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4章:歐陽修與蘇良同作序,打造汴京最強暢銷書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3452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馬行街,和樂樓。

    客舍內。

    歐陽修、蘇良與蘇洵暢聊着變法之事。

    所聊內容涉及吏治、軍事、商貿、農事等多個方面。

    蘇洵涉獵極廣。

    言語間,借古言今,引物託喻,引得蘇良與歐陽修讚不絕口。

    其主張文章應有爲而作,盡寫胸中之言。

    這與蘇良和歐陽修的文章理念甚是契合。

    小蘇軾與小蘇轍乖巧地站在一旁,認真聆聽,連坐都不敢坐。

    由此足見蘇家的家教之嚴。

    三人暢聊了大概半個時辰後。

    蘇良笑着道:“明允兄,今日一聊,真是頓覺相見恨晚。不知你準備在汴京城待多久,若空閒較多,我們可以多敘一敘。”

    “是呀,今日一聊,老夫亦是受益匪淺!”歐陽修也附和道。

    蘇洵一臉謙虛地說道:“二位官人,客氣了,客氣了!我此番遊京,一方面是以文章拜謁歐陽學士,另一方面是爲讓這兩個兒子也長一長見識。”

    “我計劃的是,在汴京城小住兩個月,這裏的好書較多,準備多借閱一些書籍,讓兩個兒子多長些學問,待臘月再返鄉,不耽誤過年節就行。”

    蘇良望向不遠處的一摞書籍,頓時明白了。

    很多讀書人都願在汴京讀書。

    因爲汴京書多,且很多書籍都有批註版。

    這些批註甚是珍稀。

    代表的乃是當下最主流的想法,最能提高學問。

    對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汴京城的很多書鋪都提供有借閱書籍的服務。

    這是其他州府難以與之相比的。

    從這點兒,蘇良也能看出蘇洵望子成龍的願望,儼然是希望二子都能走上仕途。

    而他也有再次參加科舉的打算。

    這時,歐陽修大手一擺,道:“明允,街頭書鋪能有幾本好書?不如去看一看館閣藏書。這樣吧,你需什麼書籍,列出名目,老夫幫你借閱就行。”

    汴京城藏書最多最全的地方,自然是館閣。

    館閣書籍可供士大夫官員們借閱。

    很多官員借閱後。

    都會令家中子侄或有意走向仕途的族人抄錄閱讀。

    此已成常態。

    也算得上是士大夫官員們的一種特殊福利。

    聽到此話,蘇洵直接激動地站了起來。

    “歐陽學士,這……這……實在……實在是太感謝了!”

    對好書之人而言,這份恩情尤爲貴重。

    歐陽修對同頻共志之人,都非常友好,能幫則幫,絲毫不會妒忌別人的才幹。

    蘇良看向一旁的小蘇軾和小蘇轍。

    “明允兄,我看這兩個孩子挺順眼的,讓他們在屋內抄書讀書實屬無趣。我的好友司馬君實正在館閣校勘書籍,不如我推薦一下,讓他們兩個去館閣當兩個月抄抄寫寫的書童,伱看如何?”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我父子三人能得二位官人提攜,實乃三生有幸!”

    蘇洵重重拱手。

    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對蘇良、歐陽修而言,這可能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但對他們這種尋常百姓家而言。

    這種機遇,便極有可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蘇軾和蘇轍聽到此話,也是眼前一亮,甚是興奮。

    館閣。

    那可是朝廷藏書之處,雲集天下好書,且非一般人能入。

    “軾兒、轍兒,還不謝過蘇官人?”

    小蘇軾、小蘇轍連忙學着他父親的模樣拱手,然後齊呼:謝過蘇官人!”

    蘇良連忙道:“無須客氣,無須客氣!”

    隨即,三人又閒聊片刻後,蘇良與歐陽修便各自歸家了。

    ……

    翌日,清晨。

    蘇良帶着小蘇軾、小蘇轍出現在集賢院門前。

    館閣,乃是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與祕閣的統稱。

    其中,集賢院的公家典籍最多。

    司馬光最喜史書,又擔任着館閣校勘之職。

    除了去變法司外,他幾乎整日都呆在集賢院。

    他與王安石都很純粹。

    一個想着修史留名,一個盼着變法成聖。

    並且,都在付諸行動。

    蘇良帶着二人走進集賢院,正準備尋一名官吏問問司馬光在哪。

    哪曾想。

    那些看到蘇良的官吏,個個如驚弓之鳥,見到蘇良,扭臉便跑。

    蘇良帶着蘇軾蘇轍朝裏面走。

    他看到,兩名官吏抱着一摞摞文書朝着後面屋子奔去,還看到一名官吏突然就給房屋上了鎖。

    就在這時,蘇良聽到一道矮牆外,兩名官吏的對話。

    “蘇御史來了!蘇御史要來巡查了,趕緊把這些文書都藏起來,萬一被他看出問題,問題就大了!”

