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均役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引火松果字數:2520更新時間:24/06/28 12:27:04
數日後,奉天殿。
今日正值望日,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朔望常朝”的日子。隨着晨鐘響,文武百官皆着公服,分列兩班,按次而進。
朱元璋身着皮弁服,坐於北面高高的龍椅之上。大臣們於階下丹墀就位後,由引班引向北而立,而後齊齊躬身唱禮:“陛下,聖躬萬福!”
“平身!”自有宦官替皇帝高唱答覆。於是百官再齊齊拜謝上恩,而後再轉身,文武分列,兩班對立。場面井然而又肅穆。
老朱其實十分疲憊。這些日子,與李、劉兩位先生合計了數日,兩位先生都是天下頂尖的智者,他自負也是一代雄主。
可是,偏偏面對那兩百餘年後的亂局,竟是想不出什麼能立竿見影的辦法。
不過他倒也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老五所說的兩個“魔咒”,一曰土地兼併,二曰天災,說白了,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問題:缺糧!
地主士紳兼併土地→百姓失地無法自給自足→缺糧
天災頻發氣溫下降→良田減產乃至絕收→缺糧
只要糧足了,有百姓的一口飯吃,多大的亂事都壓的下!
老朱自己就是農民出身,太知道這片大地上的民衆們,對糧的那一份執念:只要給他們一塊地,能讓他們種出糧食,他們就是最樸實的良民。
縱然日日日曬風吹,早出晚歸,他們亦甘之如飴。
而不給他們地種,逼到他們沒糧吃……
那不好意思了,什麼良民?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因此,知道了自己的子孫未來會缺糧,老農出身的朱元璋第一反應就是囤糧!能囤多少囤多少,最好留給子孫一個一千年、一萬年也吃不盡的大糧倉!
然而任憑他們想破了法子,卻依然沒有想出能讓這個天下瞬間生出億萬良田、瞬間長滿糧食的辦法:明初的土地政策已經很完善了。早在數年前,劉、李二人與朱元璋結合了歷朝歷代的屯田法子,想出了切合時局的政策。
建國之初,老朱便確立了“威取田宅者歸業主”。那時,大量依附於元庭的地主被消滅,再加上許多的地主因戰亂而覆滅、遷徙。他們留下的土地,被農民已經耕墾的,都直接劃歸農民所有。老朱還以免除三年賦役、甚至永不起科爲誘餌,鼓勵農民大力開墾荒地。
洪武三年,他又下令把北方郡縣郊區荒地撥給民耕種,“戶率十五畝,又給地二畝與之種蔬,有餘力者不限頃畝,皆免三年租稅。”在南方,也同樣有類似的規定,如蘇州府太倉“見丁授田一十六畝”。實際上,這也改變了元朝後期土地過分集中的情況,使土地所有制被廣大的自耕農的分散經營所代替。
這些舉措,大大的恢復了神州大地因戰亂而日間荒廢的局面,爲明庭增加了數之不盡的耕地。使得“山野之中,漸有人煙。”與歷史中其他朝代開國時比較,已經是做的極好的了。
但是現在的老朱,又哪裏會滿足於此?氣候將越來越冷,小冰河會持續近三百年。他的子民會在未來揭竿而起。他的子孫未來如他微末時那樣低着頭,向着大臣們化緣,卻只得到了近乎羞辱的十二萬!
這讓老朱如何不急?時不我待啊!
可是無論他再急,也想不到其他能讓這片大地,長出更多糧食的法子。
至於限制土地兼併……現在的大明方經元末戰亂,地多人少。
別說土地兼併了,荒地還有那麼多,何必去搶苦哈哈農民的地。
誰願意廢那勁兒?
這讓老朱頗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土地兼併壓根還沒出現,讓他上哪兒打擊去?
