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4章:夙夜在公包希仁,一生要強包希仁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5142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垂拱殿內,一片靜謐。

    官員們都在細細品味着蘇良的話語。

    蘇良之言,戳穿了“紙賤傷民”和“以一紙養一城”的假象。

    舒州知州白遠山此舉,表面是在興商貿。

    實則是一種用百姓利益去博弈而謀求政績的賭博。

    是一種惡意操控桑皮紙價格,以官衙霸權將百姓強行綁在商貿經營之上的惡劣行徑。

    最終的結果——

    商人們賺了錢,官衙增加了賦稅,白遠山等官員增加了政績。

    但是,舒州桑皮紙的名聲將會被漸漸搞壞,被市場所棄,那些以紙爲生的底層百姓都將會失去飯碗。

    此舉儼如涸澤而漁,殺雞取卵。

    這是地方主官認知不足,急於求成犯下的過錯。

    是好大喜功,欺世盜名,從未站在百姓角度思考問題犯下的過錯。

    其必須要爲腦子一熱定下的錯誤決策負責。

    朝廷允許地方官員嘗試甚至犯錯。

    但前提是,初心必須爲了江山社稷,爲了天下百姓。

    白遠山這種行爲,出發點便是錯的。

    甚至,他極有可能知曉此舉是竭澤而漁,但爲了仕途,依然選擇這樣做。

    這樣的地方官員,並不在少數。

    ……

    這時。

    翰林學士、知諫院歐陽修站了出來。

    “官家,一州之主官肩扛一州百姓之命運。白遠山爲個人仕途政績做出錯誤決策,理應爲此擔責,應重罰且令天下知,以此讓地方官員們引以爲戒!”

    “變法之要,在於富國富民。一切爲個人政績而大搞噱頭,最終導致百姓利益受損者,皆應重處,而不能最終令百姓承擔所有後果!”

    趙禎點了點頭。

    權是權,責是責,不能有權而無責。

    大宋的一些地方官員確實過得過於安逸,且投機取巧的方式太多了。

    趙禎想了想,道:“蘇景明,朕命你在兩日內將今日之言撰寫成文,此事應令天下人知曉。”

    “臣遵命。”蘇良拱手道。

    “範景仁,朕命你立即趕往舒州,將舒州情況徹底調查清楚。”

    “臣遵命。”殿中侍御史範鎮拱手道,他乃是審查此等案件的熟手。

    “至於舒州知州白遠山,中書先將其免職,而後根據情況懲戒,絕不可從輕判罰!”

    “臣遵命!”杜衍、吳育、陳執中三人同時拱手。

    “那……今日便議到這裏吧!”

    趙禎正欲起身離開,包拯突然站了出來。

    “官家且慢,臣還有話要說。”

    趙禎面帶疑惑,道:“包卿,還有何事要奏?”

    包拯環顧四周。

    “官家,今日若無蘇景明,恐怕我們都要被白遠山矇蔽了。臣在想,此事不但是白遠山之錯,官家和在座的諸位皆有過錯!”

    “論對紙張的研究,多位同僚都勝於蘇景明;論地方執政經驗與對商貿之事的瞭解,亦有不少同僚高於蘇景明。滿朝官員,爲何只有蘇景明發現了這其中的謬誤?”

    “臣以爲,朝堂之上,存有嚴重的慵懶怠惰之風,人人皆應自省,若凡事都要靠着蘇景明去發現,累死了他,我大宋也難以興盛!”包拯驟然放大了聲音。

    包拯,不愧是包拯。

    知開封府後,也沒忘了踐行臺諫官的職責。

    此番話,將蘇良以外的所有人都斥責了一頓,包括坐在上位的趙禎。

    包拯之言,雖不是很好聽,但卻句句在理,令人難以反駁。

    垂拱殿內,人人低頭不語。

    趙禎也是面露尬尷。

    不久前,他還特賜舒州飛白書。

    此飛白書無疑加劇了白遠山的惡劣行爲,但總不能讓他這位官家在朝堂道歉吧!

    衆官員其實是有能力發現這種謬誤的。

    但很多官員根本沒有將地方的官招商之策當成自己的事情。

    他們關注的都是白遠山致三名紙戶焚身而亡該不該重罰,下意識就將舒州執行官招商之策到到底正不正確忽略了。

    這是慵懶所致,也是做官的陋習所致。

    當然,也有趙禎的縱容。

    大殿內,頓時再次安靜下來。

    蘇良則是樂了。

    當下的朝堂就缺像包拯這般較真的人。

    這時,陳執中站了出來。

    “包學士所言甚有道理,我等人人都應自勉。官家,是中書失察導致官家誤聽誤信,臣懇請罰俸三月,以此自省。”

    不得不說,陳執中此話的水平頗高。

    一下子便將趙禎的決策錯誤抹去了。

    此刻,一旁的杜衍和吳育再不站出來顯然不合適。

    中書除了要處理政事,還要擁有及時站出來爲官家背鍋的能力。

    “中書失察,臣亦自請罰俸三月!”二人幾乎同時開口道。

    這時,樞密使夏竦也站了出來。

    “臣也有失察之責,以致此事矇蔽聖聽,臣亦自請罰俸三月。”

    “臣自請罰俸三月!”

