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4章:大宋孤勇者,朝堂一根筋,蘇景明!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上官不水字數:3426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四月二十日,近黃昏。
御史臺,書案前。
一篇三千五百餘字的文章躍然於紙上,正是:《論樞密院與三衙之失疏》。
蘇良幾乎是一氣呵成。
將近日來的所思所想,全都寫在了紙上。
隨即。
蘇良朝着一旁的書吏說道:“將此彈劾章疏再抄錄一份,原件呈遞禁中,抄錄本呈遞中書。”
書吏迅速接過彈劾章疏,坐在一旁抄錄起來。
唐介、歐陽修、何郯、範鎮、周元等臺諫官,全都圍了過去。
當看到章疏內容後,衆人都傻眼了。
“自先帝始,吾朝以堯舜爲師法,待儒臣以賓友,崇文抑武,是爲國策。然其本意在於防藩鎮,治內亂,使得境內太平。然自本朝始,文人愈加驕橫,全領武事,武人皆爲副。”
“近日,臣巡禁軍軍營,赫然發現,皇城之禁兵,孱弱、嬌貴、慵懶、毫無鬥氣,皆不能戰矣,若遇外敵,必將不堪一擊。”
“然罪不在士卒,軍營風氣渙散,將士皆好聚財貨而不思進取,實乃樞密院與三衙之過。”
“樞密院掌天下軍事機密、邊地防務、並兼禁軍,即使難如太祖太宗般訓練一支驍勇善戰之師,也應使得軍營中人人尙武,而非貪圖享樂之風盛行。”
“三衙掌管禁軍操練,本應傾力而行,使得將強兵勇,然卻死守樞密院操練規則,多年不變,操練之實質,更重禮儀之態,非向戰而教,實乃下成。”
……
“臣知,崇文抑武乃祖宗之制,然當下已矯枉過剩,武將受監軍牽制、帥臣輕視,更有朝廷‘陣圖’使得將士化爲提線木偶,此非良兆,長此以往,將士日趨消沉,恐有亡國之災。”
“臣建議,重改兵制,提高士卒地位。武功,應與文治並重!”
……
唐介、歐陽修等人看完章疏後,都木在了原地。
蘇良實在是太敢寫了!
此篇章疏,表面上是抨擊樞密院管兵不嚴、三衙治兵不利。
其實,是抨擊大宋當下的國策:重文抑武,已成畸形之態。
蘇良認爲,若再不提高武人地位,改變兵制,使得兵卒重回太祖太宗之時的驍勇之態,大宋將有亡國之危。
王安石那句“祖宗不足法”只是喊了喊口號,便引得全朝震動。
蘇良此舉。
儼然是要逆祖宗家法而爲之,且還是最不能逆的那一條。
那句“武功,應與文治並重”便足以引來羣臣爭相彈劾。
衆臺諫官們都微微皺眉。
官家是不可能同意的,士大夫官員們也都是不可能同意的。
若因推崇武功,再次造成諸如唐末藩鎮與陳橋兵變的事情發生,那促進此事者,將會遺臭萬年。
這個責任,誰都擔不起!
“景明,莫要胡鬧,你這是要逆祖宗家法而行,官家根本不會同意,事情鬧大了,你易遭到貶謫!”
“對,你若言京城禁軍過於慵懶無能,提強兵之法便可,莫說這類‘武功應與文治並重’的話語。”
“景明,此章疏一旦呈遞到聖前與官家面前,伱可知意味着什麼?我朝祖制便是如此,歷經多年,也並未出事,你是不是過於激進了一些?”
……
衆臺諫紛紛規勸蘇良,他們覺得蘇良有些鑽牛角尖了。
蘇良面色認真地搖了搖頭。
“欲培養可戰之將士,必須提高武人地位,令他們有所期待,不然永遠難解此頑疾。”
“我並非是要讓天下武將擁兵自重,而是當下五六十萬禁軍兵卒,有戰鬥力者可能只有七八萬而已,此乃天大的隱患,必須立即改革兵制,至於如何制衡擁兵自重者,我覺得可再設新法……”
臺諫官們見蘇良一臉篤定,自知再勸無益。
他們也覺得蘇良有些執拗了。
因爲他們根本想不到幾十年後的那場浩劫,到底有多丟人。
……
很快。
這份彈劾章疏便傳到了趙禎的御案前。
趙禎不由得勃然大怒。
“這個蘇景明,是當下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嗎?真是胡鬧,變法歸變法,但絕不可動搖國本!樞密院不過就是彈劾他沽名釣譽而已,他竟要將整個樞密院都掀翻,實在是太過於情緒化了!”
趙禎知曉大宋禁軍存在着一些問題。
但解決這些問題,還不足以讓朝廷提高武人地位,使得武功與文治並重。
當即,趙禎便將此章疏扣壓不發,並不準備給予回覆。
與此同時。
兩府的相公們也都看到了這篇章疏。
宋庠一臉不敢置信地說道:“這……這……蘇良是要亂國嗎?變法都變到先帝頭上了!”
