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2章:爆燃!淚目!蘇景明“批判”大會(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6657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宣德門,城樓下。

    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圍觀的百姓。

    這一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蘇良身上。

    這位全宋變法的得力干將、諫之有道的臺諫主官、被譽爲“隱相”的當朝寵臣。

    眨眼間。

    成了很多人眼中暴虐嗜殺、辱沒大宋國體的士大夫官員之恥。

    一些持中立態度的人。

    始終想不明白蘇良爲何要入交趾境伏擊交趾兵。

    即使交趾欲藉機入侵大宋。

    在邊境打防禦戰不行嗎?借官家之威強烈譴責不行嗎?再不濟讓交趾兵入宋境後再打不行嗎?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蘇良。

    更不會相信。

    蘇良因交趾日後可能會成爲大宋南境的隱患,便犧牲個人仕途與名聲,大肆殺戮,打殘了對方。

    待蘇良、楊文廣、杜雷、孫勝四人坐下之後。

    監審官吳育和宋庠看向主審官大理寺卿趙概和鴻臚寺卿左有鼎,示意可以開始公審。

    昨晚。

    趙概和左有鼎一夜未眠。

    二人商量了許久,最後決定嚴格按照大宋法令公審。

    人可能有錯。

    但遵照法令絕對不會有錯。

    此外。

    還有兩位相公監審,他們若對結果不滿意,自會發聲。

    若城樓上的官家不滿,也定會來傳話,到那時,就不是二人的責任了。

    大理寺卿趙概挺了挺胸膛,高聲道:“六月初,御史中丞蘇良前往南境,代天子監察廣南兩路軍政,整肅官場,官家賜予其特權,在平亂期間,可無拘法令,便宜行事!然而在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狄青平亂期間,御史中丞蘇良帶領禁軍護衛一千名,悄悄前往交趾境內……”

    趙概先將此事的大概情況講述了一遍,而後看向蘇良四人。

    “蘇中丞,你入交趾境前,可有交趾人意圖入侵我大宋或支援儂智高叛軍的證據?”

    “沒有。”蘇良面色平靜地搖了搖頭。

    “你可曾想過先與交趾王溝通,問明對方意圖,或者駐守邊境阻擋交趾軍入境,爲徵南大軍贏得時間?”

    “未曾想過。”

    “那你在無任何證據的前提下,爲何要伏擊交趾兵,並且使其傷亡過半,將他們趕回去難道不行嗎?非要造成如此巨大的殺傷?你難道不知交趾乃是我大宋屬國,交趾之兵也算得上我大宋之民?”

    蘇良一臉認真地說道:“以防萬一!”

    “我不想讓交趾成爲下一個西夏,不想因交趾而使得全宋變法毀於一旦,不想在北境開戰之時,還要考慮南境的安危,所以我覺得直接將交趾打殘,讓他們產生畏懼感,是最穩妥的做法。”

    這時。

    鴻臚寺寺卿左有鼎瞪眼道:“好一個以防萬一!好一個最穩妥的做法!”

    “蘇中丞,你無端大行殺戮,僅靠着毫無證據的個人懷疑,使得我大宋屬國交趾傷亡八千人?你可知影響有多壞?”

    “此事傳出去,別國如何看待我們?大宋禮儀之國的體面還如何站得住腳?我們該如何向交趾解釋?未來還會有小國願意成爲我們的屬國嗎?以後的史書會如何記載此事?是將我大宋也歸入蠻夷之國嗎?”

    “你打仗打舒服了,但卻讓整個大宋丟了人,這是最穩妥的做法嗎?是一名士大夫官員的正確行爲嗎?”

    因大理五公主之事,左有鼎也是有些不喜蘇良的。

    ……

    這一刻。

    許多反對蘇良,希望蘇良能夠得到重罰的官員和百姓都甚是興奮。

    左有鼎儼然就是他們的嘴替,將他們想說的話全講了出來。

    蘇良看向左有鼎,乾脆果斷地說道:“我認錯!”