    “臣自請罰俸三月!”

    ……

    唰!唰!唰!

    陸續有官員站出,紛紛攬責。

    這不僅僅是攬責,而是讓趙禎避免尷尬,讓趙禎無須言錯。

    歷朝歷代,皇帝哪能有錯。

    只能是臣子的錯,皇帝是萬萬不可能有錯的。

    蘇良看向趙禎露出了笑臉,不由得感嘆道:這真是“包拯直面斥君王,滿朝官員爭背鍋”,朝堂事也都是人情世故啊!

    “咳咳……”

    趙禎乾咳一聲,道:“衆卿有此心意即可,無須罰俸,都各自回家自省吧,朕也須自省,以後做事務必要認真謹慎一些!”

    趙禎將場面話一說,包拯也就不好繼續追究是誰的責任了。

    此話落後,朝會便結束了。

    ……

    兩日後。

    蘇良的新文章《論舒州桑皮紙書》火熱出爐。

    此文,共計五千四百三十二字。

    借舒州桑皮紙之事,講述了一名地方官員應有的操守與德行,告誡天下地方官員莫頭腦一熱爲個人仕途而做害民之事……

    進奏院刻書局當即開始謄寫刻印。

    蘇良定稿後,便將此文送給了劉長耳一份。

    反正此文是要告之天下的,讓別人賺錢,還不如讓劉長耳先販賣一些抄錄本,賺一筆錢。

    在劉長耳將此文傳到街頭後,民間的一些書坊書館,競相抄錄。

    當下,蘇良的文章已成爲書商眼中的暢銷品。

    印製多少,便能賣出多少。

    甚至一些十六七歲的女子也會挑着仿照蘇良筆跡最像的抄錄版購買,將其放在牀頭。

    汴京街頭的書攤,經常供不應求。

    此文一出,也引發了無數書生學子的熱議。

    “徒爲仕途考績而不顧百姓利益,此等官員,該死!真是該死!”

    “焚燬百姓養家之紙,而不做任何賠償。此等行爲,同害百姓命無異,此等策略不是爲救民,而是令窮苦百姓身死滅絕,其罪大焉!”

    “好文章啊!這位蘇景明蘇御史,不寫詩詞,不談風月,一出手便是此類經世治國、可流傳千古的文章,真乃大才也。”

    ……

    半個月後。

    殿中侍御史範鎮徹底查清了舒州之事。

    舒州知州白遠山因禁止百姓自由買賣桑皮紙,導致多家紙戶難以維持生計。

    有數名紙戶因私自售賣,還被關押進了牢獄。

    底層的紙戶們沒有不罵他的。

    他們造紙的技術確實一般。

    但以前仍能維持生計,而在施行“紙賤傷民”之策後,他們的紙張全都被燒掉了。

    即使他們願意送給貧苦人家的孩子當成練筆紙張,白遠山都不準。

    隨着《論舒州桑皮紙書》傳到舒州,更是有人稱白遠山爲危害舒州的酷吏惡魔。

    此等罪過。

    白遠山大概率是要被除去官身,舒州的其他官員受到連累,必然也會被貶謫。

    與此同時。

    朝廷對各個州府的監管都變得嚴苛起來。

    一些不作爲和搞小手段的地方官員也被百姓們揭露了出來。

    比如:荊湖南路衡州知州,一個六十餘歲的老知州。

    他在執行官招商之策時,做得全是表面文章。

    他一大早便出城去了官道,天黑方歸。

    看似在官道上招攬外地客商,其實是在城外的一方野湖,打窩垂釣。

    他覺得自己已無升官希望,故而一直在裝樣子。

    他還有一個十六字的口頭禪。

    “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閒事莫管,無事早歸。”

    他讓下方的官吏,將此話當成做官的準則。

    他稱,如此做,做官才能清閒。

    朝廷得知這種擺爛的官員後,自然是直接將其罷黜。

    ……

    此外。

    江南西路,洪州知州的小手段耍得更爲別緻。

    洪州有一特色果酒,名爲李子渡,頗受外地人喜歡。

    乃是助力洪州商貿的主要商品。

    洪州知州並沒有像舒州知州白遠山那般,禁止百姓售賣。

    他將原本一角三十九文錢的李子渡酒,直接提價到七十九文錢。

    然後百姓若對外賣酒,不得低於七十九文錢。

    此舉,自然是讓外地客商購買州衙特定商戶的“最低價酒”。

    百姓的酒根本賣不出去,只能批量低價賣給那些商人。

    此舉,洪州的商稅確實提高了,但不但坑了洪州百姓,還坑了外地的商人。

    洪州知州還自稱是‘全州最低價’,可謂爲了升遷,陰險到了極點。

    其也在罷黜之列。

    ……

    蘇良看到各個州府因官招商之策,錯漏百出,並不感到意外。

    這就是一個排毒的過程。

    排完毒,大宋應該就能變得精神一些了。

    ……

    十一月初五,天氣漸漸轉冷。

    放衙之後。

    蘇良走出御史臺,正欲回家,忽然看到巷道中停着一輛馬車。

    窗簾掀開,露出一張白皙的國字臉,臉上還隱隱閃爍着四個字:夙夜在公。

    車內坐着的,正是包拯包希仁。

    包拯看向蘇良,道:“景明,可飲一杯否?”

