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9章:三貶兩升,皇家事需要真相否?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4625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禁中叛兵入皇后寢宮刺殺之事。

    被皇城司嚴格控制消息,並未流傳入民間。

    即使有人聽到一些風聞,也是只知皇后寢宮失了火。

    知曉此事的官員們也都未曾泄露消息。

    汴京街頭。

    那些刊印售賣民間小報的商人。

    即使通過特別渠道知曉了此事,也不敢朝外說。

    有些事情透露出去,那是要坐牢挨板子的。

    他們比任何人都瞭解朝廷管控信息的尺度。

    ……

    四日後。

    即閏正月二十七日。

    內侍省調查出了禁中叛兵刺殺案的結果。

    臺諫官們看到這個結果後都傻眼了。

    莫說正常人。

    即使七八歲的孩童都不一定能相信這個結果。

    “經查,四名親事官醉酒後,闖宮鬧事,並無幕後主使者。”

    內侍省建議:增加巡邏的護衛,砍掉宮牆、屋檐旁的大樹,在各處增加防火警示木牌。

    酒後便敢去闖皇后寢宮,簡直是荒繆。

    何酒能有如此功用?

    喝酒能壯膽,但並不會促使人尋死。

    ……

    御史臺內。

    唐介、範鎮、蘇良、呂誨四人剛坐在一起。

    知諫院歐陽修便帶着左司諫何郯、左正言周元和右正言趙抃,氣呼呼地趕了過來。

    至於侍御史兼知雜事高若訥。

    最近請了病假,一直在家中養病。

    他不在御史臺。

    御史臺的談論氛圍要好上許多許多。

    歐陽修氣憤不已地說道:“荒繆,實屬荒謬!醉酒就敢闖宮禁?就敢放火?就敢持刀殺人?內侍省分明是什麼都未調查出來,要包庇楊景宗、楊懷敏與鄧保吉!”

    “走,咱們同去垂拱殿上諫!”何郯也是氣呼呼地說道。

    臺諫官有監察之責。

    任何有疑之政事,皆可面聖上諫。

    甚至有時要比其他衙門的官員反饋的晚,還會受到責罰。

    就在衆人都站起身時。

    蘇良突然道:“諸位,先等一等。”

    衆人紛紛看向蘇良。

    蘇良緩緩道:“此消息能夠傳到我們耳中,說明官家和兩府相公都已看過。若官家覺得此消息離譜,定不會讓此案宗結果以這樣的書面信息傳到各個衙門,官家應該會立即召開封府、大理寺或御史臺重審!”

    “但是,這個消息還是放出來了,並且內侍已經開始砍樹,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就是官家想要看到的結果!”

    唐介搖了搖頭,道:“怎麼可能?此事涉及禁中安危,官家定然想要一個真實的結果,以除後患。”

    蘇良微微一笑。

    “唐中丞,那你覺得真實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此話一出。

    衆臺諫官們幾乎同時神情一變,打了個激靈。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也都想過誰最有可能是此事的指使者。

    蘇良接着道:“諸位,這裏也沒有外人,估計大家都曾想過幕後指使者是誰,最有可能的懷疑對象,無疑有三個,說出來可能犯忌諱,我就不直言了。”

    衆人紛紛點頭。

    蘇良已經講得很明顯了。

    這三個懷疑對象:其一,軍賊王則的妖黨餘孽;其二,曹皇后;其三,張美人。

    三者皆有動機。

    軍賊王則的妖黨餘孽是爲了報仇。

    曹皇后擔心張美人生下一個皇子後影響當下皇子的地位,故而想要構陷對方。

    至於張美人更是有直接的動機。

    若曹皇后和皇子身死,她將是最大的獲利者,若是再生下一個皇子,那她就是最後的大贏家。

    她完全有可能賭一把。

    “當下,官家可能通過內侍省知曉了一些消息,也可能害怕知曉一些消息,所以他更傾向於這種結果。”蘇良緩緩道。

    衆人再次點頭。

    此事,細思極恐。

    若是軍賊王則的妖蕩餘孽所爲也就罷了。

    但若是曹皇后或張美人所爲,那查出真相後會更可怕。

    若是曹皇后所爲,此等罪名完全可以廢后,甚至將曹家人全部罷職。

    若是張美人,則直接可打入冷宮。

    但皇后育有皇子不過數月,張美人更是將要臨產。

    趙禎根本無法處置。

    歐陽修長嘆一口氣,道:“那……那此事就這樣算了?永遠都不可能知曉真相了?”

