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8章:轟動全城!百家學院之舉,實爲大善也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4678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正月二十六日,還不到四更天。

    天色漆黑如墨。

    留宿在百家學院的蘇良便被曹佾拽着,趕往了南郊市集南門前街。

    曹佾一夜未眠。

    總擔心此次大展會無人問津,然後被杖六十。

    南郊市集南門前街道兩側空地,長約一千五百米的地方。

    共計設置有一百多個攤位,攤位上都懸掛着百家學院的標識。

    這一刻。

    五十二種農具、工具,三十七種農藝、工藝技法,盡皆就位。

    百家學院的夫子、學員們也都站在各自的攤位前。

    或組裝着農具工具,或整理着圖冊,或擺放着新型的染織新品、新釉色的瓷器等等。

    各個興奮不已。

    而在一些攤位後面。

    還有模擬出的小塊田地、溝渠、樹木扦插展示等。

    長約近四米、可用於灌溉的龍骨翻車正在汲水。

    適用於多石多樹、難用牛耕種田地的翻土工具踏犁也組裝完畢。

    還有腳踏型紡車、秧馬、耬車、以及多種新型的農耕工具,都已經擺了出來。

    ……

    天色漸亮。

    曹佾變得愈加焦躁起來。

    “景明,我派人打聽到的消息可是汴京城內真正想要來的大地主並沒有幾個,且有的可能到午時才會來,你的這個宣傳方式到底能不能奏效啊?”

    一旁。

    在馬車上剛小憩了片刻的蘇良,伸了伸懶腰,道:“莫急,我們等的是開封府各個村落的鄉村戶,他們距離此處較遠,又喜歡結伴而來,大多可能還是步行,太陽出來再說!”

    說罷,蘇良又回馬車去睡了。

    又過了半個時辰。

    太陽緩緩從東方升起。

    來回踱步的曹佾,硬是將腳下那一方土地踩出了一片凹陷。

    曹佾真的急了。

    “再等一刻鍾!再等一刻鍾若還是無人問津,我就派人去城內喊人,即使喊自己人,也要將場面熱起來!”曹佾喃喃道。

    不多時。

    終於有人來了。

    不過不是周圍的鄉村戶,而是負責在南郊市集巡邏的衙役。

    這些衙役們接到命令。

    爲防止百家學院農藝工藝大展發生百姓擁擠情況,故而要來維持秩序。

    不過他們來迴轉了一圈後,見並沒有什麼人,和曹佾略顯尷尬地打了個招呼後,便離去了。

    這讓曹佾更加焦急。

    曹佾看向一旁的沈括,道:“沈老弟,看來景明的宣傳策略並不好用,我要用我的方式去叫人了!”

    就在沈括準備點頭之時。

    突然看到遠處有一大撥百姓朝着這裏走來。

    嗚嗚泱泱,足足有近百人。

    “來……來人了!”沈括看向前方,激動地說道。

    曹佾擡頭一望,不由得大喜。

    他捋了捋袖子,高聲道:“諸位,展現咱們百家學院成果的時候到了,大家都打起精神來!”

    很快。

    一羣百姓便圍了過來。

    這些鄉村戶,或許不通詩詞歌賦,甚至有的連字都不識幾個。

    但他們卻通曉這些能讓他們維持生計的農藝工藝。

    即使是從未見過的農具工具。

    或上眼一瞧,或嘗試操作一番,便能看出裏面的門道。

    根本不需有人引路。

    百姓們便聚在了感興趣的攤位前,與百家學院的夫子、學員聊了起來。

    “這套龍骨翻車可提供手轉、足踏、牲畜轉三種模式,八九歲的孩子便能操控,若在乾旱時使用,絕對比尋常方式省下一倍的時間。”

    “老哥,儘管踩!這臺紡織機放在這裏就是讓大家踩呢!你若踩壞了,百家學院也不會讓你賠,你感受感受,才能知曉它到底有多麼精細好用!”

    “這套燒瓷術並不複雜,就是我老家的土法改進的,這裏有圖示,並不難操作,有問題,你直接問我。”

    ……

    片刻間。

    這片地方變得熱鬧起來。

    不多時。

    又有一大批百姓趕來,加入了討論的隊伍中。

    曹佾望着百姓們興奮的表情,便能看出他們對這次大展有多喜歡。

    其咧嘴笑着,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馬車內的蘇良透過窗戶,看到百姓們這般表情,不由得也露出燦爛的笑容。

    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這些物件關係着鄉村戶們的生計,他們自然願意前來。

    半個時辰後,人越來越多。

    甚至還有一些人趕着驢車、牛車前來。

    南郊市集負責安全的衙役們也不由得前來維持起了秩序。

    此刻。

    曹佾與沈括站在路旁,正有說有笑地聊着。

    “我家先生實乃大才,國舅爺你若請來一羣商賈貴族,他們能與夫子們交談的如此熱烈融洽嗎?”

