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4章:文武之爭!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爲好男兒?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5641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垂拱殿內。

    兩府六位相公和歐陽修、範鎮、蘇良三名臺諫官分站兩側。

    首相文彥博將衆人對狄青封賞的爭議向趙禎作了彙報。

    衆相公在表明自身觀點的同時。

    皆認爲——

    此事涉及祖宗之制、皇權之威,理應官家做決定。

    趙禎聽完後,微微皺起眉頭。

    依照功績,狄青足以擢升爲樞密使。

    但依照大宋的一貫規制,武官任樞密副使便已算是最高職銜。

    他看向蘇良。

    “景明,你素來有主見,爲何此次卻未表明觀點?”

    蘇良拱手。

    “官家,臣覺得,擢升狄帥爲樞密使,就不能只是擢升狄帥爲樞密使,後續還要提升武人地位,讓更多的武將進入樞密院任職,讓狄帥真正擁有實權!”

    “若只是擢升狄帥,只會讓狄帥成爲被許多文官攻擊的靶子,甚至有可能成爲史上任期最短的樞密使。”

    “當下,臣看不出朝廷有提攜武人地位的傾向,故而無法表明觀點。”

    聽到此話。

    趙禎和衆相公都是無奈一笑。

    大家之所以對擢升狄青爲樞密使猶豫不決。

    正是擔心破此先例後。

    武官地位逐漸擡高,日後出現亂國之患。

    但蘇良卻言:如果不是爲了提升武人地位,就不必擢升狄青爲樞密使。

    文彥博等人的意思是——

    虛銜都不想給狄青,莫說實權了。

    而蘇良的意思是——

    若是不給予足夠的實權,不如不給這個虛銜。

    趙禎想了想。

    “這是兩碼事!是否繼續擡高武人地位,日後再議,當下只談封賞之事。”

    “朕覺得,狄漢臣立下奇功,又是忠臣,定然不會做出亂國之舉,可破例擢升爲樞密使!”

    蘇良再次拱手。

    “官家,若以此理由擢升狄漢臣爲樞密使,臣反對。當年,太祖不也是後周恭帝身邊的忠臣嗎?”

    “放肆!”趙禎氣得站起身來。

    此等話語也就蘇良敢說。

    換作旁人,趙禎恐怕已經命人將其趕出去了。

    蘇良繼續道:“官家,臣以爲,無論是重文抑武或重武抑文,對朝廷而言,都是畸形之治。”

    “這一點兒,從我大宋禁軍唯有西兵可戰就可以看出。”

    “庸官亂用兵,良將難出頭。兩院爲防武將成勢,矯枉過正,已使得天下將士變成了病貓,當朝無名將,如今好不容易出現一位武曲星,若只是將他架在高位,而不給其權,無異於是將他架在火上烤,恐怕會將其廢掉!”

    蘇良重生一世。

    自然不希望狄青任樞密使後,與史書所載依然一樣,在朝堂一言不發,被羞辱、排擠、詆譭後,最後抑鬱而終。

    他繼續道:“官家,臣一直認爲,歷朝歷代,武人之患,主責不在武將,而在朝廷。當下,則在官家,在諸位相公。我們若還是秉持着防止武將作亂的態度對待武人,臣真的不建議狄帥爲樞密使,讓其留駐西北,反而更好。”

    這時,曾公亮站了出來。

    “官家,臣倒是不如景明想得那般長遠,臣只是覺得,日後咱們與遼夏必有一戰,若任命軍帥,狄漢臣必爲首選;其次,開封禁軍需要再調教調教,狄漢臣依然爲首選,故而,臣支持其任樞密使!”

    緊接着,富弼也站了出來。

    “臣聽景明與曾相的一席話後,覺得自己有些固執了。我朝如果只有一名良帥,定然是狄青,我們要做的是將其託舉起來,幫其完成更大的功績,而非壓制他!”

