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5章:捧殺!我,蘇景明,大宋隱相?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4686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三月十五日。

    當蘇良得知,九十六歲高齡的玉陽子道長又研製出一種新型火器後,當即與曹護一起奔向城外的軍器監,火器營。

    火器營,沙場內。

    一張長桌上,放置着五個小木箱。

    每個小木箱內,都放置着一個厚約三四寸、如書籍大小,表皮用一層層厚麻紙包裹,外帶長長引信的投擲類火器。

    這便是玉陽子口中的火雷。

    投擲類火器在唐末便已出現,比如: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等。

    但這類火器,以燃燒爲主,爆炸強度較爲有限,主要用於火攻或驚嚇敵軍馬匹。

    殺傷效果並不強。

    玉陽子捋着雪白的鬍鬚,道:“老夫改良了火藥中的硝、炭含量,即使身穿鎧甲,在此火雷一丈之內,也必身亡,三丈之內,必傷。”

    說罷,他朝着一旁的一名火器營士兵擺了擺手。

    士兵立即會意。

    當即抱起一枚火雷,朝着前方奔去。

    他在距離蘇良等人約二百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將火雷放置在提前挖好的一處淺坑內。

    然後,先將引信留在外面。

    又持一塊木板蓋在淺坑上,將數個沙袋壓在木板上方。

    隨即,士兵點燃引信,迅速撤離。

    與此同時。

    數名士兵手持盾牌,蹲在蘇良等人的前面,以防有沙土迸濺到這裏。

    約十息後。

    “砰!”

    一道巨大的爆炸聲傳來,儼然如天降響雷一般。

    地面都猛然震顫了一下。

    沙土飛揚。

    有的甚至迸濺到盾牌上,傳來噼裏啪啦的聲音。

    稍傾,沙塵散去。

    前方爆炸處冒出白煙,留下一個巨大的坑洞。

    蘇良與曹護都甚是興奮。

    玉陽子絲毫沒有誇大其詞,確實是:一丈之內使人亡,三丈之內使人傷。

    此等火雷若扔到敵軍中間,一枚便足以殺傷幾十人。

    儼然是提升大宋禁軍戰鬥力的利器。

    曹護一臉激動地說道:“老神仙,你爲朝廷立大功了!”

    玉陽子嘴巴一撇。

    “老道我不在乎立功不立功,我在乎的是,下次我再讓你們尋煉丹材料時,能不能快一些。那個小曹,太磨嘰了!”

    他所指的小曹。

    不是曹護,而是曹國舅曹佾。

    蘇良連忙拱手道:“老神仙,此事交給我吧,我一定準時爲您辦妥!”

    玉陽子一心煉丹修仙。

    在他眼裏,根本沒有朝廷。

    他在此製作火器,完全爲了得到煉丹的材料。

    蘇良自然要全力滿足他。

    估計是曹佾瑣事太多,怠慢了他一些,故而老道士有了些小脾氣。

    “你這個小蘇還算不錯,老夫信你!”玉陽子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便離開了。

    蘇良看向曹護,問道:“火器和火雷可有名字?”

    “還沒有,大家都習慣稱呼爲火器和火雷了!”

    “你將此事匯稟樞密院,並懇請官家爲火器、火雷賜名!”

    “明白。”曹護點了點頭。

    當下,火器營隸屬樞密院管轄,歸樞密副使曾公亮主管。

    一應事務都應由樞密院向朝廷彙報。

    蘇良自然不能再像在百家學院時那樣隨意了。

    在朝堂,越俎代庖,乃是大忌。

    他又補充道:“此外,這火雷可不僅僅是打仗的利器,也是賺錢的利器,你匯稟時,提及採礦二字,曾相公便明白了。”

