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新式火器,問世!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引火松果字數:2051更新時間:24/06/28 12:27:04
皇后娘娘辦織廠的事兒,在小範圍內很快引起了轟動。
在馬皇後的推廣下,大明勳貴女眷之中,就很是興起了一陣“織毛衣”風。這些勳貴女眷昔日也多是樸實的平頭百姓,如今雖窮人乍富,個個都有了身邊人伺候。
可都是一輩子忙過來的人,現在成了侯爺夫人國公夫人,也閒不下來的。
他們的男人也大都好個面子,不似老朱那般不忘本。覺得婆娘在家裏弄塊田織個布什麼的,有損貴人的形象,平日也多將這些夫人關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可把這起子大腳婆娘們給悶的壞了。
現在好了,皇后娘娘鼓搗出了這織毛衣的手藝,兩根竹針左右穿梭,就能織出各種花色的衣服來,又不累人,又能解悶。一羣老姐妹湊一起一邊織着毛衣,一邊聊聊天嘮嘮嗑,一天就那麼過去了,別提多愜意了。
就連窮人家的女子,也開始風靡起了織毛衣這項“新興活動”。畢竟這毛衣,穿在身上既不影響幹活兒,又能保暖,就和穿着個小太陽似的。最關鍵的是,一團毛線才賣一文錢,算起來比那漏風的麻布衣還要便宜,只是要耗費些時間來織成衣服罷了。
不過是耗費些時間,就能用這麼低廉的價格給家裏的丈夫孩子們織出一件件合身又保暖的衣衫。天底下何時有過這樣的好事?
這顯然是皇后娘娘關心我們這些窮苦百姓,用這種方式幫咱們添新衣衫來了!
因爲此事,馬皇後在民間的聲望一時無兩。連帶着老朱的名望,也一併提升了不少。官場因爲空印案人人唉聲嘆氣,但皇帝皇后在民間卻是人人歌頌,頗有萬家生佛的趨勢。
這也讓不少只知死讀書的讀書人,猛然醒悟,原來,百姓們並不需要讀書人來爲他們的民意“代言”。朝堂上的那些大官們,也並不像他們平日裏所表現出來的那般,是爲百姓發聲。
被朱肅從詔獄中救出的犯官家眷們,被老朱打包遣往了遼東。選擇遼東是因爲遼東的地勢比之雲南要更加緊要,其毗鄰高麗、北元,人煙稀少,又與中原華夏隔斷百年,許多的遼地漢兒,甚至做胡兒之語。
用這些犯官實邊,正可彌補遼地人手、人才齊齊不足的劣勢,也算給正在北地積極經營的徐達送去一些得用的人手。
不過方孝孺與鄭士利卻被朱肅保了下來。二人雖也是犯官家眷,但因報社籌辦之事,特准其入國子監聽用。大明朝第一份報紙“大明時報”在半月之後火熱出爐。這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很快在應天掀起了波瀾,報紙上剖析時政、解明新聞,特別是還有羅貫中羅大作者所撰寫的各式話本連載,讓百姓們對報紙頓時趨之若鶩。
報紙上的內容,很快就主導了應天各式茶館酒館百姓們的談資。
新學和國子監的事,則放手給了宋濂和劉伯溫。宋濂不愧爲學問大家,他從朱肅所闡明的“夫子真意”出發,皓首窮經,洋洋灑灑的發表了多篇文章,將程朱之儒斥爲“僞儒”,“偏安之儒”,認爲實現華夏的偉大復興,才是古之聖人言語的“最終真意”。
爲此,老人家以十二萬分的熱情,積極編撰國子監教材,發展新學。同時,方孝孺作爲報社主編,也帶頭在報紙上發表了多篇辯論文章。他才學出衆,那些舊儒學的觀點,總能一一被他駁斥,然後在報紙上,將新舊學說的差距,以文章的形式呈現在全應天的讀書人面前。
在年輕的讀書人羣體之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藉助報紙這個載體,新學門徒在應天以雨後春筍之態勢不斷出現,這些人自稱“真儒”,效仿朱肅在“棲霞文會”上的穿着,身着素衫,腰跨長劍,在衣着上就與“程朱之儒”涇渭分明,他們講究經世致用,反對誇誇其談與奢靡之風,平日裏與喜好清談的舊儒們也是爭鋒相對。
“真儒”們多是年輕士子,又多推崇包括“騎射御”在內的“君子六藝”,平日或有衝突,舊儒生們看着“真儒”們人人都武德充沛的樣子,往往還未開口,就先慫了三分。
看在其他人眼裏,這就是“舊儒”毫無風骨欺軟怕硬,“真儒”則勃發向上,有漢唐之風了。
可不是嘛,前宋推崇的就是這些“偏安之儒”的學問,前宋的做派,不就和這些欺軟怕硬的“舊儒”一脈相承?
我華夏儒生,是要再現弱宋,還是該直追漢唐,成先代未竟之志,但凡心有丘壑之士,都該有所抉擇了。
“真儒”羣體越發壯大,“舊儒”則越發勢微。二者若是狹路相逢,那些穿着華貴、卻手無縛雞之力的舊儒,往往惶然如喪家之犬,毫無風骨可言。百姓們看在眼裏,也漸漸開始唾棄起這些只知道耍弄嘴皮子的程朱之儒來。
連帶着,國子監的人數也開始日漸充盈。對此劉伯溫、宋濂表示十分欣慰。
等這些有漢唐之風的儒生長成,充斥朝堂之後,定能給大明帶來一股全新的勃然之氣。
而朱肅,則一門心思的,和朱棡、沐英、徐允恭一起,扎進了突破科技壁壘的努力之中。藉着老朱內庫的錢財和馬皇後的支持,朱棡一口氣增設了十餘架高爐,並網羅了多名匠人,開始折騰大規模產鋼。
沐英亦是開始研究用這些新式鋼材來鑄炮的方式。他對火銃火炮研究頗深,又在大都督府掛職,乾脆就領了兵造局的職銜。傳統的大炮多是由延展性較好的銅鑄造而成,但在大明,民間普遍使用銅錢,銅可直接與錢幣等同。
若是用銅鑄炮,所需靡費必然駭人,也沒法大規模裝備。如若三人能攻破使用新式鋼材來鑄造槍炮的技術壁壘,大明的軍事實力便能一舉躍上數個臺階。
然而這一道壁壘,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就能攻克。縱使因爲朱肅的存在,可以讓科技的進展不用走彎路,但時代和工業基礎的差距,卻沒那麼容易就能彌補。
鑽研數年,才算有了小成。大明第一批足以構成代差的新式火器,終於問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