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0章:失控!士農工商排位之辯,再升級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上官不水字數:3558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自朝廷決定在三月十五日舉行“士農工商排位之辯”後。
汴京城最忙碌的衙門。
不是中書,不是館閣,也不是御史臺,而是開封府。
一些年輕的書生士子,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辯着辯着便動起手來。
對此,包拯毫不含糊。
該笞便笞,該杖就杖,該囚即囚,無視對方是任何身份。
……
二月十八日。
就在汴京城的討論氛圍愈加濃烈之時。
一句話突然在街頭巷尾瘋傳。
“朝廷之事,再大也是小事;自身之事,再小也是大事。”
說出此話者。
若是一般的百姓也就罷了,但若是一名官員所言,事情就鬧大了。
此話若出自士大夫之口,足以入知恥館。
甚至。
可取代開封府東明縣前知縣吳南的那一句名言。
“解決了葛寨村有問題的百姓,就是解決了葛寨村百姓的問題。”
成爲知恥館第一名句。
據說。
此話來自於五年前以左諫議大夫致仕,現年七十五歲,身在汴京城郊養老的許攸之。
許攸之,歷經兩朝,晚年曾知蔡州。
因清廉勤政,爲官四十載,考績未曾有半分瑕疵,被大宋曾經的權相、已故太師呂夷簡,譽爲:清水儒官。
爆出此話者,乃是一名商人。
而這名商人的信息來源於他的姘頭,十字街西雞兒巷的紅倌人(即娼)翠雲。
那名商人還言。
翠雲告訴他:已逾古稀之齡的許攸之在去年九月、十月、十一月,於私宅包養翠雲三個月,後給予二百貫錢,將其拋棄。
此消息的真僞還未確定,便已經傳遍了整座汴京城。
在這個士農工商爭奪排名的特殊時期。
此事就像一記驚雷,在汴京城徹底炸響,讓諸多百姓找到了攻擊士人的由頭。
很快。
汴京城便出現了一篇三千字長文,名爲:士大夫之恥!清水儒官許攸之。
包拯知曉此事後,還不待傳喚許攸之。
後者便自縊而亡。
還寫下自罪書,承認自己狎妓並酒後失言的事實。
其實。
官員致仕後狎妓,朝廷根本不管。
更何況他已經年逾古稀,有此行爲,只會被人誇讚身體硬朗。
但說出此話,定然是晚節不保。
在真宗朝和當朝前期,官員們大多都是這種想法。
勤勉做事可能犯錯,反倒是無所作爲,將大事化小,能實現三年一升遷。
道理雖是如此,卻絕對不能講出來。
一時間。
酒樓茶肆之中。
一羣反對“士爲首”的人,在與支持“士爲首”的書生士子們辯論時,紛紛以許攸之作爲反面典型。
攻擊士大夫官員,不正不直,食君之祿而不能爲君分憂,實乃僞君子、朝之碩鼠……
而朝廷當下的裁官之策,就是要降低士子的身份地位。
很多書生士子,都被罵得擡不起頭來。
一時間。
商人勢頭上揚。
甚至有些不嫌事兒大的商人,還花錢在一些正店、腳店門口的彩箱上做上了四個字:商士農工。
趙禎知曉許攸之的事情後,也甚是憤怒。
當即剝奪了他所有的封賞,將其話語與自罪書列入了知恥館。
……
二月二十日。
商人們還沒有高興多久。
汴京城的士大夫官員們便下場了。
崇文院檢討朱舜召集十餘名士大夫官員,準備撰寫聯名自清書。
所謂自清書,即自證清白之書。
這些官員稱,他們的人品道德沒有任何瑕疵,全民皆可監督,要以此爲士大夫官員們挽回聲譽。
……
這日下午。
朱舜帶着十餘名官員率先找到了館閣勘校司馬光。
言明此舉乃是爲了挽回士大夫官員的尊嚴,也是爲了保住士大夫的朝堂地位。
在衆官員的軟磨硬泡下,司馬光也在上面署了名。
而後。
他們又奔向三司尋了王安石。
司馬光和王安石乃是汴京城年輕官員中的品德典範,在汴京城百姓中名聲甚佳。
若有他們的支持,此自清書無疑會更有說服力。
“王推官,此事關係着大宋日後的國策,關係到全宋變法的方向,也是我朝士大夫官員……”
朱舜還未說完,王安石便打斷了他的話語。
“朱檢討,我覺得此事與全宋變法沒有任何關係,我不參與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
說罷。
王安石甩袖離開,留下一臉懵的衆人。
在王安石面前碰壁後,朱舜等人想了想,又來到了御史臺。
若是臺諫官們支持此事,那士的地位將無人能撼動。
當然,他們是不敢去諫院的。
他們要拿着自清書去諫院,歐陽修能將自清書撕碎了,砸到他們的臉上。
這不是噁心人嘛!
