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4章: 來自百姓的愛!我們的蘇中丞是不可能有錯的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4342更新時間:24/08/12 01:31:46
    二月十九日。

    商人上官羽在民間小報刊載的《汴京二十四街營造總略草案》,持續發酵,熱度越來越高。

    街頭巷尾,討論者甚多,其大多都是支持者。

    官員們也開始討論此事。

    蘇良推斷。

    依照這樣的聲勢,上官羽很快就會在一衆百姓的支持下,向開封府或三司請願。

    這種由民間發起、自下而上的城市房屋改革主張非常罕見。

    蘇良不由得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商人上官羽,心生佩服。

    此人懂得利用民心做事。

    並且巧妙地將蘇良與曹佾當作了自己的大旗。

    蘇良知曉。

    若將這二十四條老街重造,確實能使得汴京城更加豪奢,也能提高開封府的商稅。

    但是,他不喜這樣做。

    蘇良若想改造汴京城,辦法太多了。

    可以在城內建造十座比樊樓更氣派的酒樓。

    可以打造一系列超高端豪奢的茶館瓦子,並且將它們運營成整個汴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但這樣做。

    汴京城的煙火氣兒就沒了。

    當年,蘇良建造南郊市集。

    一方面是爲了解決汴京城的擁擠,另一方面是因那些底層百姓本就在城外居住,生意的利潤全都被大商人侵佔。

    有了南郊市集,那些底層百姓可以過得更好。

    但若是將這二十四條老街全部拆除。

    趕走的乃是汴京城的原住民和一些“蒼蠅館子”,並且一旦汴京二十四街建成,將會侵佔汴京城上千家酒樓茶館的生意。

    依照上官羽規劃出的場景。

    他是要將這二十四條街變成富貴者吃飯飲酒休閒談生意的首選之地。

    要將原本的百花齊放,變成一枝獨秀。

    此舉富了朝廷,富了大商人,也能讓汴京城變得更加金碧輝煌。

    但卻讓小商人和汴京城內的底層原住民沒有了生計。

    本來二十四條街道,能養活十餘萬個家庭,但現在卻只能養出數個腰纏十萬貫的大富翁。

    汴京城作爲天下第一城,其對大宋各個州府的影響巨大。

    若各個州府也這樣做。

    怎麼賺錢怎麼來,怎麼提高朝廷商稅怎麼來,完全不考慮底層百姓的生計,那將會毀掉底層百姓的許多生活習俗,讓城市變成一座毫無溫度的銷金窟。

    在蘇良眼裏。

    大宋即使要改造城市,也應改造那些貧窮落後的城市,比如貧弱的西北西南地區。

    當下的汴京城已經完全能滿足百姓的需求,無需再進行大規模改造。

    變,不如不變。

    目前,蘇良疑惑的是,爲何聽不到底層百姓反對的聲音。

    ……

    午後。

    蘇良來到汴京城西北方向的牛行街。

    牛行街。

    顧名思義,就是租牛拉重物的地方。

    很多汴京城周邊的百姓在農忙之時用牛耕地,農閒之時便將牛租給城裏人拉一些重物。

    牛行街的百姓雖是城裏人,但也是底層,全靠租牛拉物養家餬口。

    這種行當已經有上千年。

    這條街上靠租牛生活的,有的甚至是父傳子、子傳孫,已經幹到了第三代。

    蘇良從馬車走下後,在一處簡陋的茶棚裏坐了下來。

    茶棚掌櫃乃是一位老者。

    他提着一個已包漿了的大茶壺快步走了過來。

    “客官,來幾碗?”

    “一碗就行。”蘇良笑着說道。

    茶棚掌櫃拿起倒扣在桌子上的黑色大瓷碗,給蘇良倒了滿滿一大碗。

    隨後,又給他拿了兩顆蒸棗。

    蘇良輕嘗了一口,茶甚苦。

    此茶乃是用廉價的茶渣子泡出來的,雖然苦澀,但是也比喝泛鹹的白水強,並且非常解渴,乃是力工們的最愛。

    一文錢一碗,外贈兩顆蒸棗;不吃棗的話,一文錢能喝兩碗。

    蘇良看向茶棚掌櫃,問道:“掌櫃的,聽說有人主張拆除老街建新街,這牛行街就在可能拆除的範圍內,你怎麼看?”