    “此事乃是我自行決定,與朝廷無關,與所有的士大夫官員無關,與我一起戰鬥的將士無關,皆是我蘇良一人之過。”

    “我承認自己是因懷疑交趾兵欲入侵大宋而痛下殺手,但是我不承認自己是爲了沽名釣譽,爲了奪取軍功,爲了滿足自身的權力慾望。”

    蘇良說完這番話後,一下子將趙概和左有鼎整不會了。

    他們本以爲。

    依照蘇良的性格,一定會據理力爭,講述自己對大宋做了什麼,以及此次誤判都是爲了大宋之類的話語,爲自己開脫。

    沒想到。

    蘇良就輕描淡寫說了兩句,將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直接認錯了。

    緊接着。

    趙概和左有鼎互視一眼,然後對楊文廣、杜雷、孫勝三人盤問起來。

    三人的回答也很乾脆:奉命行事,並無其他。

    片刻後。

    大理寺寺卿趙概高聲道:“御史中丞蘇景明因個人主觀臆斷,無端攻擊我大宋屬國交趾,致對方傷亡八千人,性質甚是惡劣,有辱國體,依照大宋律令,應將其廢除官身,貶爲庶民。”

    隨即。

    趙概看向下方,問道:“臺下之人,可有異議?”

    “我有異議!”一名鬍鬚花白的老儒生高聲說道。

    趙概看向他,道:“臺上說話,在他說話期間,其他人不得插言!”

    頓時。

    那名老儒生走上臺來。

    他先是瞪了蘇良一眼,然後環顧四周。

    “交趾傷亡八千人,那是八千人嗎?那是八千個家庭!因他蘇良一人之過,使得八千家庭遇害,就僅僅廢除官身,貶爲庶民嗎?”

    “這判罰,太輕了!”

    “他蘇良,不僅害了八千個家庭,還憑藉一己之力,讓整個大宋失了德行,讓聖賢都蒙了羞!”

    “老朽以與他生活在同一個朝代而感到羞恥!”

    “此等喪失禮儀、近乎蠻夷、嗜殺成性的士大夫官員,必須處以極刑,不然他將髒了天下所有讀書人,我們在死後也會被後人譏諷,生活在一個沒有禮儀制度的野蠻時代……”

    老儒生扯着喉嚨,聲嘶力竭。

    許多支持蘇良的人聽到這番話,恨不得掐死他。

    此番言論,簡直是壞透了!

    宣德門城樓上的趙禎,緊緊攥起茶杯,喃喃道:“真是讀書讀到狗肚子裏了!”

    面對老儒生的責罵,蘇良並未有太大的表情變化。

    在大宋民間,這種“衛道士”太多了。

    他們讀着聖賢書,要求別人都必須活得像聖賢那般,仁義禮善,只能爲別人犧牲,不能爲自己牟利,個人德行不能有絲毫污點。

    但他們自己卻是精緻的利己者。

    誰若損害了他們一點點利益,他們比誰都粗魯,比誰都心狠,比誰都卑鄙。

    與這種人解釋,無異於對牛彈琴。

    隨即。

    老儒生從懷裏拿出一本《宋刑統》,高聲道:“蘇良之罪,重於大不敬,重於不道,重於不臣。不處以極刑,便是違逆大宋法令!”

    大不敬,即觸犯國體尊嚴,侵害皇威。

    死罪!

    不道,即滅絕人道,暴虐嗜殺。

    死罪!

    不臣,即不合臣道,違逆皇命。

    重則死罪!

    這個老儒生在蘇良的頭上扣下了三頂死罪的帽子,並拿出《宋刑統》作爲依據。

    他之所以如此憎恨蘇良,致蘇良於死地。

    主要原因是科舉改制、廢棄了詩賦,又因三舍法的執行,讓他幾乎斷絕了入仕爲官的可能。

    他將此怨恨全都放在了蘇良身上,並想藉此爲自己揚名。

    他認爲自己有理有據。

    又有宋刑統作爲依託,在禮儀道德方面,沒有任何過錯。

    這時。

    一直攥着拳頭的王安石終於忍不住了。

    “我有話說!”

