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4章:不可思議的組合(求追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411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論一州之變書》下發後,選何州變法成爲了朝堂百官討論的重點。

    有人選揚州、明州、蘇州、杭州等江南富庶之地。

    有人選梧州、桂州、梅州、雷州等南境蠻荒之處。

    有人選慶州、秦州、德州、汾州等邊境貧苦之州。

    還有人主張流經黃河、長江、淮河等水系的地方。

    七嘴八舌,各執一詞。

    還有一些提出選瓊州的的官員,那純粹就是在搗亂。

    最後,杜衍和歐陽修擬定了三點要求。

    其一,非富裕之州。

    其二,非偏遠或邊境之州。

    其三,宜貧富差距較大之州。

    這三點要求出來後,可供選擇的範圍一下子縮小了許多。

    三日後。

    有五州之地成爲了較爲合適的變法之地。

    分別是:壽州、蔡州、齊州、鄭州、相州。

    這五州有兩個共同點。

    其一,距離汴京皆不遠;其二,皆爲盛產糧食之地,貧富差距較大。

    經過兩次朝會的遴選後,壽州與齊州脫穎而出。

    最後,趙禎拍板,選擇了齊州。

    蘇良聽到變法之州確定爲齊州時,只是有些高興。

    因爲齊州是他心中的第二理想型。

    第一,則是壽州。

    蘇良的選擇理由是,壽州比齊州富裕,變法阻力較少,且百姓較爲平順。

    不過齊州也可以,只是民風彪悍了一些。

    齊州位於京東路,臨靠黃河,下轄四縣。

    大宋州的級別可分爲:輔、雄、望、緊、上、中、中下、下數等。

    齊州屬於第五等的上州。

    經濟實力遠遜於同在京東路的青州和鄆州。

    齊州的糧食作物有麥、粟、黍、豆、稻等,其中蠶桑絲織業和中藥種植業也很興盛。

    乃是一個百姓極度依賴田地生活的地方。

    蘇良在齊州待了近一年,對齊州甚是瞭解。

    此州最大的特點,就是民風彪悍。

    窮且好鬥。

    百姓造反如同家常便飯,不服就幹。

    一旦日子過不下去,要不跑進山林當盜當賊,要不直接搶奪城內富戶。

    被抓後,選擇當廂兵,當煩了便再逃回家。

    反覆循環。

    在齊州抑制土地兼併,絕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變法之州已定。

    那接下來就是變法的人選了。

    主理變法之人,比變法之州的選擇更重要。

    按照常規,理應選出兩人,一人爲知州,一人爲通判。

    通判雖爲知州的副職,但卻擁有向皇帝直接彙報的權力。

    二者相互制衡,共理一州之事。

    趙禎對知州、通判的人選,也提出了硬性要求。

    其一,必須是進士出身。

    其二,必須有卓越政績。

    其三,必須要有變法革新之志。

    出身優秀,能力卓越,志向高遠。

    這三點,缺一不可。

    賈昌朝、王拱辰、李定三人,當日就呈上了奏疏。

    他們全都建議蘇良擔任齊州通判之職。

    每人的奏疏上,都對蘇良大夸特誇,極盡讚美之詞,且不重樣。

    爲了將蘇良趕出汴京,他們完全是一點臉都不要了。

    可惜。

    趙禎一眼就看出了他們的小心機,直接就拒絕了。

    在趙禎心裏,蘇良更適合擔任臺諫官。

    當下的朝堂,最缺的便是蘇良這種敢言敢幹還能給自己解悶的年輕官員。

    其實,唐介也曾問詢蘇良是否願意做變法之州的知州。

    但歐陽修一句話道出了蘇良的心聲。

    “景明之才,應爲執棋人,而非棋子。”

    歐陽修看得很真切。

    唯有將蘇良放在朝堂,對變法改革的促進性才是最大的。

    而蘇良也深知這一點,當下他最好的定位,其實就是臺諫官。

    ……

    朝堂百官,皆知這兩個職位是肥差。

    無論變法成與敗,選中者都將引得百官矚目,很有可能成爲朝堂日後的宰執之才。

    故而。

    衆臣紛紛上奏推薦自己的近親故舊,期待日後能夠沾點光。

    當然,也有一些非常有自信的人,選擇自薦。

    蘇良作爲御史,其實是不用參與這種人選討論的。

    但他心中有一個合適的人選,不吐不快。

    此人便是他的同年,當下正在鄞縣做知縣王安石。

    在蘇良的同輩之人中,論變法改革之志,還真無人能與王安石相比。

    而王安石在鄞縣的政績更是遠高於其他官員。

    蘇良特別期待。

    若此時王安石就開始行抑制兼併土地的變法事件,大宋的未來將會變成怎樣。

    於是乎,蘇良便將王安石舉薦了上去。

    至於朝廷用不用,還要結合他們的考績、官聲、政績等。

    不過,蘇良有一種甚是篤定的感覺。

    齊州知州之位,定然屬於王安石。

    就這樣,又過了五日。

    中書省幾乎將大宋年輕的地方官篩選了一遍,又結合朝堂官員的舉薦。

    最後,趙禎終於定下了兩個最終人選。

    ……

    午後,御史臺,察院內。

    蘇良正在打瞌睡。

    周元笑着走了過來,道:“景明,你真乃大才,齊州知州人選正是你舉薦的鄞縣知縣王安石。”

    蘇良不由得大喜,喃喃道:“果然,有些人即使身處偏僻窮縣,光芒也是遮不住的!”

    蘇良問道:“那通判又是何人擔當?”

    “也是個不足三十歲的年輕人,乃是由龐副使舉薦,權知豐城縣事,好像……好像叫做司馬光!”

    “司馬光,司馬君實?”蘇良有些哭笑不得。

    沒想到這兩個政治上的一生之敵,竟然要在齊州這個民風彪悍之地提前碰面了。

    這下子,絕對要熱鬧了!

    蘇良很期待,這二人共治一州,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周元見蘇良似哭非笑,不由得問道:“怎麼?你認識這個司馬光,覺得他不合適?”

    蘇良搖頭道:“不,合適,太合適了,天下沒有這麼般配的神仙組合了!”

    ……

    朝廷定好人選後。

    趙禎便命司馬光與王安石於臘月入京,先見聖,年後再去齊州。

    三日後。

    蘇良突然收到范仲淹和富弼的來信。

    蘇良來京之時,二人已經離京,連面兒都沒有見過,但范仲淹和富弼卻相當看重蘇良。

    二人在信中,沒有聊私事,全都是他們對變法的心得,並對當下的土地兼併之策提出了數條建議。

    這二人。

    雖身不在朝堂,但日日思慮的仍是變法之事,比當下朝堂的那幾位相公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