    富弼改變意見,選擇支持蘇良。

    “臣附議!”歐陽修站出來說道。

    “臣附議!”範鎮也站出來說道。

    一時間。

    殿下九人,有五人都支持擢升狄青爲樞密使。

    蘇良更是堅持要給予狄青絕對的實權。

    此刻。

    趙禎也傾向擢升狄青爲樞密使,但他糾結的是要不要給予狄青在樞密院絕對的權力,要不要不斷提高武人地位。

    當年。

    太祖以殿前都點檢之職,發動陳橋兵變。

    此等教訓,大宋歷代皇帝都不想重蹈覆轍。

    旋即。

    首相文彥博站了出來。

    “官家,臣覺得景明與曾相所言,有一定道理,臣也能接受狄漢臣任樞密使且擁有實權,但我們必須堅持一個底限,日後武官無論建立何等功勳,皆不能拜相!”

    武官不拜相。

    即意味着武官的地位永遠不能高於文官。

    “此外,一旦發現武官存在謀逆的可能,必須降重罪!”

    “臣附議!”

    張方平、吳育、宋庠三人同時拱手。

    趙禎微微點頭,頓了頓後,道:“好,那就擢升狄青爲樞密使,朕會給予他足夠的權力,至於他能將下面的武將培養成什麼模樣,就看他的能耐了,若武將們各個忠貞爲國,敢打敢衝,朕並不是不能提高武將地位。誰若構陷排擠他,朕自會爲他做主。”

    “此決定,諸位可有異議?”

    “官家聖明!”衆官員齊齊拱手。

    蘇良的臉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雖然未曾讓他完全滿意,但能達到這樣的結果已經相當不錯了。

    有官家這番承諾。

    狄青大概率不會抑鬱而終了。

    這時。

    張方平拱手道:“官家,我們是商量好了,但臣預計狄漢臣恐怕會請辭樞密使之位。”

    對一名武官而言。

    這個位置的壓力非常大,被一羣文臣監督找茬,那是必然的事情。

    在趙禎思索時,曾公亮笑着站了出來。

    “官家,臣覺得狄漢臣拒絕實屬正常,臣建議官家退回他的請辭奏疏,退回至少兩三次後,再讓景明去說服他。”

    “如此做,既能彰顯官家對有功武官的重視,也能減少朝堂官員的反對之聲。”

    衆相公都白眼看向曾公亮,心中道:“這個老狐狸,想得真周到。”

    其實,此次曾公亮的損失最大。

    衆相公都很傾佩他這種“讓賢”的做法。

    若日後狄青在樞密使之位上做出大功績,曾公亮讓賢之事,必然會成爲後世的一樁美談。

    趙禎笑着看向蘇良,道:“蘇卿,可以嗎?”

    蘇良胸膛一挺,道:“沒問題。”

    趙禎又道:“日後需要臺諫主官來開內會時,蘇卿也來吧!”

    “勞碌命……哦……不,臣遵命!”蘇良拱手。

    頓時,衆人都笑了起來。

    自蘇良入殿後。

    趙禎與衆相公根本就沒有將他當成從七品的左正言,還是將他當成“御史中丞”來用。

    ……

    翌日,近午時。

    趙禎命中書下詔,將曾公亮降爲樞密副使。

    緣由爲:曾公亮欲將精力放在兵書兵法編撰和兵器火器的製造領域,無暇顧及樞密院全局。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在爲狄漢臣讓位呢!