    “嗯嗯,好。”曹護再次點頭。

    火雷爆炸後。

    蘇良率先想到的便是將此物用於採礦。

    當下,大宋境內發現的礦藏並不少,金礦、銀礦、銅礦、鐵礦等皆有。

    但開採速度太慢了。

    雖然在真宗時,礦場上也用上了火藥,但那種火藥的威力太弱。

    比人工開採並快不了多少。

    大宋採礦之所以採取官置場監和百姓承賣兩種方式,就是因開採速度太慢。

    而今有了此等威力的火雷,採礦速度必然會迅速提升。

    ……

    翌日。

    樞密副使曾公亮便將火雷情況向趙禎做了彙報,並懇請趙禎賜名。

    趙禎甚是高興。

    因管狀火器與火雷同出一脈,便分別賜名爲風火槍與風火雷。

    令蘇良感到意外的是,他沒有聽到任何涉及風火雷開採礦石的消息。

    此等可爲朝廷快速牟利之法,理應立即執行才對。

    ……

    午後。

    就在蘇良準備去樞密院問詢一番風火雷開採礦石之事時。

    內侍傳來官家口諭:令唐介、歐陽修、蘇良三人入宮。

    當即,三人便迅速朝着禁中趕去。

    垂拱殿內。

    當蘇良三人來到殿內時,兩府三司的相公們都已經在裏面了。

    范仲淹、曾公亮、王堯臣三人站於一側。

    文彥博、夏竦、張方平等人站於另一側。

    蘇良看向兩邊人的表情,便知剛纔定然有過一場激烈的辯論。

    而此刻。

    官家身在偏殿休息。

    這種情況,蘇良三人已經歷過多次。

    兩府三司難以決議之事,官家便會尋臺諫主持公道或提出建議。

    首相文彥博來到三人面前,將當下的情況講述了出來。

    此場辯論的起因是——

    曾公亮提議用風火雷開採礦石,官家召來兩府三司的相公們來議。

    結果,除了王堯臣、范仲淹、曾公亮三人贊同此事外,其他相公皆反對。

    這個結果也讓蘇良大吃一驚。

    但他聽過文彥博講述的理由後,不由得明白了。

    衆相公反對用風火雷開採礦石的理由是:撼動地脈、耗泄陽氣,易毀大宋國基。

    在蘇良眼裏。

    此理由有些迷信成分,簡直就是州橋上風水先生的說辭。

    但這些相公們卻深信不疑,且有篤信的理由。

    自大宋建國以來。

    礦石開採之地,頻頻發生地震。

    距今最近的就是慶曆六年時,京東路盛產金礦的登、萊兩州發生特大地震,百姓死傷無數。

    最後的結果判定,便是開採金礦所致。

    另外,還有泥石流、洪水等災情,也都是因過度採礦,伐樹毀林導致。

    這使得,朝廷對採礦之事,禁忌頗多。禁忌一多,效率自然就提不上來了。

    除了這些原因外——

    宋庠認爲,風火雷破壞性太大。

    若形成採礦熱潮,易挖斷大宋龍脈。龍脈斷,則國基便會坍塌。

    張方平認爲,地之所產有限,不可窮挖礦產,應爲子孫計,爲後世計。

    這個理由可謂非常高尚,也有些道理。

    比如在挖金礦時,不用火藥,採取的是沙裏淘金;若用火藥,則爲巖裏淘金。

    破壞性儼然是兩種程度。

    范仲淹、王堯臣和曾公亮贊同的原因是:此舉可解大宋財務之急,待救急之後,可再緩緩行之。

    此外,這三人根本不相信風水上的龍脈說。

    很快。

    蘇良三人便瞭解了此事的來龍去脈,並清楚了每位相公的想法。

    蘇良不得不承認。

    挖礦確實易導致地震,也會造成伐樹毀林,水土流失。

    但錯不在風火雷。

    他不信所謂的龍脈之說,更不認爲需要爲後世子孫保留這些礦財。

    三人思考完畢後,朝着不遠處的張茂則點了點頭。

    後者立即意會,便去請官家了。

    ……

    稍傾。

    趙禎再次坐到御座上,問道:“臺諫如何看?”

    唐介率先拱手道:“官家,臣以爲,此策可行。”

    “首先,挖斷龍脈之說,臣是不相信的。沒有一個國家是在國庫逐漸充裕之時而走下坡路。若真的存在龍脈說,那些恨我大宋朝廷的反賊,根本不用造反打仗,他們去挖龍脈不就行了嘛!”

    “此外,地震乃是天災,但並不常有。我們若因不常有之天災,放棄這筆能迅速提升大宋國力的礦藏,實屬不值得!”

    隨即,歐陽修站了出來。

    他看了張方平一眼後,道:“官家,唐中丞已道盡了臣心中的想法,臣只有一句話想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唐介與歐陽修,皆支持以風火雷開採礦藏。

    這時,蘇良緩緩站了出來。

    “官家,臣以爲,造成地震、洪澇、泥石流等災情的主要原因並非採礦本身,而是不合乎規範的採礦方式。僅靠風火雷開採,並不足以加劇各種意外的發生。”

    “當下,無論是我朝場監,還是民間採礦,皆甚是粗鄙,挖而不知填,無節制地伐樹毀林。欲解此危,理應新設尋礦司衙門,統一管理礦藏,且禁止百姓承買開採!”