勞心勞力數日,只勉強擬出了些不痛不癢的條陳。再加上平日裏奏章依舊不斷,他又不願積壓,唯恐錯漏了某些家國大事。
因此只能白日裏協商條陳,夜裏則熬夜批改摺子,多操勞些了。
正巧今日是望日大朝,正好將那些新擬的條陳公之於衆,好傳諸後世。
雖然想來,只有隔靴搔癢之效,但做了總比不做好,也算聊勝於無了。
見階下諸臣皆無要事稟奏,朱元璋先是揉了揉眉心,提振了一下精神,而後說道:
“諸臣工既無事稟奏,咱這裏倒有一要事,要交由諸位好好議一議。”
“建國初時,咱遵循各前朝舊例,曾確立國朝官員、勳貴等,優免其役。”
“咱這些日子想了想,覺得不妥。”
“一地之役,悉有數焉。官宦簪纓之家免去了役糧,則其勢必攤派到平民百姓的頭上。”
“若是爲官者日後濫用國朝惠政,大肆收受鄉民投獻,鄉民眼光短淺不知其害,只爲了免除眼前賦役,便將土地投獻大戶。”
“那那些未曾投獻的實誠百姓,豈不是憑空增加了徭役?”
這話一出,階下百官之中,有些人神情便不自然了起來。
這些人,多出自江南之地。江南本就多大族,荒地也比北方少一些。他們本就打算着,等那些空置的良田懇的差不多了,再用這項特權,爲家族中多謀一些熟地回來呢!
沒想到今日,竟被皇帝一語道破!
“再有。”老朱繼續道。“若有無恥之人以此權謀私,謀得了百姓土地之後過段時間翻臉不認人,那百姓豈不成了無田無產的流民?”
“而收受投獻者大可故技重施,吞併土地。日積月累之下,必成一大害民毒瘤。”
“因此,咱決定,廢了這優免!”
這話一出,百官之中頓時譁然,衆臣工不禁竊竊私語,不少人臉上發白,面帶愁容。
“陛下。”
時任左丞的汪廣洋,立即出班奏道:“臣以爲不可!”
老朱目光一凝,“爲何?”
“優免其役,乃國朝一大善政。我大明初建,正是該善待士人、使其效力之時。”
“且爲官者,本多辛勞。又如何能夠賦役?有此政在,才能彰顯讀書人爲官之貴,才能讓我大明百姓,人人嚮往聖賢書,才能保我大明文道昌盛!”
“亦可使天下讀書人,永遠感恩於陛下!”
汪廣洋順帶拍了一記馬屁,然後便長躬不起,只偷偷用餘光觀察老朱的臉色。
“哦?”
老朱臉上卻無喜無悲,絲毫沒有變化。只嘴上問道:“那麼,又如何保證你們這些當官的,能不昧良心,不去貪佔百姓的土地?”
“臣以爲,只需注重科舉,遴選出真正有才德的讀書人爲官便可。”汪廣洋侃侃而談。“讀書人久讀詩書,自然知曉君君臣臣、禮義廉恥,便也不會去做此損及大明之事。”
百官之中,有許多人不禁頷首。不愧是汪相,真乃老成謀國之言!
“呵。”朱元璋冷冷看了階下衆臣一眼,不禁冷笑一聲。什麼讀書人,什麼君君臣臣禮義廉恥。
與其信這些讀書人全都知道禮義廉恥,還不如去信朱家的某位子孫,未來會幫韃虜叫開邊塞關門!
他可沒忘了朱肅說過的,崇禎朝的那些敲鐘不至、貪贓七千萬的百官,還有那個“水太涼,頭皮癢”的錢謙益。
那錢謙益,還是以“忠正”“賢德”而聞名的東林黨黨魁!
“然皆諸臣誤朕。”崇禎臨死前飽含怨念的悲音,且在他這個祖宗的腦子裏迴盪着呢!
後世子孫血的教訓,他朱元璋如何能忘?
他也絕不會把國朝生死,寄託在這羣讀書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