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1章:朕之子房!爲大宋江山捨命跳河者,唯蘇景明耳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3546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巳正。

    距離午時還有一個時辰。

    很多官員都來到了銀臺司門前。

    有人將奏疏拿走又放了回去,有人放回後又將其拿走揣進懷裏。

    這1120名呈遞反對裁官之策奏疏的官員,仍無法判斷官家在午時後到底會頒佈什麼詔令。

    是將反對者全部罷黜?還是會無限期延遲裁官之策?

    每個人都心懷忐忑。

    此刻。

    司內的几案上,反對裁官之策的奏疏數量爲689份。

    戶部判官崔宏和殿中丞丘裕站在人羣中。

    毫不起眼。

    有六百多人與他們爲伴,他們感覺很安穩。

    若官家準備將這六百多人全部罷黜,他們必將再整出一些事情來。

    不遠處。

    富弼、曾公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也來到了銀臺司前。

    他們不時朝着前方張望。

    包拯已告知他們。

    國子監博士周遊相未曾溺亡,當下正與蘇良在一起。

    此事若要發生逆轉,就只能看蘇良了。

    而此刻。

    趙禎也得知了蘇良將周遊相帶出開封府的事情。

    他在殿內來回踱步。

    思索着若午時前奏疏未能少於336份,要不要延遲裁官之策,若延遲,如何延遲,才能繼續推行裁官之策。

    ……

    約一刻鍾後。

    皇城司門前的官員們,突然看到包拯帶着一衆開封府衙役和皇城司吏員大步走了過來。

    衆人都是一愣。

    包拯的架勢像是辦案的,又有皇城司的吏員跟隨,應該是大案。

    有官員喃喃道:“官家……官家不會讓開封府將反對裁官之策的官員都……抓到開封府府牢或皇城司內牢吧!”

    很快。

    包拯率衆大步走到衆人的面前。

    他高聲道:“誰是戶部判官崔宏?誰是殿中丞丘裕?站出來!”

    崔宏和丘裕聽到此話,當即就要逃竄。

    但皇城司吏員和開封府的衙役們從其他官員的目光中,便找到了二人。

    幾乎眨眼功夫,二人便被擒住。

    包拯冷聲道:“先綁起來!”

    官員們都非常吃驚。

    包拯跑到銀臺司抓這二人,絕對是重罪。

    崔宏非常氣憤地質問道:“包學士,我們……我們怎麼了?犯了哪條法令?我們畢竟是朝堂官員,在銀臺司前,你有什麼資格在不審不判的情況下便用刑?”

    包拯沒有理會崔宏,而是看向遠處。

    很快。

    又有兩人出現在衆官員的眼前。

    這兩人,頭髮凌亂,肩膀上都搭着一條巾帕,衣服半乾半溼,滿是污垢,幾乎看不出顏色。

    “那……那不是景明兄嗎?”王安石率先認了出來。

    “對……對,那就是景明,景明這番扮相,像是掉河裏了!”曾公亮一臉認真地說道。

    范仲淹的臉上頓時露出笑容。

    “那另外一個應該就是未曾溺亡的國子監博士周遊相了!”

    “蘇御史旁邊,那……那人好像是周遊相。”

    也有人認出了周遊相。

    而當崔宏和丘裕確定蘇良旁邊是周遊相時,不由得兩腿一軟,同時癱坐在地上。

    他們頓時明白,包拯爲何要將他們綁起來了。

    很快。

    蘇良便帶着周遊相來到銀臺司前。

    范仲淹看向蘇良問道:“景明,這是怎麼了?”

    蘇良無奈一笑:“我倆跳了跳汴河!”

    蘇良說的輕描淡寫。

    但范仲淹知曉其中的過程定然很艱辛,不由得拍了拍蘇良的肩膀。

    這時。

    周遊相站到門口正中間,望着案几上擺放的奏疏,“噗通”一聲,跪了下來。

    “我……我是十月二十六日午後投河,欲以死明志,反對裁官之策的國子監博士周遊相,我們五人投河都不是自願的,這……這是一場陰謀。”

    聽到此話,官員們都是滿臉震驚。

    “那日,戶部判官崔宏找到了我,他說若朝廷頒行裁官之策,我一定在被裁之列,然後……”

    周遊相將戶部判官崔宏和殿中丞丘裕如何騙他投河,又如何痛下殺手置他們於死地的經過都講了過來。

    官員們聽得目瞪口呆。

    五官投河,以死明志。

    如此符合當朝士大夫官員精神的一件事情,竟是一場陰謀。

    令許多認識崔宏和丘裕的官員沒想到的是,這兩個“老實人”竟然能策劃出此等偷天換日的大陰謀。

    實在是太瘋狂了。

    這時。

    富弼高聲道:“裁官之策,乃是國策,朝廷不會無緣無故罷黜一名精明能幹的官員,也不會讓一名自私無能的官員舒舒服服地在衙門裏清閒享受、尸位素餐。此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聽到此話。

    一些官員頓時明白了。

    紛紛奔向銀臺司,取回自己的奏疏。

    當然,也有一些官員仍不爲所動,他們依舊認爲朝堂不應裁官。

    不多時。

    銀臺司內堆積的高高的奏疏便變得越來越少。

    片刻後。

    勾當皇城司張茂則來到了銀臺司,再有半刻鐘,便是午時,而他自然是奉官家命令而來,清查奏疏數量的。

    這一刻。

    官員們的心情都緊張起來。

    他們在等待官家將會如何處理此事。

    眨眼間。

    便到了午時。

    張茂則走進銀臺司清查一番後,高聲道:“經查,銀臺司尙有反對裁官之策的奏疏89份。”

    “經查,銀臺司尙有反對裁官之策的奏疏89份!”