    “若有伐樹毀林、挖而不填者,一律重懲。長此以往,便可高效採礦,而風火雷採礦,不過就是用一月的時間去完成一年的事情,對我大宋並無害也。”

    “此外,臣建議,派遣勇士,開拓海外尋礦之旅。尋到礦藏後,令戰船前往,而後開採,此乃最快牟利之法也。風火雷,是殺人之兇器,亦是強兵之神器,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

    蘇良講完後,三司使王堯臣大步走出,高聲道:“官家,臣以爲,景明所言,甚有道理!”

    “臣附議!”范仲淹和曾公亮也同時拱手。

    趙禎的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蘇良與其他官員最不同的地方是:遇事,百官可知能做或不能做,但蘇良卻有方法讓不能做的事情變得能做。

    這種臨時反應的機敏,一般人根本學不來。

    蘇良這番話。

    頓時引得衆相公頻頻點頭。

    海外採礦,實乃良策。

    趙禎想了想,也開口道:“朕覺得,可聽景明之言,一切在於規範。”

    聽到此話,衆相公都未曾再開口反對。

    趙禎不由得露出開心的笑容,道:“衆卿,當朝,沒有蘇景明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朕希望的是,我大宋不止只有一個蘇景明。”

    頓時,一衆相公都露出一抹帶着一絲絲羞愧的笑容。

    滿朝士大夫,包括趙禎在內,都已經害上了蘇良依賴症。

    ……

    三月二十三日,天氣越來越暖。

    汴京城的遊人也越來越多,大街小巷越來越熱鬧。

    而就在這時。

    一份手抄民間小報上,一篇名爲《大宋隱相蘇景明》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街頭巷尾,紛紛議論起來。

    蘇良一下子又多了一個新外號——隱相。

    此外號,足以殺人。

    此文章稱當下的蘇良,雖未曾拜相,但在朝堂上已擁有宰執的權力。

    文章開頭引用了趙禎的兩句話。

    “全宋變法,不能沒有蘇景明!”

    “當朝,沒有蘇景明解決不了的問題!”

    隨即,文章分析了自全宋變法以來,蘇良的作用和價值。

    然後,還將蘇良在御史臺的地位,與中書、樞密院、三司主官的關係做了詳盡分析。

    還細數了蘇良的好人緣。

    如:驅使曹國舅經商,與內侍張茂則爲友,在貝州兵變中幫助文彥博拜相,和歐陽修結爲摯友,與范仲淹有莫逆之交……

    全篇文字看似都在誇讚蘇良,其實是在害他。

    此文稱當下朝堂,已無人的勢力能夠超過蘇良,儼然將蘇良刻畫成了一個權相。

    權相二字,乃是大宋的禁忌。

    大宋將相權一分爲三,使得軍、政、財分離,外加提升臺諫官地位。

    目的就是避免出現權相。

    此篇文章,完全是在捧殺蘇良。

    不過,民間很多百姓都覺得此文寫得非常真實,事實就是如此。

    當下的蘇良已成大勢,日後必爲權相。

    甚至還有一些陰謀論者稱,待官家駕崩後,蘇良權勢滔天,極有可能再行皇袍加身之事。

    若是換作旁人。

    看到這篇文章、聽到一些消息後,必然會解釋一番,自證清白。

    一些膽小的,恐怕早就跪在禁中,以表清白了。

    但蘇良看過這篇文章後,只是淡淡一笑。

    該忙什麼就去忙什麼了。

    別人如何傳,蘇良根本不介意,關鍵是趙禎如何想。

    蘇良相信,官家是絕對相信他的。

    很快,此消息便傳進了朝堂百官的耳中。

    很多官員都認爲“隱相”這個詞放在蘇良的身上,甚是妥帖。

    他們紛紛撰寫奏疏,言蘇良之過,並懇請官家預防此危機的發生。

    這一刻,臺諫無人說話。

    文彥博、范仲淹、富弼、曾公亮等人也都沒有說話。

    他們若幫蘇良說話,反而容易將此事坐實。

    他們相信,蘇良能處理好此事,也相信,官家會給百官一個明確的交待。

    就在這時。

    從北方榷場又傳來一個消息。

    有多名商人稱,遼國大皇子耶律洪基回遼後,處處誇讚蘇良告知了他許多變法之道。

    他已尊蘇良爲師。

    一些陰謀論者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他們認爲,蘇良在佈局,布一場大局,意在得勢之後,與遼國聯合,搶奪趙宋皇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