    “咱集賢院雖是清水衙門,但……但那蘇景明吹毛求疵,若故意找錯,還真正找到,速速將這些賬目都藏起來。”

    ……

    蘇良有些哭笑不得。

    這些集賢院的官吏,定是以爲他要像在樞密院那般,突然檢查集賢院的各類文書呢!

    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

    就在這時,司馬光走了出來。

    “景明兄,你……你……今日是要檢查集賢院的文書賬目嗎?我知道這些文書都放在哪裏!”司馬光笑着說道。

    蘇良搖了搖頭。

    他若真像挑樞密院的毛病那樣,那估計汴京城的十個衙門,有九個半都有問題。

    蘇良沒那麼多閒工夫。

    有些錯誤,無傷大雅,太較真,反而會影響各個衙門的正常運轉。

    “我今日乃是爲私事找你,我準備給你安排兩個書童,讓他們負責一些抄抄寫寫的事情,順便在這裏讀讀書,不要月錢,管飯就行,你看行不?這兩個可都是讀書的好苗子!”

    “蘇軾,蘇轍,參見司馬官人!”蘇軾與蘇轍同時拱手道。

    十四歲的蘇軾已然如大人一般,甚是通曉禮數,十二歲的小蘇轍還有些天真爛漫,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喜歡四處張望。

    司馬光點了點頭。

    “沒問題,就讓他們跟着我吧!”司馬光笑着說道,蘇良舉薦的書童,他自然會毫不猶豫地接下。

    蘇良安排好蘇軾與蘇轍後,便離開了集賢院。

    當集賢院的官吏們知曉是虛驚一場後,不由得長呼一口氣。

    當下,蘇良乃是多個衙門官吏的噩夢。

    但凡是行爲有失或膽小怕事的官吏,見到蘇良,心裏都會忍不住猛地哆嗦一下子,生怕蘇良突然來一次大抽查。

    ……

    九月十九日。

    蘇洵將所有文章匯聚在一起,交給了劉記書鋪的劉長耳。

    因他自號老泉。

    便將此書籍命名爲:《老泉文集》。

    與此同時,蘇良與歐陽修也將寫好的序,交給了劉長耳。

    劉長耳簡直高興壞了。

    能使得歐陽永叔與蘇景明同作序,這本書就絕對不會滯銷。

    當即,他便令下面的書坊開始雕刻書版。

    他選用最好的刊工,最好的紙墨,以及當下最流行的裝幀方式。

    完全將其當作一件藝術品去製作。

    當下,汴京城的坊印書質量最能媲美官刻書的,便是劉記書鋪。

    九月二十二日。

    書籍雕版完畢,正式進入印刷階段。

    一般情況,這類書籍的首印都是兩千冊,兩千冊便足以賣半年了。

    但這一次,劉長耳將首印數量定在了五千冊。

    他認爲,此書定然能賣脫銷。

    劉長耳雖爲皇城司之人。

    但他也是實打實的書商,極擅營銷之道。

    ……

    九月二十三日。

    他將歐陽修與蘇良撰寫的書序的部分詞句,印製在小報上,開始在街頭售賣。

    以此預熱《老泉文集》。

    蘇良在序中稱:老泉文集,逆當下浮豔怪澀時文,主張有爲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天下讀書人皆應習之……

    歐陽修在序中稱:老泉文集,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能引得歐陽修與蘇良齊齊盛讚,民間的書生士子們自然心嚮往之,充滿好奇。

    當日,小報便售罄了。

    《老泉文集》之名也在汴京城的各個酒館茶肆中迅速傳播着。

    ……

    九月二十八日,劉記書鋪正式開售《老泉文集》。

    天還未亮。

    書鋪前便圍了一大羣讀書人。

    這些人自然全都是奔着蘇良與歐陽修的名聲而來。

    令劉長耳沒有想到的是,不到半晌,五千本《老泉文集》便全部售罄。

    這一刻,劉長耳的心情陡然變得緊張起來。

    他突然意識到,歐陽修與蘇良的名氣太大了,他的宣傳也太廣了。

    如果此書的內容配不上爲其造的勢。

    那恐怕,不但劉記書鋪會迎來退書潮,歐陽修與蘇良也會被羣起而罵之。

    汴京城的文人士子,看書還是挺挑剔的,一般的文章,還真難入他們的法眼。

    午後,劉長耳心中的石頭瞬間落了地。

    因爲此書盛讚無數。

    看過此書者無不言其好,甚至在汴京街頭還掀起了一陣抄書熱。

    無數書鋪的抄手都開始瘋狂抄寫《老泉文集》。

    抄的不是書,而是錢。

    更有人願意以高十倍市價的價格購買原版書籍。

    一時間,整個汴京城的文人書生圈裏討論的都是《老泉文集》。

    蘇洵之名,也迅速在文人士子中傳開。

    劉記書鋪內,劉長耳一臉笑容。

    他大手一揮,高聲道:“夥計們,咱們加把勁,再雕印一萬冊,這個月和下個月,月錢翻五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