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5章:寧與閻王吵一宿,不與蘇景明辯一句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3058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郊外。

    炙熱的夏風將百家學院報名處的草棚吹得嘩嘩作響。

    三百餘名書生皆低頭不語。

    這一刻,他們已無法直視身上那件光鮮的襴衫。

    往昔,那是讀書人身份的象徵。

    此時卻成了遮羞布。

    站在這裏的書生,無一不是奔着“踩蘇良博名望”而來。

    他們自認是爲天下讀書人的尊嚴來訓斥蘇良與曹佾。

    哪曾想。

    自己引以爲傲的尊嚴卻被蘇良狠狠踩在地上。

    學而優則仕,本身沒有任何過錯。

    但是不學而妄想成士,且不願做其他事。

    吃軟飯、愛名利、博虛榮,日日碌碌無爲,那註定百無一用,一事無成。

    歷來名士面對書生,都是在苦口婆心地勸學。

    蘇良卻是在勸他們棄學。

    蘇良並非在宣揚讀書無用論。

    而是當下的大宋,讀書人已逾千萬人,每三年能中舉者,不過寥寥數百人。

    不是那塊料,吃不了那份苦的人。

    沒必要再自欺欺人,躲在自我幻想中,虛耗光陰。

    這一刻。

    不僅是這些書生們,一旁圍觀的百姓也都聽懂了蘇良的話語。

    一言以蔽之。

    “若無苦學之志,又無登榜之才,不如脫下襴衫,另謀出路。”

    蘇亮的話雖難聽,卻是實情,直接戳中了這些人的軟肋。

    領頭者劉洞低着腦袋。

    他怎能不知自己的詩才是何水平。

    他只是想碰碰運氣。

    沒準兒有人因他“五年寫千首詩”的意志力,而舉薦他擔任一官半職。

    蘇良一下子打碎了他的所有幻想。

    與此同時。

    後面一些小報的執筆人已將蘇良的話語整理起來。

    其中,來自劉家書籍鋪的一名執筆人,將題目都擬好了。

    名爲:《蘇良勸諸生棄學說》。

    蘇良看向衆書生,問道:“還要再辯嗎?你們若認爲我說的不對,大可向我證明,自己不是廢物。”

    “廢物”二字,傷人入骨,但他們又無可奈何。

    蘇良有資格這樣罵他們。

    他們在一羣目不識丁的百姓面前能夠高談闊論,但在蘇良眼裏,一無是處。

    他們哪怕有一首詩、一篇文章名揚在外,也不至於被蘇良羞辱成這般模樣。

    有些書生依舊不服氣,但卻無言反駁。

    頓時。

    書生們紛紛轉身,朝着回城的方向走去。

    眼見書生們走遠,周圍的面試者們傳來巨大的歡呼聲。

    趴在馬上的曹佾,看向蘇良,一臉景仰,口中喃喃道:“我若有此等口才,怎會挨這麼一頓棍子!”

    ……

    翌日一大早。

    一份名爲《蘇良勸諸生棄學說》的小報,在汴京城的街市上熱銷。

    百姓們爭相搶購,熱鬧非凡。

    對百姓而言,他們最是厭惡這種吃軟飯且無學識的讀書人。

    裝腔作勢,於國於民皆無益,卻還處處顯擺,以飽讀詩書的文士自居,處處看不起底層百姓。

    一時間,這種類型的書生幾乎是過街老鼠,人人白眼。

    整個汴京城也都開始討論此事。

    “罵得漂亮!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那些根本考不上功名的廢物書生,徒耗家中之錢,甚至有的人只是穿着襴衫的登徒子!”

    “有道理,那羣書生白日在茶館喝茶,晚上去酒樓宴飲,哪有時間讀書,該罵!這羣人若爲官,那一定是害羣之馬!”

    “寧與閻王吵一宿,不與蘇景明辯一句。”

    “哈哈……這羣讀書人真是愚蠢,國子監那羣學生都罵不過蘇景明,他們竟然敢去找蘇景明的麻煩,真是不知死活。”

    “好一頓臭罵,他們就是一羣騙吃騙喝騙女色的騙子,只是用襴衫將自己僞裝的像個讀書人罷了!”

    “寧與契丹賊打一架,也不與蘇景明吵一架。”

    “我的傻姐姐,明日你便與那劉世美斷絕關系吧,他吃你用伱,還與別的女子眉來眼去,他就是在利用你啊!”

