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8章:官員漲俸?胥吏增酬?語出驚人狄漢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3819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冬月的最後一日。

    朝廷公佈了本屆進士科知貢舉的人選:知制誥劉敞。

    許多考生都是一臉懵。

    因爲他們壓根沒有聽過這個名字。

    而知曉“劉敞”之名的考生,都是忍不住連連搖頭,感嘆道:此屆省考的題目恐怕要難了!

    很快。

    考生們便打聽出了劉敞的履歷。

    慶曆年進士第二名,三司使王堯臣之內弟。

    經義、卜筮、天文、方藥、山經、地誌,皆究知大略。

    曾一日草九詔,一揮數千言。

    引得官家盛讚。

    歐陽修多次向他請教春秋經義,並戲稱其爲:劉全面。

    ……

    主考官的學術特點,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考題內容的方向。

    朝廷任命劉敞知貢舉。

    明顯是在告訴諸考生,此次省考,涉及內容較爲廣泛。

    考生能否高中,沒有捷徑。

    不靠猜,不靠運,全靠自身肚子裏到底積澱了多少墨水。

    與此同時。

    開封府不斷張榜公布那些借科舉謀私利賺錢的騙人套路。

    考生們逐漸反應過來後。

    大多都不再追求速成之法,而是認真讀書去了。

    多名儒士稱——

    此屆科考必然是大宋立國以來的最難一次。

    ……

    十二月初三,午後。

    變法司。

    富弼、王堯臣、曾公亮、樑適、蘇良、王安石、司馬光等人齊聚議事廳。

    正在輪流查看一份奏疏。

    此奏疏乃是官家命內侍在半個時辰前送到變法司的。

    撰寫奏疏者。

    是河北東路滄州南皮縣知縣方望恩。

    方望恩年逾花甲,朝廷在半個月前剛同意了他的致仕申請。

    他將於年後致仕。

    這樣一名即將致仕的官員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建議。

    “懇請朝廷爲全宋底層官員增俸。”

    變法司衆官員未看奏疏而聽到此建議後,都甚是詫異。

    自大宋立國以來。

    朝廷幾乎年年都爲官員漲俸祿、添補貼。

    生怕官員們不夠花。

    雖說全宋變法後,便再沒有大幅度漲俸,但官員們的收入已經相當高了。

    就拿從八品的南皮縣知縣方望恩來舉例。

    每月正俸十五貫。

    還有布料、鞋、帽、茶、酒、廚料、薪炭、鹽、馬匹、公使錢、職田等各項補貼。

    林林總總加起來,年收入至少可達三百貫。

    而大宋一般的百姓之家能年入百貫,就可以稱爲生活殷實之家了。

    蘇良等人看過奏疏後,才知方望恩爲何稱不夠花。

    方望恩在奏疏中詳細記錄了他近兩年來的開支情況。

    其中。

    最大的開支項是:吏員酬勞。

    看到吏員酬勞這一項,蘇良等人便全明白了。

    大宋爲官員發放俸祿,但不會爲官員僱傭的吏員發放俸祿。

    所以,官員需要用自己的俸祿養吏。

    不過。

    大多數官員都不會自掏腰包,而是承諾吏員一些有“油水”的差事,讓他們也能維繫生計。

    這導致底層官場涌現出了一大批惡吏、髒吏。

    特別是獄卒和倉吏,貪贓枉法者甚多。

    不過在全宋變法後,朝廷不斷裁減吏員,選用僱傭人工,使得此種情況得到了一些緩解。

    但吏員不可能全部裁掉,朝廷也不能讓他們無所可圖。

    這一點,朝廷的政策其實還是比較開明的。

    就拿王安石和司馬光在齊州時舉例。

    二人雖然處事嚴苛,但還是允許吏員有“油水”的。

    這類“油水”就類似於擔任修橋修路的負責人,成爲商人的嚮導,收取一定的佣金,或者他們靠着一些在官衙結交的人脈,做一些小生意。

    只要不是仗勢欺人,欺壓百姓,損害朝廷利益。

    朝廷是允許吏員們有此等收入的。

    而方望恩之所以自掏俸祿,爲吏員提供酬勞,實乃是因南皮縣太窮。

    窮縣少商。

    只能依賴農耕漁獵紡織。

    而南皮縣這兩年經歷了數次旱澇災害,縣內的幾千戶百姓過得遠不如周邊各縣。

    南皮縣雖窮。

    但朝廷的政策下發後,還是要貫徹執行。

    全宋變法以來。

    各項政策就像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有時。

    一個月就能下發七八道變法之策。

    政策一出,就要執行,且監察極爲嚴格。

    越底層的官員所要做的事情就越多,也越不好做,這就需要大量的吏員。

    然而。

    窮縣之內,吏員根本沒有什麼油水可撈。

    方望恩不能無視朝廷法策,便只能自掏腰包。

    長此以往,他是又累又窮,且政績還不好。

    因商貿大多集中在州府或資源豐富的富縣,大多數窮縣都存在這類問題。

    之所以其他地方官員沒有反饋。

    一方面是因一些地方官家族中有錢,他們倒貼錢財聘請吏員,奮鬥三年,待升任到富裕的地方,一切便能好起來,轉爲良性循環了。

    另一方面,就是一些知縣在知曉任務無法完成,又不願掏錢的情況下,便選擇慢慢擺爛,要麼熬過去換到富縣,要麼等待朝廷懲罰。

    最苦的就是方望恩這類人。

    沒有家族勢力,又想做個好官,只能自掏腰包。

    可惜,事情還是辦不好。

    臨近致仕,他便向朝廷大吐苦水。

    全宋變法轟轟烈烈,最累的就是他們這些底層執行者。

    做的事情最多,得到的獎賞卻最少。

    上有變法政策和考成法鎖喉,下有功名仕途之願捏肋,傾盡全力,卻也只能在最底層的選海浮沉,被人稱爲庸常之官,也有鴻鵠之志,卻還是碌碌無爲。

    ……

    富弼看向衆人,道:“諸位,都說一說吧,此等情況該如何解決?”