    趙概看向一身布衣的王安石,道:“上臺說話。”

    他讓一個反對蘇良者說話,自然也要讓一個支持蘇良者說話。

    王安石大步走到臺上,一臉憤怒地看向那老儒生。

    一旁。

    鴻臚寺寺卿左有鼎立即道:“臺上講話,不準攻擊辱罵他人,否則立即廢除發言資格!”

    王安石強忍着脾氣,環顧四周。

    “蘇景明讓我大宋失了德行?讓聖賢蒙了羞?以與蘇景明生活在一個朝代而感到羞恥?說出此話者,是見不得我大宋朝造就盛世啊!”

    王安石驟然提高了聲音。

    “蘇景明爲何會伏擊交趾?因爲他擔心若北境有戰,而南境添亂的情況下,全宋變法可能在戰事中毀於一旦!”

    “你們覺得他小題大做,是爲了沽名釣譽,是爲了搶奪軍功,那是因爲伱們不明白,大宋能有今日,蘇景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今日,我當着官家,當着衆相公的面,可以如此講,沒有蘇景明,就沒有齊州三年變法,就沒有全宋變法,就沒有百家學院,就沒有當下的臺諫,就沒有當下的變法司!”

    “蘇景明實乃我大宋變法第一功臣!”

    “伏擊交趾,蘇景明有過錯,但絕對無大罪。”

    “你們這些想要看着蘇景明被處以極刑的人,拍着你們的胸口問一問,到底是不是有私心,到底是不是因爲全宋變法損害了你們的利益,你們借機報復,就憑這幾年蘇景明立下的功績,抵消他這次犯下的過錯,綽綽有餘……”

    王安石作爲蘇良的鐵粉,直接道出了蘇良對大宋的巨大貢獻,同時也揭露了那些要求重懲蘇良之人的心思。

    那老儒生並未被王安石的氣勢嚇到,反而看向兩位監審官。

    “二位相公,舊功不能折新罪。他蘇景明即使在變法上有大功績,但官家也沒有薄待他,慶曆四年,他還只是在御史臺權監察御史裏行,但現在他已經是御史中丞、一臺臺長。而今他犯了滔天大罪,若念往日之功,恐怕不合適吧!”

    臺下,歐陽修攥着拳頭,也恨不得暴揍這老儒生一頓。

    對方根本不瞭解蘇良的功績有多大,對大宋的影響有多大。

    就算蘇良將整個交趾滅了,都能以功抵過。

    就在歐陽修也準備上臺的時候,吳育朝其搖了搖頭。

    歐陽修知官家不會讓蘇良吃大虧,也知蘇良很有可能會調到諫院,但如何執行此懲罰,他還不清楚。

    主監審官吳育站起身來,道:“這位書生所言無錯,舊功不能折新罪,本官以爲,廢除官身,貶爲庶民的處罰確實輕了,理應處以極刑!”

    “啊?”

    吳育一開口,全場皆驚。

    吳育雖與蘇良的關係不如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親近,但他也是非常看重蘇良的,沒想到竟然建議重懲蘇良。

    宋庠也站起身來,道:“我認可吳相的意見。”

    隨即。

    吳育和宋庠都看向趙概。

    大理寺寺卿趙概有些懵,但還是依照規矩流程,道:“御史中丞蘇景明,有不臣、不道,甚至大不敬之舉,辱沒國體,性質惡劣,前所未有,依照大宋法令,當處以極刑!”

    “處以極刑!”

    此四字,高亢嘹亮,讓整個宣德門下都安靜下來。

    那些想要害蘇良的人,也都有些傻眼。

    他們沒想到此等罪名能將蘇良處死,他們本以爲最嚴厲的懲罰也不過是廢除蘇良的官身。

    這時。

    吳育走了出來。

    他走到木臺的最前端,環顧四周。

    “臺下,可還有人能提出蘇良有加罪之舉的,可繼續站出來,若覺得此懲罰還不夠重,也可繼續提出意見,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大宋法令,任何人都不會徇私情!”

