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7章:兩朵奇葩,假撞柱官和真血諫官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239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午後,御史臺。

    天氣炎熱,槐樹上的烏鴉叫個不停。

    蘇良和周元抱着一摞文書,剛路過殿院,便見門口圍了許多吏員。

    其中,書寫人老洪也在其中。

    老洪踮着腳尖、探着腦袋,不斷朝着裏面張望。

    “老洪!”蘇良喊道。

    老洪扭臉,看到是蘇良和周元,不由得快步走了過來,臉上甚是興奮。

    “這……這是看什麼呢?”蘇良問道。

    老洪未說先笑,小聲道:“殿中侍御史劉湜寫血書諫君,寫了一百多個字,因失血過多,昏厥過去了!”

    “血書諫君?危及性命否?”周元問道。

    “已被醫官搶救回來了,現在兩名醫官在盯着他,以防他咬破手指繼續寫!”

    說罷,老洪看向蘇良和周元。

    “二位,剛纔其中一位醫官可說了,若要寫血書,最好不要超百字,超百字易昏厥,若超三百字,便會有性命之危了!”

    蘇良笑着說道:“這是常識。自古以來,寫血書者大多都是寫個口號或留個遺言,最多幾十字而已,誰還能長篇大論?”

    “裏面這位估計就是要長篇大論呢,這是在瓦子裏聽忠臣諫君的故事聽多了!”一旁的周元打趣道。

    這位殿中侍御史劉湜,向來都是以寫長文見長。

    “哈哈哈哈……”

    三人忍不住都笑出聲來。

    殿中侍御史劉湜血書諫君的搞笑程度,絲毫不亞於右正言錢明逸的“撞柱諫”。

    很快,此事便在各個衙門傳開了。

    有好事者也爲劉湜起了個外號:真血諫官。

    此外號與錢明逸的“假撞柱官”遙相呼應,二人儼然成了臺諫中的兩朵奇葩。

    ……

    與此同時。

    真血諫官和假撞柱官聯合署名的《武將死戰論》,徹底引爆了百姓們的情緒。

    武將當死戰。

    這一點,百姓們還是有這個覺悟的。

    但那句“我大宋兵丁若爲戰而死,死得其所。若因敗偷生,不若狗彘”,實在是不將士兵們當人看。

    將士大夫官員的優越感展現的淋漓盡致,令人作嘔。

    百姓回懟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怎麼不讓你兒去死!

    百姓的嘴,無形的碑。

    大宋官員最懼的不是臺諫官的彈劾,而是百姓戳脊梁骨。

    一時間,民情洶洶,怨憤越來越大。

    大宋禁軍雖然地位較低,但也容不得如此被侮辱。

    一些武將也終於忍不住,紛紛上奏,表示受到了侮辱。

    垂拱殿內。

    皇帝趙禎坐於上方。

    首相杜衍、副相陳執中、吳育,還有樞密使賈昌朝與樞密副使丁度、龐籍,都坐在下方。

    “官家,《武將死戰論》語辭偏頗,已惹衆怒,若此文章傳至邊境,恐怕會造成動亂,望官家對石元孫之事早下定論,以安撫民心!”吳育率先開口道。

    趙禎想了想道:“石元孫戰敗被俘,是敗將而非降將,斬首則刑重,不加罪則刑輕。這樣吧,剝奪其所有敕封,因其受封賞的子孫,皆取消恩澤。讓石元孫去許州,做個文官吧!”

    趙禎說完後,衆臣都沒有提出異議。

    當下民間怨氣甚重,安撫民心比如何處置石元孫更重要。

    “那如何處置劉湜和錢明逸呢?”杜衍問道。

    聽到這二人,趙禎便感覺到胸口疼。

    劉湜寫血書諫君昏厥之事,趙禎已經聽說了。

    他不但沒有感覺到一絲諫官的耿直勇敢,反而覺得劉湜的腦袋是被驢踢了。

    “此二人,導致民怨沸騰,實乃愚蠢至極。將他們外放到青州軍營,磨練半年,讓他們體驗體驗士兵們的辛苦!”趙禎氣憤地說道。

    趙禎此話剛落。

    樞密副使丁度便站了出來。

    “官家,萬萬不可!此懲罰有違祖宗之法,臺諫官風聞言事,不必對言行負責,此二人的本意也並非利己,只是話語偏激了一些,實在不應如此懲戒!”

    祖宗之法,四個字,一下子將趙禎整得沒有脾氣了。

    所謂祖宗之法。

    其實是大宋歷代皇帝在執政時定下的一系列政策。

    比如:限制宗室、外戚、宦官權力;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殺言事朝臣;事爲之防,曲爲之制等。

    丁度認爲,錢明逸和劉湜只是在盡臺諫官的職責,並無大錯,故而不能貶謫。

    趙禎無可奈何,說道:“那……那二人各罰一季薪俸,總可以了吧!”

    丁度點了點頭。

    這時,賈昌朝站了出來。

    “官家,如此做,恐怕難以壓住洶洶民意,百姓會以爲,那篇文章是官家的意思。”

    “朕的意思?朕有那麼愚蠢嗎?會攛掇着自己的士兵去死!”

    趙禎想到這裏就生氣。

    這時,杜衍緩緩出列。

    “官家,臣以爲,可再尋一人,寫一篇文章,駁斥《武將死戰論》,只要筆鋒尖銳,言之有據,言之有氣勢,定然能蓋住《武將死戰論》帶來的戾氣!”

    聽到此話,衆臣不由得眼前一亮。

    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百姓們大多都是隨風倒,只要言之鑿鑿,定然改變風氣。

    “臣舉薦翰林學士歐陽修!”吳育率先開口道。

    其話音剛落。

    陳執中、賈昌朝、丁度、龐籍四人全都站了出來,顯然要提出反對。

    陳執中道:“不可,歐陽永叔受甥舅案影響極大,名聲有損,不適合寫這種文章!”

    “臣附議!”

    賈昌朝、丁度、龐籍三人同時拱手。

    “臣推薦知諫院包拯!”吳育有開口道。

    賈昌朝想了想,道:“臣舉薦御史中丞王拱辰。”

    此事乃是個美差,做好了,對仕途大有裨益。

    趙禎略帶嫌棄地搖了搖頭。

    “王拱辰筆鋒犀利,但氣勢略顯不足,且不夠瞭解百姓。”

    “而包希仁,氣勢倒足,也瞭解百姓,但……但朕恐怕他寫出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將矛盾激活,引發更大的事故!”

    包拯若下筆,那絕對能罵得劉湜和錢明逸這輩子都在朝堂都擡不起臉來。

    就在這時,趙禎腦海裏出現一人。

    “蘇良如何?”他看向堂下衆臣。

    杜衍不由得興奮地說道:“臣以爲可行!”

    “臣附議!”丁度、吳育、龐籍三人同時說道。

    陳執中和賈昌朝想了想,雖然有些不情願,但壓根想不出更好的人選,當即也拱手道:“臣附議!”