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5章:命如草芥!大宋底層百姓的生存問題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355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升下戶爲上戶,使得窮戶多役。

    降上戶爲下戶,使得富戶少役。

    免役法的初衷是減少貧民的壓力,而今下面的吏員爲中飽私囊,來了一招移花接木。

    反而加重了窮人的負擔。

    大宋百姓貧富狀況時常變動,一場災情或一場病,都能使得富農返貧。

    而五等簿全靠下面底層的吏員填寫,有時許久都未更新,有時突然就更新了一次。

    經常都是錯漏百出。

    有些百姓墳頭的草都有一丈高了,勞役簿上還有他的名字。

    ……

    御史臺門前,馬車上。

    蘇良從葛石頭的口中瞭解到了他想要瞭解的一切。

    葛石頭,十四歲,開封府東明縣葛寨村人,父母皆爲農戶,家有九畝四等田。

    其中有三畝,還是在抑田畝兼併策頒行後購買的。

    因免役法的實施,東明縣縣丞許大有重新修改五等簿,將他家由五等戶變成了三等戶。

    村內裏正告知他爹,只需要給一些“好處費”,便能再改回五等戶,減少免役錢。

    但當下秋糧未收,葛父根本無錢,便準備將葛石頭養的三隻雞殺掉,送給裏正。

    葛石頭不許,因爲其母多病,需要雞蛋養身子。

    在葛父殺雞時,葛石頭與其大吵一架,然後急奔近百里地,來到了汴京城。

    葛石頭覺得罪魁禍首是縣丞許大有。

    沒有許大有改五等簿,他的雞就不會被殺,他的母親也不會沒有雞蛋吃。

    他在說書人那裏聽過蘇良的故事,便寫了一份狀紙來御史臺尋蘇良,要蘇良爲其主持公道。

    蘇良想了想。

    先是請葛石頭吃了一頓飽飯,然後在御史臺爲其安排了一個歇腳的地方。

    蘇良準備明日與變法司的同僚一起前往東明縣葛寨村走一趟。

    全宋變法,最困難的地方其實在村裏。

    東明縣距離汴京城不足百里。

    但許多東明縣村莊裏的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未去過汴京城。

    在他們眼裏,汴京城在雲端,根本不是他們這種泥腿子能去的地方。

    鄉村自有一套爲人處事的邏輯。這套邏輯比《宋刑統》對他們更有效。

    在那些只知耕地織布的百姓眼裏,村內的裏正就是王法,掌握着所有村民的命運,甚至生殺大權。

    百姓們根本意識不到反抗。

    因爲他們從小到大的經驗都在告訴自己,若得罪村內的話事人,將寸步難行,甚至沒有活路。

    在村內,富人和官府之人才有話語權,才有尊嚴。

    一名小吏,對一些村民而言都是閻王爺一般的存在。

    大宋的多起百姓造反事情,大多數百姓其實都是從衆,他們根本不知什麼是對是錯。

    只因跟着村內有話語權的人向前走,才跌入了萬丈深淵。

    這種認知方式,使得他們成爲了愚民。

    當村內的裏正告知他們需要“拿錢辦事”時,他們毫不猶豫,且並不認爲這樣有錯。

    他們只是想平安地活着。

    而爲了平安地活着,已經耗盡了他們所有的力氣。

    像葛石頭這種敢將縣丞告到御史臺的小百姓。

    恐怕萬中無一。

    或許他再大兩歲,過了叛逆期,對村裏的事情有了一些認識,便不敢這樣做了。

    他幸虧見到了蘇良。

    若是誰也沒有找到,然後還被縣衙的吏員知曉,他家的日子恐怕就難過了。

    當下,蘇良考慮的。

    不是解決葛石頭家的問題,也不是葛寨村的問題,更不是解決東明縣的問題。

    而是如何根治全宋鄉村底層存在的這種問題。

    ……

    翌日一大早。

    兩輛馬車,一列馬隊出現在宣德門外。

    范仲淹、王堯臣、樑適、蘇良、王安石、司馬光六人,再加上葛石頭,七人分坐兩輛馬車。

    曹護帶着數名便衣護衛,負責保護蘇良等人。

    此事,是得到趙禎應允的。

    變法不能總在變法司內寫變法之策,總要走出去看一看。

    葛石頭沒想到竟然有如此多的官老爺。

    他在上馬車前,小聲地朝着蘇良道:“蘇……蘇官人,這麼多人都去我家嗎?我家可能沒有那麼多糧食招待你們?”

    蘇良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我們吃喝自理,此去一定爲你解決問題。”

    葛石頭再次小心翼翼地問道:“那……那解決完問題,我……我是不是要給你們每人都送一隻雞呀,我家已經沒有雞了!”

    聽到此話,蘇良不由得心頭一酸。

    葛石頭長期生活在“拿錢辦事”的氛圍中,一直覺得官員辦事也都要好處,且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蘇良搖了搖頭,道:“不需要,到時我再送伱幾只能下蛋的母雞!”

    隨即,蘇良看向葛石頭手中的包子,問道:“你怎麼不吃?”

    “我要給我母親留着,她從來沒有吃過汴京城的包子,我要讓她嘗一嘗。”

    蘇良揉了揉葛石頭的腦袋。

    “天熱,包子放到下午就壞了,你吃了吧,待見了你母親,我將馬車裏的一盒點心送給她。”

    “真的?”葛石頭大喜。

    在蘇良點頭後,拿起包子便朝着嘴裏塞,吃得甚香。

    ……

    片刻後。

    衆人坐上馬車,朝着城外駛去。

    衆人計劃的是今日黃昏抵達東明縣縣衙,然後分多路探查。

    除了免役法存在的等戶問題外,他們也想看一看青苗法與抑田畝兼併法執行的效果,以及看一看百姓還存在哪些問題急需解決。

    馬車內。

    范仲淹、王堯臣、蘇良、葛石頭,四人同坐一輛馬車。

    葛石頭在與范仲淹和王堯臣熟悉後,漸漸打開了話匣子,將村裏的很多事情都告知了三人。

    比如:

    他的一位堂姐因不願嫁給一個賭鬼,跳進了村後面的河,最後連屍體都沒找到,還被父親罵作賠錢貨。

    他同宗的一名堂哥在拉船時出了意外,兩條腿被砸斷,無人賠錢,媳婦跑了,獨留七十歲的老母親養活他和他五歲的孩子。

    ……

    葛石頭說得很輕鬆。

    這些事情,似乎就是尋常百姓家的日常,除了他們村,其他村也都正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想着去找官衙尋求幫助,沒有人覺得是朝廷的政策有問題。

    他們根本不知向誰訴苦。

    在他們眼裏,所有糟糕的意外都是命,他們只能認命,然後潦草地度過一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