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2章:官家的飛白書:醒時多讀杜詩,醉後小吟柳詞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上官不水字數:4565更新時間:24/07/01 12:43:27
十月初七。
循舊例,官家賜百官錦襖。
汴京城內,百姓皆已穿厚衣。
近黃昏,一輛馬車朝着城外疾馳而去,車內坐着唐澤、蘇良、曹國舅曹佾、蘇子慕四人。
蘇良面色焦急,緊皺眉頭,朝着外面的馬伕催促道:“快些!再快些!”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快一些。”曹佾補充道。
唐澤看向蘇良,道:“莫急,命數自有天定。”
一旁的蘇子慕也緊緊抱着蘇良的手臂,欲平復甦良此刻的焦躁。
馬車一路疾馳。
在入夜時分,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百家學院。
蘇良四人一下馬車,便看到了在門口等待的沈括。
蘇良看向沈括,後者立即會意,當即道:“還好。”
聽到這兩字,蘇良都不由得長呼一口氣。
……
兩個時辰前。
蘇良得到曹佾傳來的消息:柳七先生病危,恐難熬過今晚。
於是,他帶着與柳永關係甚好的唐澤與蘇子慕一起急奔而來。
自年初起,柳永的身體便一直很不好。
蘇良半個月前看望他,他便自稱:距大限之期不遠矣,並爲自己已經挑選好了棺木與壽衣。
……
片刻後。
沈括帶着蘇良四人來到柳永的臥室內。
柳永之子柳涗連忙站起,朝着四人拱手。
臥榻上。
七十歲的柳永已呈昏迷狀態。
“家父剛剛又昏迷了,恐怕是……是難以熬過今晚了!”柳涗紅着眼眶說道。
蘇良問道:“所有大夫都這樣說嗎?可還需再請良醫?我立即派人去請!”
曹佾將手搭在蘇良的肩膀上。
“我都請過了,柳七先生乃是老邁所致,藥已無用!”
“唉!”蘇良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他能請來的良醫,曹佾自然也能請來。
就在這時。
牀榻上的柳永突然睜開了眼睛,道:“是……是景明來了嗎?”
聽到此話,蘇良、唐澤、曹佾、蘇子慕等人立即快步來到了牀邊。
頭髮花白、臉上滿是皺紋的柳永,望着衆人,喃喃道:“國舅爺、唐老弟、景明、還有你,小子慕,你們都來了!”
柳永的臉上露出一抹燦爛的笑容,甚是慈祥。
“此生能遇到你們,真好!”
柳永看向一旁的柳涗,道:“涗兒,向國舅爺和景明,磕個頭!”
蘇良和曹佾還正在疑惑之時。
柳涗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對着二人磕了一個響頭。
要知。
柳涗乃慶曆六年進士出身,當下任著作郞,不但是官身,而且與蘇良、曹佾平輩。
在這個見皇帝都不用磕頭的時代,行如此大禮,顯然有些奇怪。
“使不得,使不得!”蘇良和曹佾連忙將柳涗扶了起來。
柳永繼續道:“二位對我有再造之恩,當得起吾兒一跪!”
“曾經,我以爲此生只能做一個教坊詞工,寫一些天下讀書人所鄙夷的大俗之詞,是二位改變了天下人對我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對自己的看法,我很慶幸,能遇到二位。”
“待我死後,我希望墓碑上不寫柳永,而寫柳三變,那個柳三變才是真實的我!”
“柳七先生,您不會死的,明天就好了!”蘇良握着柳永的手,爲其鼓勁道。
柳永一直名爲柳三變,直到暮年及第後,才改名爲柳永,意在和當年的柳三變一刀兩斷,不再做個勾欄填詞人。
他的人生理想一直是入仕爲官,勾欄填詞只是他的無奈之舉。
但是後來,他發現百姓甚愛其詞。
在其辭官後,他覺得那個勾欄填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有有血有肉有快樂的自己。
特別是蘇良對他的宣傳,讓他看到了自己在仕途之外的價值。
故而,他願改回原名。
“吾暮年最幸之事,便是結識諸位,與國舅爺言商,與唐老弟下棋,與景明聊填詞,與小沈括聊奇聞異事,與小子慕聊美食。”
“可惜,可惜我無緣看到咱們大宋的盛世了,憾矣!憾矣!”柳永突然放大了聲音,然後腦袋一歪,安詳逝去。
“爹呀!”
