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7章:宋遼摩擦!保守者龐籍VS激進者韓琦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630更新時間:24/08/12 01:31:46
    三月初。

    春暖花開,綠意漸濃,大西北捷報連連。

    狄青總領的五路大軍已北進八百餘裏,佔據了橫山大半數地區。

    西夏軍的防禦非常有限。

    基本上還是秉承李元昊曾經的那套戰術打法。

    一邊命人偷偷挖掘河道決黃河水,以淹宋營;一邊派遣輕騎兵抄絕宋軍之糧道,還在大路上設置了諸多陷馬的陷阱。

    可惜作用寥寥,全在狄青的意料之中。

    最後。

    西夏人採取堅壁清野之策,將主力軍集聚到了翔慶府和夏州。

    意在憑藉城池之堅固,將戰線和時間拉長,抵禦大宋之軍。

    得益於三司的提前調配,西北百姓的糧草運輸,宋軍此次的後勤供應相當充足。

    大宋士兵們也是越打越有信心。

    狄青預計,若四月能順利攻下翔慶府和夏州,那七月份大概率就能滅掉西夏,根本不用等到中秋節。

    ……

    與此同時。

    東瀛與高麗也打得不可開交,甚是慘烈。

    東瀛兵已佔領了高麗的沿海地區。

    高麗軍一邊收縮防守,一邊向遼國求助,甚至還傳信到大宋,提出願割土、交納歲幣、稱臣等多項條件。

    但宋遼都沒有理會它。

    當下的高麗,名聲盡毀。

    哪國若敢幫它,必然會受到周邊諸國的強烈譴責。

    兩國大戰,也影響了海上貿易。

    糧食、鐵器、布帛等物資飛速漲價。

    東瀛朝廷爲籌集糧草,低價售賣了大量白銀、黃金、硫磺、木柴等。

    曹護聯合多名宋商,果斷收購,賺得盆滿鉢滿,對東瀛海上貿易的掌控範圍也越來越大。

    一切都朝着利好大宋的方向運行着。

    ……

    三月初十,清晨。

    蘇良來到御史臺臺院,泡上一壺茶水。

    正準備邊喝,邊看邸報。

    一名宮中內侍快步走了進來。

    “蘇中丞,今日凌晨有河北路軍情急報送于禁中,官家命您立即前往垂拱殿議事。”

    蘇良微微皺眉。

    “河北路的軍情急報?莫非宋遼邊境起了衝突,打起來了?”

    “好,我馬上就去。”蘇良點了點頭。

    當下。

    大宋西軍正與西夏酣戰。

    趙禎多次交待鎮守在河北路的主官龐籍和韓琦,嚴守邊境,暫不可與遼起衝突。

    遼國今年不但有女真族內亂、皇太弟耶律重元和大皇子耶律洪基內鬥,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雙方都知彼此不願全面開戰。

    若因某些意外打起來,是蘇良非常不願看到的。

    當即。

    蘇良換上官袍官帽,快步朝着垂拱殿走去。

    ……

    一刻鍾後。

    待蘇良走進垂拱殿,趙禎和兩府三司諸相公已在裏面了。

    隨即。

    樞密副使曾公亮將三份文書遞給蘇良,道:“依順序看。”

