惡。
安南的朝局,與早年間的華夏有些相類,雖然有科舉考試,但其實,仍是士卒壟斷了教育和文字。
故而能夠在朝爲官的,大多都是世家大族。厭惡黎季犛的那些人,也是安南國中的世家。縱使黎季犛打壓他們,但依然無法阻止這些大族,通過安南科舉再次輸送族中子弟入朝爲官。而且,他黎季犛終究還不是安南皇帝。
他想要真正篡權奪位,還需要得到更多的安南世家大族的支持。
故而,他才想出了推行新學的辦法,一是想要借用新學,和如今盛行新學的大明綁定,以獲得大明的支持,威懾安南諸士族;
二則,是想借用延請大明大儒來到安南講學,對安南士族表達拉攏之意。畢竟大明上國來的大儒,對安南士族來說定然是趨之若鶩的,沒能聆聽上國教誨的士卒,日後在安南國中定然要低人一等。而聽了新學的講學,自然有士族會向新學傾斜,那麼天然就與在安南推行新學的他貼近了幾分。
黎季犛想要通過引進新學,在安南掀起以新舊學爭執爲表象、以他黎氏奪權爲本質的黨派之爭。只要掀起了黨爭,黨爭的盲目性就會使得那些支持新學的士族盲目的支持他黎季犛。
而不支持他黎氏的士族們,自然就會被貶斥爲舊學,被手握重權的他用黨爭的手段,一一拔除殆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