臺諫官,可獨立上奏,且不會以言獲罪。
但蘇良這份奏疏,欲推翻祖宗之法。
性質就不一樣了。
夏竦看過後,氣得咬牙切齒。
他覺得是蘇良在針對他,樞密副使富弼和曾公亮都是才到汴京不久,若樞密院有責任,那自然是他這個樞密使的責任。
……
翌日一大早。
趙禎案頭的彈劾章疏便堆積得如小山一般,全是彈劾蘇良動搖國本,妄圖顛覆祖宗家法之事。
趙禎欲將大事化小,便命人召蘇良入禁中。
約兩刻鐘後。
一個小黃門急匆匆地來到趙禎面前,道:“官家,不好了,蘇御史在入禁中的路上與數名官員吵起來了!”
趙禎微微皺眉,大步走了出去。
而此刻。
在距離垂拱殿還有約五百多米的廊道上。
蘇良已被十餘名官員圍住。
爲首的正是曾彈劾蘇良沽名釣譽的樞密院副都承旨徐閣臣和樞密院編修劉進。
“蘇景明,你作爲臺諫官,不思爲官家分憂,卻欲壞祖宗家法,不但無端攻擊樞密院和三衙,還竟想着動搖國本,你可知罪?”
“蘇景明,你向來標新立異,矇蔽聖聽,而今終於露出了真面目,有我們在,豈會容你亂國?”
“今日,官家若不將你罷職,我徐閣臣將以死諫君,拼了性命,也不會讓你這種人留在朝堂。”
……
官員們吐沫橫飛,皆是咒罵蘇良之語。
蘇良待他們罵了半刻鐘後,笑着說道:“諸位,能否聽我說兩句?”
“此時認錯已晚,你等着被嚴懲吧!”一名官員高聲說道。
蘇良見衆人都看向他,不由得胸膛一挺,道:“我爲何要認錯?我何錯之有?”
“我朝禁軍士兵潰爛如此,難道不應該更改兵制嗎?”
“上四軍士兵,視身高相貌爲最重,而無視武力訓練,他們不擅戰,只擅做金甲長人;其他將士,不是好聚財貨便是喜開店鋪做生意,這是誰導致的?是不是樞密院和三衙無能?”
“諸位試想,若有朝一日,遼國鐵蹄跨過黃河,我們如何守,靠這些只會列隊站崗的金甲長人嗎?還是靠你們這些只會嘴上功夫的文官?”
“武功必須要與文治並重,不然我大宋危矣,所有的變法成果都是爲他人做嫁衣裳。你們想一想,我們若因兵不善戰,導致契丹人攻入汴京城,掠奪我們的金銀布帛、書籍繪畫、將你們的父母、兒女全都擄至北方苦寒之地,我等如何阻擋?”
……
蘇良激動之下,將靖康恥的場景都描繪了出來。
而這一刻。
不遠處的趙禎也聽得清清楚楚。
一名官員氣得渾身都在打顫,其瞪着蘇良道:“一派胡言,完全是一派胡言!我們有河北禁軍,又有中央禁軍十餘萬,怎會使得契丹人得逞,你蘇良只是危言聳聽,信口開河而已。”
“信不信由你!”蘇良已不打算再辯解。
大宋的士大夫官員們都有一種迷之自信,覺得自己文武雙全,而遼夏皆是莽夫,根本不足爲懼。
並且,他們不喜打仗。
特別是樞密院的官員,總覺得能用錢能解決的事情就不宜用其他手段解決。
這也導致,很多將士根本不願爲戰而練。
他們覺得,大宋不可能有戰事。
這時,趙禎黑着臉走了過來,朝着蘇良道:“隨朕來!”
當即,蘇良便跟着趙禎來到了垂拱殿。
“蘇景明,你是喝多了,還是要與樞密院對着幹?竟敢說出這種武功與文治並重的話語來,難道你不知我大宋如何得來的江山?難道你不知武人的威脅,我大宋立國近百年,靠得便是這套文武權衡之術。崇文抑武,乃是保證大宋江山長興的關鍵,豈會因士卒不精而改變?”
趙禎臉色鐵青,將蘇良狠狠教訓了一頓。
“你將事情鬧得如此大,接……接下來,你讓朕如何保你,朕也大不過祖宗家法,你剛纔與衆臣所講,皆爲猜想,實乃無稽之談!”
蘇良想了想,道:“官家,臣不覺得自己有錯。臣就是想要將事情鬧大,如此才會吸引更多人關注汴京城的禁軍士兵們,待他們完全失去戰鬥力,就晚了!”
“臣願意受罰,但臣接下來還會接着上奏,言說當下禁軍之失!”
蘇良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掀翻祖宗之法。
但以此換來官員們重視此事,已經達到他的目的了。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你……你……你讓朕該如何說你?你這個倔脾氣!”
“臣以爲,值得!”蘇良挺起胸膛。
趙禎被氣得只想揍蘇良一頓。
“祖宗之法不可違,更何況是立國之本,接下來你好好反省一段時間吧!”
午後,趙禎下詔。
蘇良口出違逆祖宗之言,勒令停職,僅保留階官,而後視悔過情況再評判是否恢復原職。
這是蘇良人生仕途中第一次被停職。
甚至以後的史書上,會將此事當成蘇良爲官的一個劣跡表現。
但蘇良不後悔。
有些事情,只要努力了,便會呈現不一樣的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