    “經查,銀臺司尙有反對裁官之策的奏疏89份!”

    ……

    內侍們扯着喉嚨喊道,所有的官員都聽得清清楚楚。

    稍傾。

    張茂則接着說道:“現在,我宣讀官家的兩道口諭。”

    衆臣紛紛拱手。

    “其一,朝廷事體,不以言罪人。朕不懲言事之人,然言事須以天下爲先、百姓爲先,而非己先,望衆卿思之。”

    “其二,明日清晨,將由變法司正式頒行裁官之策《省官名錄·汴京篇》,有異議者,可直接入垂拱殿。”

    “臣遵旨。”衆臣再次拱手。

    趙禎的兩道口諭。

    第一條在告誡那些依舊還反對裁官之策的官員;第二條則展現出了帝王霸氣,裁官之策,繼續頒行。

    ……

    蘇良見事情告一段落,便迅速溜了。

    再不去洗個澡,換身衣服,他渾身都發臭了。

    與此同時。

    蘇良跳汴河的事情,經由開封府兩名衙役的描述,迅速在官員中間傳開,也迅速在汴京街頭傳開。

    不到兩個時辰。

    抄寫版的民間小報就出爐了。

    標題名爲:六官跳汴河,唯有蘇良爲江山。

    在汴京城,涉及蘇良的消息就是金錢。

    更何況。

    此次五官投河的故事反轉的簡直令人驚嘆。

    除了小報熱賣外。

    一些民間說書人、雜劇藝人,都開始以“蘇良跳河記”爲主題開始創作。

    一些效率高者。

    三日後,便能在勾欄演出。

    這對汴京百姓而言,實乃一道充滿諷刺意味的官場喜劇。

    有人看戲,有人愁。

    今晚,註定會有一些官員徹夜難眠,因爲明日他可能就要失去官身了。

    ……

    翌日。

    即十一月初一,清晨。

    變法司正式頒行《省官名錄·汴京篇》。

    合併衙門七個,廢除官職三十四個,提前致仕官員一百二十八人,罷黜官員三十二人。

    此名錄一出。

    便迅速傳遍了各個衙門。

    名錄之上,有理有據,道明了每一名官員提前致仕或被罷黜的原因。

    有無誇大其詞或謬誤,每名官員都心知肚明。

    經歷了官員投河事件後,這些被提前致仕和被罷黜的官員,表現的甚是安靜,交接一番後,便離開了官衙。

    連一句牢騷話都沒有敢說。

    ……

    開封府府牢。

    當戶部判官崔宏看到《省官名錄·汴京篇》上並無他的名字時。

    當場就瘋癲了。

    二人在城南買私宅、多次狎妓的事情也被丘裕全交待出來。

    二人的罪名乃是謀殺朝廷官員罪與破壞全宋變法罪,任意一條都是死罪。

    至於國子監博士周遊相。

    雖有慚悔,但因參與此事,也逃不了除名勒停的懲罰。

    ……

    這一日,黃昏。

    張茂則駕着一輛馬車來到蘇宅前。

    “蘇御史,官家稱,此次裁官之策能順利進行,你當居首功,官家特賜你飛白書一副。”

    自打今年初,朝廷將變法目標定爲賺錢後。

    趙禎便變得精打細算起來。

    送禮不再一馬車一馬車的送了,送的最多的就是飛白書。

    蘇良的書房裏都放有十餘副了。

    隨即。

    張茂則將一方錦盒打開。

    一副卷軸之上,寫着一行大字和一行小字。

    筆畫似鳥頭燕尾,如缺少墨水的枯筆寫成的模樣,甚是飄逸。

    蘇良認真瞅了許久,然後擡起頭道:“官家的飛白書真是絕了,我看了半天竟沒看出寫的什麼?”

    張茂則笑着瞪了蘇良一眼。

    “這行大字是:朕之子房。”

    “這行小字是:爲大宋江山捨命跳河者,唯蘇景明耳。”

    “蘇御史,官家將你比做張良張子房,此等恩寵,全朝未有啊!”

    “謝官家厚賞!”蘇良拱手道。

    官家賞賜之物,都是需要在兩府備案的。兩府的相公們若看到蘇良得了“朕之子房”四字,估計要羨慕死。

    這四個字,含金量非常高。

    非肱骨之臣、帝王心腹而不可得。

    蘇良得此美譽。

    幾乎可以說已經預訂了大宋未來的首相之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