    ……

    十月初十。

    中書省開始頒發各項詔令。

    對平叛的將士、官員進行論功行賞。

    狄青擢升爲樞密使,賞賜宅院一座,金銀、絲綢、瓷器等數車。

    狄青的部將們也都是官升一級到兩級,得到了重金獎賞。

    參戰的士兵們都得到了獎賞。

    戰死者,地方官將親自護送其靈柩返鄉,並對其家人進行重金撫卹。

    廣南兩路抗擊儂智高有功的官員都得到了升遷,棄守的官員也都受到了嚴懲。

    儂軍搶掠過的州縣,皆免田賦兩年,對部分幫助抗擊儂軍的百姓,也根據功勞,免除徭役一年到三年不等。

    ……

    楊文廣、杜雷、孫勝等將士雖是跟着蘇良伏擊了交趾,但作戰勇武,護衛蘇良有功,也都得到了厚賞。

    午時。

    趙禎還專門設宴,款待了狄青和其麾下勇敢作戰的將士們。

    至於交趾之事。

    趙禎先是命中書寫信,告知了他們對主罪之人蘇良的懲罰,而後又在邊境增設三座榷場。

    交趾王李德政肯定不會滿意此類懲罰。

    但當下交趾已被打得半殘,又畏懼大宋的火器,根本不敢提出不滿意。

    ……

    慶功宴還未結束,便有官員開始上奏,反對狄青擔任樞密使。

    趙禎將這些奏疏全部退回。

    與此同時。

    狄青回家後,也立即撰寫奏疏,稱自己不宜爲樞密使,懇請繼續駐守西北,使得範公歸朝。

    他將奏疏呈遞禁中後,自然也是被退了回來。

    ……

    十月十三日,朝堂民間一直傳播着狄青不宜擔任樞密使的聲音。

    而狄青也已經三次請辭,但皆被拒之。

    近黃昏。

    蘇良還沒去規勸狄青,狄青倒是先來了蘇宅。

    “狄樞相大駕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蘇良見到狄青,便是一臉笑容。

    狄青抱着一摞奏疏,愁容滿面。

    “景明,別打趣我了,我就是個粗人,哪裏能任樞密使,是不是我寫的請辭奏疏讓官家不太滿意,所以才退回來,你快幫我潤色潤色!”

    蘇良將狄青請進書房,倒上香茗。

    狄青將退回來的三份奏疏遞給蘇良。

    蘇良看都未看,便將其放在一旁,然後望向狄青。

    “漢臣兄,樞密使乃是武將的最高職位,依照你的功勞,完全可任此職,爲何要辭呢?”

    狄青有些焦急地說道:“景明,你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陳橋兵變才過去不到百年,我若任樞密使,那些文人官員還不找茬使勁彈劾我。再說,我若待在汴京城,可能就是個擺設,不如去西北操練士兵,讓範公歸來呢!”

    蘇良搖了搖頭。

    “範公才去西北沒多久,不能來來回回這樣折騰他!”

    “官家命你任樞密使,不是當擺設的,而是要委以實權,讓你總領全宋之兵。”

    狄青的腦袋搖的就像撥浪鼓一樣。

    “景明,爲兄雖然不怕死,但若死在朝堂的爾虞我詐中,恐怕不值得。”

    “這些年,我經歷太多文官的鄙視了,我們這些做武將的,最好就是服從命令做事,你讓我參與到朝堂論政,重大軍事決策中,恐怕我……只會一言不發。”

    狄青因罪充軍,一步步走到這個位置上。

    他最清楚的就是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從來都不會逾矩一分。

    蘇良想了想,接着道:“漢臣兄,那是過去的規制,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不久的將來,我們必然會與遼夏有一場大戰,西夏不足爲懼,但是遼國卻不容小覷。我朝僅僅西兵能戰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南境穩固,萬一高麗、東瀛幫助遼國來攻呢?萬一在我們攻打西夏時,吐蕃諸部來添亂呢!”

    “除了西軍,開封的幾十萬中央禁軍也需要調教,也需要爲日後的大戰做準備,而若北境戰事起來,你必然爲主帥,伱願意帶着一羣不能戰且對你不服氣的兵去打仗?你願意放棄這次成爲當朝名將的機會?”

    “一名武官,能有此等機會甚是不易,而大宋或缺的正是你這樣的官員,你若請辭,偏安一隅,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對範公不負責任,更是對朝廷,對全宋百姓不負責任……”

    “你放心,官家與衆相公已經達成了共識,絕對不會讓你遭受排擠、誣陷。有人說,西夏和遼國都畏懼我蘇良,他們不是畏懼,只是對自己國家沒能擁有我這樣的臣子而感到遺憾和憤怒!”

    “唯有讓他們感到畏懼的,唯有一名將帥之才。而今的大宋,只有你有此資格!”

    “漢臣兄,你不是在爲自己而搏,而是在爲所有武人而搏,我朝武人的地位太低了,若想擡高地位,只有你立下不世功勳,朝廷給了你機會,你不能……”

    蘇良這一番話,讓狄青心動了。

    作爲武官,誰都想開疆擴土,成就不世之功績。

    “我……我……我……”狄青激動地有些磕巴起來。

    蘇良將其請辭樞密使的三封奏疏放在一邊,道:“來,寫一封謝恩奏疏吧,我幫你潤色!”