    此話一出,很多人都感覺是反話。

    再提。

    總不能將蘇良滿門抄斬。

    “可還有蘇良的加罪之事?可還有認爲此懲罰仍不夠重的理由?”吳育再次問道。

    木臺之下,寂靜無聲。

    吳育緩了緩,道:“好,既然沒有加罪之事,那可有減罪之功?舊功便莫要提了!”

    頓時。

    所有想要幫助蘇良的人,都在苦思冥想蘇良當下有什麼功績。

    “我有!”

    一道雄渾嘹亮的聲音從一個角落傳來。

    衆人尋聲望去。

    發現來者竟然是此次南征的主帥,狄青。

    狄青身形高大,相貌英俊,臉上雖然刺字,但絲毫不影響他的威武霸氣。

    他大步走到木臺上,道:“此次南境平叛,蘇中丞雖未參與戰事,但功不弱於青。”

    “在青未到南境之時,蘇中丞不但處理好了南境政事,而且將南境的守將也治理的服服帖帖,其次,襲擊崑崙關之前,是蘇御史用計,讓叛軍以爲我二人不和……”

    狄青將蘇良在南境的功績擺了出來。

    “不知此等軍功,可否免除死罪?”狄青看向吳育和宋庠。

    吳育和宋庠看則看向主審官趙概和左有鼎。

    趙概職位要比左有鼎高一些,他想了想,高聲道:“依據大宋律令,此等軍功可免死罪!”

    左有鼎看向下方,接着道:“臺下,可有異議?”

    下方頓時鴉雀無聲。

    此等平叛之軍功,又是主帥狄青所言,誰敢提出質疑。

    反對蘇良者。

    對將蘇良免除官身,貶爲庶民,也都能接受。

    這時。

    吳育又道:“可還有蘇良的減罪之功?”

    “有!”

    人羣中再次傳來一道中氣十足的聲音。

    此次走上木臺的,比狄青的官職更高。

    乃是樞密使曾公亮。

    曾公亮看向下方,道:“很多人都好奇,爲何蘇良率領千名士兵,能使得交趾兵折損超一半。如今南境危機已經解除,朝廷也不再隱瞞了。”

    “其所依賴的乃是一種火器,名爲風火雷,此風火雷比炸礦山的火器威力更大,大家請看向那個方向!”

    曾公亮指向前方,衆人尋着方向望去。

    此刻,在距離衆人約三百米處,有一處空地,空地方圓百米都被清空了人。

    就在衆人不知要看什麼的時候。

    轟隆!

    一道巨響傳來。

    那片空地驟然被炸出一個巨大的坑洞,土石亂飛,腳下的地面都猛地震顫了一下。

    圍觀的百姓和一些官員都傻眼了。

    有人知曉軍器監研製出了新火器,但卻不知此火器的威力如此之大。

    此物完全就是大宋百姓的膽。

    往昔,他們在佔理的情況下與遼國商人出現矛盾,可能會據理力爭,不會動手。

    但得知朝廷有此強悍之物,那對方若是完全不講理,可直接上拳頭。

    衆人驚歎過後。

    曾公亮道:此火器,正是蘇良自掏腰包,尋高人研製出來的,整個軍器監的士兵都能作證,此等大功,朝廷爲保密,一直未曾給予厚賞。”

    “不知此功,能否使得蘇良保留官身?”

    “依據大宋律令,立此大功者,可再減罪一等,保留官身!”趙概高聲道。

    這時。

    明眼人都已看出,衆相公要保蘇良。

    且這種保法,完全遵循大宋律法,令人根本挑不出毛病。

    這時。

    又一名官員舉起手來,欲要發言。

    吳育點了點頭,讓他走上臺來。

    他看了一眼蘇良,道:“即使蘇中丞有此功績,但他有損我大宋的大國體面,不宜再做京朝官,理應外放!”