    ……

    此小報產生的影響極大。

    當日中午,便有一些客棧的長住書生,收拾行李,準備返鄉。

    這羣人並沒有獲得明年參加省試的資格。

    他們就是抱着幻想,沉迷於汴京城的紙醉金迷,但看罷蘇良之言,他們的心態徹底崩了。

    當然,也有不認同蘇良之言的。

    他們覺得蘇良砸了他們吃喝享樂的飯碗。

    也有書生大喊着:莫欺少年窮,然後發奮苦學起來。

    ……

    此小報,很快傳到了汴京城的各個衙門。

    甚至傳到了宮中。

    趙禎看完後,心情甚是歡喜。

    當下大宋的年輕讀書人們確實過於安逸,他樂於看到這些人產生危機感。

    蘇良之罵,罵得有道理。

    如今朝堂冗官嚴重,以後定然不會擴招。

    若所有讀書人都奔着朝廷的鐵飯碗,不做其他事情,那將會是其他行業的巨大損失。

    蘇良此舉其實是拯救了一大批“心存幻想,才識不足”的讀書人。

    這羣人回鄉。

    做個代書先生,做個商鋪掌櫃,其實要比一般人強多了。

    至於汴京城的官員們,更是對蘇良佩服得五體投地,本來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極易引起天下讀書人和士大夫官員的排斥。

    但蘇良的一番解釋,卻讓所有人不得不服氣。

    蘇良之言,得罪了一些讀書人,卻贏得了民心。

    夏竦在家氣得一口氣摔掉了十餘件瓷器。

    當下的蘇良,已變成了“大宋賢臣”的代名詞。

    官家在捧,臺諫在捧,百姓也在捧,都快將其捧到了天上。

    蘇良的位置與名望越高。

    夏竦越感覺到自己距離外放之期越近。

    他縱橫朝堂幾十年,第一次感覺到如此無助、無奈,竟被一名年輕人全方面碾壓。

    這時,蘇良的頭號鐵粉歐陽修,大筆一揮,寫了一篇文章。

    名爲《勸脫襴衫論》。

    此文從當下科舉取仕的整體情況切入,講述了“一生襴衫,難換官衣”類底層書生的悲劇,勸導一些難以入仕途的讀書人,另謀出路。

    “莫以書牘遮羞,莫以襴衫自欺,書生無骨,無憂國憂民之思,非大丈夫也。”

    “科舉取仕,萬中無一,莫將其視作此生唯一項也。”

    “若知白衣隨終身,不若棄文換他途,爲權爲財爲色者入仕途,如臨深淵,不如棄之……”

    ……

    歐陽修此篇文章頗有高度。

    趙禎看過後,直接下達詔令,命開封府將此文章刊載於開封府府報之上,並命各個州府刊印轉載。

    若將《蘇良勸諸生棄學說》當作民間態度,那刊印在府報上的《勸脫襴衫論》就屬於朝廷的態度了。

    意義完全不同。

    這意味着,朝廷也意識到了書生羣體中出現了這一種畸形狀態,要整頓天下的書生了。

    ……

    接下來的幾日,汴京城的書生們都變得老實勤勉起來。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

    便是汴京城的勾欄瓦舍、酒樓茶館內,顧客明顯少了許多。

    少的正是被蘇良痛罵的那羣讀書人。

    有的幡然悔悟,開始苦學;有的則是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此外。

    蘇良這一頓罵也爲其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一些認識蘇良的百姓在大街上碰到他,根本不敢與其答話,直接扭臉就走。

    因爲有些百姓傳言。

    蘇良在街頭巡視乃是爲了發現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一旦發現某些百姓身上有壞毛病,便會破口大罵。

    更加搞笑的是——

    一些百姓家哄小孩,都會提到蘇良。

    “別再哭了,再哭那位砍頭御史蘇景明就要過來罵你了!”

    此話一出,小孩子立即不再哭泣。

    甚至還有一些叫花子,將那句形容蘇良的“寧與閻王吵一宿,不與蘇景明辯一句”編成了順口溜,在街頭傳唱。

    這讓蘇良哭笑不得。

    他在西夏得了個砍頭御史的名頭,在百姓眼中又以“罵官員、罵書生”著稱。

    恐怕這輩子都難以洗脫這個“惡名”了。

    ……

    而接下來的日子。

    憑藉着蘇良的這一頓罵,百家學院招生事宜非常火爆,得到了數名非常不錯的苗子。

    這令蘇良和曹佾甚是欣慰。

    待百家學院正式運行,他們將會給全天下人一個驚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