    蘇良搖了搖頭。

    “不,我們不能順着官家的心意來,此事的結果可以是這樣,但過程絕對不能是這樣!”

    “我們還是要去集體上諫,其一,要求嚴懲楊景宗、楊懷敏與鄧保吉三人,無論有沒有幕後主使者,這三人都嚴重失責,不宜再於禁中任職。”

    “其二,我們要求由開封府複查此事。此事若真有幕後主使者,官家可以不知道,我們也可以不知道,但知開封府的包學士必須知道,有些事情,完全可以秋後算賬,即使不算賬,也能令那些做壞事者心懷忌憚。”

    ……

    “景明所言,甚有道理。此事在當下可以壓着,但一定要查出一個結果,不然以後後宮可能會出大問題!”唐介道。

    自古以來,皇位之爭都非常激烈,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官員們不得不防。

    歐陽修也認可地點了點頭。

    唐介看向衆臺諫官,道:“此事不宜鬧得太大,我、歐陽學士和景明三人見君即可。”

    其他人都紛紛點頭。

    當即,歐陽修、唐介、蘇良三人便奔向了禁中。

    ……

    垂拱殿內。

    陳執中、夏竦、吳育、文彥博、張方平,五位相公已經來到了垂拱殿。

    內侍省歸官家直管,他們自然也看出了趙禎的想法。

    知曉此事不能鬧大。

    他們出現在這裏,自然是來幫趙禎堵住臺諫官之口的。

    不過五人的心思也不太一樣。

    陳執中和夏竦想着藉此機會將楊景宗、楊懷敏與鄧保吉三人保下來。

    並且他們覺得此次與官家一起對抗臺諫,乃是一次穩固地位的好機會,甚至可以痛罵一番臺諫官。

    這次,官家定然是與他們站在一起的。

    吳育、文彥博和張方平則是純粹地認爲此事應該大事化小。

    不然無論是曹皇后出事還是張美人出事,對整個後宮,甚至對整個大宋都會造成大震盪。

    無論真相是什麼。

    沒有幕後主使者比存在幕後指使者都更有利於大宋。

    文彥博甚是糾結,他若不是相公,完全不用操心這些複雜的事情,實話實話就行。

    但現在,他必須考慮大局,一切皆以大宋江山的穩固爲第一位。

    故而,五人在私下已經統一了意見。

    ……

    這時候,歐陽修、唐介、蘇良來到垂拱殿前,請求覲見。

    陳執中五人看到只有三人前來,不由得大喜。

    他們本以爲整個臺諫都會來諫言。

    趙禎擺了擺手,令三人入內。

    他知曉臺諫官所爲乃是職責所需,但還是要想辦法說服臺諫官們。

    不然一旦查出他不願相信的真相,那整個後宮都亂套了。

    皇家的體面,他這位官家的名聲,甚至未來太子的名聲都有可能受損。

    鑑於自己的前車之鑑,他不想再讓他的兒子沒有生母在身邊養育了。

    三人走入殿內。

    歐陽修率先拱手道:“官家,臣等看了內侍省關於叛兵入皇后寢宮刺殺之事的調查結果,有一點不明,四個醉酒的漢子突破重重阻礙,闖進皇后寢宮,是當皇城司與入內侍省的防守爲擺設嗎?”

    “無論此事的結果是什麼,臣建議,必須嚴懲楊景宗,楊懷敏與鄧保吉!”

    聽到此話,陳執中和夏竦都是一愣。

    他們本以爲臺諫會直接請求大理寺、開封府、御史臺重審此案,沒想到關注點竟然在別處。

    這時候,夏竦率先急了。

    “楊勾當、楊副都知和鄧副都知確實有錯,但那晚已將功補過,斬殺了叛兵,臣建議,略施懲戒即可,不宜將大過錯歸於他們身上。”

    “將功補過?賊發之夜,三人後知後覺,最後令屬下將叛兵亂刀砍死,在臣看來,不但失職,且有妄圖滅口之嫌,必須罷黜官職,趕出汴京城!”唐介站出來說道。

    “臣附議。”蘇良緊跟着說道。

    夏竦根本想過如何應對此事,一時啞口。

    而這時,趙禎眼睛微微一眯,心中道:莫不是臺諫官已看出了朕的想法,故而以重懲三人來了結此事?