    茶棚掌櫃無奈長嘆一口氣。

    “唉!老朽在這裏都賣四十年大碗茶了,若真離開,都不知去作何營生?”

    蘇良見其是不願搬的,又問道:“此主張乃是一個商人提出,非朝廷提出,你們有意見,可以向開封府反饋嘛,沒準兒能制止呢!”

    聽到此話,茶棚掌櫃白了蘇良一眼。

    “別瞎說!”

    茶棚掌櫃從不遠處拿出一份刊載着《汴京二十四街營造總略草案》的小報,遞到蘇良面前。

    “看你的穿着,應該識字吧!”

    “你看看上面的內容,我雖不識字,但聽街角的代書先生講過這篇文章的內容。”

    “此舉是爲了汴京城好,爲了大宋好,並且連蘇中丞都這樣想,蘇中丞認可的事情會有錯嗎?”

    “是我們無能,拖了汴京城的後腿,讓我們走,我們只能走!”

    聽到此話,蘇良哭笑不得。

    原來這些人是因相信自己而不反抗,並且自認無能,拖了後腿。

    “蘇中丞可還沒說過此事,並且他又不能代表你的利益,所言也可能有錯!”蘇良道。

    “砰!”

    蘇良的話語剛落。

    茶棚掌櫃便將茶壺重重地放在蘇良所在的桌子上,然後瞪眼道:“你有什麼資格說蘇中丞的壞話?”

    “沒有他,哪有南郊市集;沒有他,熙河拓邊的傷亡會如此少嗎;沒有他,哪有當下的全宋變法……”

    “我不歡迎你這種人,不收你茶錢了,伱走吧!”

    茶棚掌櫃明顯生氣了,其攥着拳頭,都有些想打蘇良了。

    蘇良從腰間拿出一文錢,放在桌子上迅速離開了。

    剛纔,茶棚掌櫃一直在誇他。

    但他心裏卻甚是難受。

    很多底層百姓的眼裏沒有對錯,但他們會認人。

    比如:他們認可范仲淹的家國情懷,包拯的處事公正,富弼的忠君愛民……

    他們也認可蘇良提出的所有變法措施。

    《汴京二十四街營造總略草案》裏面多次提到蘇良的話語。

    並引用蘇良主張興建的南郊市集和南城鞠城爲例,讓百姓們以爲,此行爲就是在貫徹蘇良的主張。

    他們相信蘇良,故而便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被百姓信任是好事,但也是沉甸甸的責任,蘇良準備明日一早便上奏反對此事。

    ……

    一刻鍾後。

    蘇良命馬伕駕車前往三司衙門。

    此謀劃總略,三司使王堯臣甚喜,蘇良想先說服他,然後再拉上包拯,三人一起面聖。

    畢竟,涉及開封府房屋街道拆除修建,一定會經包拯和王堯臣的手。

    片刻後。

    蘇良剛到三司衙門,便見門前圍了一些百姓,他還隱約聽到王安石的聲音。

    蘇良當即下馬,走進一看,發現三司衙門前站着兩人。

    一個是王安石。

    一個是一位身穿錦袍,面相清瘦的中年人。

    王安石看向此中年人,臉色略顯惱怒。

    “汴京二十四條街若改造完成,則城內無煙火,汴京無魂,汴京城是百姓的城,不是富人、貴人的城!”

    “王推官,我本以爲你作爲我朝變法的先鋒,一定能接受新鮮事物,沒想到竟如此因循守舊!”

    “我上官羽作爲一個商人,此舉乃是爲了汴京城更加繁華,爲了城內百姓能過得更好!此事乃是民心所向,你……你有什麼資格攔着我見計相?”

    “他就是上官羽?”蘇良一愣。

    王安石將官袍的袖子折了折,繼續道:“本官不是攔你,而是認爲你在民間小報刊載《汴京二十四街營造總略草案》,有鼓動民意爲個人謀利之嫌!”

    “你口口聲聲道爲了汴京城,但此二十四條街若交給你,先不論日後房價會漲,僅憑店鋪生意,便能賺得盆滿鉢滿,還敢言不是爲了個人私利?”

