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8章:白溝河上,蘇良的一箭三雕之策!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4372更新時間:24/08/12 01:31:46
    垂拱殿內。

    趙禎看向蘇良,接着道:“龐籍性慢求穩,精於治軍然不擅統兵,韓琦性急求功,強於統兵然不擅治軍,二人擇其一,皆有短處,唯同在河北路,朕才安心。”

    蘇良認可地點了點頭。

    趙禎對二人的瞭解非常清楚。

    龐籍常年在樞密院任職,熟讀兵書,在治軍一道上,頗有章法。

    范仲淹、狄青都向其請教過治軍之法。

    在其治下,河北禁軍,軍法嚴明,戰鬥力有了明顯提升。

    而韓琦,因早年跟隨夏竦、范仲淹在西北打仗。

    有統兵打仗的經驗,但其本身卻是強於政事、民事,在治軍上,遠遠不如龐籍。

    當下的河北邊境。

    不戰時更需龐籍,而戰時則需韓琦能立即站出來排兵佈陣。

    二人同在河北,朝廷才能更放心。

    “蘇卿,朕令你前往河北勸和,一方面是令二人知曉朕的心意,達成和解,同時解決那十二名偷渡者的事情。”

    “另一方面,朕欲讓你代朕巡視河北禁軍。當下,河北禁軍雖一直在進步,但和西軍的實力相比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提升。”

    “臣遵命。”蘇良拱手道。

    作爲臺諫官,他確實有巡視監察邊境軍政的職責。

    趙禎想了想,又道:“此次巡查,朕要你將在雞蛋裏挑骨頭的勁頭拿出來,去邊境找茬,能明白嗎?”

    蘇良一愣,衆相公也都是一愣。

    但很快都明白了。

    官家是想要蘇良去河北敲打一番河北禁軍。

    簡而言之——

    做得好不誇,做得不好要損,小瑕疵當作大問題來處理。

    以此督促他們繼續突破,提高實力。

    如此。

    在宋遼大戰之時,才能以更少的傷亡展現出更強的戰鬥力。

    “臣明白。”蘇良重重拱手。

    文彥博笑着道:“官家聖明,此事最宜景明爲之。”

    頓時,趙禎與衆相公都笑了。

    六十七歲的龐籍,資格甚老,首相文彥博去挑刺,龐籍都不一定服氣。

    四十八歲的韓琦,向來有宰執之志,能力也甚強,衆相公誰去都沒把握壓制他。

    但蘇良卻不一樣。

    作爲御史中丞。

    他有監察百官之責,本就剋制這兩個邊境帥臣。

    再加上,他去年在河湟取得的成就以及遼國對他的忌憚,足以讓龐籍和韓琦都要微微彎着腰與蘇良說話。

    ……

    三月十一日,一大早。

    蘇良帶着三百禁軍騎兵奔向了北方邊境,劉三刀依舊擔任他的護衛隊長。

    ……

    三月十二日,深夜。

    白溝河北岸。

    遼國軍營,中軍大帳中。

    遼國守將耶律添成望着面前攤開的一道御旨和兩封書信,甚是鬱悶。

    此乃遼國朝廷對幽州漢民入宋境之事的回覆。

    御旨來自正在病中的遼國皇帝耶律宗真。

    耶律宗真只回了一句話。

    “不可戰,亦不可損大遼顏面。”

    另外兩封書信則分別來自於遼國兵馬大元帥、大皇子耶律洪基和遼國皇太弟耶律重元。

    耶律洪基命耶律添成強硬一些。

    要求耶律添成在不造成大規模傷亡和與宋鬧成全面開戰的前提下儘可能動用武力,與宋軍鬥一斗。

    且定要將十二名幽州漢民要回,不然可能會引發更多的漢民叛逃。

    耶律重元則命耶律添成示弱。

    要求他即使要不回那十二名幽州漢民,也絕不可與宋軍發生武力衝突。

    遼國的三位掌大權者,對他下達了三道不同的命令。

    耶律添誠無論如何做都是錯,故而甚是鬱悶。

    耶律添成乃皇族旁支,因是耶律重元提拔起來的,故而有些偏近於耶律重元。

    但他又不敢違逆耶律宗真的命令,亦不敢得罪耶律洪基。

    此刻的他,一腦子漿糊。

    當下,他根本無法完成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的命令。

    在不生戰的前提下,還要維護住大遼的顏面,除非大宋示弱還人。

    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打的什麼主意。

    他也很清楚。

    耶律洪基主張強硬,乃是爲了針對耶律重元,後者的部將無法完成朝廷的命令,他的屬下便有機會來到邊境,掌控兵權。

    而耶律重元不願生戰,乃是擔心若全面開戰,宋遼邊境多是他的親信,一旦打沒了,他就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耶律添成思考了許久後,拿起桌上御旨和書信。

    撕拉!