    趙概點了點頭。

    “依據大宋律令,確實應貶謫外放。”

    那些痛恨蘇良的人。

    只盼着蘇良能離開汴京,免得他再提出一些令官員更難做官的變法之策。

    吳育淡淡一笑,又道:“可還有蘇良的減罪之功?”

    “有!”又一道聲音響起。

    此次說話者,乃是首相文彥博。

    保蘇良之人,官是越來越大。

    且是光明正大的保,有理有據的保,根本挑不出毛病。

    文彥博走上高臺。

    “數日前,熙河鎮傳來殲滅近兩千西夏賊的消息,朝堂內外都甚是興奮,因爲大家都知道那些西夏賊到底是什麼成色。”

    “我們早晚有一天會收拾西夏的!”

    “今日,老夫要言說的,乃是建設熙河鎮完全是因蘇良而起,而今證實蘇良的計策是正確的,此計策之名爲:熙河拓邊之策,策略的具體內容,老夫不便多講,但在銀臺司可看到簡報。”

    “諸位應該明白‘拓邊’二字的含義,此等功績,能否使得蘇良仍爲京朝官?”

    拓邊。

    能在西境或北境拓一裏地,那都是大宋的英雄。

    開拓疆土,可封侯拜相,名揚後世。

    此等功績。

    雖還只是執行前期,但也不弱於平叛之功。

    文彥博之所以將此機密道出來。

    乃是讓西夏知曉,大宋早晚一天會收拾他們。

    此刻的大宋,沒有了南境之危,且熙河鎮的佈局已成,根本不需要隱瞞此計策。

    而西夏人可能也已經看出來了,卻又無可奈何。

    這時。

    那名要求將蘇良外放的官員,有些不滿地說道:“文相,你所言,不過就是一兩張文書的事情,未免有些片面。天下人皆知,在貝州兵變之時,蘇御史幫了你的忙,你不會徇私吧?”

    此名官員爲了不讓蘇良待在汴京城,不惜得罪首相文彥博。

    文彥博並未生氣,朝着人羣中望去。

    “有證人!”

    一道尖亮的聲音傳來,來者乃是勾當皇城司的張茂則。

    張茂則登上木臺,高聲道:“此事,官家可以作證,若有質疑者,可面見官家當面詢問!”

    此話一出,那些反對者還能說什麼。

    官家要保蘇良。

    還是在不違大宋律法,不徇私情,堂外公審的情況下,力保蘇良。

    誰讓人家蘇景明功績多呢!

    吳育見臺下再無人發言,又看向趙概。

    趙概想了想,高聲道:“依據大宋律令,可再減罪一等,至於是貶謫留京還是貶謫外放,還要煩請官家做主!”

    稍傾,宣德樓上。

    一名內侍高聲道:“傳官家口諭:御史中丞蘇良,指揮有誤,無端殺戮屬國之兵,免去御史中丞之職,貶爲諫院左正言,臺下有不認同此判罰者,可在當下提出,此事結束後,若再亂議,皆以破壞變法罪論處!”

    正三品貶到從七品。

    依舊還是臺諫官。

    很多官員對這個判罰,自然是不滿意的。

    他們知曉,只要蘇良是官身,只要還留在汴京城。

    再次成爲御史中丞,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但當下又無加罪的理由,只能作罷。

    歐陽修、範鎮、王安石等人則是大喜。

    官家此番處理方式,不但沒有違背任意一條大宋律令,保住了大宋的體面,對交趾有所解釋,還將蘇良的懲罰降到了最低。

    可謂是上上策。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蘇良的功績足夠多。

    蘇良的心情也甚是愉悅。

    在官家和衆相公的策劃下,此事的結果比他想象中要好太多了。

    他本以爲自己至少要在家賦閒半年。

    此事過後。

    蘇良的朝堂地位無疑會更加穩固,而百姓可能也會對他伏擊交趾兵之事產生新的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