    上官羽撇嘴一笑,看向四周。

    “諸位,我上官羽提出改造汴京二十四條街,本意在民間小報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此事對汴京之益處甚大,而我則要承擔成本,我開店掙錢,但對朝廷有利,對汴京城有利,這有錯嗎?這不就是一名儒商的擔當嗎?在爲朝廷出力的同時,將生意也做了!”

    “曹國舅從商後,不也是這樣幹的嗎?”

    他的南郊市集、南城鞠城,外加城內的諸多商鋪,不也是一邊爲了繁榮汴京商貿,一邊賺錢嗎?不然曹國舅怎麼可能在短短數年便成爲咱們開封府的首富?”

    “他能做的事情,爲何我不能做!”

    “此外,興盛商貿乃是蘇中丞一直提的,他也強調全民變法,我作爲大宋的一名普通百姓,此謀劃就是我想爲大宋做的貢獻,爲何就不行呢?”

    “難道王推官覺得國舅爺做錯了?蘇中丞做錯了?全民變法也錯了嗎?”上官羽反問道。

    蘇良聽到這一番話,不由得樂了。

    這個上官羽的口才還真好。

    一招移花接木,將王安石都嗆得該不知如何回話了。

    就在這時。

    三司使王堯臣大步走了出來。

    “王介甫,你在做什麼?爲何阻攔上官羽見老夫嗎,三司的大門是你把管着,想讓誰進,誰便能進嗎?”

    “剛纔你與老夫論辯,老夫不給你一般見識,現在竟然在門前耍起官威了,是誰給你的權力!”

    說罷。

    王堯臣看向上官羽,笑着道:“上官老弟,咱們衙內敘話。”

    王堯臣早就認識上官羽。

    對這位交納商稅的大戶,他是相當客氣的。

    這時。

    王安石來到王堯臣的面前,拱手道:“計相,下官建議就在三司門前商討,此事本就因民意而起,讓百姓聽到也無妨。”

    王堯臣瞪了他一眼。

    “等你進了政事堂,在與老夫這樣說話吧!”說罷,王堯臣就要與上官羽一同入官衙。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蘇良的聲音。

    “計相,且慢!”

    蘇良從人羣後走了出來。

    “景明,你怎麼也在人羣中?快來,快來,老夫正準備找你呢,咱們裏面議事。”

    王安石和上官羽見到蘇良,皆是眼前一亮。

    上官羽連忙朝着蘇良拱手道:“商人上官羽,參見蘇中丞。”

    王安石則是撇着嘴,一臉委屈。

    蘇良朝着上官羽微微點頭,然後拍了一下王安石的肩膀,隨後,看向四周。

    “諸位父老鄉親,我是御史中丞蘇良,汴京二十四街營造之事,朝廷還未開始討論,所有聲稱要拆遷的聲音,都是謠傳。”

    “基於此事在汴京街頭傳播甚廣,待我們匯稟官家後,定會給出一個答案。”

    “另外,那篇《汴京二十四街營造總略草案》僅代表撰寫者的想法,與本官無任何關係,亦不能代表本官的看法,本官從未表示過支持此事。”

    此話一落。

    王安石笑了,上官羽微微皺眉,王堯臣則是略帶疑惑。

    而圍觀的百姓也有些懵了。

    蘇良說此話,似乎是不支持此事。

    當即。

    王堯臣、蘇良、王安石、上官羽四人就入了官衙。

    圍觀的百姓們也都散了。

    但蘇良之言,很快就會傳播出去,一些聰明人肯定會產生一些別的猜想了。

    ……

    蘇良之所以沒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想法。

    是因曹國舅曹佾確實是因經商成爲了汴京首富。

    上官羽就是打着曹國舅的幌子,認爲自己成爲“曹國舅第二”沒有問題。

    蘇良知曉曹佾爲了興大宋商貿,走南闖北,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官家也知曉,但這並不能證明上官羽不是這樣的人。

    當下汴京城的底層百姓沒有話語權,能發出聲音的,非富即貴。

    他們大多財力雄厚,自然希望汴京城能再豪奢一些,能讓他們過得更加舒服。

    而蘇良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

    必須思慮周全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然容易坑了曹國舅,並讓百姓認爲這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表現。

    依照上官羽的身份,根本沒資格與王安石爭辯,但現在的他裹挾了民意,還將蘇良與曹國舅帶進了自己的生意謀劃中,便變得不可輕視了。

    民意,近乎於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