    撕拉!

    撕拉!

    他全將其撕了個粉碎,然後喃喃道:“我還是靜觀其變,看宋人如何處理此事吧,破罐子破摔,沒準兒還能留條命呢!”

    ……

    三月十八日,近午時。

    歷經八日,蘇良等三百人穿過雄州城,來到了白溝河南岸的河北禁軍軍營。

    樞密副使、判大名府的龐籍本住在大名府;河北西路安撫使兼知定州的韓琦,本住在定州。

    但自東瀛和高麗開戰以及宋夏戰爭爆發後,二人便相繼住到了白溝河南岸的軍營中。

    以防遼軍突然攻宋。

    當蘇良行至河北軍營前時,龐籍和韓琦等一衆官員已經在軍營外等候了。

    蘇良此番乃是代趙禎監察河北軍政,外加他的職位與在軍事上的表現。

    龐籍和韓琦自然要親迎。

    軍營內的武將們聽聞蘇良要來監察,也都甚是興奮。

    目前的蘇良,乃是大宋武將最傾佩的文官,蘇良在河湟勸降的故事,已經傳遍了整個大宋。

    “蘇中丞!”龐籍和韓琦看向蘇良同時拱手。

    蘇良翻身下馬,笑着道:“龐公、稚圭兄,好久不見,好久不見。”

    蘇良與二人說笑着寒暄起來。

    三人並不陌生。

    寒暄了數句後,蘇良便跟着龐籍和韓琦走進了中軍大帳。

    稍傾,大帳內,就剩下了三人。

    韓琦看向蘇良,問道:“景明賢弟,朝廷打算如何處置這些偷渡而來的漢人?”

    龐籍也看向蘇良。

    二人知曉蘇良乃是前來處理此事外外加監察河北軍政,並不知朝廷究竟打算如何做。

    蘇良並未回答,而是反問道:“這十二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可落實了?”

    大宋在燕雲留有大量密探,如今過去十餘日,龐籍和韓琦大概率已查清了這些人的身份。

    龐籍道:“這十二人皆爲幽州漢民不假,然卻絕非良民,他們在幽州殺人截貨,綁架勒索,累計殺了至少有十餘名漢民,實爲流賊。”

    “二位打算如何處置?”蘇良又問道。

    “他們雖爲燕雲之漢人,但卻是遼人而非宋人,只是因被遼人所抓而選擇歸宋,態度不誠,我們不應接受,老夫建議,立即遣返,交給遼人處置。”龐籍面色認真地說道。

    龐籍還未說完,韓琦並一直搖頭。

    待龐籍說完後,他立即接起了話。

    “我認爲,這十二人確實是罪大惡極,但仍不應送到遼國。他們既然歸宋,就是宋人。我們就在雄州將他們定刑懲罰。此舉不但能除惡,也能表明我們是將所有燕雲百姓都當作宋人。”

    “簡直胡鬧!他們就是遼人,我們審判遼人且不歸還,若因此等爭端打起來,導致宋遼全面開戰怎麼辦?”

    “當下,西夏、高麗都在拼命請求遼國增援,如果遼國與我們開戰,將會打亂我們的諸多計劃,特別是會將大宋滅夏的時間拉得很長很長,絕不可爲之。”龐籍道。

    “打起來就打起來,我們完全不懼,十餘萬河北禁軍難道就打不贏內亂不斷的遼國嗎?我們該強硬起來了!”韓琦扯着嗓子喊道。

    ……

    二人再次唾液橫飛地吵了起來。

    “夠了!夠了!夠了!”蘇良放大聲音,連吼三次,二人才安靜下來。

    蘇良緩了緩道:“我現在宣佈朝廷的意見。”

    “官家與衆相公商議後,最後決定。若此十二人爲契丹人,則以細作之名對他們進行抓捕,不再歸遼;若乃是投宋之漢人良民,則予以收留;若爲投宋之漢人賊子,則將其驅逐。”

    “什麼?驅逐?”

