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0章:主罪者,皆編外人士(求追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333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翌日,一大早。

    樞密使賈昌朝、御史中丞王拱辰、監察御史李定三人,便頂着黑眼圈將反對田產變法的奏疏呈遞了上去。

    三人知曉歐陽修、唐介素來勤勉,定會一大早便呈奏疏,故而便想着搶先一步。

    免得官家看完二人的奏疏後,頭腦一熱,做了錯誤決定。

    昨晚,三人幾乎是一夜未眠。

    因爲他們知曉,一旦開啓變法,三人的官位必將不保。

    爲了仕途,只能通宵達旦寫奏疏。

    近午時,三人才知曉,歐陽修和唐介根本沒有呈遞奏疏。

    三人甚是意外,如同一拳打在了空氣上。

    就連趙禎也甚爲意外,沒想到這兩位耿臣竟然沒有發聲。

    與此同時。

    永嘉郡王趙允迪來到垂拱殿認錯了。

    但認的是失察之錯。

    他稱楊莊農戶的田地完全是其管家私自做主,強佔豪奪。

    毆打農戶也盡是其管家之罪,他並不知情。

    他已將管家綁到開封府,且退還了所有管家侵佔的農戶田地。

    認錯態度特別好。

    句句泣淚,滿臉委屈。

    趙禎自然知曉,這完全是趙允迪的託辭。

    後者不可能不知內情。

    當下,趙禎的打算是,變法是不可能變法的,但對於這些強勢侵佔百姓田地的人必須嚴懲。

    宗室更是要罪上加罪。

    這一次,趙禎一改往昔的仁善作風。

    將趙允迪的職銜直降兩級,且杖刑二十。

    對一名宗室而言,此處罰甚重。

    尤其是杖刑二十。

    打的哪裏是屁股,分明是臉面。

    趙禎此舉,自然是爲殺雞儆猴,警告汴京城那些大肆搶奪田產的人。

    ……

    田產買賣,都有契約字據,且大多都需經過衙門處理。

    開封府和大理寺的調查速度非常快。

    不到五日,便將近兩年來汴京城周邊侵佔田地的事情調查清楚了。

    當陳執中拿到大理寺和開封府主官呈上的數據時,直接傻眼了。

    近兩年來。

    涉嫌在汴京周圍強賣田產的數量,足足有八千五百餘畝!

    要知——

    這還只是強行低價購田的數量。

    那些按照市價兼併的土地和兩年前兼併的土地都未曾算上。

    這八千五百餘畝地,涉及官員二十一人、宗室十三人、外戚八人、商賈十六人。

    陳執中覺得此數據若公開,易引起動盪,且他不知接下來該如何懲處。

    便帶着數據來到了垂拱殿。

    趙禎看到一條條數據以及數據後面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後,不由得大怒!

    “朕每年給他們的俸祿和賞賜那麼多,難道還不夠花嗎?爲何還要與百姓爭搶田地?”

    陳執中低着腦袋,不敢說話。

    人的貪婪是無限的。

    沒有人會嫌手中的財富多。

    當下,買田已成爲很多官員商賈的習慣。

    做生意會虧損,當官會被罷免,但是買田幾乎不會虧損。

    直接租給下等民,旱澇保收,簡直是一本萬利。

    “一羣吃白食的狗東西,朕整日裏省吃儉用,他們卻在掠奪民脂民膏,此害大焉!”趙禎氣得臉色鐵青。

    陳執中做宰執的能力一般,但揣摩聖意的功夫可稱得上當朝第一。

    官家有稍微瞌睡的徵兆,他立馬就能遞上枕頭。

    他知曉,官家當下正處於兩難的境地。

    不重懲這些人,不足以平民意。

    但若重懲,牽連的官員貴戚又太多,而官家還擔心此事一出,會有更多的官員提出變法,希望朝廷抑制土地兼併。

    他還知曉。

    官家之所以不願抑制土地兼併,是因爲官家在上次新政中得出一個道理。

    “有些事情保持原狀可能有些糟,但若改變了原狀,可能會更糟!”

    變法,已經令官家感到恐懼了。

    陳執中朝前走了兩步,道:“官家,據開封府審查,這些侵佔田地的官員宗室、外戚商賈、只是買賣中的主家,而真正的主犯並不是他們,這裏面大多都是他們的家僕遠親打着自家旗號強買田地!”

    趙禎也是聰明人,怎能聽不明白陳執中要表達的意思。

    一言以蔽之:主罪者,皆編外人士。

    那些官員宗室、外戚商賈們和趙允迪一樣,最多只有失察之罪。

    這已是達官貴人們常用的伎倆了。

    所有涉嫌違犯大宋法令的事情,他們都不會出面。

    且在最初便找好了替罪羊。

    而此刻,這個伎倆儼然是給趙禎找臺階下了。

    趙禎不可能將這些官員宗室、外戚商賈全都重罰。

    他要臉,特別要臉!

    趙禎緩了緩,道:“此事不宜張揚,你私下告訴這些人,讓他們將所有侵佔的土地一律歸還,造成農戶損失的一律賠償,七日內必須全部還完!至於那些主犯,一律送到開封府嚴懲!”

    “臣遵命!”陳執中拱手,欣然退去。

    三日後。

    一份汴京周圍強行低價購田的人物名單出現在歐陽修手裏,唐介手裏,蘇良的手裏。

    汴京城的衙門,就像無數並聯的燈泡,互相交錯。

    官員們的差遣互相勾連,沒有任何祕密可言。

    蘇良等人想要拿到這樣一張名單,非常簡單。

    蘇良看到這個數據,當場就笑了。

    侵吞八千五百餘畝地的主犯竟然沒有一名官員,但都與官員有關。

    有官員的師爺、官員的奶媽、官員的小舅子、官員的表叔、官員的遠房侄子……

    各種親戚關係都有,唯獨沒有官員本身。

    蘇良不由得感嘆道:“我大宋的官員,絕對是天下最聰明的一羣人,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將聰明用對地方!”

    面對這個審查結果,蘇良定然是不滿意的。

    這些達官貴人侵佔田產的危害,不僅僅是讓一些農戶無地無田。

    當下,很多買賣人口、逼良爲娼的案件,都與田地爭奪有關。

    一些農戶因家中無田,租田費用又高,爲了活命,只能賣兒鬻女,甚是悲慘。

    有的無奈下選擇爲賊,爲盜或選擇造反。

    這些帳,都應算在那些達官貴人頭上。

    當即,蘇良寫起了奏疏。

    而歐陽修和唐介在憋了數日後,看到這份審查結果,也不由得寫起了奏疏。

    他們要將此事鬧大。

    此事鬧大了,變法才會擁有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