    ……

    十月十五日。

    狄青以樞密使的身份,正式進入樞密院。

    一些文官們打着“爲大宋朝堂穩固”的幌子,去扒狄青的過往經歷,狄青曾經可能犯下的錯。

    更有甚者。

    還稱去年狄青家裏的狗曾長出了龍角,此乃不祥之兆。

    以此構陷狄青有謀逆之嫌。

    趙禎大怒。

    讓那名寫下狗頭長龍角的官員去找證據,若找不到,官降兩級。

    ……

    很快。

    在樞密副使曾公亮和樑適的幫助下,狄青便在樞密院穩定了下來。

    他開始着手準備,如何調教開封禁軍。

    就在蘇良以爲,狄青的樞密使之位已然穩固之時,意外又發生了。

    十月二十二日。

    汴京城開始流傳一句話: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爲好男兒。

    此話來自資政殿大學士、知揚州韓琦。

    蘇良聽到此話時,差點兒沒有氣得昏厥過去。

    他本以爲韓琦不在汴京,與狄青沒有交集,此話就會自然而然消失了。

    沒想到此話還是出現了。

    此話的殺傷力,堪比罵上一百句:文人治天下,武夫下九流。

    唯有中了進士,才有在東華門唱名的資格。

    韓琦此話,自然是推崇文治,貶低武人。

    一時間。

    此話成了汴京城無數書生士子的口頭禪。

    剛剛因狄青封樞密使而挺起胸膛的武官們再次低下了腦袋。

    甚至。

    樞密院的官員們也都遭到了調侃。

    文官與武官的關係驟然變得微妙起來。

    狄青粗中有細,當即給樞密院所有官員下令,莫逞口舌之利,任何人都不得討論此話。

    論口舌,武官怎能比得上文官。

    狄青的態度,顯然是讓了。

    ……

    又一日,午後。

    蘇良正在翻閱近日的邸報。

    忽然有吏員來報,龍羽軍總都頭徐莽求見。

    當下。

    龍羽軍雖然歸屬三衙,但基本都是自管自治,一切歸總都頭徐莽主管。

    徐莽解決不了的事情會找蘇良。

    蘇良解決不了,便找官家。

    龍羽軍名義上是天子親軍,實際上蘇良才是整個龍羽軍的總統領。

    很快,徐莽走了進來。

    “頭兒,咱們的一個兵呂承安在今日休假期間,於小甜水巷的茶樓前將五名書生打了,原因不知,他已去開封府投案。然後現在街頭都在傳有禁軍士兵毆打文人……”

    蘇良微微皺眉。

    這幾日。

    由於韓琦那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爲好男兒”,汴京城內的文武之爭,較爲激烈。

    此時發生這樣的事情,顯然不是小事。

    “呂承安,就是那個一笑就沒了眼睛的小個子?”

    “對。”

    蘇良對呂承安有些印象,其絕非魯莽找事之人。

    龍羽軍在徐莽的調教下,無一人敢仗勢欺人,仗武力欺人,不是一些意外原因,他們絕對不會出手毆打百姓。

    蘇良想了想,道:“只要佔着道理,我絕不允許咱們的人受欺負!走,去開封府!”

    蘇良剛走到開封府大門前,便看到外面圍聚了一羣身穿長衫的書生。

    “兵痞無知,以拳欺人,不重懲,不足以平民憤!”

    一羣書生高喊着。

    聲音甚是嘹亮,吸引過來的人越來越多。

    蘇良坐在馬車中聽了片刻,沒聽出緣由。

    就聽到他們稱一名兵痞仗着有武力,將五名書生都打成了重傷,還稱這是狄青任樞密使後引起的後果,日後,武官士兵們將會越來越狂妄。

    在汴京城,通曉大義的讀書人不少,而這種攪屎棍子類型的讀書人也不少。

    蘇良讓馬車繞了一圈,與徐莽從後門進了開封府。

    二人作爲呂承安的上官,有義務來開封府瞭解一下情況,更何況,當下的情況還比較特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