    曹佾撇了撇嘴,喃喃道:“不服不行,蘇景明的腦袋確實異於常人。”

    ……

    就在這時。

    三名鬍子花白的老者朝着二人走了過來。

    一名老者看向曹佾,拱手道:“您……您就是國舅爺吧!他們說您能主事,我是徐樓村的裏正,他們兩個分別是半坡村和魏寨村的裏正,我們對一些農藝工藝非常感興趣,能買下幾樣嗎?”

    老者以爲,此等大展乃是爲了售賣農藝工藝賺錢。

    曹佾笑着道:“三位老人家,我們不賣,不過,會免費贈送。”

    “免費贈送?”三名老者都感覺到不可思議。

    “三位稍等一下。”

    曹佾環顧四周,見周圍已滿是百姓,當即,走到前方一處龍骨翻車後置的約三米高的高臺上。

    “諸位,麻煩先靜一靜!靜一靜!我是百家學院的主事人曹佾!”曹佾高聲道。

    很快。

    周圍便安靜了下來,百姓們紛紛看向曹佾。

    “各位鄉親父老,我是百家學院的曹佾。百家學院,匯聚百家,乃爲民而設,成立之初,便確定不會以任何方式盈利。”

    “百家學院農藝工藝大展所展出的所有農藝工藝、製作農具工具的方法,皆會免費贈予大家。在大展最後一日,也就是二月二,龍擡頭之日,所有籍貫隸屬於開封府的百姓,一戶選一人,皆可在此領取一份涵蓋大展所有內容的《農藝工藝書》!”

    “至於開封府外的百姓,日後也會得到這份《農藝工藝書》,但需要到本地州衙縣衙領取……”

    曹佾講完後,周圍突然變得安靜下來。

    百姓們都仰臉看向曹佾。

    就在曹佾有些懵的時候,一名老漢突然高聲道:“這……這真是活菩薩啊!”

    與此同時。

    百姓們紛紛朝着曹佾躬身拱手,高聲道:“活菩薩!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呀!”

    曹佾老臉微紅。

    此刻的他,特別希望曹皇后與他叔父能看到這一幕。

    這比他在夢中夢見自己羽化登仙還令他感到幸福。

    不遠處。

    蘇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曹佾的這番說辭,自然是蘇良安排的。

    這些年,曹佾在百家學院功勞極大,這份榮耀理應由他來享受。

    至於蘇良自己。

    有官家和滿朝文武知曉百家學院是他的設想就足夠了。

    一些百姓忍不住議論起來。

    “這些發明創造,雖不是價值連城,但若真拿出去售賣,也絕對能賺一大筆錢啊!”

    “是啊!你沒看到那兩樣扦插術和燒瓷術,一些江南的商人絕對願意花萬貫去購買,沒想到百家學院竟然就這樣公之於衆了,真是惠民之善舉啊!”

    “百家學院,咱百姓自己的學院,以後我也要讓我兒子去百家學院,學一門技術,同樣也能光耀門楣。”

    ……

    百姓們紛紛誇讚起了百家學院。

    一直到天黑得透透的,百姓們才不依不捨地回了家。

    ……

    翌日。

    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下,來的人比昨日足足多了兩倍。

    令蘇良、曹佾和沈括感到又哭又笑的是——

    一些百姓得知百家學院贈他們《農藝工藝書》後,不願不勞而獲。

    有百姓帶來了一竹筐自家產的雞蛋,有百姓抓來了自家養了一年多的老母雞,有百姓織了數雙布鞋,還有的繡了十餘個荷包……

    這些樸實的百姓,待人的邏輯非常簡單。

    你對我好,我也對伱好,我不會白拿你的東西。

    總之。

    送什麼的都有,熱情到,不要都不行。

    在蘇良的建議下,百家學院的夫子、學員們,勉爲其難地收下了一些。

    ……

    正月二十八日。

    百姓的熱情依舊,人越來越多。

    不過在汴京城的影響依舊不算太大。

    但凡缺少了書生士子參與的事情,往往因討論的人數太少,而會一定程度上削弱一些影響。

    畢竟,他們掌控着汴京民間的話語權。

    黃昏時分,馬車旁。

    曹佾來到蘇良的身邊。

    “景明,咱們這裏雖甚是熱鬧,但在汴京城的影響還是不夠大啊!會不會無人給咱們求情免了那六十杖啊?”

