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將士歸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引火松果字數:2008更新時間:24/06/28 12:27:04
    陳祖義一亡,南洋東海再無賊寇爲患,海晏河清。又呆了幾個月,直到處理完了陳祖義餘孽及三佛齊租界的設立之事後,朱肅便向湯和、常茂先行告辭一步,與李景隆一同往應天覆命。

    另一邊,與朱肅兵分兩路,往北方追查延安侯、吉安候聚奴造反案,負責肅清給二候大開方便之門的邊關諸將的朱棣,業已過了長江。他這次回來,不止鎖拿回了不少大明邊軍之中枉法貪贓的軍中敗類,同時,還會同了平涼侯費聚、姚廣孝等西征帖木兒帝國的明軍本隊。西域路遠,費聚與姚廣孝等人一路沿陸路領兵回師,倒正好和朱棣撞了個正着。

    直至此時,昔日西征帖木兒帝國、光復西域的大明之功臣良將,才算得上盡數凱旋了。

    朱棣這一支明軍出征,可稱得上是戰功赫赫,先是以一偏師出塞,周旋草原諸部之間,襄助魏公徐達、魏世子徐允恭保全北疆榷場。期間以戰養戰,越打越強,爲大明收服了兩支成建制的蒙古鐵騎。

    而後又轉戰哈密,擊破瓦剌大汗也速迭兒,收服亦力把裏,光復西域漢唐故土。之後又順勢進軍中亞,遏住了正在強勢發展,或可能成爲大明威脅的帖木兒帝國之咽喉。

    朱肅這一路兵馬,所爲亦是可圈可點。其劍走偏鋒,行海路奇襲中亞,一路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在南洋設立了許多租界、商港,又擊破不尊奉大明天朝的德里蘇丹國,使華夏之兵威第一次到達身毒之地,使得天朝教化傳至昔日之佛國,“感召”了無數位於身毒蠻夷小國赴往大明稱臣納貢,尊奉大明爲宗主。

    且,因爲大明之影響力遍及腹背,地處高原、兵鋒難及的吐蕃、烏斯藏諸部,也紛紛遣使入應天府,表達願意向大明稱臣之意。

    之後朱棣、朱肅兩志兵馬合併一處,其利斷金,力敵有志恢復成吉思汗故土、野心勃勃的瘸子蘇丹帖木兒,將對大明心存覬覦,且正在崛起的帖木兒帝國扼殺於崛起之時,使大明的影響力到達了歐洲大陸,奧斯曼、拜占庭、佛郎機等諸國,皆聞大明之名。

    這樣的大功,可說是震古爍今,也不爲過。之後摟草打兔子,順便解決了吉安候、延安候兩位侯爺的叛亂,以及南邊的白蓮教和海寇,以及北面的邊將貪腐問題等功勞……倒是顯得沒那麼耀眼了。

    這數場戰役的勝利,給大明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橫亙在南北商道上的帖木兒帝國與陳祖義集團覆滅了,路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盡都暢通無阻。光是這一點,就能在日後給大明帶來數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商稅。更別提將大明的影響力遍佈於歐亞諸國,萬國特產的香料、礦藏等物,亦爲大明所盡有。大明的租界星羅棋佈,遍佈於整個亞洲。

    這些正在建設中的租界和商路、貢道,將會變成一條條爲大明帝國輸送血液的血脈,使得華夏帝國的底蘊越發強大。一個前所未有的華夏正在冉冉崛起。

    同時,也打了那些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的迂夫子們一個耳光:誰說開疆拓土之策,就是窮兵黷武?妄自尊大,畏首畏尾,才是敗落之道!

    華夏這只巨龍,那原本沉睡在故紙堆裏的進取之心,開始全面醒轉……

    朱肅與朱棣先前是以一偏師輕舟歸國,朝野猝不及防,連個像樣的接迎儀式也無。後來又出了唐勝宗和陸仲亨那檔子事,朝野上下更是沒有閒暇去籌備什麼儀式。然而這次連大軍也歸朝了,要是再沒有一個像樣的接迎儀式,莫說老朱,就連天下萬民也不樂意。

    禮部在數日前就派人將朱肅朱棣攔在了江左,並和兩位皇子和諸將士們覈對了迎接凱旋大軍的全套禮儀。老朱特意教欽天監選定了黃道吉日,受頗有工作狂潛質的老朱、朱標兩父子影響,素來絕難有休息之時的大明朝廷破天荒的休朝一日,由朱標帶着滿朝文武齊至應天城外的燕子磯,恭迎凱旋將士過江。

    這日到燕子磯迎接凱旋將士的不止有在朝的文武百官,還有致仕官員、士林名宿、勳臣功卿、皇親國戚。甚至連京中各大寺院道觀的僧尼道士、駐留鴻臚寺的各國使節、各大商會的會首豪紳,乃至湊熱鬧的黔首百姓、想要一睹大明天兵之威的士人童子,各色人等,皆匯聚於此,燕子磯已是擠得滿滿當當。

    所幸近幾年大明亦是大事頻頻,負責此事的禮部也不是頭一回組織這般大的盛事了。且經過老朱的數次鐵腕清洗,如今大明選拔上來的官員早已不復昔日那般,多有從故元朝廷所遺留下來的濫竽充數者。當今禮部尚書任昂雖是元朝至正年間的進士,然其精習六藝,絕非食古不化之腐儒。

    其人勇於任事,對新學亦頗有研究,對朱肅與宋濂等新學領頭人提出的“實事求是、經世致用”之準則亦是十分推崇。他曾奏請摧毀天下淫祠,以剎天下邪門外教作亂之風,使得民間風氣一清,又曾主持各地外邦入貢諸事,制定冕服之制、大成樂器,釐定諸軍平雲南之功等等,無不井井有條,是爲大明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十分受到老朱器重的能吏。

    在任昂的主持下,禮部事先在燕子磯劃分好了不同的區域,前來迎接的各色人等按照身份分別等候在不同的區域中,雖是擁擠,卻也井井有條。

    碼頭上,禮部搭設的綵棚足足有三丈六尺,其上紅綾高掛,旌旗飛揚,歌舞聲樂俱都齊備,因擔憂迎接隊伍之中或有年老體衰孱弱者,道路兩側甚至還扎了許多的棚子,棚中有茶水伺候,供難以久站者暫坐稍歇。

    渡江的戰船自不可能用遠航的寶船,但長江水師所用的三層樓船,亦是足壯大明上國威勢。船上,大明遠征將士個個都將身上本來傷痕累累的鎧甲擦的鋥光瓦亮,他們高挺着胸膛,代表着所有遠征的袍澤,準備接受來自故國父老們的禮敬與恭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