柳涗跪在牀前,痛哭起來,蘇子慕也緊跟着哭泣起來。
隨後,一旁偏殿的柳家人也都紛紛走出,痛哭起來。
唐澤、蘇良、曹佾、沈括皆是眼眶發紅,自柳永入住百家學院後,他們都視柳永爲家人。
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壓力大時,聽柳永講述年輕時在勾欄瓦舍的故事。
而今,柳永逝去,每個人都捨不得。
……
翌日一大早。
柳永病逝於百家學院的消息,經由民間小報,傳到了城內的大街小巷。
衆多讀書人並無太大反應。
因爲在他們眼裏,柳永的詞無法登大雅之堂。
但是。
勾欄妓館的歌伎們,教坊的樂工們,還有汴河上的船工、縴夫等做力氣活兒的百姓們都甚是悲傷。
有的聽到消息後,當街號啕大哭。
歌伎樂工們悲傷,是因柳永的詞養活了她們。
船工縴夫等幹力氣活的百姓悲傷,是因柳永的詞治癒了他們精神上的疲憊,每日完工之時,哼上幾句柳永詞,解乏效果不亞於喝上半斤好酒。
他們都非常感激柳永。
很快。
一座座勾欄樂坊紛紛宣佈停業三日,他們都準備去百家學院悼念柳永。
歌伎樂工行動起來後,從衆者如雲,許多百姓也都紛紛購買祭祀物品,奔往百家學院。
此等情況,在整個大宋都是頭一遭。
即使是宰執之臣去世,民間也沒有此等巨大的動靜。
……
午後,垂拱殿內。
蘇良大步走入殿中,朝着趙禎拱手道:“官家,臣有一事相求!”
趙禎看向蘇良,問道:“可是關於柳永?”
蘇良認真地點了點頭。
還不待蘇良繼續開口,趙禎便道:“你若是想爲柳永求一個輟朝的資格,那便算了吧!”
“柳永與畢昇不同,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惠及當下,澤被後世,朝廷可以特例悼念,但柳永早已辭官養老,僅憑一些流傳的詞曲便讓朝廷輟朝,於禮不符,即使朕同意,禮官們也有異議,不準!”
“官家,臣並非要爲其求一個輟朝的資格,臣希望官家能爲其正名!”
“正名?”趙禎面帶不解。
蘇良道:“曾經,有人向官家舉薦柳永,官家回了一句:且去填詞,自此之後,柳永便變成了那個奉旨填詞柳三變。”
“臣以爲,柳永不入仕而專做詞,反而對天下有大用,然當今的讀書人依舊認爲,勾欄填詞之人,上不得檯面。”
“日後,待我大宋造就盛世,百姓需要更多的是能夠與其產生關聯影響的市井文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寫詩作賦只爲附庸風雅的自娛文人!”
“臣希望,官家能爲柳永寫一句話,證明勾欄填詞者並非無用之人,他們也能爲百姓帶來愉悅!”
趙禎想了想,搖頭道:“不準!”
“柳永之詞,甚是浮糜,且多爲豔詞,朕不能引領一番豔麗詞風!”
“官家……”
“蘇卿,朕知你喜好柳詞,然個人喜好與國事不同,朕亦不能違背本心,無須再提此請求了!”
蘇良無奈,只得拱手。
他來之前便知此等請求的成功率不高,但他還是想要嘗試一番。
隨後,蘇良便退去了。
……
翌日,百家學院前。
悼念柳永的百姓甚多。
曹佾在百家學院前開設靈堂,供百姓們祭拜。
很多歌伎見到柳永的遺容後,嚎啕大哭,久久不願意離去。
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在人生最艱難之時,靠着柳永的詞,爲自己謀取了一條不用丟失尊嚴的出路。
這一日。
汴京城大街上,勾欄瓦舍關了近七成。
歌伎曲工們紛紛停工悼念柳永,一些掌櫃想要營業也開不下去。
與此同時。
蘇良爲柳永撰寫的墓誌銘《吊柳七先生》,也在汴京城的街頭巷尾瘋傳起來。
“柳公變舊聲作新聲,自成一體;歌離愁訴煙火人間,實乃百姓之聲。”
“一唱三嘆,慢詞之祖,無柳七先生,則我大宋少一分顏色也。”
“奉旨填詞,填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太平氣象,是才子佳人難解之心結。”
“世人道: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柳詞之風情,如百姓閒娛之點心,潤心怡情。”
……
蘇良乃當下汴京城的頂流。
他的這篇《吊柳七先生》已將柳永稱爲一代填詞大師。
他的認可,自然引得全城矚目。
這也是唯一一名士大夫官員爲柳永發聲。
此文一出。
百姓們對柳永的悼念更成聲勢。
很多人在城外自發悼念柳永,甚至有人站在船頭,高聲吟唱柳永的詞曲。
一時間,半個汴京城都在悼念柳永。
汴京城的士大夫官員和讀書人們都甚是不解,但甚是羨慕。
在他們眼裏,柳永之詞,乃是休閒娛樂時用來解悶的,在朝堂根本無法說出口。
因此詞甚俗甚豔,且多涉及才子佳人、閨閣情愛。
也有讀書人喜歡讀。
但爲了臉面,大多都會選自在私下偷偷讀。
他們沒想到,柳永在很多百姓心中的地位竟然如此高。
在這個戲子無情,大多逢場作戲,金錢至上的商貿時代。
歌伎們淚流滿面,對柳永卻是真情。
哪個男人不羨慕!