    蘇良微微搖頭。

    “你放心,官家關注着咱們兩個呢,他若想給咱們臺階下,沒有臺階,他也能造出臺階。”

    曹佾還是有些不放心,又道:“要不我將汴京城的書生士子們吸引過來,讓他們也宣傳一番咱百家學院的善舉,做好事,倒賠錢,怎還能不留名?”

    “你打算如何將他們吸引過來?”蘇良笑問道。

    曹佾下巴一擡,甚是自信地說道:“簡單,我一句話,便能讓無數書生士子朝着這裏趕。”

    “什麼話?”

    曹佾在蘇良的耳邊嘀咕了一句。

    蘇良頓時笑了,道:“可行,可行!也是該讓那些五穀不分的書生士子見一見咱們的農事工事技術了!”

    ……

    正月二十九日,清晨。

    汴京城南薰門外。

    一大批書生士子,或騎馬,或坐馬車,紛紛朝着南郊市集的方向奔去。

    這一次。

    曹佾用的不是自己的面子,而只用了一句話。

    “明年科舉策論,或考農藝工藝。”

    此話一出。

    但凡對功名在意的書生士子,無不想來百家學院農藝工藝大展查看一番。

    太陽剛剛升起沒多久。

    一百多個攤位,全部被擠的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汴京城的書生士子們,大多都是“紙上談兵”派。

    即使有實踐經驗的也大多是在館閣、縣衙、縣學之類的地方。

    對農藝工藝根本不瞭解,下田耕種者更是寥寥。

    書生士子們參觀此展,就像鄉下人進城一般。

    滿眼都是陌生,滿眼都是好奇。

    他們沒想到。

    一件看似平平無奇的農具竟然能化腐朽爲神奇幫助農人省下那麼多力氣。

    他們沒想到。

    一向寡言少語、甚至木訥的底層百姓在這裏的展會上竟然如此健談,門門道道,皆清楚無比。

    他們更沒想到。

    百姓們對百家學院感激涕零,恨不得將自己最好的東西都送給百家學院的夫子們。

    ……

    百家學院做了朝廷都對百姓做不到的事情。

    一時間。

    在書生士子們的傳揚下,百家學院的名號再次打響。

    其中,“百家學院,咱老百姓自家的學院”成爲無數開封百姓的口頭禪。

    此話的含金量非常高,一下子讓百家學院變得偉大起來。

    同時,也狠狠打了那羣仍在稱“百家學院,盡是研究奇技淫巧之徒”的酸儒的臉。

    一時間,全城熱議,都在誇讚百家學院。

    ……

    正月三十日,午後,垂拱殿內。

    知開封府包拯將百家學院農藝工藝大展的情況,彙報給了趙禎。

    “官家,開封府若在此時對蘇良和曹佾施行杖刑,恐怕百姓們能跑到開封府來罵娘!”包拯一臉認真。

    “哈哈哈哈……”

    聽到包拯竟能說出這類話,趙禎不由得笑了。

    “免了,免了,二人的杖刑都免了!趙禎緩了緩接着道:“另外,百家學院辦展會所有的耗費、包括印刷書籍的錢,全由朝廷來出。”

    作爲百家學院未曾顯露過身份的院長。

    趙禎對百家學院這番惠民善舉,相當認可,且已有了將其收歸朝廷的打算。

    ……

    二月二,龍擡頭,祭祀土地之日。

    天剛矇矇亮。

    南郊集市南的街道上,便排成了一條長龍。

    對百姓而言,這份《農藝工藝書》儼然就是一本致富手冊,是未來生活的希望。

    不遠處。

    蘇良看到百姓們笑容燦爛,心情也非常愉悅。

    古往今來,任何一項發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之所以採用這種“無私分享”的方式,甚至不在乎傳播到西夏、遼國。

    就是希望所有人在使用這些農具工具或技法時,都能繼續改進,都能繼續分享。

    惟有此。

    這個世界的文明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快。

    這是他一直想要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東西,這也是變法中的一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