    這時,衆人都看向三司使王堯臣。

    王堯臣直起腰桿,道:“諸位放心,錢不是問題。去年,國庫財政收入已破億貫,今年雖有戰事,但也能與去年齊平,不必考慮朝廷的財政開支,此筆錢若該花,咱們便花!”

    大宋的財政收入一直在上漲。

    在天禧末年(1021)時,才不過兩千六百五十餘萬貫,而今已經翻了近五倍。

    司馬光乾咳一聲,率先開了口。

    “自全宋變法以來,我朝裁官裁吏,各項變法措施不斷落地,確實迅猛了一些。”

    “自考成法施行後,底層官員確實非常勞累,特別是直接與百姓打交道的官員,疲累程度更甚於我們。”

    “這兩年,已經有一些窮縣知縣放棄擢升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處理政事的難度太大,即使拼盡全力,也只能落個平庸縣官的名頭,有些官員甚至寧願在學士院等一等差遣或託病,也不願入偏遠窮縣爲官。”

    “慶曆新政時,範公也曾說過:養賢之方,必先厚祿,祿厚然後可以責廉隅。”

    “我建議,確實該爲這些官員漲一漲俸祿,不然在變法的高強度下,窮縣與富縣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看不到希望而選擇尸位素餐的底層官員會越來越多。”

    一旁的樞密副使樑適搖了搖頭。

    “若漲,便不能只爲底層官員漲俸,必須一視同仁,不然如何解釋?稱路州府的官員沒有縣一級官員疲累嗎?”

    “可是,若都漲,我又覺得不值得,此情況確實存在,但畢竟是少數。”

    司馬光搖頭反駁道:“少數?我大宋若想造就盛世,必須要將這些少數也拉起來,絕對不能棄之。”

    這時。

    曾公亮開口道:“我建議,全漲也並非不可。但有一個前提,若漲俸,就嚴懲官員貪贓枉法的行徑,有大貪與不作爲者,嚴重者可處以斬刑,絕不姑息!”

    一旁的蘇良微微點頭。

    這就是重懲貪贓枉法者前提下的高薪養廉。

    隨即,王安石站起身來。

    “我不同意爲官員再增厚祿。我朝官員俸祿已甚厚,人之慾望無限,而今大貪者,多爲家有萬貫財者,錢越多,則越貪,無止也。”

    司馬光看向王安石。

    “介甫,你以爲天下官員都如你一般,每日有白粥鹹菜裹腹即可?官員們無生計之憂,才能爲朝廷之事,傾盡全力,對許多底層官員而言,當官的首要目的就是讓自己過得更好,而後才是江山社稷,此無錯也!”

    “我是說不爲官員加俸,但可爲胥吏增酬!”

    “爲官員加俸,若加數貫,對大多數官員而言,作用並不大。若加俸過多,則朝廷損失過多,且屬於花大錢辦小事,但是若每月能爲吏員加數貫錢,那就是天大的恩澤了。”

    “所以,我認爲,爲官加俸不如爲吏增酬,將胥吏納入朝廷俸祿體系,方爲良策,只需限制地方胥吏人數即可!”王安石放大了聲音說道。

    將胥吏納入朝廷俸祿體系。

    此法一出,大家的眼睛都亮了。

    “我同意,不過前提依舊是令地方各監司州府嚴厲監督,一旦有胥吏受賄、勒索等行爲,必須從嚴懲罰!”富弼率先說道。

    “我也同意!”曾公亮和王堯臣幾乎同時說道。

    “我也同意!”與王安石唱反調的司馬光也支持這個計策。

    蘇良也是笑着點了點頭。

    要想馬兒跑,便不能不讓馬兒吃草。

    由朝廷爲胥吏發放酬勞,反而能使得此事簡單許多。

    ……

    隨即。

    變法司衆人便趕往了垂拱殿。

    兩府的其他相公知曉後,也都來到了趙禎的面前。

    很快。

    王安石向趙禎和衆相公彙報了將胥吏納入俸祿體系的做法。

    文彥博、張方平、吳育、宋庠聽後,都表示同意,底層胥吏確實不易,而變法的關鍵也在底層。

    趙禎聽後,也覺得是個好主意。

    當下若爲所有官員加俸,朝廷雖然不算吃力,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若給胥吏增酬。

    在控制數量的前提下,朝廷的開支明顯要小許多。

    就在趙禎準備拍板的時候,樞密使狄青突然站了出來。

    “官家,臣反對將胥吏納入我朝俸祿體系!”狄青的聲音,甚是脆亮。

    衆人都看向狄青,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

    狄青雖然在樞密院的管理上令人眼前一亮,但在朝堂政事的討論上,甚是低調。

    一般不會發言。

    而今,他卻與衆相公和變法司官員們的意見全都相悖,不由得令人感到奇怪。

    蘇良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

    他知狄青在政事上非常謹慎穩重,很期待,狄青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