很快。
朱舜一衆人,風風火火來到了御史臺。
他們講述了一大堆簽署自清書的好處。
蘇良聽完後,面色平靜地道:“朱檢討,道德無失,對我們臺諫而言,乃是底限,若此等事情還需要自清,那就太小瞧我臺諫了!”
聽到此話,朱舜等人只得悻悻離開。
雖然臺諫沒有參與,但朱舜等人在三日內,還是召集了三十多名官員簽署了此自清書。
此自清書一出。
民間的書生士子就像擁有了武器一般,再次將商人們踩在了腳底下。
……
二月二十四日。
汴京商人這邊又出事了。
那個引起士農工商排位之爭,在樊樓屏風寫着“士農工商,商爲首,士次之,工第三,農居末”的絲綢商人上官雲,被人告發偷稅漏稅,涉案金額達三萬貫。
具體手段爲:藏匿貨物不予申報、虛報貨物價值和與商稅官勾結。
這也是一些不法商人常用的手段。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商人們頓時成了過街老鼠。
蘇良聽到這個消息後,甚是無語。
對付一個官員最好的辦法是揭發其私德有瑕,壞其名聲。
對付一個商人最好的辦法,是舉報其偷稅漏稅。
這兩件事情幾乎是同時發生。
若不是有人刻意爲之,鬼都不信。
這幾日,開封府一邊斷案,一邊闢謠,包拯氣得臉都黑了。
……
二月二十六日。
就在書生士子們得意之時,上官雲的事情又迎來了大反轉。
其偷稅漏稅乃是被冤枉的。
是一名官員做了假賬,以此敗壞商人名聲。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此等反轉內情,非開封府查出。
而是上官雲花費重金買通了三司的一名官員,最後得到了一份假賬賬本。
之後,開封府才查出上官雲通過賄賂官員得到了真相。
此結果一出,汴京城更是炸了。
商人偷稅漏稅變成了士大夫官員濫用職權,誣陷坑害商人,而商人又賄賂官員,才得以證明清白。
越來越沒有底線了。
此等劇情。
儼然比勾欄瓦舍的雜劇評書好聽多了。
汴京城的百姓聊得甚是開心。
街頭巷尾,紙片滿天飛,全都是關於這些醜事的內容。
與此同時。
汴京城內,大量揭發檢舉之事出現,很多空穴來風的消息瘋傳。
士農工商,互相傷害,都快成對立的敵人了!
汴京城的言論,越來越失控,儼然亂成了一鍋粥。
身在禁中的趙禎,見此亂狀,氣得差點兒沒有將御案掀了。
他沒想到一些人竟如此下作,什麼謠言都能傳。
……
二月二十九日,官員休沐日。
范仲淹與蘇良相約來到城外一座野湖前垂釣。
二人坐下後,蘇良問道:“範公,你如何看待士農工商之爭?”
范仲淹想了想。
“此乃全宋變法的一部分。”
蘇良甚是不解,道:“你也和文相、張相、宋相想法一致?認爲釐清了士農工商的排位,全宋變法的方向就將更加清晰了嗎?”
范仲淹笑着搖了搖頭。
“此事屬於全宋變法不好的一部分,但我們又必須經歷。”
“天下萬事,剛者易折,柔則長存。全宋變法發展過快,士農工商的地位不斷變化,故而才引發了這場鬧劇。”
“往昔,科舉入仕,成爲士大夫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但當下,經商、學藝、成爲一名地主,依舊可以吃喝無憂,甚至比士大夫官員過得更加自由自在,差距逐漸縮短,便引起了這種論辯……”
范仲淹捋了捋鬍鬚。
“其實,這也並非壞事。矛盾提前爆發,我們就能提前解決,只要後果不是很糟,我們便能接着向前走,變法之途,總有一些人的利益會被犧牲掉的。”
“三月,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桃花盛開,我們見招拆招吧!”
蘇良點了點頭。
范仲淹的想法,甚是中直,而今也只能是見招拆招了。
……
三月初三。
汴河兩旁,青草漫漫,一棵棵柳樹抽條吐綠。
中書省從各個州府的名士、名商、名匠、大地主中,共計挑選了一百人,參加士農工商排位之辯。
與此同時。
兩府三司還從汴京城的士農工商四大領域中分別挑選出三十人,作爲旁聽見證者。
至於汴京城的各個衙門,也都需要選出一名代表,參與辯論。
御史臺,自然是蘇良參加。
此外,大慶殿內還會有五十名書寫人,同時記錄辯論的情況,然後迅速傳遞到民間。
總而言之。
這將是大宋朝至今以來,規模最大,涉及人員最多的一次全民辯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