    “可。”蘇良興奮地坐上了馬車。

    自包拯知開封府後,就變成了大忙人。

    蘇良幾次找他閒聊喝酒,都是剛說幾句話,就被開封府繁瑣的事務打斷了。

    當下。

    滿朝官員提起包拯,無一不豎起大拇指。

    包拯知開封府後,處理冤案,整治街道亂象,挖溝修渠,清理髒亂……

    汴京城在他的管理下,肉眼可見地越來越好。

    片刻後。

    二人來到一家不知名的小酒館,尋了個包間坐下來。

    包拯不擅飲酒,經常是包拯喝半斤,蘇良喝一斤。

    二人經常都是點四盤小菜,偶爾還會吃上一碗清湯麪。

    一聊便是一兩個時辰。

    閒聊數句後,包拯與蘇良碰杯,一飲而盡,然後問道:“景明,你可有興開封府商貿之法?”

    “嗯?蘇良不由得一愣。

    包拯以爲蘇良沒有聽清,又問道:“可有興開封府商貿之法?”

    噗嗤!

    蘇良忍不住笑出聲來。

    “希仁兄,汴京城已集聚天下一半之財,漕運四通八達,其他州府用十年恐怕也追不上開封府。商貿還需再興嗎?”

    包拯撓了撓頭。

    “事實雖如此,但爲兄看着各個州府的商貿都在蓬勃發展,唯有開封府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因各個州府的發展,商貿還衰敗了一些,心中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啊!”

    蘇良非常瞭解包拯的性情。

    不做則已,一做就要做成天下人的表率。

    開封府作爲天下州府之首,在官招商之法上若沒有什麼建樹,包拯便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包希仁,一生要強。

    蘇良微微皺眉。

    依照當下開封府的情況,包希仁肯定不需要坐在官道上攬客。

    汴京城外的官道上和汴河上,全是外地客商。

    想使得窮人變富簡單,想使得鉅富再變富,就比較困難了。

    “我好好想一想,若有想法,便直接去開封府。”蘇良端起酒杯。

    包拯點了點頭,與蘇良碰杯,而後一飲而盡。

    當即,蘇良將此事放在了心裏。

    ……

    十一月初八,天氣晴冷。

    蘇良告假一日。

    今日,他要去陪唐宛眉去醫館檢查一番,此外還準備帶着唐宛眉去相國寺的集市上轉一轉。

    心情好,身體才能好,唐宛眉也需要多活動活動。

    一大早。

    蘇良租了馬車馬伕,帶着唐宛眉和桃兒出了門。

    三人先去醫官。

    確定唐宛眉的身子沒有什麼問題後,便來到了相國寺。

    相國寺逢初一、初三、初八、十五、十六,皆有集市。

    而三人到達相國寺之時,周邊已經車馬盈門,行人接踵摩肩了。

    相國寺的前三道門都是露天鋪位。

    主要售賣一些日常雜物、草蓆鞋子、時果香囊等。

    走廊裏有珠翠、頭面、花朵、胭脂水粉、繡作等。

    這裏也是唐宛眉最喜歡的區域,三人在此區域停留了近半個時辰。

    陪女人逛街,甚鍛鍊耐性。

    而後,三人還逛到資聖門前,買了一些土特色和香藥。

    進來容易出去難。

    蘇良扶着唐宛眉,饒了大半圈才從相國寺走了出來。

    人實在太多了!

    而後,相國寺前又出現了嚴重的堵車情況。

    蘇良不由得感嘆道:“唉,希仁兄還讓我想一想興開封府商貿之策,再興,汴京城都要擠爆炸了!”

    這時。

    唐宛眉看向窗外路旁,道:“若是再少些人就好了,這些擺攤的也挺不容易的。”

    蘇良跟隨着唐宛眉的目光看向窗外。

    路邊,排了一長列擺攤人。這些人付不起相國寺的攤位費,便只能在外面擺攤了。

    蘇良突然眼前一亮,他想到要如何興開封府商貿了。

    隨即,蘇良突然摟住唐宛眉,在其額頭吻了一下,深情說道:“眉兒,伱就是我的福星。”

    唐宛眉對蘇良這種突如其來的親暱,早已習以爲常,其白眼道:“桃兒,還在一旁呢!”

    一旁的桃兒連忙用雙手捂住眼睛。

    今日便一章了,這兩天家裏有點急事兒,一直在路上,後天恢復兩更,所欠的會慢慢還的,諸位晚安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