    “咳咳……”

    趙禎乾咳一聲。

    “臺諫所請,有些道理。這樣吧,將楊景宗貶到濟州監稅,至於楊懷敏與鄧保吉,罷黜官職,讓他們回家養老吧!”

    趙禎顧念小娘娘的養育之恩,故而對楊景宗還是寬厚了一些。

    “官家聖明!”蘇良三人同時拱手道。

    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一旁的夏竦,甚是惱火。

    這將導致他在禁中又少了兩個眼線。

    但他知官家乃是令這三人抵罪而了結此事,故而也不敢再多言。

    就在趙禎以爲此事就要結束的時候。

    歐陽修再次站了出來。

    “官家,叛兵刺殺之事,涉及宮內安危,臣建議由開封府複查此案。”

    歐陽修拱手的同時,蘇良與唐介也同時拱手。

    趙禎的臉色頓時變了。

    “內侍省已將此事調查的甚是明晰,無須再查。”

    “官家,或許複查後的結果亦是如此,但卻能令所有人心安!”蘇良開口道。

    此話明顯別有深意。

    趙禎似乎是聽明白了,他不由得看向蘇良。

    蘇良接着道:“有些事,我們可以都不知真相,但必須有人知曉真相,以備不時之需,臣以爲,此人可以是包學士。”

    此話一出,趙禎聽明白了,陳執中等數位相公也都聽明白了。

    蘇良此策。

    明顯比將此事如此模模糊糊處理更加穩妥。

    可以隱瞞真相。

    但真相必須有人知曉,以備不時之需。

    文彥博、吳育、張方平幾乎同時站出,拱手道:“官家,臣亦懇請開封府複查此案。”

    陳執中、夏竦互視一眼,也走出來道:“臣附議。”

    二人也都是老狐狸,明白蘇良之策更爲穩妥。

    若不站出來,反而會有涉案的嫌疑。

    趙禎細細一想,也覺得可行。

    若真是某些人所爲,至少能震懾一番,而他當下也不會左右爲難。

    “行,令開封府複查此案,蘇景明,你親自去告知包希仁!”趙禎笑着說道。

    “臣遵命。”蘇良拱手道。

    包希仁雖然凡事都追求真相,但也並非不知變通,他查出真相後,自然也會知而不言。

    這一刻。

    本來覺得與官家同心的陳執中與夏竦,再次感覺到,與蘇良相比,他們就是外人。

    ……

    當日黃昏。

    蘇良直奔開封府,將此事的來龍去脈告知了包拯。

    包拯聽完後,當即就當應了下來,他自然會以大局爲重,而非執着於將真相告知天下。

    ……

    翌日。

    趙禎連下三道詔書,三人貶黜,兩人升遷。

    其一,勾當皇城司楊景宗被貶到濟州監稅,入內副都知楊懷敏與鄧保吉紛紛被罷黜官職,致仕歸家。

    其二,擢升同州觀察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曹家家主曹琮爲保平軍節度觀察留後。

    其三,擢升江南西路吉州通判張堯佐爲開封府推官。

    兩道升遷詔書,是爲了褒獎曹皇后那晚遇事不驚、處置得當,張美人不顧安危,捨命救駕。

    此外,趙禎還依循後宮規制,厚賞了曹皇后與張美人許多禮物。

    最開始,趙禎欲擢升張堯佐爲三司鹽鐵副使。

    三司使王堯臣聽到後,直接上奏反對,稱若張堯佐入三司,他便請辭。

    他認爲自己沒有能力轄制住張堯佐。

    趙禎無奈,只得將包拯喊來,提出要擢升張堯佐爲開封府推官。

    在刑獄訴訟上,張堯佐還是有些本領的。

    這一次,包拯並未出言反對,只是稱待他將叛兵刺殺案調查完畢後張堯佐方可即任。

    趙禎當即答應了下來。

    包拯知曉趙禎乃是爲了穩定後宮。

    並且張堯佐到了開封府,包拯自有能力讓其老實做事。

    若張堯佐再次挑事,包拯也有辦法將其再趕出汴京城。

    對於這三道奏疏,臺諫官們也都沒有說什麼。

    曹家受賞,理所應當,而張美人即將臨產,也不宜再讓其心情不暢。

    只能說,張堯佐實在是命太好。

    ……

    五日後。

    包拯稱複審完畢,與內侍省結果並無差異。

    此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除了包拯,除了可能存在的幕後主使者,天下無人知曉。

    可能有一天,真相會重見天日,也有可能,永遠都無人再提起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