    “景明,我們不能示弱啊!將投宋之漢民歸還於遼,燕雲的漢民會如何想?他們會覺得我們沒有將他們當作自己人,此次乃是我們籠絡燕雲漢人百姓的絕佳機會啊!萬萬不可錯過,不可錯過啊……”

    韓琦心情激動,嘴巴儼然停不下來。

    蘇良欲張嘴說話,但卻找不到縫隙。

    “啪!”

    龐籍見蘇良張口難插話,當即在桌子上重重拍了一下。

    在韓琦停止說話那瞬間,龐籍瞪眼看向韓琦,道:“不穩重!先聽一聽景明的理由。”

    韓琦深呼一口氣,看向蘇良。

    蘇良緩了緩,道:“當下,這些人的身份確實是遼人。”

    “他們投宋乃是爲了逃罪,而非純粹地投宋,我們不應該接受這樣的人,不然會導致很多惡毒漢民偷渡,影響我們對燕雲之民的管理和判斷。“

    “此外,我們一旦承認他們是宋民,定然有許多燕雲區域的漢民爲了低稅收、高補助等政策,會冒着生命危險來投宋,這會導致遼兵在燕雲區域大開殺戒,禁止百姓出逃,進而害了許多無辜漢民,不值得!”

    “但是……但是我們若將這些漢民歸還,燕雲的百姓定然會覺得我們畏懼遼國,甚至遼國朝廷覺得我們更懼戰,從而變本加厲,做出更具挑釁的事情。”韓琦一臉氣憤地說道。

    蘇良當下的這些理由,並沒有說服他。

    蘇良微微一笑,道:“這就要看我們如何歸還了。”

    “我建議,明日由稚圭兄親自去白溝河,歸還這十二名流賊!”

    “你首先在河上向遼國守將喊話,稱他們無能而導致流賊出境,現在我們大宋查明了這些流賊的身份,找到了他們作惡的證據,而後將其歸還給遼國。”

    “我們如此助遼,對方必須要寫信公開向咱們表示感謝,待遼人將感謝信寫好,送到你的手裏,你再放人。如此以來,我們的面子有了,裏子也有了。”

    “此感謝信代表兩國不會開戰,互讓了一步。另外,咱們將此感謝信傳到西夏人和高麗人那裏,他們看到我們與遼國關係如此融洽,自然也就明白,遼國不可能再幫助他們了。這樣做,對我們的利益最大,可行?”

    “這……這是一箭三雕啊!遼國低頭向我們表示感謝,西夏和高麗知曉遼國不可能再幫助他們了,還是我們最佔便宜啊,我明日願往!”

    韓琦甚是興奮,激動地給了蘇良一個擁抱。

    “好主意,確實是好主意,老夫也完全接受,完全接受!”龐籍也笑着說道。

    “二位還接着吵嗎?”蘇良打趣道。

    “不吵了!不吵了!”二人同時說道,然後互視一眼後,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二人的矛盾主要來源於——

    韓琦因在宋夏之戰時,名聲被污,丟了臉面,故而急於揚名,特別想戰。

    而龐籍恰好是個慢性子,故而就彼此看不順眼,互相彈劾了。

    ……

    三月十九日,清晨,白溝河南岸。

    十二名幽州漢民戴着腳鏈手鍊,封着嘴巴,被一衆禁軍士兵趕到了船上,然後朝着河中行去。

    對岸的遼國守將耶律添成知曉後,立即來到了河岸上。

    韓琦站在河中央,命一名嗓門甚大的士兵高喊道:“耶律將軍,我大宋來還人了,請來河中接人!”

    耶律添成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想到大宋竟然主動服軟了。

    他不由得大喜,連忙命人驅動岸上的船隻,帶着親兵,迅速地朝着河中間駛去。

    不多時,雙方的船頭距離只有不到五米。

    耶律添成的身邊人迅速確定,這十二人確實是從遼境逃出去的那十二個漢民。

    韓琦挺着胸膛說道:“經查,此十二人乃是流賊,非我大宋之民也,故而依規歸還。不過貴國任由流賊越國境,實屬重大失誤,本官爲你們找回,你們總要表示一番感謝吧!”

    說罷,韓琦大手一揮,身邊人立即端出一套筆墨紙硯,他笑着道:“宋遼兩國,友誼長存。”

    耶律添成瞬間明白了。

    對方乃是讓他寫一封感謝信,以此讓天下人覺得大宋不會懼戰而還人。

    “我寫!”耶律添成笑着說道。

    對方還人已經算是給他臺階了,他自然要接着,只要他將這十二名漢民要回去,便不會受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