    蘇良點了點頭。

    第一份文書,是龐籍和韓琦共同署名。

    內容是——

    三日前的深夜,有燕雲之幽州漢民偷渡坐船,過宋遼邊境白溝河。

    兩艘船,共計十二人。

    在這十二人行至白溝河中間時被遼兵與宋兵同時發現。

    遼兵朝着河中放箭。

    並喊話稱:這十二個漢民乃是遼國流賊,因觸犯遼國法令而逃,大宋絕不可讓他們上岸。

    但是。

    這些漢民卻朝着河對岸的宋兵稱他們深受遼兵壓迫,無法生活,乃是要歸宋。

    宋兵們聽到此話。

    立即朝着河對岸的遼兵放箭,然後幫助這十二個漢民來到了河對岸。

    此事發生半個時辰後。

    遼國守將耶律添成在河岸喊話,讓大宋歸還十二名漢民,免得破壞宋遼和平。

    在河岸值守的韓琦知曉此事後,也朝着河對岸喊話。

    強硬地稱:十二名漢民是否爲流賊,待他查驗清楚後,再考慮是否歸還。

    於是,雙方之兵都集結在河對岸對峙起來。

    當下。

    彼此的火氣都很大,隨時都有可能打起來。

    當晚,龐籍也知曉了此事。

    他與韓琦溝通一番後,二人意見相背。

    韓琦認爲,燕雲之地的漢民南歸,實乃大宋興榮之象,無論如何都要保下這十二人,讓對面燕雲區域的百姓看到大宋對他們的態度,沒準兒可引得更多燕雲之地的漢民歸宋。

    龐籍則認爲,當下燕雲還屬遼國,這些人依舊是遼民,應該立即遣返,十餘人並左右不了什麼,但若一直扣押這些人,很容易造成宋遼邊境戰事爆發。

    二人意見不一致,便只好請示朝廷了。

    至於剩下的兩份文書,都是由二人分別呈遞。

    龐籍彈劾韓琦做事過於偏激,立功心切,總想着與遼開戰,建立軍功,沒有大局觀。

    韓琦則覺得龐籍過於保守,依舊還活在遼國的陰影下,在邊境難有大作爲,懇請朝廷換人。

    蘇良看罷後,將三份文書放在了御案上。

    “衆卿如何看?”趙禎問道。

    張方平率先開口道:“官家,臣以爲我們應該強硬一些,這十二名漢民稱要歸宋,我們便同意他們歸宋,然後我們來探查他們是好是壞,若他們做過殺人放火,偷盜搶掠之事,那就依照我大宋律法來懲處,畢竟,燕雲乃漢唐故土,這些漢人與我們同祖,契丹人、女真人則是另外的祖先,由我們來處置,並非不妥。

    張方平說完,富弼站了出來。

    “此舉有引戰之嫌。當下我們覺得遼國不敢戰,但遼國也覺得我們與西夏有戰,也不敢戰,若真戰起來,就是兩敗齊傷。”

    “我建議,我們應探查一番,若他們是誠心歸宋的良民,便留,若真是流賊,則驅之。靠討好這十餘人來讓整個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對我們產生歸屬感,根本不可能。”

    “即使他們是漢人,若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我也不願承認他們是宋人。此舉,可斷絕日後一些賊匪藉着宋人的身份,爲非作歹。”

    “我認同富相的說法。”蘇良開口道。

    其實,燕雲十六州大多數漢人對大宋都沒有什麼歸屬感。

    燕雲成爲遼土之時,大宋還沒有立國呢!

    不過隨着近年來大宋的強盛,外加漢人在遼國確實是低契丹人一等,很多百姓對大宋是有好感的。

    燕雲之民選宋還是選遼,根本在於誰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而大宋也不是所有的漢民都要,那些壞到骨子裏的人是無法成爲大宋之民的。

    “臣認同富相所言。”歐陽修也開口道。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其他相公也都紛紛開口。

    當下的大宋根本不需要去討好某個不值得大宋討好的漢民。

    待大宋收復燕雲,需要的也是認同大宋法令的人,而不是一羣見風使舵的潑皮流氓。

    “確實,這樣做更規矩一些。”趙禎認可地點了點頭。

    這時。

    首相文彥博開口道:“官家,老臣覺得當下最棘手的問題不是如何處理這十二名漢民,而是龐公與韓稚圭不合,恐怕二人不適合同時留在河北邊境,兩人只能留一個。”

    趙禎微微搖頭。

    “不,朕覺得挺合適,不過需要一人去勸勸架。”說罷,趙禎看向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