上千名女子自發悼念,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若有此待遇,那這輩子就活得值過了。
蘇良的悼詞也引得一些書生再次聚焦柳永的詩詞,開始了解讀。
許多人解讀出了新意。
很多誤以爲柳永與花間詞人乃是一派的讀書人都改變了看法,柳永的詞作中雖然也有逢迎之作,但一些詞作實乃上品。
一時間。
在讀書人聚集的地方,討論柳詞的人多了起來,誇讚柳永的人也多了起來。
……
柳永頭七之日。
百家學院最中間的大堂中,停放着一副棺木。
前方的靈位上撰寫着一行大字:先考柳三變之靈位。
此乃柳永之子柳涗所立。
依照柳永的心意,其名又改爲了柳三變。
頭七,即靈魂返家之日。
很多歌伎們再次自發地來到百家學院,祭奠柳永。
蘇良、曹佾等人也都來到了靈堂前。
依照柳永生前的要求,柳涗會將其葬在百家學院西三十裏處的一處墓地。
那裏是曹佾專門爲百家學院的夫子學生們選擇的一塊墓地,柳永已視百家學院爲家,故而願安葬在那裏。
……
這一刻,垂拱殿內。
趙禎坐在御案前,面前放着一本《柳七先生詞集》。
這幾日,百姓悼念柳永、討論柳詞的事情,自然也傳到了趙禎的耳中。
趙禎看完柳詞後,回憶着蘇良的話語。
他緩了緩,喃喃道:“柳詞不可成主流,然亦可令天下人吟之,朕就送一副飛白書吧!”
隨即,趙禎拿起筆,龍飛鳳舞地寫了起來。
……
兩個時辰後,百家學院,柳永靈堂前的大院內,足足圍了上百名歌伎。
這些歌伎,手持各種樂器,正在吟唱着柳永的詞作,以此送柳永一趟。
這些人,邊唱邊哭,悲傷程度不亞於柳永的家人。
就在這時。
一衆內侍奔進院內。
歌伎們停止了吟唱,蘇良等人連忙走了出來。
爲首的內侍高聲道:“柳三變之子柳涗接旨!”
柳涗立即走上前,躬身拱手。
那內侍道:“傳官家口諭,特賜柳三變飛白書一副,以示哀悼!”
隨即。
內侍便將裱好的飛白書交給了柳涗,然後迅速離去了。
柳涗打開看後,面色激動,朝着天空高聲道:“柳涗代家父謝官家隆恩!”
蘇良道:“溫之兄,官家寫的什麼內容,快念一念啊!”
柳涗拿着趙禎的飛白書,挺起了胸膛。
“官家說:太平之世,醒時多讀杜詩,醉後小吟柳詞。”
聽到此話。
蘇良、曹佾等人皆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杜詩,指的是杜甫之詩,杜詩講的是家國天下,自然應多讀。
而酒後的吟柳詞,表明也是一種生活的消遣。
官家能將柳詞和杜詩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對柳永而言就是一種巨大的褒獎。
柳涗望着柳永的棺木,喃喃道:父親,你若看到此飛白書該有多好啊!
當年。
趙禎一句“且去填詞”幾乎是絕了柳永的仕途,而今他這句話,算是對柳永的認可。
柳永生前若是能聽到此話,絕對會甚是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